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2023-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物理学中运动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一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其计算公式v=s/t(s为路程,t为时间)。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3、科学探究: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法引导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最后通过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强调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平均值。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范文《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1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分析教材。
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
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
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的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的说课稿《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测量平均速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中的第四节内容。
这一节是对速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速度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材在这一节安排了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如何测量速度,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教材还通过一些实例和习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如何测量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还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经历测量过程,学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2)平均速度的计算和理解。
2、教学难点(1)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杨永彬王店镇韩寨中学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快慢等知识后编排的,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在认识了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⑴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⑵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和平均速度相关物理概念及计算方法。
2.心理特征:初二学生正处于精力特别丰富的时期,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胜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
但刚接触物理,学习不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3.认知规律:由于物理规律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物理规律的学习。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初二学生年龄和经验特点以及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先在教师的讲授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现象的已有观察,进而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分组探究实验,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测量平均速度的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平均速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既是对速度概念的深化,又为后续学习变速运动和牛顿第一定律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
他们在学习速度概念时,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变速运动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2)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从而计算平均速度。
(3)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2、教学难点(1)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对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优秀说课稿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说课稿2015-11-26 08:47 546次地区:吉林省 - 长春市 - 榆树市学校:榆树市八号镇大岗中学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初中物理人教2011课标版(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一)导入新课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欣赏,阅读,并思考。
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初中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能够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 精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
教学准备:1. 米尺、秒表等测量工具。
2. 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如骑自行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
2. 提问: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个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使用米尺测量其路程,使用秒表测量其时间。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数据处理和表达(10分钟)1. 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平均速度。
2. 学生用图表或文字形式表达测量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瞬时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测量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数据处理和表达环节,学生能够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表达,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美溪一中甘涛涛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临本课的设计进行解释.一.说教材起首剖析教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感化,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常识的焦点,经由过程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懂得.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试验课,让学生经由过程设计试验.收集和剖析试验数据等自立活动来进步试验才能,领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办法,造就合作精力.因为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试验课,教师要引诱学生育成遵照试验室的请求,卖力按照规矩做好试验的习惯.在熟悉了教材的地位和感化后,剖析本节的教授教养目标:(一)常识与技巧(1)学会运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地测量时光.旅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懂得.(二)进程与办法(1)控制运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巧.(2)领会设计试验.试验操纵.记载数据.剖析试验成果的总进程.(三)情绪立场与价值不雅(1) 经由过程试验激发学生的兴致,造就学生卖力细心的科学立场和准确.量力而行记载测量数据的严谨风格.(2)造就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力.教授教养目标的基本上,肯定本节的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懂得.难点:从试验道理.仪器运用.试验步调设计.设计试验记载表格到记载数据得出成果,对学生进行周全试验才能的练习.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重视科学探讨,倡导进修方法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纪特色,以工资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纳探讨式教授教养办法,按照“提出问题——试验探讨——交换评价——剖析运用”的物理教室教授教养模式.它是在教师引诱下,学生自行设计试验.验证假设.交换评价.归纳总结.最后运用常识解决问题,并联合盘算机帮助教授教养等多种情势.使学生把科学常识的获得与思维才能的造就有机的联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获取物理常识.造就创造才能和实践才能.联合学生现实,为了加强学生着手操纵试验的才能,借助已有的试验装备,在任课班级完成教授教养.是以本节课我采取了评论辩论法与试验法相联合的教授教养办法.三.说进程教授教养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2.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前半程活动的快,照样后半程活动的快?3.教师总结:要知道哪一段活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教授教养环节二. 合营思虑评论辩论1.试验目标: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2.试验道理:v=s/t3.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木块教授教养环节三. 试验设计【第一步】若何测量旅程和时光【第二步】明白试验步调:起首各小组设计试验计划,然后各组间交换所设计的试验计划. 依据交换成果归纳试验步调:【第三步】设计记载数据的表格【第四步】明白试验分工和合营一个试验的成功须要大家的亲密合营,你们商议一下,每个同窗负责哪一个工作.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载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光,一人负责记载数据.教授教养环节四 .进行试验分组试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先生强调小组分工,有操纵的,有记载的,并巡查指点.报告请示试验成果,剖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教授教养环节五.交换与评估【引诱启示】请同窗们反思试验中消失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1.操纵中消失过什么掉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身分可能会影响测量成果?3.还有哪些须要完美的地方?教授教养环节五.本课小结为使学生所常识具有稳固性.学生合营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办法和对平均速度的懂得,强调重难点;再完成教室反馈题,对个中消失的问题实时改正.讲评,控制学生的进修趋向,实时调控,以巩固教授教养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教授教养环节六.安插功课:完成试验陈述四.说板书设计:因为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感化显著,适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授教授教养内容,使学生更轻易接收所学常识.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试验目标: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试验道理:v=s/t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试验步调:用刻度尺分离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旅程S1和S2,用停表分离测出所用的时光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试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活动越来越快。
测量平均速度 说课课件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路程
=
时间
=
路程
=
时间
=
平均速度
=
平均速度
=
注意
➢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制定应该在开始实验之前完
成
4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一定的坡度。
2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
过的路程S并将数据记入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开始滑下到撞击斜
分组汇报数据
路程/m
时间 /s
平均速度/( ∙ − )
全程
s 1=
t 1=
v 1=
前半程
s 2=
t 2=
v 2=
后半程
s 3=
t 3=
v 3=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路程 /m
时间 /s
平均速度 /( ∙ − )
全程
s 1 =0.7
t 1 =2.5
v 1 =0.28
前半程
s 2 =0.3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 是学生已经学习
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快慢等知识,本节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
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
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
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1 = 0.7
= 0.7 s
= 1 m/s
实验: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6
实验结果:
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 m/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黑板、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尺子、计时器、实验桌、实验器材等。
(2)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是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来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移动的距离和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解物体的运动快慢,以及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运动情况。
3. (1)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
(2)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5公里/小时。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计算公式。
详细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测量平均速度活动(20分钟)
目标: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平均速度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和计时器等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移动的距离和时间。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要求学生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并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加深对测量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实验或观察,例如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平均速度,如自行车、汽车等。
-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学术竞赛或研究项目,如制作一个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互动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他们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亮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探究和动手能力。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开始能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热情,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新知识。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尚在形成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不同交通工具速度比较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会有差异,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2.提出问题: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平均速度是如何计算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三 Nhomakorabea教学重难点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说课稿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测平均速度》是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一篇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直观的演示。
这一节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测量速度的方法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平均速度的概念;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均速度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并且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平均速度。
三、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老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和材料:1.实验装置:包括直尺、计时器和小球;2.实验示意图。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与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同学们,假设你们参加了一个跑步比赛,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计算呢?”引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思考。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说明要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球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
步骤二:概念讲解接下来,老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与学生一起推导出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 = 位移 / 时间。
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步骤三:实验操作在这个步骤中,老师给学生分发实验装置,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老师要求学生测量小球沿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使用直尺测量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最后,学生根据所测得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初中物理测量平均速度逐字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物理组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测量平均速度,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在骑自行车下坡时,有什么感觉呢?后面蓝衣服的男生你来说,好,请坐。
下坡时感觉运动的越来越快,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由平面和木块组成的斜面,让一个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大胆猜想一下,小车滑下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大家猜想速度变大,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要想计算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这位同学,很好,请坐。
平均速度需要根据公式v=s/t算得,所以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一、原理:v=s/t)我们用什么测量路程?用刻度尺,同学们赶紧回想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二、器材:刻度尺)用什么测量时间?停表,同学们再想一想停表的使用,(停表)还有什么器材?还有斜面,小车,木块,(斜面小车)同学们,坡度大点好还是小点好?这位同学,很好请坐。
为了让小车下坡时间变长,便于测量时间,所以我们要选较小坡度。
同学们先把这个坡度调整好。
看同学们完成的不错。
来看ppt上的这个斜面图,在这个斜面应该测量哪几段的平均速度来比较呢?中间戴眼镜的同学,思维很敏捷,请坐。
需要计算出前半段的速度和后半段的速度,二者比较来看速度的变化,要计算前半段的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用刻度尺测前半段走过的路程和用停表测所用时间,如何准确知道上半段所用时间呢?这位同学,很好请坐。
需要用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部,小车从斜面顶运动到金属片处就是前半段的时间。
所以在实验器材里还有什么?金属片,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金属片)要计算后半段的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给大家三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开始讨论。
声音渐渐小了,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案?一组的代表,好请坐。
他说让小车从金属片处开始运动,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用停表记录时间,同学们觉得这种测量方法可行吗?不行,为什么?这位同学,很好请坐。
鲁科版八年级上机械运动测平均速度说课一等奖
《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重难点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
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美溪一中甘涛涛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任课班级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
2、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
3、教师总结:要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
教学环节二、共同思考讨论
1.实验目的: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木块
教学环节三、实验设计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首先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
一个实验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
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教学环节四、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交流与评估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学环节五、本课小结
为使学生所知识具有稳定性。
学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评,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
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作用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
1和S
2
,用停表分别
测出所用的时间t
1和t
2
,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