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他写诗的执着追求。
相传,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
老妇人有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就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
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此外,白居易在青年时期还与一个名叫湘灵的女子有过一段初恋。
他们相识于白居易11岁随母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时,那时两人都是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
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悲剧收场,白居易的母亲因门户之见没有同意他和湘灵结婚。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恳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这段经历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
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
被人称为“敕封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谪仙人”,才由民间转尊为“诗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
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1、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
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
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
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
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
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唐诗宋词故事】白居易——一首与草有关的诗让他一战成名!

白居易因为这一首诗一战成名,那接下来这么有才的白居易在仕途上又怎样呢?白居易他在唐宪宗时期做的是左拾遗,相当于是给皇帝 提意见的。这个官职一点都不高,只是个八品小官。在讲唐朝历史的时候,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因为唐宪宗削藩,导致下面的藩镇 就派刺客将宰相武元衡暗杀。当时朝野之上震惊一片,大臣们都不敢上朝了,当时没有人敢说话,可是这个时候白居易他就站出来说, 一定要查出真相,到底是谁暗杀了宰相。因为白居易这样的话一下子就得罪了当时的政治势力,最终导致他被贬江州,也就是现在的九 江,白居易因此变得非常的苦闷。白居易本来是一个直言相谏之人,就因为这次被贬,他从此改变了,变得明哲保身、独善其身。那么 导致白居易这种心境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事件呢?是因为白居易到了庐山上的大林寺,总之白居易的一生就是以他被贬江州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前期他积极入世、直言相谏,后期他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在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期,就来到了庐山的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 也就是山脚下的桃花都落尽了,可是在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下子让白居易感到非常的惊讶,于是他就写下了《大林寺桃花》。 在这首诗当中,山下桃花已经凋谢,而山上桃花正开,不就像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吗?悟到了这一点,因被贬而苦闷的白居易就 进而转到了独善其身的道路上,在精神上他终于得到了解脱。这首诗正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心情。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白居易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
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
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
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
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
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
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
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
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
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
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
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
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风流往事篇一“诗魔”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小就耳闻目染了被俾女侍候的乐趣。
据说,在他官居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储起妓女来,他最宠爱的妓女有两位:樊素和小蛮;曾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曾留下一首春风得意的《宿湖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由此可知,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风流。
即使后来被贬江州,却因聚友豪饮消愁于九江之上,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琵琶行》。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他最看中的是一位艺名叫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
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
时在越州的元稹听说后心里痒痒,为了搞到玲珑,他花了一大把银子,才将玲珑弄来越州。
元稹让玲珑陪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
用今天大款嫖客的话讲,这是“包月”。
才华满腹的白大诗人也难逃纠缠于女人的命运,但世人却也不曾责怪于他与多少个女人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多情的时代,留下如此才气,如此风情,还有那满溢爱情之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恨歌》,还有那羞涩多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行》,为这盛唐的诗坛添了明亮的一笔。
勤学苦读篇二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
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
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一生经历曲折,但才华横溢,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生平经历: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他先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朝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拾遗、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等。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到地方,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2.成就贡献: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而且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性格特点:白居易性格豁达、开朗,喜欢喝酒和写诗。
他对朋友和家人都非常热情和关爱,尤其是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于社会问题非常关注和思考。
4.社会影响:白居易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和社会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触动了当时的社会神经。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故事传说:有关白居易的故事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写《琵琶行》的故事。
传说白居易在贬谪到浔阳后,偶然听到一位琵琶女弹奏琵琶,深受感动。
他通过与琵琶女的交谈,得知她也是一位被社会遗弃的人,于是深表同情。
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6.实用信息: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去浙江杭州的白居易纪念馆参观游览。
这里陈列了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手稿、墨宝等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白居易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1. 少年问诗
相传白居易少年时代,曾经去拜访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意思是说,长安的物价很高,生活不容易,想居住在这里并不容易。
然而,当顾况翻开白居易的诗卷时,看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不禁赞叹不已,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就不难了。
2. 长安居易
白居易在长安时,曾居住在一个叫做东亭的地方。
他在这里种了很多竹子,并经常在竹林中散步、写诗。
有一次,他邀请好友刘禹锡来家中做客,并在竹林中设宴款待。
刘禹锡看到这片竹林,不禁赞叹道:“此处真是长安居易之所啊!”意思是说,这里的环境清幽宜人,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清新自然,住在这里真是很舒适。
从此,“长安居易”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晚婚的原因至今依然聚讼纷纭,众多研究者在自说自话,都无法拿得出来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材料。
但有一点可以排除,白居易的晚婚绝不是因为性冷淡。
因为在众多作品中,白居易都对女人流露出了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望。
元稹是中国作家中最早以出卖隐私吸引眼球的成功人物。
在晚年,他以自己风流韵事为蓝本写成了《莺莺传》,后来,天纵之才王实甫以《莺莺传》为蓝本,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西厢记》。
2021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与元稹共同倡导了唐代中期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他不论仕途如何,都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一份良知,关注平民的苦难生活,始终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他所写的诗篇,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被广为传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显诗才和李白、杜甫不同,白居易没有经历过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对他来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应该只从父辈那里听说过。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此时,一向被人们所称道的大唐盛世,在近十年兵革的摧残下已经一去不复返,继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百姓则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白居易生于书香家庭,其父白季庚做过几任地方官,他正直清廉,过着一般官吏的生活。
白居易十一二岁时,正赶上军阀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不服从朝廷的号令。
白季庚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脱离平卢节度使李纳(李正己之子)的羁绊,服从中央而有功,升任徐州别驾(州刺史的辅佐官员)。
他眼看北方要继续战乱下去,于是决定送儿子到南方去避难。
就这样,尚未成年的白居易过起了南北奔走的生活,这种饱经苦难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了解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生活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对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充满了同情和伤感。
白居易很早便开始了诗歌创作,而且水平很高。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了唐朝首都长安。
一次,他拿着自己作的诗去拜见一位有名望的诗人顾况。
顾况性格高傲,对他人的作品不放在眼里,特别是看到十六岁的白居易,更有轻视之心。
白居易的典故_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的典故_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那么白居易一生当中有哪些典故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白居易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白居易的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关于白居易的民间故事

关于白居易的民间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著称。
在民间,关于白居易的故事也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比较著名的:
白居易与“花仙”的故事
相传,白居易在年幼时曾经生过一场大病,病中他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自称是“花仙”。
花仙告诉白居易,她喜欢他的诗,希望他能够继续写诗,让更多的人读到。
白居易听了花仙的话,病愈后更加努力地写诗,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表达了白居易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也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白居易与老妇人的故事
另一个关于白居易的故事是,他每次写好诗后,都会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
如果老妇人听不懂,他就会修改诗句,直到老妇人能够听懂为止。
这个故事表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和贴近百姓的特点,也展现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和尊重。
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夸张和虚构成分,但它们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形象和特点,以及他对诗歌和百姓的热爱和关注。
被称为诗魔的诗人是谁

被称为诗魔的诗人是谁诗人都有一个雅号,想李白是诗仙,陈子昂是诗骨,那么被称为诗魔的诗人是谁?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被称为诗魔的诗人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
从小天资聪慧的他五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之后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
在职期间白居易一直任劳任怨,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
当时白居易被称为什么“诗魔”。
白居易在意外情况下被贬职成为了江州司马,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之后的白居易大部分诗词都带着暗喻的手法讽刺了那是的朝政腐败无能和听谗言的昏君。
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集分为三种,暗喻,闲适和伤感三大类。
白居易称号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
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
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
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
对于白居易被称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白居易这个人不在了,但是他的诗句会一直流传下去。
李白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李白白居易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白居易的诗词则让人通俗易懂。
两人同处唐朝这个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朝代,创作了三千多首优秀佳作,成为后人眼中的大文豪,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文化。
李白白居易的诗歌各有特点,前者是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诗集,流传的佳作往往表达了对山川等自然景色的热爱,后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揭发社会的黑暗,讽刺当权者的腐败无能。
看似不同的二位诗人其实也有共同点。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的简介资料说起白居易,相信大家对他都有所耳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汉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郑人,进士学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再后又升迁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近三千首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社会关系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任江苏徐州别驾。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他用姆指划拉的“之”、“无”两字,重试数百遍都象形不差。
白居易五岁能吟诗,九岁识声律,读书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
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当时的诗坛领袖人物顾况看。
顾况没看诗作,先看署名后,讥讽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转而又惊又喜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桩轶事亦传为美谈。
白居易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诗歌文学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在洛阳时,还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政治生涯:为官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唐朝后备干部。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才子,他创作的诗作《琵琶行》被后人所传诵着。
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婉约细腻而著称,被誉为“诗界风流才子”。
白居易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感悟,深受后人喜爱。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自幼聪颖,喜爱文学,曾经担任过宰相,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地方任职。
在地方任职期间,白居易深受民间疾苦的影响,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官场的不满。
他的《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白居易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花鸟虫鱼、山水风月的描绘,以及对四时景象的感悟。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现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轮回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婉约细腻而著称,他的诗作中常常
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草原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
常和生命轮回的感慨。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
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清新淡雅、婉约细腻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写诗的故事,不仅是一段
风流才子的艺术创作历程,更是一幅展现人生百态和社会风貌的画卷。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白居易的轶事典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关于白居易的轶事典故你知道吗?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老妪能解的故事

《老妪能解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叫“老妪能解”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白居易的大诗人。
他写的诗可好了,好多人都喜欢。
有一次,白居易写完一首诗,他想知道自己写得是不是大家都能明白。
于是,他就把这首诗念给一位老婆婆听。
老婆婆年纪很大了,也没读过什么书。
白居易问老婆婆:“您能听懂我这首诗的意思吗?”老婆婆认真地听了,然后点了点头说:“能听懂,写得很明白。
”白居易可高兴啦,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诗连老婆婆都能听懂,那其他人肯定也能明白。
小朋友们,这就是“老妪能解”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老妪能解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老妪能解”的故事。
话说那个白居易呀,他特别在意自己的诗能不能让大家都懂。
又有一回,他写了一首新的诗,又去找了一位老婆婆。
他很有礼貌地问:“婆婆,我这首诗您能明白吗?”老婆婆眯着眼睛,仔细听着,然后笑着说:“能呀,孩子,写得清楚着呢。
”白居易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他觉得只有大家都能懂的诗,才是好诗。
从那以后,白居易写诗更加用心,总是想着怎么能让所有人都能看懂他的诗。
小朋友们,白居易是不是很棒呀?《老妪能解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老妪能解”的故事。
比如说,有一天,白居易在路上碰到一位卖菜的老婆婆。
他马上跑过去,跟老婆婆说:“婆婆,我新写了一首诗,想读给您听听。
”老婆婆放下手里的菜,擦了擦手说:“好呀。
”白居易就开始读诗,读得可认真了。
读完后,他紧张地看着老婆婆。
老婆婆想了想说:“我听懂啦,写得真不错。
”白居易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知道,只要老婆婆能懂,那他的诗就是成功的。
小朋友们,我们写东西也要像白居易一样,让别人能容易明白,好不好?。
白居易唱黄鸡的典故

白居易唱黄鸡的典故引言黄鸡是一种珍贵的品种,据说能够延年益寿,具有许多神奇的功效。
而“白居易唱黄鸡”的典故则是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次特殊经历。
这个故事既有些许神秘,也透露出白居易个人的特点和情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以“白居易唱黄鸡的典故”为主题,探讨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的深意。
白居易与黄鸡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773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官员。
他才华横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尤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入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白居易曾经历过政治生涯的高峰和低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总是坚持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黄鸡的传说黄鸡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据说它的肉可以延年益寿,且拥有强大的医疗功效。
古代传说中,黄鸡常常与仙人和神仙一起出现,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
因此,黄鸡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也被许多人追捧和崇拜。
白居易唱黄鸡的经历据《白氏长庆集》记载,有一次,白居易正在家中埋头写诗。
这时,他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并带来了一只黄鸡作为礼物。
白居易接过黄鸡后,不禁心生一念,他忽然起身,开始唱起了黄鸡的歌谣。
黄鸡黄鸡心非鸡,鸷鸟身生红缕丝。
君不闻太乙天心落地,珠如灵夜生琼枝。
这首歌谣描述了黄鸡的神奇之处,以及它与仙人和灵物的联系。
白居易的歌声响彻云霄,久久不息,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聆听。
典故的解读白居易的态度白居易唱黄鸡的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黄鸡的迷恋和热爱。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了对黄鸡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这表明了白居易对生命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探索,足见其豪放的胸怀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黄鸡的象征意义黄鸡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拥有强大的象征和象征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黄鸡象征着白居易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
唱歌的时刻象征着他对美的追求和他与黄鸡之间灵性的连接。
诗歌表达的深意歌谣中的诗歌表达了对黄鸡的称颂和对灵性的赞美。
黄鸡的心非鸡,象征着黄鸡的灵异之处,与仙人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的时候,已经能按照诗歌的格律写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白居易15岁那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老诗人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
顾况看到这个不速之客,原来是个少年,就不大当回事。
又看到诗稿上的名字是“居易”,就开玩笑地说:“长安这个地方米价很贵,在这里‘居’可很不‘易’啊!”白居易听了默不作声。
顾况随意打开诗稿,一读下去,就大为惊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不禁拍案叫绝。
他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下去是不难的,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不要见怪。
”
这样一来,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自己的学问还很浅,基本功还不扎实。
他回到家里,废寝忘食,发愤读书。
由于他整天念书,长时间趴在桌子上写字,以致口舌生疮,手指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茧。
以后他又写了很多好诗,广泛流传。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得到了白居易的诗,就令人翻译成本民族文字,叫大臣在朝廷里大声诵读。
白居易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对写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认为一首好诗,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赶马车夫,甚至乡下村民,要都能听懂。
于是,每当写好一首诗,他就在大街小巷,或村头树下,念给老太太们听,要是她们听不懂,他就改,一直改到她们能听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