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逐步地把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创造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理论,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笔者现根据个人的认识水平,谈谈对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种科学诊治方法,亦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之所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

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例如:同是痢疾病,症见腹痛、下痢、便脓血等症,在其发病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则有气分、血分之分,还有属热、属寒之别,及兼湿与不兼湿的不同证候表现,因此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如慢性肾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出现的水肿,它们的病因不同,而它们的证候相同,均属阳虚证候,均可用温阳化气利水的相同方法治疗,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

2.西医辨病治疗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辨病治疗是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和疾病发展过程时,对疾病的定位与组织细胞的损害程度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分析,并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的预后,而且从病因学的研究上找出治疗学的依据,从而明确治疗方案与原则,为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康复起很大的作用,但辨病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地看待疾病,往

往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揭示得不够深刻,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单纯依靠辨病的方法选用方药,或拟某方治某病,在临床常会出现不奏效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误治、变证、延误病程等等。例如:临床工作中,曾经遇到这样几位病者,根据现代医学的生化等方面检查,其结果均辨病为慢性肾炎尿毒症,其中1例主要表现:非蛋白氮(NPN)升高,达80mg%,尿少,伴全身中度浮肿。其次1例主要表现:非蛋白氮(NPN)

68mg%伴有中度高血压及头晕,Bp170/100mmHg,当时开始临床选用了降低非蛋白氮(NPN)的有效方(防己、川椒、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五加皮)治疗,结果患者非蛋白氮(NPN)均不下降,后一患者反而升高,非蛋白氮(NPN)从68mg%升高到98mg%,头晕加重,后按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辨证施治,进一步分析病机,结果第1例患者为脾肾阳虚,形成阴水泛滥的水肿;例2患者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故兼见眩晕。治疗分别采用了真武汤和杞菊地黄丸为主要加减治疗,连服3天后,复查,第1例患者非蛋白氮(NPN)从80mg%下降至56mg%,尿量增多,浮肿亦消退,例2患者非蛋白氮(NPN)从98mg%降至40mg%,Bp下降为

130/90mmHg,头晕明显减轻。

临床病例说明,疾病的临床效果,关键在于辨证。若按辨病用方,意在行气利水,从而带走废物,使非蛋白氮(NPN)降低,此种治疗,只有巧恰于气滞水停患者。然此2例病者,一为脾肾阳虚,无从运化水湿,致成阴水泛滥,非峻补元阳而不能运化阴水,水湿内困,代谢物质潴留,非蛋白氮(NPN)必停而不降,而运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脾肾阳充,温熙运化周身,则阴水得气化而有出路,非蛋白氮(NPN)亦随之而降矣。同理,另1例属肝肾阴虚阳亢并眩晕,若用行气利水之品,则气行阳愈亢,利水而阴更伤,阴伤津竭尿更少,废物排出障碍,非蛋白氮(NPN)不降反而升,而且头晕更甚,现采用辨证用药,予杞菊地黄汤滋补肝肾,使阴长阳消,阴平阳秘,药对症候,则病祛身愈矣。

3.体会

在医疗临床诊断工作上,能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或运用西医的物理生化诊断疾病,再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分型治疗,中西医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的不足,指导中西药联合应用,共同提高中西药的效能,对促进患病的机体康复,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相结合不等于理解是中药加西药或用西药治标,中药治本,把它们各自分家,而是运用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中西药的药理机制共同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考究其相互之间可产生

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或相反的作用,从中取得它们之间相须、相使的协同方面,避免其之间的相恶、相畏与相杀的不良反应,使中西医结合,发挥它们优良的效果。

临床上常见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虚脱证候,它的病因很多,但我们根据其临床的病因及主证,选用一定的强心与利尿药治疗,紧接按其阴阳暴脱的病因变化,给予回阳救逆或救阴固脱的中药治疗,临床上往往效果很好发挥到中西药的相须与相使的良好的作用。但也有些病例需加注意,例如有一男患者,21岁,以腹痛、发热及大便秘结,5天未解,以此就诊,西医拟诊便秘性肠梗阻,处方给予解热的扑热息痛0.5g,3次/d,阿托品0.3mg,3次/d,大黄苏打片3片,3次/d,肌注青霉素80万U,2次/d,第2天,患者热稍退,但大便仍未解,腹部仍胀痛,唇舌干燥,舌质红,苔黄而燥,中医辨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选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急下存阴。本方以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辅以芒硝咸寒,泻热通便,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结,消除痞满。次日,患者大便通畅,热退,腹痛因此亦缓解。剖析其中西药理机制,中药之作用,主要在于清热泻下,增强胃肠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使其燥结之粪块排出体外;而西药的阿托品,功用是抑制腺体分泌,减少胃肠蠕动,起解痉止痛作用,两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