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广元市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项,以偏概全,滋养、丰富功过格基本内核的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三家的价值导向是其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不仅仅是“儒家和释教”的合力推动。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川省广元市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开创的功过格对中国社会民间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今天,一个人的善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人们通俗的表述“为他记上一功”便是明证。
B. 儒家的思想理念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是因为功过格将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偷换概念。选项的表述“作为善书的功过格,最初是一种道教修持法门,以‘成仙’为主要目的”,而原文说的是“现存最早的功过格是作于‘大定辛卯之岁’的《太微仙君功过格》,该功过格最初属于一种道教修持法门,无论奉持该“格”抑或‘远恶迁善’,都以‘成仙’”为主要目标。”也就是并非所有的善书都是都以“成仙”为主要目的。同时,“该功过格最初属于一种道教修持法门”不等于“作为善书的功过格,最初是一种道教修持法门”,换句话说道教修持法门的范围要大于“功过格”,是其上位概念。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形成了两大基本叙事传统:一是乡土写实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评形成启蒙传统;二是乡土浪漫传统,从废名到汪曾祺,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诗化传统。
鲁迅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鲁迅是最早以小说的方式关照乡土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疾苦不幸、麻木不仁的人民,先将他们的病痛找出,然后暴露在阳光底下,以引起救治的注意,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人文主义情怀和现代意识,确立起“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乡土国民的灵魂,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二种叙事传统源于二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鲁迅等乡土小说家“隐现着乡愁”时,废名却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废名的作品是一首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描绘的多是远离近代启蒙的宗法式农村中的人事片断,着力表现宗法式乡村中天真无邪、白璧无瑕的人情人性之美,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
“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
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
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
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
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
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
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
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
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
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很快就会消亡,孙犁的小说正是以其风格的独特性成为文坛上的“这一个”。
抒情的风格使作品贮藏着浓郁的诗意。
孙犁的小说一向被称为“诗意小说”,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诗意体现在写景和抒情上,而有的人认为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胡明珠在《孙犁小说的“诗美”》中对孙犁小说“诗意”的特点进行了专门论述。
孙犁的小说往往凭借“心源”和“物象”的接触,去把握生活的闪光点,写出温馨飘逸的意境。
同时孙犁小说总是倾注一种近于狂放的热情,因而他的小说往往有浪漫主义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于美的追求。
这样的评价是立足于孙犁小说本体上的论述,遗憾的是胡明珠虽然指出了孙犁小说诗意的凭借,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掘,探索孙犁小说诗意的根源。
郭志刚的《论孙犁的“诗意小说”》不仅具体分析了其诗意所在,又指出这种诗意来源于生活,包括童年的生活。
牧歌式的抒情,诗意的小说,使孙犁的小说带有了散文化的倾向。
孙犁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散文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散文的韵味和气质。
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叙写还是环境气氛的渲染上运用的都是散文笔调,孙犁用感情驾驭小说文体就像是在驾驳散文文体,因此他的小说就像散文一样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自由旷达的散文境界,来表现真善美的生活本质。
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孙犁并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但他固执地背过了身去,表现出了对美的事物近于"狂热"的追求。
正是因为他对美的事物的这份狂热使孙犁的小说有了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
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崇善弃恶的浪漫计情。
自然自造的或情升华。
孙犁小说中体现这种美学理想的原因,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而是要以真善美压倒假恶丑。
彭漱芬在《孙犁个性气质与其小说的审美情趣及风格》中专门从孙犁的个性气质方面对孙犁小说具体美学追求进行了论述。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12×3分=36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迤逦..(yǐlǐ)尴尬..(gāngà)憎恶..(zangwù) 强.词夺理(qiáng)B、拮据..(ji?jū)盘桓.(huán)捧袂.(mai)数见不鲜.(xiǎn) C、舂.粮(chōng)泠.然(líng) 木榫.(sǔn) 偃.旗息鼓(yǎn) D、熨.贴(yù) 赍.发(jī) 蕴藉..(yùnjia) 溘.然长逝(h?)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矫首暇观窈窕淑女乃赡衡宇迷途知反 B、逸兴遄飞涸辙之鲋门衰祚薄得鱼忘筌 C、轻鸢剪掠眉眼颦蹙发人深醒剥琢有声 D、苦口婆心一愁莫展踽踽独行沽名钓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的形象。
③此后的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的了。
④敏感而有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A、传诵钟爱偶然修养 B、传诵喜爱偶尔休养 C、传颂钟爱偶尔修养 D、传颂喜爱偶然休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翠翠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一个下里巴人....。
B、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
C、关于杜威租借凯尔特人俱乐部的问题,双方经过长时间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
D、他得知钱学森去世的消息后,真是如雷贯耳....,半晌说不出话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带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9(带答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一、选择判断(30分)1.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开创,“济”扶助。
[来源:]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3.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
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来源:]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5.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2022-2023学年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
新文学中农民的土地意识表现得并不单纯,它不只是怀恋,而是伴随着逃离甚至厌弃的复杂感情。
然而,不管在什么时候,农民对土地的主导情感始终是恋土。
即使是在30年代,“丰收成灾”迫使农民逃离乡土,也未曾泯灭他们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在90年代,离土成为一个农民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恋土意识依然深藏在许多农民的心中。
另一方面,新文学对乡村的种种书写,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的恋土感情。
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农民与土地息息相关。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既是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成为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材料二:在写作形式上,赵树理始终坚持“为农民而写”,以农民的审美习惯为第一原则。
他说过“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
尽管他的创作在进入新文学之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他的小说观念是乡村文化式的,与现代文学理念存在着大的差异:“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他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达到了完全合一,不但使叙述对象——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休战不是冲突性质的消弭,而是被支配的一方暂时认了输,不是真正的心服。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是统治者的工具,存在于阶级斗争过程中。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
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可以花费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
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
这样就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可是这权力和义务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并不冲突,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
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经济利益。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说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我们常常以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贬值是否会避免或造成经济危机,好医生能判断化疗或放疗能否治愈肺癌。
同样,我们也希望历史学家去审视前人不的行为,以便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
但实际情况几乎永远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
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测,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
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
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此串的意外事件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变。
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丈化。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学。
安徽省六安市名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名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
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賡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宇已下降到270万。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
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
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吉林省白山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吉林省白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其著作《宽容》中讲,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知道“透视”。
对于中国人的造型实力,他评价说,中国人画东西是“画不像的,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地步。
但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说论画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两种观念迥然不同。
其实,在秦汉及之前,中国人的造型实力就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且不说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的陶俑,只要到敦煌去看壁画和彩塑,用“活敏捷现”是不足以表达它的意味的,它的造型和色调的表现实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所以,中国并不是一个“画不像”的民族,这里面有内在的思想根源,这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有关。
在六朝之前,中国哲学以儒、道哲学为主;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哲学合流;到隋唐时期,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时代。
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真实?暮春的一天,白居易去庐山访友,写了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他感叹道,暮春山外桃花已然凋零,而深山中的大林寺桃花刚刚开放。
经常缺憾春天已经逝去,无法寻找,不知道却转入山寺中来。
他这里绝不是写不同空间存在的不同物质显现,也不是写时间流转中的气候变更现象,他要讲的是真实的桃花是恒久不落的。
这首诗就是要我们重视这个表象的世界背后的生命真实,世界的真实从外在形貌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靠心灵去体会。
隋唐时期,进入了一种追踪“什么是真实”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叫“丹青”,丹青就是以色调来呈现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工整书写、规范答题、考出好成绩!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艺作品的价值功能来说,创造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而已,语言文本自身的完美,只给艺术欣赏提供一个契机,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通过接受主体的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的译解、总合,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传送新的艺术信息。
我国古典诗学,十分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
首先,它强调吟咏。
宋人魏庆之说:“诗全在讽诵之功。
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
”(《诗人玉屑》卷十三)读诗的技诀不是环环相扣的条分缕析,它是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阅读过程是接受者跨越语言的栅栏,设身处地经受诗人所经历过的感情,重新获得感发的过程。
审美情感的到来,非外在强力所能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贵在不着意地吟咏意会。
这是步入审美之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因为诗由语词符号构成,属于时间艺术,而且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音律的效果,注重音乐的美感效应,结构整齐,字字铿锵,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抑扬顿挫,通过谐美的声音传达意义,震荡心灵,陶情冶性,讽咏时,读者心里的尘俗之门被关闭,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
元稹记述自己读陈子昂诗说:“适有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
”1“吟玩激烈”,更突出地表现了诗歌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感情冲动,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的不平衡态势。
“吟玩”使得言语文字进入文学流通,接受者感入神思,彷徨八极,充分地化语词为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思,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体验状态,并引发出元氏个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情绪流,形诸笔墨,赋而为诗。
正如前面所讲的“不须着意”一样,这种“吟玩激烈”的情形,是接受者(元稹)感情被激活、鼓荡的产物,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暂时包容、取代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占据着自我的整个心灵,忘形忘物,“反复讽咏,便移寒暑”,它既是不同的文艺欣赏主体审美时的共同感触,又是鉴识、玄赏古典诗歌作品的特殊之处。
但是,读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并非总是轻易地就能浸入艺术世界,领会诗的意蕴。
诗歌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到读者知觉活动时意象整体组合,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一部作品,或许因为诗语的含蓄隐晦,使欣赏者一时难以把握其真正的思想内涵。
或许还因读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缺乏,与诗人情思上存有隔膜,无法与作品对等交流,产生共鸣。
所以,文艺接受又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
古人说:“须是将来吟诵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诗人玉屑》卷十三)一首诗,特别象我国古典诗歌,字数一般不多,浓缩度却特别大,隐含的意义十分丰赡,只有反复吟诵,多番讽咏,才能使诗意渐次突现出来。
换句话说,要理解诗歌作品,光靠看前人的注疏不可能达到深入的程度,只有往复多次吟咏,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设身处地去体认,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
言语在理解中绵延,传统的注疏只代表前人的解读结果,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都会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新的阐释,赋予旧作以崭新的话语。
涵诵吟咏,作为古代诗学的解诗方式,是符合我国古典诗歌实际的,它能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直指诗人心灵,是理解诗美的必由之路。
1.下列关于用吟咏方式理解古典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吟咏诗歌时,读者通过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进行译解、总和,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
B.吟咏诗歌是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方式,读者看诗不必进入到里面去理解读意,读诗全在讽诵之功,只要平平地涵泳自然就能悟出真谛.C.不着意地吟咏意会,是步入审美之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审美情感的到来,不是外在强力所能实现的.D.讽咏时,读者心里关闭了尘俗之门,能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所经的感情,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这就决定了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B.陈子昂写<<感遇>>诗时,吟玩激烈,这使得元稹在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冲动,在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达到了忘形忘物的境界.C读者并非总是轻易地就能进入艺术世界,领会诗的意蕴,因为诗歌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到读者知觉活动时意象整体组合,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复杂多样的.D对于诗歌,时代不同,读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都会赋予旧作以崭新的话语,传统的注疏只代表前人的解读结果.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A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十分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是我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B文艺接受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有时因读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缺乏,与诗人情思上存有隔膜,无法与作品对等交流,产生共鸣.C.要理解诗歌作品,不但要参看前人的注疏,更要多次吟咏,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设身处地去体认,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D 涵诵吟咏,能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直指诗人心灵,只要反复吟诵,多番讽咏,就能使诗意渐次突现出来.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19分)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
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
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
⑵决版:决堤。
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3)当:相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于人而适.于野者适:到……去B. 因.山之高下为屋因:凭借C.因所见而名.之也名:命名D. 遂书.为之记书:书写,记5.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钵山“风景秀丽”的一组是()(3分)(1)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2)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3)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4)草径曲折可念(5)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6)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A.○1○3○5 B.○2○4○5 C.○3○1○6 D.○2○4○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喜欢在西城的钵山读书。
B.文章第二段,作者的视线随着上下远近的变化,欣赏了很多景物,层次感很强。
C.在讨论文章的境界时,管君认为作者所讲的话与余霞阁是相当的,而对陶子静的言论则持保留态度.D.这篇游记描写了许多景以及景中人,可谓有人有景,两者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以及与友人交游的乐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10分)(1)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2)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二)古典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为了表现“江南好”,此人写了江南那些美丽的风土人情?请简要概括。
(5分)9.有人说这首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2)衰兰送客咸阳道,———————。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3)———————,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5)只恐夜深花睡去,———————。
(苏轼《海棠》)(6)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三.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斜雨过大理王剑冰有幸赶上了洱海雨。
朋友说,苍山月、洱海雨是大理的绝妙景致。
奔迪庆必走大理。
来时那雨很远,没有遇见,从迪庆回来,一进大理地界,我们的车子就受到了雨的洗礼。
公路选得真好,下边是洱海,上边是苍山,坐在车子上,苍山洱海尽收眼底。
挡不住的诱惑,掩不住的好奇。
我们在车子里一忽望望这边,一忽瞧瞧那边,将愉悦的心融在一片蒙蒙细雨中。
那雨无声,柔柔润润的飘来。
轻刷刷的洒在田野里,洒在洱海里。
遇有小风,斜斜的扭着腰儿在车前打个旋儿就奔到远处去了。
雨湿的路面,光光展展好生透亮。
路边的桉树,一个个披头散发,尽情地沐浴。
而洱海边那群柳树,更是弯极了身子,一起一落恣肆地濯洗着浓绿的长发。
雨来得急。
田里正插秧,白族姑娘们多未带雨具。
或许经得雨多,不大在意,许多人并未起身跑去。
有的只是直起身整了整发辫,卷了卷裤腿。
这是插秧时节,一场小雨哪能将她们驱回家去呢?她们弯着腰,左手持秧右手插苗,动作舒展又利落,你看不清她的左右手是如何交换动作,只见一棵棵秧苗又快又齐地立在了水中。
真像是地毯厂女工在飞针,一下一下将葱绿绣进田野。
这里那里,远远近近的都是忙于织锦的姑娘们。
田野一忽就艳丽起来,大色块一片一片那般整齐规矩而富于艺术。
慢慢感觉,这些姑娘们把她们自己也绣了进去。
那高绾裤角露出的圆润健壮的小腿,那认真投入富于表情的笑脸,更有红白相间的白族服装,在雨中亮丽地同大片的绿点缀在一起。
担苗的悠悠地沿着田埂走,将一捆捆秧苗像扔彩笔一般扔进姑娘堆里,溅起片片白色的水点,也不时溅起脆亮的笑声,一定是谁的脸上开了雨花。
哪位姑娘首先亮起了歌喉。
真正的白族民歌,哟哟悠悠的听不懂唱的什么。
歌声经过小雨过滤,更加甜美。
如抖着翅的鸽子,湿润润地掠过秧田,直扑向苍茫的洱海。
一时间这里那里的甜歌润曲在雨中一忽强一忽弱地传来,画面立时有了立体的感觉,仿佛是在一个穹幕影棚里看一部风光片子,歌声即是这景色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