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梯形》教学教案

《梯形》教学教案

《梯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梯形的平行线;(3)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2)培养学生运用梯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 梯形的平行线作图方法;3.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梯形的平行线作图方法;(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运用梯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梯形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题、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梯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2. 探究梯形的平行线作图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梯形的平行线;(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作图方法,教师点评并讲解作图步骤。

3. 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3)教师点评并讲解推导过程。

4. 应用练习(1)教师出示梯形面积计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挑选学生回答,点评答案。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3)教师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巩固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 熟练运用直尺和圆规作梯形的平行线;3. 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评价建议1. 学生对梯形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梯形平行线的熟练程度;3. 学生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一、教学目标1.知道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2.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2.梯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教学内容1.1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梯形是指两边平行、不相交的四边形。

用公式表示为:$$ ABCD:\\\\ AB\\parallel CD\\\\ AB\ eq CD $$梯形的性质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平分梯形面积。

1.2 梯形的判定方法常用梯形的判定方法有:•两边平行,另两边对顶角互补;•两条相邻的角互补。

1.3 梯形的周长梯形的周长公式为:L=AB+BC+CD+DA。

1.4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dfrac{(AB+CD)\\cdot h}{2}$,其中ℎ为梯形的高。

2. 教学步骤2.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入梯形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2.2 展示(15分钟)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的梯形题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梯形的性质,如图:1.思考:如何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2.思考:如何应用对角线平分梯形面积的性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可以拓展应用,深化对梯形知识的理解。

2.3 解决问题(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梯形的周长、面积问题。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

2.4 练习(20分钟)老师可以针对所掌握内容设计相关练习,每个练习既要求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上机查询一些在线习题平台上的练习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梯形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梯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了综合性强、实践性好的教学实验,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现了教与学的最大化契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总课时:12课时执笔人:刘丽娟使用人:备课时间:开学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七周第9课时:4、5梯形(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别过程,培养联系与转化的教学思想;过程与方法①发展推理意识;②培养分析图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别方法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研究梯形的问题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学生动脑口答)课前回顾与导入: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上底、下底?2)什么是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3)等腰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4)小游戏:任意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在上图所示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得到一个等腰梯形?第二环节:探究解知新课学习(15分钟,学生小组活动探究知识)根据上面提出的小游戏,让学生尝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梯形是三角形的一部分,为后继的化归作铺垫。

让合作交流探讨:“在以上三个三角形中,为什么(2)、(3)可以裁出一个等腰梯形?”在说理的层面做了要求。

(因为它们是等腰三角形,会有两个相等的底角。

)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在梯形ABCD 中,//AD BC , B C AB CD ∠=∠=吗?为什么?活动方式:1)四人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说明AB =CD2)全班交流方法1: 方法2: 方法3:结论: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三环节:练习提高(15分钟,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1.例题。

例2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 、∠C 互补。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吗?本例实际上给出了等腰梯形的一种判定方法。

2.练习与提高:随堂练习①有两个内角是70°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②如图,四边形ABCD 是由三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 的,它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3.议一议: 右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的一部份,这个图案中等腰梯形的内角各是多少度?D CB A E DCBA观察这个图案,你能发现哪些边、角关系?活动方式:全班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2)学会用梯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灵活运用梯形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梯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梯形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梯形的性质:(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梯形的上下底平行;(2)引导学生探究梯形的对角相等性质;3. 推导梯形面积公式:(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2)引导学生发现梯形可以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3)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四、巩固练习1. 填空题:(1)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称____为梯形的底;(2)梯形的面积等于____个三角形的面积。

2. 选择题:(1)梯形的一条腰长是10cm,底边长分别是6cm和14cm,此梯形的面积是____cm²。

A. 42B. 58C. 68D. 78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梯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公式,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学生能灵活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请用纸剪出一个任意的梯形,并测量其上底、下底、高,计算面积。

2. 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3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3

梯形教案3八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

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

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

然后分组探究。

具体做法:⑴自选学具。

(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⑵提出要求: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教案

《梯形》教案

《梯形》教案《梯形》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1.梯形纸若干张、画虚线梯形纸若干、剪刀、水彩笔。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若干张、背景图板一张。

三、活动过程(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板图,"绒板上有许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每种图形各用几个?"2.认识梯形。

教师手指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的边是斜的。

)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纸片和梯形纸片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梯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一)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不是)"哪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二)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

"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

"第三组,按点连线。

请幼儿将点与点之间用笔连起来,看看变成什么图形。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活动反思: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

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能够识别和画出各种类型的梯形;3. 学会使用梯形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对梯形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相关公式的运用。

难点:1. 梯形的性质和分类的深入理解;2. 梯形相关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梯形的图片和实例;2. 梯形的性质和分类的资料;3. 梯形的相关公式。

学生准备:1. 学习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 了解梯形的分类;3. 掌握梯形的相关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梯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梯形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加深对梯形性质的理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梯形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画出各种类型的梯形。

4. 梯形分类:讲解梯形的分类,让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对梯形进行分类。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在实例分析和梯形分类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能够较好地掌握梯形的识别和分类方法。

但在梯形相关公式的运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梯形(第一课时)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梯形(第一课时)

梯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辅助线的添加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使学生领悟转化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运用;难点:辅助线的添加即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活动1:形象感知,忆旧引新。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图片抽象出四边形;(2)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梯形呢?从而得出梯形的定义,引入本课课题;(3)通过提问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4)梯形用几何语言表示。

活动2:梯形中一些基本概念。

(1)底;2)腰;3)高(4)两种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并用几何语言表示这两种特殊的梯形。

活动3: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

(1)对称性。

学生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等腰梯形纸片对折之后得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是对称轴.)(2)边的关系。

联系定义。

(3)角的关系。

由轴对称的性质得出: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并用几何语言表示)要求学生通过推理试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

即: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4)对角线的数量关系。

由学生先猜想,再给予证明,从而得出: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并用几何语言表示)思考:如右图,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请说出来。

活动4:大显身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B 、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2.等腰梯形中一个锐角为70度,则另外三个角分别为,,3、如图,梯形ABCD中,AB//CD,AD=BC,ZA=6O0若AB=12,CD=5,则BC=4、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BC。

(1)延长AB到E,使BE=CD,求证:CE=CA(2)连结AC,BD交于点O,若AB=5,CD=3,AC=4*2试判断△A0B的形状。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梯形;3. 学会用梯形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梯形,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4. 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梯形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

难点:1. 梯形的性质和分类;2. 梯形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画法讲解:讲解梯形的画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梯形。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梯形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梯形模型:用于展示梯形的实际形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

《梯形》教案范本

《梯形》教案范本

《梯形》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梯形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梯形的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让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 梯形的特征: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非平行的两边叫做腰。

3. 梯形的性质:梯形的对角相等,腰的长度相等。

4. 作梯形的平行线: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梯形的平行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梯形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作梯形的平行线。

难点:1. 理解梯形的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熟练掌握作梯形平行线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梯形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梯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2. 探究梯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探究梯形的性质。

3.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梯形平行线的方法,并派代表进行演示。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梯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梯形的性质。

2. 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梯形的特征。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梯形》教案10人教版

《梯形》教案10人教版

.梯形赵集一初中课改教教案()年级:八年级上期科目:数学执笔:审查:八年级数学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教案()课型:复习课总第节教课目的.掌握梯形的观点以及等腰梯形的性质。

.会运用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一些特别的图形问题。

.培育学生察看、类比、实验、剖析、归纳的能力。

.培育学生化归的思想和增添协助线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要点:梯形的定义与等腰梯形的性质。

难点:增添协助线把梯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

教课准备硬纸片、剪刀。

教课过程一、回想。

.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色与其识其他方法。

察看图形。

.学生回答后在图()旁边标明“对边平行”,而后指向图(),同图()是什么四边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梯形。

二、指引察看。

让学生察看图(),并跟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对照,指引学生试述梯形的观点,并联合图形说出梯形的底、腰及高。

(板书。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或: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如图,梯形中,∥,此中是上底,是下底,、是腰,是高。

三、稳固练习。

.如图,梯形中,∥,上底是下底是,并作出高。

.小组议论。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特别梯形。

察看图()和图()的特色,找出它们与一般梯形的差别,指引得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观点。

由学生试述,教师依据回答状况实时改正并板书。

(板书。

)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思虑议论:若上边两个条件同时建立是不是梯形?.等腰梯形的特色的发现及证明。

等腰梯形是我们常有的图形,利用它的特别形状能够结构各样建筑模设计各样图案,比方我们常用的梯子。

下边察看演示一低等腰梯形拥有哪些特色让学生先在硬纸片上画一个等腰梯形,再用剪刀剪下来,经过折叠、对照、演示,启迪学生从腰、底角、对角线的对称性人手,追求发现等腰梯形的特色,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归纳的能力。

初二数学的梯形教案

初二数学的梯形教案

初二数学的梯形教案初二数学的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2.难点: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与练习较多,可供老师们选用.例1是教材P119的例2,这是一道计算题,讲解时要让学生注意,已知中并没有给出等腰梯形的条件,它需要先判定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然后再用其性质得出结论.例2、例3、例4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2是一道文字题,这道题在进行证明时,可采用平移对角线或作高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讲解例2,可以再次给学生介绍解决梯形问题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例3是一道证明等腰梯形的题,它需要先证明其四边形是梯形,即先证出EG∥AB,此时还要由AE,BG延长交于O,说明EGAB,才能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然后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选讲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步骤与方法.例4是一道作图题,新教材P119的.练习4就是一道画梯形图的题,此例4与练习4相同.通过此题的讲解与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并了解梯形作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知道梯形的画图题,也常常是通过分析,找出需要添加的辅助线,先画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2.【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求证:AB=CD.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就容易证明了.证明方法1: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AB∥DE, 1,∵C, C. DE=DC.又∵AD∥BC, DE=AB=DC.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过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图一).证明方法三:延长BA、CD相交于点E(见图二). 图一图二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等腰梯形判定方法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C,则AB=DC.【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数学教案-梯形(优秀3篇)

数学教案-梯形(优秀3篇)

数学教案-梯形(优秀3篇)认识梯形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内容是八年级几何第二十一章第三节梯形的第一堂课,在等腰梯形之前。

梯形问题最关键的是辅助线的合理添加,学生初步接触梯形,如何使他们能够自己积极主动探索突破这一难点,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节课重点围绕“如何合理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一主题展开,先通过“预习-评价报告”使学生对梯形概念、图形的转化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感觉新知识并不陌生。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和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最终得出结论。

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分享与合作、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出梯形的定义,并由学生介绍梯形的有关概念。

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那么我们能否将梯形通过合理添加辅助线,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说明辅助线添加后将梯形转化为怎样的图形)在例题处理上,我以题组训练的方式出现。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图形出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该题目的分析和证明,老师在中间又可以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些复习和回顾。

在熟悉图形的基础上,注重图形中所隐含的其它结论。

让学生学会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出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联系的眼光去解决新的问题。

这是几何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思维跳跃的部分。

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也在告知学生:几何的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希望同学们学习几何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道道题,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整节课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基本上是以教师分析为主。

人教版初中数学梯形章节教案.doc

人教版初中数学梯形章节教案.doc

人教版初中数学梯形章节教案梯形教学建议知识结构知识归纳1.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的两边叫做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叫直角,两腰相等的叫等腰.2.的性质及其判定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来判断.3.等腰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腰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定:两腰相等的是等腰;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是等腰;对角钱相等的是等腰.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等腰的性质和判定.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又是特殊的,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又是特殊的,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的教学建议1.关于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内容,学生对并不陌生,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的定义和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新授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时间
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方法的证明。

重点、难点:理解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灵活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
1回顾上一节学习过的梯形的有关性质,常见辅助线作法,明确凡是梯形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来解决.
2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
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AB=CD.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三、探究新知
已知: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DB,
求证:等腰梯形ABCD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
梯形ABCD中,若AC=BD,则AB=DC
四、尝试应用
1.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25cm,上、下底分别为7cm、8cm,则腰长为_______cm.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梯形常见辅助线作法:(1)作高(2)平移腰(3)平移对角线(4)延长两腰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①先判定它是梯二
形,
②再用“两腰相
等”“或同一底
上的两个角相
等”来


⑤判定它是等腰梯

先独立思考,发现思路,可从常规思路中思索,找到利用平移对角线的方法来将梯形问题转化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中去解决.即:过A作AE•∥BD交CB延长线于E.
2.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和一腰垂直,求这个梯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1=∠2,AC=BD ,求证: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五、补偿提高
1.等腰梯形一底角60 ,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_____,高为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2.梯形两条对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________.
3.在梯形ABCD 中,已知AB ∥DC ,AD=BC ,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证OD=OC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同时教师把平移腰这种辅助线的作法教给学生。

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每组代表口答展示做题过程。

找部分同学到黑板去板演,展示解题的过
小结(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