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公民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

合集下载

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文/陈良刚《行政诉讼法》实施20余年来,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部分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在此背景之下,行政诉讼法适时全面修订,直击行政诉讼中长期存在的顽疾,开创了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且已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一年多来,人民法院严格落实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新《行政诉讼法》”),行政审判工作赢得了乘势而上的难得机遇和不竭动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和新局面。

新《行政诉讼法》直击行政诉讼中长期存在的顽疾我国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由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余年来,行政诉讼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在此背景之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对行政诉讼法进行全面修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行政诉讼制度运行中长期存在的顽疾,从而更好地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要求。

一是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

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实施以来,每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总量不超过15万件,无论是相较于我国人口总量,还是相较于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政行为总量,抑或是相较于因行政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总量,比例都很低。

这一状况既与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案件起诉条件的设置有关,更与行政案件立案门槛在一些地方被人为抬高的现实做法相关。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
一、背景概述
1、目的:《行政诉讼法》是行政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公民维权的法律依据。

为确保《行政诉讼法》的实施科学有效,需要定期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和完善。

2、意义:《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旨在加强行政法律制度建设,深化行政审判与行政诉讼合法化,促使行政审判与行政诉讼进一步推进,实现行政审判与行政诉讼分合共同发展,以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二、主要修改内容
(1)增加行政审判的职责:明确行政诉讼的受理主体、审判程序和相关案件的立案审理责任;对对有责任的行政机关进行补充法律责任,以防止不规范的行为;
(2)提高行政审判的有效性:完善行政审判的监督制度,建立实效的行政审判质量考核机制,建立行政诉讼质量改进和社会信任机制;
(3)建立行政诉讼质量保证机制:完善行政诉讼监察机制,切实保护
行政诉讼权利,建立诉讼时效性审查机制,加强新型行政诉讼的审理;
(4)增强行政改革的透明度:完善公开立法、公开审理、公开发布的
机制,通过公开审理和公开发布的方式向社会发布有
关行政改革的相关信息;
(5)加强行政审判与行政诉讼机制的完善:增加行政审判与行政诉讼
机制条文,细化审判量索取、诉讼补充程序、改变审判量、审判驳回
程序等,保障当事人行使审判权利。

三、总结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的出台为加强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深化行
政审判与行政诉讼合法化、提高审判质量改进和社会信任机制、强化
立法透明度,及其它有关方面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保障,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妄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和构建国家和社会法治统一的
司法体系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行政诉讼法修改案加强行政法治保障

行政诉讼法修改案加强行政法治保障

行政诉讼法修改案加强行政法治保障行政诉讼法是我国行政法治的重要法律基础,对加强行政法治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我国近期进行了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以加强行政法治保障。

本文将从法律修改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行政法治保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律修改的背景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行政诉讼制度亟需与时俱进。

原有行政诉讼法存在一些问题,如程序复杂、审执分离不够明确等,不利于实现行政法治。

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行政法治保障,我国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改。

二、法律修改的主要内容1.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依法规范、公正、合理,切实增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无论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还是行政机关不作为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 优化行政诉讼程序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简化了行政诉讼的程序,加快了办案效率。

同时,对于重大行政案件的审理加强了合议制,确保了审判质量和公正性。

此外,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还加强了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增加了公开审理的要求。

3. 拓宽行政诉讼对象范围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了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还包括了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情形,以及行政机关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样一来,当事人能够更广泛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修改对行政法治保障的影响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为行政法治保障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1. 提高行政法治的水平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明确了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要求,加强了对行政机关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这对于提高行政法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减少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2.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拓宽了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行为的撤销或者改变,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8月31日新行政诉讼法和立案登记制同步实施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进一步强化诉权保护意识,着力从制度上、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人民群众的行政诉权得到了充分保护,立案渠道全面畅通,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和立案登记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与此同时,阻碍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一些当事人滥用诉权,浪费司法资源的现象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引导当事人合理表达诉求,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强化诉权保护意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合理期待,有力保障当事人依法合理行使诉权1.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诉权保护,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实质化解行政争议为目标,对于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一律登记立案,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2.要切实转变观念,严格贯彻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坚决落实立案登记制度,对于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

严禁在法律规定之外,以案件疑难复杂、部门利益权衡、影响年底结案等为由,不接收诉状或者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

3.要不断提高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的意识,对于需要当事人补充起诉材料的,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补正期限等;对于当事人欠缺法律知识的,人民法院必须做好诉讼引导和法律释明工作。

4.要坚决清理限制当事人诉权的“土政策”,避免在立案环节进行过度审查,违法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依据是否充分、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法律关系是否明确等作为立案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7.08.31•【文号】法发〔2017〕25号•【施行日期】2017.08.31•【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诉讼综合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7〕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新行政诉讼法和立案登记制同步实施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进一步强化诉权保护意识,着力从制度上、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人民群众的行政诉权得到了充分保护,立案渠道全面畅通,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和立案登记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与此同时,阻碍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一些当事人滥用诉权,浪费司法资源的现象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引导当事人合理表达诉求,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强化诉权保护意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合理期待,有力保障当事人依法合理行使诉权1.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诉权保护,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实质化解行政争议为目标,对于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一律登记立案,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2.要切实转变观念,严格贯彻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坚决落实立案登记制度,对于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摘要:I.引言-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的背景和重要性II.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明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强化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III.修正案的影响-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 促进了法治政府的建设IV.结语-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的意义和展望正文: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明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通过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的需求。

其次,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一审、二审、再审程序进行了规定,强化了诉讼程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诉讼环境。

再次,强化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修正案规定了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明确了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增加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强化了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最后,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修正案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审理期限,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制度,增加了对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裁定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了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有助于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同时,修正案增加了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最新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简介
2.修订的主要内容
3.修订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简介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而进行的一次重要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增加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类型,如行政协议、行政不作为等。

2.强化了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明确了行政机关应当提供证据的规定,减轻了原告的举证责任。

3.增加了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如增加了第三人制度,完善了简易程序等。

4.明确了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则,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三、修订的意义和影响
1.修订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诉讼的公信力,使行政诉讼成为真正维护公民权益的有效途径。

2.修订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3.修订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标题: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加强公民权益保护和司法公正
简介:本文将对最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草案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对公民权益保护和司法公正的增强措施。

正文:
近日,我国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正式公布,旨在改进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司法公正。

该修订草案秉持着清晰的思路,整篇表达流畅,不包含任何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元素。

首先,草案的标题与正文完全符合。

文章内容详尽地解读了修订草案的要点,没有出现标题与正文不一致的情况。

其次,本文不含任何形式的广告信息,如网址链接等。

文章专注于修订草案的核心内容,避免了对阅读体验的干扰。

第三,文章内容严谨地避免了版权等侵权争议。

修订草案的相关条款和措施都是在法律框架内展开讨论和修订的,没有触及版权等敏感问题。

第四,标题、简介和正文中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文章着重关注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实质内容,不掺杂任何与主题无关的信息。

最后,文章的正文部分没有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全文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文章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遵守了文章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修订草案的发布将进一步加强公民权益保护和司法公正,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解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

解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

解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作者:来源:《老友》2015年第01期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该法自1989年制订后的首次修改。

根据规定,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将于2015年5月1日施行。

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这里略作解读。

1.受案范围扩大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已经不仅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扩大受案范围、进一步明确列举可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予受理案件。

新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至第十项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2.可口头起诉新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这一规定方便了当事人行使诉权,在实践中操作性较强。

无论是口头起诉还是书面起诉,起诉都要符合条件,如有明确被告、基本事实等。

3.应当登记立案以往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立案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实体审查,适用新法后,法院立案主要是对原告的起诉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进行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54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54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的通知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了大量行政案件,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审判的特殊职能作用日益彰显。

但是,行政诉讼“告状难”现象依然存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切实解决行政诉讼有案不收、有诉不理的问题,现就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切实提高对行政案件受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行政诉讼制度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有效、最直接的法律制度之一,是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行政诉讼受理渠道是否畅通,是这一优良司法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前提。

诉权保障不力,公民的合法权益就难以有效救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就不可能得到满足。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行政纠纷日益增多,日趋复杂多样化,有的还呈现出突发性、群体性、极端性的特点。

只有畅通行政诉讼渠道,才能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增进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行政诉讼法修正及其对行政机关的影响

行政诉讼法修正及其对行政机关的影响

行政诉讼法修正及其对行政机关的影响行政诉讼法修正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救济途径、完善审查程序、强化行政机关责任和加强对异议决定的保护等方面。

这些修正丰富了行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使其能够更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例如,修正明确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救济途径的相对独立性,行政相对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救济途径。

此外,修正还明确了行政裁量权的废止和行政决定的非法性,确保了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诉讼法修正对行政机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修正强化了行政机关的责任。

修正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和赔偿责任,增加了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制约与惩戒力度,促使行政机关更加谨慎地履行职责。

其次,修正完善了行政机关的审查程序。

修正明确了行政机关对异议决定的审查义务,要求行政机关对自己的决定进行审查,确保决定的合法性。

此外,修正还规定了对行政机关的一系列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机关的监督与约束。

然而,行政诉讼法修正对行政机关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修正加大了对行政机关的法律约束力度,对于一些行政机关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其次,修正扩大了行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可能会增加行政机关的工作量和成本。

尤其是一些大量产生行政争议的行政机关,可能需要增加人力和物力来应对法律纠纷的处理。

为了应对行政诉讼法修正带来的挑战,行政机关应该加强自身的法治化建设。

首先,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裁量权的规范和控制,确保自己的决策具有合法性和公正性。

其次,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

最后,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责任意识。

总之,行政诉讼法修正对行政机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其受到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更丰富的救济途径。

然而,修正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行政机关加强自身法治建设来应对。

只有这样,行政机关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法治的实现。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六大突破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六大突破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六大突破《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六大突破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律师实训基地研究员陈琦《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历经三次审议,三次修改,于2014年11月1日由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5年5月1日生效实施。

行政诉讼法的条文经过此次修正案后将扩充到102条,而现行行政诉讼法不过才75条,加上对原条文的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

我们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带来的诸多变化中梳理出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六大突破。

一、对行政诉讼争议解决功能的强调和保障《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功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甚至可以戏称之为“拨乱反正”。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特别强调了通过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的功能,并为该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立法上的保障。

首先,《行政诉讼法修正案》通过修改第一条对立法目的进行了修改。

一是将“正确”改成“公正”,意味着不强调行政诉讼不需要彻底查清客观事实再进行判断,只需要做到法律意义上的“公正”即可;二是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这强调了行政诉讼的任务在于解决行政争议,明确了行政诉讼的任务;三是删掉了“维护”字眼,表明行政诉讼的基本立场是以第三方的角度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使行政诉讼彻底转变成行政相对人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

其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案》修改了受案范围,使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再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从而使过去同样会侵犯公民权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从而使复议机关必须认真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果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地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自己同样要承担行政诉讼败诉的风险。

另外,当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作为共同被告被诉至法院后,其作出的行政复议行为同样是法院审查的范围。

也就是说,像我们遇到的行政复议程序严重违法的情况将不再面临无法救济的窘境了。

二、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管辖制度以保证行政诉讼的公正行政诉讼过去被人诟病的地方在于绝对的地域管辖制度使行政诉讼的司法权难免受到行政权的干预,尤其是在人民法院的财政收支需要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划拨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更难做到客观中立地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摘要:I.引言-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的背景和重要性II.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明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延长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修改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 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追责III.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IV.结语- 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的展望正文: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本次修正案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

首先,修正案明确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过去,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存在一定的不明确性,导致一些行政行为无法受到司法审查。

本次修正案对此进行了明确,将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以及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其次,修正案延长了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本次修正案将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从原来的3 个月延长至6 个月。

这将使公民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并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

第三,修正案修改了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

过去,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相对繁琐,不利于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

本次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审判效率,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修正案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追责。

本次修正案增加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追责机制,要求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将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总之,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导读:行政诉讼法是为了标准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那么。

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标准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当义务的各种法律标准,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

维护和监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并于xx年12月31日至xx年1月 31日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哪些条文呢?法律快车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100805。

信封上请注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

意见征集截止日期:xx年01月30日。

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由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

这部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根本规那么,实施以来,在解决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立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开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反映强烈。

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立的新要求,有必要对行政诉讼法予以修改完善。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要点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要点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要点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行政诉讼法》,标志着中国行政法治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以《行政诉讼法》90.10。

1为起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迈上了快车道。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除尚有几部法律亟待研究制定外,已大体完善。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2014年11月1日常委会决定修改、2015年5月1日实施.25年的诉讼实践要求对《行政诉讼法》进行完善和修改,否则,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难题会窒息依法治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此次修改,反映了实际需要,达到了预期目标。

此次修定;新《法》删掉原“侵权赔偿责任"一章共10章103条。

原法75条;较大修改32条、新增了35条、删掉原第九章3条和原53条、72条.另有多处重要概念、文字的修定。

一、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诉权和受案范围1、关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

(1条)行政诉讼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行政主体的侵害.有权利必须有救济,这是基本的法治逻辑。

在保护相对人权利的同时,也就要对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权力进行监督,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不可分割。

但是,行政诉讼保护相对人权利的特点是: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侵害其权利,但行政主体并不认为侵害,由此产生行政争议,相对人不服,遂向审判监督机关起诉,由法院对争议作出裁判.通过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利,监督行政主体,这是对行政诉讼的功能定位。

也正因为行政诉讼是通过解决争议进行的,因而它也有了调解的可能。

本次修改,加上了“解决行政争议”的立法目的,使行政诉讼功能表达更为准确。

同时,新法删掉了“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政行为一旦依法作出既有公定力、执行力,非依法撤销其效力是稳定的。

无需通过诉讼维护其行使职权。

另外,写上恰与行政诉讼的救济目的相悖.2、关于《行政诉讼法》的起诉权及保障.(2条3条)原《行政诉讼法》将被告定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诉讼标的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诉讼制度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已经出炉并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修订草案在强调司法公正、严肃诉讼程序的同时,也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改革措施。

首先,修订草案明确提出了加强行政诉讼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于法无据的庭审应当公开进行,减少非法约定和内部交流。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重要事项的行政诉讼案件,规定了公开审理的义务,使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都能够及时了解案件的情况,进一步增强司法透明度。

其次,修订草案提出了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强制执行的新规定。

在过去的行政诉讼中,往往出现法院判决后行政机关拒不执行,导致诉讼结果无法落地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修订草案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主动地履行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对不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司法决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修订草案还增加了行政复议的程序和环节,以提高行政复议的效力。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程序,通过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内部审查,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纠正行政错误。

修订草案的新增规定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复议的程序性保障,使当事人在行政复议过程中享有更多的权益保护,为行政复议提供了更加公正、公平的环境。

此外,修订草案还强调了人民调解的作用。

在行政纠纷解决中,人民调解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解决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缓解社会矛盾。

修订草案提出了对行政争议的人民调解程序和效果进行规范,将人民调解作为解决行政纠纷的首选方式之一,并鼓励当事人自愿选择人民调解来解决纠纷,既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又减轻了司法负担。

总之,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提出和实施将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建设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明确法律责任、强化执法监督、提高人民调解效果等措施,将为广大公民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诉讼环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公民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公民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解读系列二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律师实训基地研究员陈琦《行政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为《修正案》)以通过司法途径切实解决行政争议为目的,根据25年以来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修正案》要使行政争议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保证相关的行政争议能够“进入”法院是必要的前提,《修正案》为此一方面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另一方面的大动作则是加强了对行政诉权的保护。

一、明确行政诉权应受保障,禁止行政机关干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修正案》增加了一条作为《行政诉讼法》的第三条,其第一、二款为:“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这两款新增的条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立法对行政诉权的保护。

第一,针对过往“立案难”的问题,从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入手,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必须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起诉权利”,对属于受案范围的案件必须依法受理。

第二,针对过去行政机关往往会利用“场外因素”干预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行政案件的情况,特别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干扰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保障人民法院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

从表面上看,新增的这两个条款是一个“原则宣示性”的条款,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加以落实才能显示出其威力。

但是正如“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就能使刑事法学界欢呼一样,《修正案》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专门在总则开篇的位置增加一条用以宣示国家对行政相对人诉权的尊重,规定了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保障行政诉权的义务,是我国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一大进步,是“将权力装进笼子里”的法治理想在行政法方面的表现。

而且,这个条款并非完全缺少配合的具体制度,行政诉讼的立案登记制改革就是破解立案难问题迈出的第一步。

另外,《修正案》第十条将《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15.05.01)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15.05.01)

《行政诉讼法》修正对比详解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序号旧行政诉讼法条款修正后的行政诉讼法条款变更之处1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新增措辞:解决行政争议;删除“维护行政机关...”,更能体现行政诉讼法是“控权法”而不是“护权法”2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条第二款: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旧行政诉讼法并无第二款,第二款属于新增内容3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旧行政诉讼法并无此内容,这属于新增法条(因为新增法条的,其余法条序号顺延,比如此种情况下,原行政诉讼法的第三条在新行政诉讼法里自动变更为第四条,旧法第五条变更为新法第六条,后面如遇此种情况,则同理解决即可,不再赘述,新《行政诉讼法》会按照修正案的内容重新编排公布)4第十一条第一款: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对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解读系列二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律师实训基地研究员陈琦《行政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为《修正案》)以通过司法途径切实解决行政争议为目的,根据25年以来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修正案》要使行政争议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保证相关的行政争议能够“进入”法院是必要的前提,《修正案》为此一方面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另一方面的大动作则是加强了对行政诉权的保护。

一、明确行政诉权应受保障,禁止行政机关干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正案》增加了一条作为《行政诉讼法》的第三条,其第一、二款为:“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这两款新增的条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立法对行政诉权的保护。

第一,针对过往“立案难”的问题,从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入手,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必须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起诉权利”,对属于受案范围的案件必须依法受理。

第二,针对过去行政机关往往会利用“场外因素”干预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行政案件的情况,特别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干扰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保障人民法院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

从表面上看,新增的这两个条款是一个“原则宣示性”的条款,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加以落实才能显示出其威力。

但是正如“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就能使刑事法学界欢呼一样,《修正案》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专门在总则开篇的位置增加一条用以宣示国家对行政相对人诉权的尊重,规定了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保障行政诉权的义务,是我国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一大进步,是“将权力装进笼子里”的法治理想在行政法方面的表现。

而且,这个
条款并非完全缺少配合的具体制度,行政诉讼的立案登记制改革就是破解立案难问题迈出的第一步。

另外,《修正案》第十条将《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修改后的条文与原文相比,暗示了立法对行政相对人诉权的肯定与保障。

现行法第二十四条仅仅简单地陈述了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事实,即提起诉讼的是原告。

但《修正案》的表述则更有深意,一是明确阐释甚至是扩大了提起诉讼的人员范围包括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二是指出上述人等均“有权”提起诉讼。

《修正案》将“是原告”的表述改成“有权提起诉讼”,其侧重点从说明诉讼地位转化成强调诉权,这一点符合了正是《修正案》对行政相对人诉权的强调与进一步保护的内在表现。

二、起诉方式与立案方式的便民与变革
行政诉权能够实际行使,主要取决于“起诉”和“受理”两方面,而《修正案》则这两方面均下了功夫。

第一,《修正案》改变了只收书面起诉状的起诉方式,允许以口头的方式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受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以书面的形式提起行政诉讼。

而《修正案》增加了一条作为第五十条,其中第二款规定:“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换言之,起诉方式不再限于书面,口头起诉也可以被接受。

增加口头起诉的起诉方式的现实原因是由于许多行政相对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要求其以书面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专业的术语,还要在诉状中准确地说出被告、诉讼请求以及事实依据,无疑是极大地增加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起诉难度。

允许口头起诉,是《修正案》在保障起诉便利方面的一个突破。

第二,《修正案》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避免先审后立的弊端。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即行政诉讼立案受理采取“审查制”。

但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审查往往并不仅限于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内容方面的形式审查,而且对相关内容的实体进行了审查,从而许多案件在立案审查时就被“扫地出门”,利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人连具体说明理由的机会都没有。

《修正案》针对这种立案审查变成“立案审理”的现象,将四十二条的相关内容修改为:“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这一改变意味着以后立法的立案工作将主要对起诉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而将实体内容留给合议庭。

这样虽然存在增加法院的工作量的可能性,但却从根本上避免了法院在立案阶段就“筛选、审理”案件的不足,保障了行政诉权能够实际地行使。

第三,赋予人民法院释明起诉内容的义务。

《修正案》修改后的第五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这要求人民法院对有问题的起诉状必须向原告进行补正的指导,使原告可以在起诉时得到人民法院专业的帮助,从而实现了对行政诉权的进一步保护。

第四,提供了行政诉权的救济途径。

法院拒绝立案受理,又不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是司法实践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行政机关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尤为常见,然而《行政诉讼法》对此却没有任何救济的途径,使原告的行政诉权被严重的侵犯,最后甚至可能因诉讼时效的问题而
失去了得到救济的机会。

《修正案》修改后的第五十二条则是针对这种情况提供了救济的途径:“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

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因此,当下级人民法院不依法受理或者作出不予立案裁定,使原告的诉权处于可能流失的状态时,原告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而且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案子必须进行立案审理,从而保障原告的行政诉权能够实际地行使。

《修正案》从起诉方式、立案制度和诉权救济等诉权行使的环节都进行了完善和改革,力图使行政争议能够进入法院的大门,让司法能够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诉讼时效制度的完善
诉讼时效是行政诉权能否得到承认的前提,而《修正案》延长了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规定了最长诉讼时效,同时对《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情况在何时可提起诉讼进行了补充,使得原告的行政诉权能够得到立法的充分支持和肯定。

第一,《修正案》将诉讼时效从三个月延到为六个月,足足增加了一倍,使原告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诉讼前的准备,也给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留下更多协调沟通的时间,使争议可以提前解决,减轻法院的压力。

第二,《修正案》对特别情况下的最长诉讼时效进行了补充。

《修正案》修改后的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从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从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该款内容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四十二条,是根据司法实践需要作出的司法解释规定。

《修正案》这一补充,使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使相关的内容真正地“有法可依”。

第三,《修正案》针对行政诉讼法所存在的空白,对特别情况下行政相对人
于何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进行了补充规定。

《修正案》修改后的第四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这些内容同样源于《行政诉讼法解释》,同样实现了“解释到法”的上升。

《修正案》为了能够实现司法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目的,就要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而要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就需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权能够实际地行使。

因此,《修正案》一方面既从原则上进行了宣示,要求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尊重公民的行政诉权,另一方面又在技术细节层面上对起诉方式和立案方式、诉讼时效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双管齐下加强对行政诉权的保护。

随着法治中国的靠近,我们不妨抱着乐观的心态,相信《修正案》的意图能够在实践中一一落实而不被歪曲,相信司法监督能够成为督促行政权力依法行使的武器,相信公民的权益能够更少地受到行政权力的不法侵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