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性或者先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性或者先锋性
097班张瑞媚48号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因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19世纪末,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但同时,这一核心的具体表现形态又是多样的。
在“五四”时期和党成立之后的最初几年间,无产阶级在文学领域中的战斗任务,主要是由小资产阶级革命作家来担负及完成的。鲁迅、郭沫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党的领导和现实斗争的教育,有些作家已经从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发展成无产阶级战士。鲁迅后期的杂文和小说,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产物,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瑰宝。茅盾的《子夜》和一部分短篇,也属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范畴。此外,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而存在的,还有巴金、曹禺、老舍等作家的暴露封建家庭、黑暗社会的进步文艺创作,如《家》、《雷雨》、《日出》、《骆驼祥子》等。
“五四”给了我们一种新的东西,不完全是通常理解的白话文、现实主义、抒情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这些东西会随着社会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也许是自然会出现的。但“五四”使我们出现了一般时代变化所没有的东西。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突然出现了吃人的意象,不仅写人要吃人,而且每个人都要吃人,甚至于狂人自己也吃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恐慌,与“五四”的主流完全不一样。“五四”的主流是人道主义,张扬个人,对抗礼教,反对旧社会把个人吞噬。可是突然出现了鲁迅对人的解构。这跟我们通常理解的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很大区别。
所以,《狂人日记》出来以后,这个时代无法对其进行阐释,批评失语。有些批评家马上把它演化为另外一些命题:如历史是吃人的,礼教是吃人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吃人的,传统是吃人的。人不会自己吃人,而是被别人所吃,自己没有责任。可鲁迅明明写的是自己是吃人。这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是对人自身的追问,和当时的主流文化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反应在两种文学的思考。一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慢慢演变的文学,是常态的发展和变迁,随着这样的变迁,出现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或者白话文的文学。而另一种是非常态的,像“五四”这样,有比常态文学更精彩的、更精华的、更核心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先锋文学。从鲁迅到郭沫若,从创造社部分作家到太阳社,包括以后“革命文学”等等一系列激进文学里边,始终有一种跳动的、前沿的、站在社会发展未来角度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东西,这就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先锋性。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宽容,但还是有一定包容性的,比如对鲁迅的包容。鲁迅,他一直以反社会、反主流的先锋形象出现,但他的先锋姿态一直保留到去世。他一直把很前卫、很尖锐的思想放在文学创作和行为标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