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口腔黏膜给药系统: ①舌下给药:舌下黏膜→体循环; ②颊黏膜给药:颊黏膜→体循环; ③局部给药:黏膜、牙组织、牙周袋起局部治疗作用。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避免胃肠道、肝脏;血液供应好,
利于吸收;易于给药,除去。 强效药物通过颊内或舌下给药。 亲脂性药物快吸收达缓释。 亲水性大分子药物不易透过,生物利用度极低。
▪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 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 质。
▪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无 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 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 间长。
▪ 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 (DMSO),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其他吸收 促进剂
第五节 脉冲(外调)式释药
脉冲释药的原理
▪ 节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血压的高低、 脉博的快慢、血糖的含量、各种激素的分泌、 尿中各种成分的排泄、各种致病因子的感受 性及药物的敏感性等,无不呈现出各自的节 律变化。许多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关 节炎等发病均有昼夜节律性,大多数药物的 疗效、毒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过程也具有时 间节律性,因而在临床用药时不应忽视。
(3)鼻腔黏膜给药系统: 滴鼻剂、气雾剂、粉剂、凝胶剂,微粒、纳米粒、
脂质体等。亲水性凝胶微球、乙基纤维素微球。 (4)眼部黏膜给药系统: 目的:药物有效在眼部滞留;眼黏膜吸收后,进入病
变部位。 特点: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剂型:滴眼剂和眼膏剂。 必须考虑刺激性及可视性等。
(5)阴道及子宫给药系统: 剂型主要有:传统的避孕用阴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和透皮促进剂 1.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 给药面积不应超过50cm2-贴剂,剂量小。 凝胶、软膏剂、喷雾剂、乳剂和脂质体制剂面积扩大。 (1)磷脂体:以脂质为基础设计的新剂型如卵磷脂囊、脂质体、微 乳、固态脂质纳米粒、传递体等。 (2)固态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以脂肪油为 基质,外包磷脂,粒径<200nm的微球/微粒。靶部位,可将药物 传输到皮肤的特定区域。
吞噬能力。 <50nm的微粒可进入骨髓,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胶体微粒的表面性质影响靶向性。
6.淋巴靶向 淋巴系统摄取,避免肝首过效应。 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的机制:
1)静脉注射:从血液向淋巴系统的转运 2)肌内、皮下注射或器官内、肿瘤内组织间隙 注射给药:从组织间隙向淋巴系统的转运 3)口服或直肠给药: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 运
▪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 我国传统的膏药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透皮吸收制剂, 但现代的透皮吸收制剂在制作方法、基质和疗效等 方面与传统的膏药已有很大的区别。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特点
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 ▪ 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
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 ③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④较好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 ⑤按要求定时、定位释药。
▪ 局限性:①价格昂贵; ②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 ③降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 ④受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在体内吸收不
第二节 透皮吸收释药
一、概 述 1.含义与特点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或称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具有 黏性的含药贴片,皮肤给药后,药物进入皮肤层或体 循环。
▪ 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 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 药方式。
(3)电能:
1)离子导入(ion to phoresis):利用电场将离子型药物 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2)电致孔法: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电场持续时间(10 -4~ 10-3 s) ,细胞膜等脂质双层形成暂时可逆的 亲水性孔道,增强渗透性。
(4)声能:将超声用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称为超 声导入法(sonophorersis),多采用频率在10kHz和 15MHz以上的超声波。
4.脑靶向
理想的靶向药物
条件:①趋脑性,②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使几乎所有大分子 药物和98%小分子药物不能顺利进入大脑及中枢神 经系统。利用抗体技术iang药物与能通过血脑屏障 的肽或蛋白质偶联,利用血脑屏障上载体的转运, 将药物运输之中枢神经系统。
5.骨髓靶向 骨髓-血屏障(MBB)是药物难以进入骨髓。 实现骨髓靶向给药的主要障碍: MBB及肝脾的强大
(PDDS)。
脉冲给药系统:靠外界启动装置,按生物节律 需要,调整释药速率,实现脉冲给药。
道环、阴道栓剂、阴道片剂、气雾剂、凝胶剂等。 (6)结肠给药系统:
胃肠道上端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结肠吸收良 好的药物进行结肠给药。
二、生物黏附机制
生物黏附(bioadhesion) 由三种机制产 生。 (1)机械嵌合: (2)相互作用:共价键,作用过于持久强烈,给 药系统不适用。 (3)综合作用:包括不同吸引力(如静电吸引力、 范德瓦尔斯力、氢键和疏水键构成的综合作 用)。
靶向制剂适用于:
①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 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靶向制剂的三要素:
▪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 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即靶向 制剂不仅要求药物选择性地到达特定部位 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 结构,而且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滞留相 当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而载体应无遗留 的毒副作用。
▪ 将时间因素引入治疗机制的新疗法,可以收 到比一般治疗方法更为满意的效果,为治疗 疾病及新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疾病发作的节律性及择时给药的重要性要 求给药能适应疾病发作的节律性特点,提供 相应的节律性有效血药浓度,也就是说药物 的释放应充分考虑时间因素。
应答式释药系统有开环和闭环两种体系: 闭环-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释,自调式; 开环-外部的变化因素,脉冲给药系统
胶黏剂层既作为皮肤黏附剂,又可成为药物储库和 释药限速层。
3.能量驱使药物的透皮吸收 通过化学能、热能、电能、声能等促进药物释放和 透皮吸收
(1)化学能: 即药物的热力学活性,药物分子的自由能。超饱和 态药物和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的热力学活性,促 进药物的被动扩散。
(2)热能: 加热,其能量形式可用来设计主动扩散的经皮给药 系统。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要素
基本要求:药物渗透性调节、皮肤黏性的建立和保持。
(1)压敏胶:应根据每一类型的不同亚型选择合适的压 敏胶。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聚异丁烯类树脂。
(2)赋形剂:改善系统的性质。注意赋形剂与其他组分 的相容性。
(3)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的平衡:良好的疗效,提高 病人的长期顺应性,必须保持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 三因素的平衡。
第三节 透黏膜释药
一、概 述
1.含义与特点
药物通过与生物黏膜表面紧密接触而通过该处 上皮细胞。给药系统经黏膜的药物传输称为透黏膜 释药。
作用部位:口腔、鼻腔、眼、消化道、阴道及直 肠。
即可局部作用,又可全身作用。 特点: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应用方便, 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作用时间快
许多药用聚合物具有黏膜黏附特性,如:纤维 素衍生物(MC、HPC、CMC等)或聚丙烯酸类似物 (卡波姆或聚卡波非)、多糖(polysaccharide)、透明 质酸(hyaluronic acid)和壳聚糖(chitosan) 。。。
1.肝靶向
将药物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或细胞内
传输机制:①载体传输②受体介导③清除介导 ④静电作用。
2.肺靶向 一定粒径大小的微囊或脂质体可实现肺靶向。
3.结肠靶向 优点是: ①易被胃酸破坏或被胰酶代谢的药物,生物利用度↑。 ②蛋白多肽类药物,解决生理屏障问题。 ③夜间发作疾病,长效释药。 ④结肠疾病,更有效。 ⑤结肠直肠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疗效。 ⑥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较小剂量和副作用。
第四节 定位与靶向释药 靶向制剂: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
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
分类: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主动靶
向(active targeting)、转移靶向(diversional targeting)和物理靶向(physical targeting)
▪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TDDS 的局限性
▪ ①药物起效慢,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 ▪ ②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 ③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
不宜设计成TTS; ▪ ④某些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7.靶向给药乳剂 乳剂为载体,药物定位于靶部位的微粒分散系
统。 特点:对淋巴的亲和性。 8.热敏给药系统 应用温度敏感脂质体载药结合病变部位升温来
实现靶向给药。
9.胞内靶向 第l级-特定的器官组织, 第2级指到-特定的细胞, 第3级-特定的细胞器(如溶酶体、线粒体等)。
胞内靶向给药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药物和细胞 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2.透皮促进剂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长 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epidermis)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管, 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二、释药机制
1.膜控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膜介导经皮给药系统。 膜材料: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微孔聚乙烯 。 特点: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为储库,包封在渗透膜
中,胶黏剂均匀分布在控释膜和防黏层之间。
2.骨架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药物混合在黏性基质或胶黏剂(drug inadhesive, DIA)形成的一类经皮给药系统。
卡波姆(carbopol,CP) 最常用的强黏附力生物 黏附剂。白色细粉状、吸湿性。水中成低黏度酸性 溶液,碱中和后为澄清的黏稠凝胶,其增黏效果稳 定,比天然树脂纯度高而耐老化,黏性受T影响小, 不受微生物影响。
2.各类黏膜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
(1)胃肠道黏膜给药系统:药物与适宜载体制成制剂 通过胃肠道黏膜给药。 对于胃肠道内吸收窗较窄的药物,采用延长释药体 系在胃肠道滞留时间来改善药物吸收。
2.分类组成及材料 按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储库型、骨架型及混合型。 贮库型指药物被控释膜包裹成贮库,控制药物释放; 骨架型指药物分散于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控制药物 释放。 根据能量驱动,又分为被动释药和主动转运型。 按基质的不同又分为贴剂与巴布剂,贴剂常用压敏 基质,而巴布剂则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载药基质。
第十章 新型释药技术 与原理
延缓与控制释药 透皮吸收释药 透黏膜释药
定位与靶向释药 脉冲式给药 自调式给药 自乳化释药
第一节 延缓与控制释药
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 药物,长效作用的制剂。一级速率。
控释制剂: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可控速率释 放,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 范围内的制剂。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
完全,生物利用度低。
分类
▪ 按释药方式:一级释药制剂、零级释药制剂、自调 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
▪ 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胶囊剂、片剂、丸剂、乳 剂、注射剂等;
▪ 按给药途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缓控释给 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 统等;
▪ 还可以按释药机理: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 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