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之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读后思考

一、“人的觉醒”的经历的几个阶段?

纵向性质觉醒:从远古到魏晋,“人”经历了三次本质性的觉醒:第一次是在青铜时代,第二次觉醒是在先秦时期,第三次觉醒是在魏晋时期。这三种觉醒是有区别的。青铜时代的觉醒指的是“人”从动物性解放出来,获得“人性”;先秦的觉醒指的是“人”从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我”与周边的关系,获得“外在性”;魏晋的觉醒指的是“人”从“我们”的外在价值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内在性”。

横向范围觉醒:从宋开始,“人”的觉醒从统治阶级扩散到了全民性的觉醒。艺术从统治阶级的艺术发展到全民性的艺术。

二、关于艺术?

1、艺术的要素

内容:情感+理解+想象

形式:谢赫是理论第一人,从魏晋开始注重“文的自觉”

2、艺术的表现:

书法:线的艺术(谢赫)——从魏晋开始自觉

建筑:造型的艺术——对建筑的审美在春秋时期达到最高峰(这里包含着春秋的理性精神对其的影响)

文学:抒情的艺术——从春秋《诗经》开始,奠定基础

音乐:时间的艺术

......

3、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内容和形式的发展脉络

(1)艺术的内容

艺术和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人”——是“人”所处的时代、思想、生活的集中体现。如果脱离“人”(即“人”所处的时代、思想、生活)这个“皮”,那么艺术这个“毛”将无法附着。

因此,我们在理解艺术、理解美时,一定要把它们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否则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也正是作者以纵向的时间坐标为主线,以横向的空间坐标为参照,把艺术和美放到坐标轴中进行定位的缘故。

例如:青铜艺术。夏商周时代,人类为了摆脱动物状态,开始了血与火的部落大合并的野蛮时代。如果我们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无法欣赏青铜时代那些神秘的、恐吓的、凶狠的以及狞厉的青铜艺术之中所蕴藏的“崇高”性(历史必然性)和童稚性(社会开端性)。

例如:建筑艺术。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只有到春秋时期才达到最高峰。是因为在中国建筑的背后是“人”,是生活着的人的宗教观(神人同在)——“入世的”、思维观(儒家思想)——“时间的”、生活性(宗族观念)——整体的。而只有在春秋时期,“人”才开始真正觉醒。

例如:文学艺术。文学是借助想象的进行抒情(理解+情感)的一种艺术。想象是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从远古的巫史文化(想象的开端)到夏商周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作品(统治阶级的想象)中解放出来,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抒情艺术。是需要在“人”的思维、想象开始觉醒的时候,才真正成为一种艺术。

(2)艺术的形式

形式本身是具备美感的,而这种美感只有在魏晋时期才被挖掘出来(在这之前,从远古的巫术礼仪、到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春秋时代的儒道理性、再到楚汉的现世观,讲的更多的是艺术的内容。是内容积淀成形式,尚未上升到“文的自觉”的程度)。例如书法,就是

线条的艺术。而只有真正具备了挖掘“形式美”的能力的时候,书法才在魏晋时期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附1:这种“发现美的能力”绝对不是,与“人”俱来的,与生俱来的,是“人”从“动物性”、“宗法性”、“外在性”解放出来,自我觉醒,获得“内在性”之后才具备的。2: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现世,放在这样一条“人类”发展的历史总脉络中来解读的话,就能够理解内在、气质的培养的价值所在——历史对现世的指导意义就体现在这里吧)

艺术形式的发展:先秦及之前——内容积淀为形式;楚汉——草创时期;魏晋——上升时期(粗轮廓);宋代——高峰时期(细部的忠实描绘)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突然发现“内容”和“形式”一下子活了、立体了。不再是干巴巴的书籍中的简理论辩论了。

4、关于宗教?

宗教三要素:情感+观念+仪式

第二部分:读书笔记

一、远古:

1、社会背景

氏族共同体

巫术礼仪——全民性(真正的“大同”社会,大家和谐共处)

2、美学特征

生动活泼愉快写实

二、夏商西周——狞厉(崇高+童稚)

1、社会背景

部落大合并(血与火的野蛮时代)——宗法制度

2、美学特征——狞厉的美

原因:原始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成统治者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人”受到压抑。

效果:崇高+童年的稚气(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崇高”:在这种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无法阻挡的、深沉的历史力量(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历史必然性;“童年稚气”:早期的宗法制和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3、艺术代表:

(1)青铜艺术——造型的艺术

青铜纹饰:以饕餮为代表(饕餮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动物,是为统治者的利益、需要而想象出来的祯祥或标记。)

作用: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的、幻想的、可怖的象征符号,指向了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对异氏族、部落是畏惧恐吓的作用,对本氏族、部落具有保护的神力——“人”受到压抑(人在这里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了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

三、春秋战国——理性、抒情

1、关键词:

理性、抒情;文学艺术(注在内容);建筑艺术;《诗经》

2、社会背景: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儒家代替宗教成为社会意识的统治

3、美学特征:

理性的美——思想的变化(对“人”的关注)

抒情的美——表达的变化

4、艺术代表:

(1)文学艺术:——抒情的艺术

文学含义:以概念文字为材料,诉诸想像的艺术

文学特征:时代性(从原始的巫史文化的宗教政治作品解放出来——成为抒情艺术)代表作品:《诗经》(真正的、首推的,可以作为文学作品;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语言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回环;语言手法:赋、比、兴;语言表达:委婉而悠长;语言效果:景物:染上情感的色彩。情感:融合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化,强调情感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

(2)建筑艺术:——线的艺术(对建筑的审美达到最高峰)

建筑特征:

生活性:中国的宫殿建筑——供养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是游玩

其他民族的建筑——多半供养神的庙堂——是崇拜

入世性:平面铺开,不是指向神秘的上苍

中国祭拜神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时间性:建筑的平面铺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整体性:以建筑群为结构布局,而不是单个建筑。

四、楚汉——古典浪漫(“神人同在”)

1、关键词

气势(各种题材、场景、对象、生活等)+古拙(草创阶段)

热爱世间生活

2、社会背景

在文化上,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汉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之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3、美学特征:古典浪漫主义

美学题材:琳琅满目的世界(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被关注,描绘、欣赏)

美学情感: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对世间生活的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延续和保存(所以才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欣赏、表现)

美学表达:气势——强调动作、行为、情节;古拙——粗轮廓,缺乏对细部的描绘;画面丰满,不懂留白的手法,缺乏空灵美

4、文艺代表:

工艺:马踏飞燕等

五、三国两晋(魏晋)——内在性(风骨)、文的自觉

1、关键词:

人的觉醒;风骨(内在、气韵生动);文的自觉(开始注重艺术的形式);玄学;书法2、社会背景:

继先秦(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

经济:商品经济转为庄园经济

政治:奴隶制度转为地主制度

哲学:怀疑哲学思潮。玄学(以王弼为代表)取代经学、本体论

人生观、世界观:“人必然要死”、“生离死别”

3、美学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