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外孙揭秘曾氏家族世代子孙富贵显赫的秘密
曾国藩兄留下太平天国财富藏宝图

曾国藩兄留下太平天国财富藏宝图?传闻韶关始兴“曾氏银库”外墙上刻有此图,但一个世纪来无人能解 ●据说当年曾国藩之兄曾国荃骗取太平天国财富,其中近一成藏于“曾氏银库”; ●传闻,曾氏银库的外墙上,有一幅充满玄机的藏宝图; ●一百多年来,寻宝故事层出不穷。
太平天国银库曾离奇“失火” 曾国荃被疑转移财富至韶关 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如何保存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东湖坪的曾氏祖先,不仅在县城广开银号,也在自己的家乡修建了秘密的银库。
乍看上去,“曾氏银库”和普通的始兴围屋没有不同。
把银库设计成民居,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不引人注意。
不过,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这座建筑的许多特殊点:首先,它的墙壁非常厚,是东湖坪普通民居的两倍;其次,瓦梁排得非常密,密到连手指也伸不进去;第三,楼梁粗大紧密、并且纵横两层;第四,窗口外小内大,既可通风透光,又便于隐蔽、瞭望和射击。
而在银库的院墙上,还有瞭望孔和射击垛口……墙、梁、窗、门,每处设计都独具匠心。
虽然今天已是空空荡荡,曾氏家族后代曾庆柱却告诉我们,60多年前,这里可是堆满银元。
“银灿灿的大洋,一礅又一礅,一直堆到两米高的房梁处,码放得十分整齐。
偷都没法偷,拿走几个,一眼看上去便知。
” 曾庆柱家保存着当年存钱用的大印,上面赫然刻着“存禾青”三个大字。
据说当年,不仅是东湖坪,始兴县城也有不少人跑到这里来存钱,只要在单据上盖上这个大印,便和大名鼎鼎的“曾氏银库”有了财务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银库不仅保存着曾氏家族世代积累的财富,还有来自太平天国的“外来宝藏”。
1864年,曾国荃率兵攻下太平天国南京府,太平天国的银库曾经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次火,曾国藩报奏朝廷说那里号称“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物资全部“一焗成灰”。
当时朝野上下,几乎没人相信这个说法,可神通广大的曾国藩硬是摆平了这件事,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根据清人笔记记载,曾国藩的夫人从南京返乡的时候,护送船只多达二百多艘,这么庞大的队伍到底运载何物?还有记载说有人在曾国荃的家里见过一个洪秀全收藏的翡翠西瓜。
曾国藩母亲家室,揭秘古代恐怖“洗女”传统

曾国藩母亲家室,揭秘古代恐怖“洗女”传统本文导读:这是曾国藩的外甥女,大家可以由此想象一下曾母的样子。
江氏原籍江西,迁到湘乡后,第十二世祖江嘉爵病故没有请风水先生相“阴宅”,葬于湘乡仙人山称为“仙女袒肤”之地。
这种风水只保佑女儿不保佑儿子,风水先生说,要让江家发达,就要洗女九代。
洗女,就是排行居长的女儿杀掉,只留下儿子,这样祖坟的气运才会护佑江家的儿子。
否则,等女儿出嫁后,祖坟风水只会护佑女儿女婿和外孙,江家就会衰落。
“九代头胎女孩都不能活。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谋杀。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从江嘉爵(初代)传至曾国藩的外祖江沛霖已经有六代人了,其间繁衍了二十八个男孩,却没有一个女孩。
江家做的可真绝!各位看官们要知道,本来曾国藩的母亲也不能幸免于难。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出生后,江沛霖将她偷偷地丢到床下,企图使她冻饿而死。
可她命大,冻了大半夜还活着。
江沛霖第一时间想起的不是可怜的孩子,而是祖训!而是自己的命!所以他跑到门外抄起一块石头,准备压死这个孩子。
刚刚跑到门口,手一抖,石头落地劽成几块,江沛霖此时才忍不住对自己孩子的恻隐之心,他惊道:“可怜可怜,罪过在我,你不该死!”遂将孩子抱回,起乳名为“怜妹子”。
曾国藩的母亲这才逃过一劫,曾国藩也因此得以降世。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优秀品德。
曾国藩继承了母亲的性格,敢与困难周旋,有倔强之气。
晚年时,曾国藩说:他们兄弟秉承母德居多,好处是天性“倔强”。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每次读到“江家洗女”这个片段,都让我脊背发凉,惶惶然不知所措。
众看官要知道,“洗女”这件事,还是江家自己对外宣传的。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留下了曾国藩母亲的命,把运气带给曾家,却直接导致自己江家衰落了。
要不是有这么个前因后果,我们现在看史书的时候还会觉得神奇——一个家族是怎么做到六代都是男丁的?我们会以为是某种药物作用、某种神秘的仪式,或者单纯就是奇迹。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后代:绵延两百年个个富贵,皆因奉行这六点家训!

曾国藩后代:绵延两百年个个富贵,皆因奉行这六点家训!
曾国藩的家族自曾国藩传承至今,已历经7代,在这200年间曾氏子孙绵延不息,从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
在湖南曾国藩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曾门,没有逆子!在曾国藩的子孙后代中,有商界巨贾,有学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时!这完全得益于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平生有六戒,其后世子孙也代代相传!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教育子孙做事需当收敛,一切事情盛极必衰,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交友之道不可因小失大,不能因小怨而弃大美,人生当修炼涵养,懂得容人之道!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那些揭短别人的行为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那些炫耀自己优势的人其实是忌惮别人的长处!
曾国藩六戒摆框细节图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这句话教人要懂得合作共赢,谋划大事要具备独断之能力!
下面是曾国藩六戒名家手写真迹实木框裱的摆框书法作品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
以一傲字致败;
自古庸碌之人,大凡懒惰。
那些才学过人之人,大多傲慢。
这两点是失败的根本!
下面是曾国藩六戒实木画框装裱的名家手写书法作品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自古欲成大事,必要顺应天道!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
但尽人事,且听天命!。
富不过三代,他家族却富了十代,三百子孙各有千秋

富不过三代,他家族却富了十代,三百子孙各有千秋本文导读:李鸿章晚年,与人谈旧事,常挂在口边的是“先师曾文正公”与“前辈胡文忠公”,可见这两个人的历史地位以及个人才干。
曾国藩是临危受命,帮朝廷镇压“反贼”,他的长处与其说在于领兵打仗,不如说在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首先,曾国藩人脉非常广,广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程度,曾国藩能在家乡迅速建立一支团练,靠的就是他广阔的人脉。
从广州购买西洋炮火,找人来教他们操练阵法,都是要依靠他的人际关系网的。
其次,他是一个文采很好的人,一个人很会写文,就会具有煽动性,写得东西就能获得别人认同。
曾国藩的战斗檄文写得很好,抓住当时读书人的心理竭力煽动,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
再次,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为人处世的人,他的为官之道直到今天还被人奉为圭臬。
在曾国藩操持团练的时候,长沙有个绿营与他的队伍有点矛盾,他二话不说将团练迁到湘潭。
有人说曾国藩的官位显赫,权势也大,完全不用怕他们。
其实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尽可能减少自己的对立面,是聪明人的做法。
一个人高居官位,嫉妒你的人有,想看你笑话的人有,巴不得你摔下来的也有,这些人或明或暗,你是无法铲除的,即使铲除了,再上来的人对你的敌对情绪也还是一样。
所以一个聪明人,要设法减少这种敌对情绪,古人有句话,“化戾气为祥和”,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没准这些敌人,还能变成助你一臂之力的贵人。
曾国藩为人称道的地方很多,他不仅擅长治国,还擅长治家,他的家书在清朝末年是畅销书,到后来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而曾国藩的后世子孙也谨遵家书教导,个个都很有出息。
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都不善于治家,包括李世民这样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一样,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兄弟弑杀,儿女一个争气的也没有。
他手下大臣的家庭也是一样,大都“富不过三代”,就家业凋零了。
曾国藩的家族一直长盛不衰,得益于他出色的教育能力。
他的儿子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在他的爷爷去世那天,曾国藩沉痛地对他说:“我这辈子打仗不少,打仗也是造孽,是杀戮,我们曾家以后再也不能有武将,你们好好读书。
历史趣谈: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 四条遗嘱”的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四条遗嘱”的作用导语: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家族显贵之谜:花费心血选择墓地

[键入文字]曾国藩家族显贵之谜:花费心血选择墓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系湘军领袖,对清朝廷而言可谓功勋卓著。
连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1917 年8 月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身为一代名臣,曾国藩却颇为迷信,在给自己选择墓地时花费了不少心血。
祖母下葬曾家好运连连根据曾国藩本人的日记和家书所载,曾国藩早年并不相信堪舆术。
据《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所载,曾国藩写给诸弟的家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平日最不信风水”。
曾家祖上也不相信风水,曾国藩曾称,“吾祖星冈公在时,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
”而且,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淡漠风水,最反对当时为求风水宝地,让先人灵柩迟迟不得下葬的乡风。
但后来曾国藩却迷信上了风水。
公元1846 年9 月18 日,曾国藩的祖母去世,曾国藩觉得祖母的葬地选址不是太好,遂给祖父写信:“孙幸蒙祖父福佑,忝居士大夫之末,则祖母坟茔必须局面宏敞,其墓下拜扫之处须宽阔,其外须立诰封牌坊,又其外须立神道碑。
木斗冲规模隘小,离河太近,无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孙不甚放心。
意欲从容另寻一地,以图改葬,不求富贵吉祥,但求无水蚁无凶险,面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但祖父没有同意孙子的建议。
祖母下葬半年后,曾家好运连连。
曾国藩自己官升至二品不说,久有恶疾的祖父病也好了。
都传这是祖母葬到了风水宝地,曾国藩也信以为真,在一封家书中,曾国藩称,祖母坟地“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
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不孝矣。
”正是因为这原因,“平日最不信风水”的曾国藩,开始迷信了堪舆术。
曾祖父押对宝地曾家显贵1。
曾国藩的后代 揭秘曾国藩的子孙后代现今在何处

[键入文字]曾国藩的后代揭秘曾国藩的子孙后代现今在何处曾国藩的后代: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中国历史上晚清时期重臣,他是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者,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成曾国藩的后代。
曾国藩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而且巨,尽管史学界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早已被社会公众所欣赏。
他所留下的《家书》,不仅影响了曾氏家族的好几代人,旧时代的读书人也几乎人手一册。
即使在当代,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多种《曾国藩家书》作品,仍很受读者的欢迎。
能够感动读者的,除了书中那些通俗而亲切的家训格言之外,那就是还有一个成功的、且最具说服力的家教案例:湘乡曾氏文化世家。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是湖湘文化世家的典型代表,构成这个文化世家主体的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
在科举考试时代,这个人才群体中有秀才、监生、优廪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20 余人。
废除科举考试之后,这个人才群体中有160 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
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除曾国藩、曾国荃等因军功受到清政府封赏外,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许多领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1879 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
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数学方面: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1。
曾家子孙皆成材看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

[键入文字]曾家子孙皆成材看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
曾国1。
就凭这三件事,曾国藩的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曾国藩的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而曾国藩正是凭借其传承百年的治家之道,使得曾氏家族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有商界巨贾,有学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时,创造了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迹。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曾氏家族绵延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曾国藩治家有道,他制定了很多的家训,其中最值得后人借鉴的,是以下三点。
不睡懒觉,可磨砺心性早起,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良好行为品格。
曾国藩所立下的第一个重要家风,就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其实,从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开始,曾家就有了早起的家规。
曾玉屏制定了家训“八字诀”,分别是“早、扫、考、书、宝、蔬、鱼、猪”。
可以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早”。
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早起这件事,他对家人有很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他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就是“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
他还强调,“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就是说,要想去掉自己懒惰的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早起。
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他不但要求子女家人早起,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他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
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
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
早起的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早起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其意义却绝不可小觑。
早起可去惰。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
他又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
”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
早起能强身。
“医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确提出“晏卧而早起”,把它作为重要的养生经验传给世人。
积德舍财实是为子孙谋后福

积德舍财,实是为子孙谋后福严循东 2021年1月12日曾国藩领导湘军,位高权重,握有财政大权,却能做到不取军中一钱。
一张盐票利息三四千两白银,曾家若照章领票可领一两百张,曾国藩严令家人不准领。
林则徐奉命禁鸦片,只要他松松口,能很轻松得到几百万的贿赂。
但他们两人却做出和一般人想象中不一样的选择。
民国时期,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出任上海商会会长,因他是名门之后,清末民初权贵子孙,与巨贾富商多有交往。
他亲眼目睹一些人的兴衰过程,发现当时人们赚钱并不难,发财也不难,要想保住财富却是很难。
当时有不少达官显贵都曾显赫一时,然而转眼之间,也就四、五十年的光景,那些家族就败落了。
败落的原因多是子孙不肖,不务正业,专工嫖赌,将钱财挥霍一空。
富家纨绔子弟中,热心读书、追求上进的并没有多少。
为此,他著作了一本书《保富法》,畅谈保富之道,书中列举了不少例子。
晚清时期,文武各大世家中,有的世家坐拥巨富,远远超过他担任湘军统帅的外祖父。
然而到了民国,几大世家都已经衰败了。
前后不过几十年,财富传到第三代就如浮云,全都散尽了。
相反,虽握有权势,不肯为自己发财的世家,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统帅盟誓不取一钱给家用聂云台在书中提到,他的外祖父曾国藩在位二十年,凭着权位为家族谋取财富是很容易的事。
曾国藩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拥有绝对的财政大权。
朝廷发放湘军军费由他签发。
有人统计,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直到同治七年战事结束,曾国藩签出军饷有三千五百万两左右。
如果他稍有贪念,要积累百万财富是很轻松的事。
但曾国藩统领湘军时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以前当京官时少了,有时甚至没有。
曾国藩曾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
”当时他身边的将领僚属多数也都很廉洁,无形中也造福了百姓。
在一封家书中,他特别解释了原因,他因发过誓,也曾“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明志,不欺骗自己的心志。
除了正常衣食所需,他不寄太多钱回家,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家风变得骄奢。
在家书中,他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曾国藩家族风水之谜四巨蟒转世

曾国藩家族风水之谜四巨蟒转世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老百姓传闻北京西山有十个修炼千年的动物,它们先后转世投胎,成为清朝的十位重要人物。
这十个动物是獾、熊、鹗、猪、驴、狼、狐、蟒、猴、蟾,分别转世成了洪承畴、多尔衮、吴三桂、年羹尧、海兰察、和珅、慈禧太后、曾国藩、张之洞、袁世凯。
这个故事就是西山十戾。
在十人中,曾国藩是蟒蛇转世的故事最多,很多民间故事中都有,甚至曾国藩自己都坚信自己是蟒蛇转世。
所谓空穴不来风,这也是有着原因的。
曾国藩出生时神奇又神秘的一个故事。
当然,这还不止说明曾国藩是巨蟒转世。
巧的是,曾国藩身上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就是现在的银屑病,身上布满结有银白色鳞屑,一抓直掉鳞片。
每次曾国藩起床,床上都是一堆鳞片,就像蛇蜕下来的皮。
因此,曾国藩也相信自己是巨蟒转世。
更加神奇的是,曾国藩的一个奇怪爱好。
曾国藩最喜欢吃鸡,但非常害怕鸡毛,可以说是畏惧。
当时,紧急公文都粘有鸡毛,这就是鸡毛信,太平天国时期,鸡毛信上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而且就是鸡毛。
曾国藩最是厌恶这种鸡毛信,看见就毛骨悚然,从来不敢用手拆,总是让人去掉鸡毛后才敢拆读。
曾国藩为什么害怕鸡毛?袁枚撰写的笔记《随园随笔》中曾说,焚烧鸡毛,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修蛇、巨虺也是闻到就死,蛟蜃也最是害怕这种气味。
曾国藩是巨蟒转世,因此最是畏惧鸡毛。
这是清朝学者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载的。
这本笔记的史料价值和趣味性都比较高,曾国藩有皮肤病和畏惧鸡毛的真实性很高。
在当时民间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故事也是很多。
据说,有一次曾国藩酒后回房就睡着了,他的侍女上前为他盖被被子,却突然发现床上盘踞着一条巨蟒,当场就吓晕了过去。
曾国藩家族太厉害了,后代都是牛人

曾国藩家族太厉害了,后代都是牛人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还是洋务运动创始人。虎父无犬子,曾国藩的后代也都非常厉害,两个儿子,曾纪泽是外交家,曾继鸿是数学家,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
后世子孙大多留学海外,是教授级别的人物,在各个行业为国家做贡献。曾国藩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就是曾国藩家书,让子孙后代学会了很多道理。
不知大家怎么看待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曾国藩(1811—1872),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年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种影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中进士后留京城,十年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极品,四个弟弟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因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二三代,便门第没落。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和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虽为高官,但他要求子孙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座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的富厚堂是曾国藩功成身退之所,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余平方米,三层大楼高耸于浓荫绿树之中,四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富厚堂既是曾氏的住宅,又是规模宏大的藏书楼,也是曾府子弟及至亲子弟读书的家庭学校,这里诗书传家,名人辈出。
曾家六代人共藏书39万余册,现分别珍藏于湖南图书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及台北图书馆。
“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现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大批中外人士前往参观,以沐浴曾氏家族那源远流长的书香气息。
曾国藩出将入相,每天日理万机,从不懈怠。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读写。
他写日记,直到临死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一生著述百余万字,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凡知书达理之家,多备有曾氏家书家训,以教育子孙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曾国藩对自己大富大贵的家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历史趣谈:历史档案 揭秘曾国藩后裔为何频出名望人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档案揭秘曾国藩后裔为何频出名望人士?
导语:中档网历史档案:揭秘曾国藩后裔为何频出名望人士?据记载
4月6日,长沙坪塘伏龙山丛林吐绿,生机盎然。
曾国藩六世嫡孙曾樾从北京赶来,一身
中档网历史档案:揭秘曾国藩后裔为何频出名望人士?据记载4月
6日,长沙坪塘伏龙山丛林吐绿,生机盎然。
曾国藩六世嫡孙曾樾从北京赶来,一身青衣,站在曾国藩墓前深深地三鞠躬,献上鲜花,悼念自己的先祖。
“先祖曾国藩是一位将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经世致用的贤者。
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家风就是两个词:读书和勤俭。
”曾樾自言一生受益于这两点,“你看,我今天穿的是我最好的衣服,就是这个样子”。
曾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就任校长、现年66岁的曾樾衣着略显简单,却精神矍铄、笑容可掬。
“我的生活可以概括为:餐是一菜一汤,衣是普通平常,还是过着上个世纪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
”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1872年归葬于长沙伏龙山上。
据记载,因曾国藩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名望人士240余人。
当日的清明祭祀,除了多位曾氏后代,还有上百位热衷于曾国藩文化的民众参与公祭。
看着长长的队伍在静静地挪动,一位接一位地虔诚拜祭,曾樾心怀感恩:“我很感激他们重视曾国藩家风文化,一起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参与公祭的拙诚学堂负责人李亚军说:“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堂已聘请唐浩明、郦波、张宏杰等曾国藩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着力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家族为何200年出名望子孙240余,绵延十代未出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家族为何200年出名望子孙240余,绵延十代未出一个“败家子”?(一)一个农村的笨孩子,苦读诗书,考了7次才勉强中秀才(名列倒数第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本科。
他自己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梁启超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换句话说,他是当时名人中最笨的一个。
但他有着超高的"逆商",不惧狼狈,屡败屡战,始终坚毅执着,走上仕途,在危亡之际成了中流砥柱,在满清王朝,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毛泽东对他也相当推崇,自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二)他的家族同样传奇,两百多年来,实现了曾国藩的遗愿:"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罕见,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观。
曾氏家族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三)曾国藩的功成名就,为曾氏家族带来了鼎盛,但他始终认为,不可忘寒士家风!曾氏家族的一大家规便是规定要早起,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总结的治家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早"就是清早起床,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生活习惯。
在祖父治家"八决"的基础上,他扩充提出了八本家训:曾国藩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曾国藩说祖父留下的八决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
他是曾国藩的孙子,天资聪慧,连妹妹对他评价都不高

他是曾国藩的孙子,天资聪慧,连妹妹对他评价都不高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此后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是,最值得称道、最让后人学习的并不是他的功勋,而是他在无论顺境逆境的时候,都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
他的家书,无论是个弟弟、子侄的,都是在探讨如何兴家,如何治家。
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不少将领为此都发了战争横财,以至于湘乡成为富得流油的地方。
但是,由于缺乏管教,绝大多数湘军将领的后代都碌碌无为,真正陷入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唯有曾氏家族一支独秀,从曾国藩、曾纪泽、曾纪鸿起,连绵数代,几乎没有败家子,也没有出过声名狼藉的人。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聪慧过人,却连自己妹妹都对他评价不高。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第一个儿子,由于曾纪泽生小孩较晚,所以18 66年出生的曾广钧成为了曾国藩的第一个孙子。
他出生在湘乡,此时曾国藩正在山东剿捻,接到曾纪鸿的报喜,都忘记了战事不顺,兴冲冲地给自己弟弟曾国荃写信描述自己喜悦的心情:知科一得生一子,于万分忧郁之中得一届公公之喜,老怀稍纾,病亦日痊。
曾国藩亲自为他取名叫做广钧,字重伯。
在曾广钧七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去世了。
朝廷为了表达对功勋老臣的尊重,特意加赏曾纪鸿和曾广钧举人头衔。
这表示他们父子可以不经过府试和乡试就直接靠进士,虽然曾纪鸿没有用上这个福利,但曾广钧却直接用上了。
他23岁就考上了进士,直接进入翰林,这个速度比曾国藩还要快五年。
尽管曾纪鸿享受了福利,客观地说,他的水平应该是肯定能考上举人的。
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凡是他想学的,无一不精通。
十来岁时,就与文人唱和,极善诗歌,王闿运称他为“圣童”。
李肖聃在其《星庐笔记》中也曾记载道:予儿时读书,即闻曾广钧重伯有圣童之誉,年十六而入翰林,与左文襄(左宗棠)言海国事,惊其远略。
这里记录有误,曾广钧应该是进士之后翰林,而不是十六岁。
但曾广钧年少聪慧是无疑的,要知道曾国藩考了三次进士才得偿所愿,而左宗棠却考了三次依然铩羽而归。
曾广镕及其子女

曾广镕及其子女于均华关于曾国藩的家训,曾家传人第五代、第六代都有多篇文章论述,阐述深刻、明晰,并着重强调传承和律己。
他们都是我的表亲,这些文章对我都有触动,增进了我对老祖宗的尊敬和对家训的理解。
现在我想谈的是曾氏后人对家训传承的一些具体事例。
我是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葹(家族大排行行九,人称九姐或九妹,以下涉及人物类同)的长女,外祖父就是曾国藩之孙曾广镕,排行老二。
听我母亲说,他虽然不是在科举中出人头地,但却是官做得最大的。
母亲一篇小回忆录中记载,说他老人家在湖北恩施做官时,秉承祖父曾国藩的家教“做官不要钱为本”,在任上经济并不宽裕,常常要为家用发愁、想办法。
但外祖父又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我外祖母周氏是在原配去世后娶进曾家的。
当时社会讲究门当户对,以她的出身不能成为正室,但为曾家生了五男(有一夭折)四女,加上同父异母的大姐,外祖父家人丁兴旺。
外祖母是个性情急躁的人,又由于是偏房,总觉得地位不如正室(其实在家族中并没有这样对待她),自尊心又强,更增加了她的偏执、狂躁的情绪。
可是,我外祖父对她却能容忍,而且一直也不另娶正室,最后还将她扶正。
母亲回忆录中记载,外祖母去世时,外祖父还大哭了一场。
别人还劝他再娶,他却不听,一直孤身守护着一群儿女,身为名人后裔,是很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曾氏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广镕对儿女也很宠爱,母亲还记得她父亲亲自给她剪过指甲。
外祖父也从来不重男轻女,对儿子和女儿都是一样培养,希望他们都能成材。
母亲的大姐曾宝菱就曾参加过祖母(曾纪鸿夫人)亲自集中培训的各房长孙、长孙女的学习。
我母亲在外祖父的教授下自小背诵大量古诗词歌赋,后来进了艺芳女校学习,又在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肄业,本来外祖父还想送她店铺,后因结婚未能成行。
母亲曾宝葹和父亲于熙俭的婚姻是她们姐妹中最幸福的一对,这也是外祖父曾广镕亲自促成的。
我父母是姨表兄妹,父亲家境贫寒,但从小学习努力,成绩出色,进了教会学校,靠教会资助一直念到大学。
熟读曾国藩的这两句箴言,悟透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熟读曾国藩的这两句箴言,悟透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曾国藩家族是当今一大名门望族,家族兴盛了近两百年,自曾国藩以下已经传到了第八代,而且代代人才辈出,光院士、博士、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就多达200多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后人中没有一个是败家子。
人们一直在探寻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有的在《曾国藩家书》中找寻,有的在《曾国藩家训》中找寻。
但曾国藩一生说过的名言名句太多,而且很多话都是为人处世的至理箴言,到底哪句话才是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呢?有的人认为曾国藩临终四条遗训是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有的人认为是《曾国藩家书》中的这句话——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教之旗帜也。
人们认为曾国藩后代都是读书人,所以才能延续富贵!其实,在琢磨君看来,《曾国藩家书》中的这句话才是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即:“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
”这句话本是出自于曾国藩写给兄弟子侄的书信,但也被收录在曾国藩晚年压案之作《挺经》第十八章“盈虚篇”中。
为什么琢磨君认为这句话(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是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呢?因为在曾国藩众多兄弟的努力下,曾氏家族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很强大了,财富和地位都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子女读书明理,不骄不躁,不骄奢淫逸,这才是保住现有的福分最正确的做法。
而留住好福气,富贵长存方法就是: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曾国藩对于这两句箴言的解释和理解,一探其中玄机!1、有福不可享尽,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释义:有福而不可过分的享用,就是要以勤俭节约为主,少用仆人,少花冤枉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由此可见,富贵人家要想长久富贵很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富家子弟们享尽了上天赐予的所有福分,又是骄奢淫逸,又是好逸恶劳,更者作恶多端、违法犯罪,这样终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断了自己福分,也断了子孙后代的福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外孙揭秘曾氏家族世代子孙富贵显赫的秘密曾国藩像序去年(一九四二年)春天,我曾经写了《保富法》上、中两篇文章,送请'罗汉菜’月刊刊出,后来因为患病卧床,未能继续撰写下篇。
今年春天,经荣柏云、黄警顽两位先生将该文再送登《申报》,颇受读者们赞许,并有许多人出钱印单行本;但是因为没有见到下篇,而感到遗憾。
我写下篇的计划,原本想专门收集些古人行善积德,能使子孙富贵显赫的事迹,做为印证。
近来因为编写'先母崇德老夫人纪念册’,恭敬谨慎的叙述了数代祖先的嘉言懿行,并且特别撰写了'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这篇文章。
七世祖乐山公舍己利人,两百年来,我家多代子孙,都受到他的福德庇佑,可以做为《保富法》这篇文章非常适当的佐证资料。
这虽然只是一家人的私事,但是乐山公的善行事迹,曾经刊载于'府县志’这本书中,而且又为当时的社会贤达,所推崇重视;祖先数代的积善事迹,也有历史资料可以考证,堪称足以取信于社会大众;正好是《保富法》的证据,所以将它作为下篇,我想应该会得到读者们的认同。
我时常自我检讨,听闻圣贤的道理,既然已是很晚,知道自己的过错,又已经是太迟;回想生平所作所为;所犯的罪恶过失,不胜枚举,真是愧对祖宗父母、天地鬼神啊!而现在自己则已是衰老迟暮,疾病缠身;更是觉得缺乏补过的勇气和力量,深恐祖先的德泽,自我而坠,从此没没无闻;所以恭谨地撰述祖先的德行,用来告诉后人,使大家能获得一些警惕、启示和策砺,以略补我的过失。
开始的时候,并不敢将此文刊出问世,实在是因为好友们一再的督促与要求,务必要完成这篇文章的全文;这才敢将此文拿出刊行,并盼望能对读者们有所交待。
一九四三年四月聂云台卧病书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我家祖籍是江西,从九世祖起龙公才开始迁居湖南衡山。
七世祖乐山公出生于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六七二年。
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却未参加考试,而是跟从祖父学医;并开了一家小药店;因为他的医术精良而且又乐善好施,所以医名大著。
后来因为药店被偷,因此关店歇业,还抵押了住的房子还债,暂时迁居乡下。
当时的地方官绅,因为乐山公行医救人,遭此不幸;于是就凑了钱协助他赎回原来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间房屋开药店。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三年,衡山发生了大瘟疫,求医的人昼夜不断,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乐山公对于穷人和受刑犯救济尤其的多。
当时的县长葛公,以乐山公的盛德及博学多闻,特别聘请他到县府里担任幕僚。
并且向乐山公说:'你存心救人,我没法报答,就教你的儿子读书成名,作为对你济世救人的回馈吧!’乐山公接受了葛县长的建议,就送儿子先焘进入了雯峰与集贤两书院读书。
后来先焘不久即考中了举人,又考中进士;乐山公当时已六十七岁,送儿子进京参加会试,经过一个名叫滠口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北省黄陂县西南四十里处)正好碰到严冬的时候发生了瘟疫,经公医治的病患,都能立即病愈。
乐山公七十四岁的时候,又带领儿子进京等候任用,经由运河北上,当时的运粮船工有许多人得了传染病,经乐山公医治都能立刻痊愈。
此事遍传于各粮船间,许多粮船的病患,纷纷于船旁呼叫,并用绳子将乐山公乘的船系住,使船无法前行,乐山公不忍见死不救,就嘱咐儿子先焘,改从陆路雇乘骡轿赶赴京城。
自己留下继续治病救人。
经过了几个月,等到传染病停止了,他才到达京城。
(人若是能够放下自己重要的事情去救人,实在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此时正好先焘已奉派担任陕西省镇安县的县长,乐山公于是陪同儿子上任。
到达镇安县以后,指示山地民众,就地采药,以增加收入。
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后,即寄信给儿子,教他爱民治世的方法和道理;信中情词恳切;被儿子的上司陕西巡抚陈文恭见到,大加称赞。
即将这封信印发送给全省的官府参考,以资策勉。
这封信以后被刊入'皇朝经世文编’这本书中,为世人所传诵。
乐山公在衡山的时候,常到监狱里为犯人义诊,儿子富贵显赫的时候,乐山公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常到监狱探视病患义诊;县官见他年老,派人向乐山公辞谢,他回答说:'救人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乐山公八十四岁的时候,儿子先焘因为继母逝世辞官回家,而又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就决定不再复出做官。
在某一天的深夜里,大雪纷飞,有一个病患的家属敲门求医外出赴诊,先焘就起身开门,并对来人说:'我父亲年老,深夜不方便惊动,您可否明天早晨再来?’不料这时候乐山公已经听到声音披衣起床,就叫先焘入内室,并且对他说:'这应该是生产急诊,怎么可以延迟医治呢?’于是就穿上木屐随同来人前往赴诊。
这种舍己救人的情操,如此的真切著实令人钦佩。
所以老天有眼,明察秋毫,报施给乐山公的果报也特别的丰厚。
因此乐山公九十三岁的时候,孙子肇奎,获得乾隆壬子年乡试的第二名。
曾孙有七人,镐敏、铁敏两人都是翰林,并膺任主考学政的官职;鏸敏、钰敏两人都是举人,做过县官。
镜敏在拔贡考试通过后,派在军机处任职,而镇敏担任京官,?敏则选上孝廉方正,当时人们尊称他们为'衡山七子’。
先高祖母康太夫人七十寿辰的时候,当时的名士阮文达曾送有一付贺联称:'南岳钟宁,南陔衍庆;七旬介寿,七子成名。
’贺联的词意贴切,实在是人间佳话啊!我的祖父亦峰公,是乐山公的玄孙,考中咸丰癸丑年的翰林后,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的知县,高州府的知府及奏奖道员。
而且居官廉洁,尽心民事,造福地方,对于当时所发生的械斗巨案,宽厚的处理,保全了很多生命,积德甚厚。
民间还特别建立了生祠来纪念他,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我私下常想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涵义。
乐山公的子、孙、曾、玄四代都发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仍然能够积极的行善积德,发扬祖先的遗德;而到了我的父亲中丞公,则更为的贵显。
本人则忝为第七代,仍然承受著乐山公的余荫遗泽;所以说乐山公的厚德,泽被子孙,实在是已经超过孟子所说的五代了。
探讨其原因,乐山公的医术高明能救活病人,已经是不容易了;而医术精又能够轻财仗义,诚心济人,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们所见到各地的许多名医,靠行医而积了不少财,甚至千万、亿万财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财富能够传到第三代的却是很少,就算偶然有例外,也必然是医术情而且又好行善布施的医生。
我真希望能够多遇到几位像这样行善救人的医师应世,才是社会之福啊!近来生活较艰苦,医药又昂贵,贫病的人多无力就医服药,这正是医药界发心行善的最好时机了!所以特别在此敬述乐山公行医济人的旧事,希望能提供给医药界的大德们,作为行医济人的参考。
乐山公的医术高明,活人甚多,但是药店被窃,便得要抵押房屋还债,因此可知他的经济情况的确不佳。
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儿子作县长返乡归来;在大雪夜中,仍是穿著木屐步行外出赴诊,我们就可知道,乐山公到了老年仍然是那么清贫啊!(我们今天仍能见到像他这种大善人吗?)四书《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医师、药店都是发财的行业,但是若对贫困的病患义诊、赠药,则不会发财了。
然而乐山公虽然不能够发财,而却竟能够发身;当时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推崇,可说是德誉盛于当时,名声传于后世了。
实在是不容易啊!(乐山公善心的事迹,刊载于陕西的《镇安县志》和《湖南衡州府志》及《衡山县志》等文献中)子孙连续五、六代都发了科第,而且贵盛,正符合了'以财发身’这句话了。
而乐山公和他的儿子都很清贫,孙子肇奎,也就是我的太高祖;虽然作教官,掌理书院,门生很多,然而也是很清贫。
不仅如此,曾听到先辈们说,伯曾祖点中翰林的时候,捷报由京城传到家中,高祖母康太夫人,手里正抱著第七个儿子喂奶,就立刻亲自下厨房、做饭款待报捷的人,由此可知家中清寒的程度了!我的曾祖父曾担任京官,死后没有任何的遗产,因此我祖父亦峰公,从小就孤苦而贫穷,在山斋里读书的时候,必须自己煮饭吃。
四十二岁的时候,才进入了翰林院。
以后曾在广东省担任县长的职务十多年,为官廉洁自持,又常常捐出所得,在地方上提倡各种的善事,例如:育婴堂、种牛痘、修路、造桥、购义地、埋露棺等;因此死后留下的存款不多,所以先父早年的时候,就必须仰赖外出工作的薪资来供给家用。
我的母亲为曾文正公的么女(曾文正公就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文正公的家规规定,凡是嫁女儿娶媳妇,花费限用在二百金以内,先母出嫁,是在文正公夫妇逝世后的数年,有奁金三千,也移拨出来,供作家用及代赔垫祖母被某钱号倒掉的款子,以致于个人的积蓄都空了。
离开湖南老家,要往东行时,祖母只能给路费银钱六百两,此外则是一无所有了。
我母亲中年时,每次谈到当时艰苦的情况,常常是泪随声下;自己身为王侯将相之女,嫁给了数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尚且如此的艰难困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啊!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琐屑的叙述,目的就是要证明'仁者以财发身’,而不是'以身发财’的大道理,实在是有其深远的涵意呀!这里我们所应该注意的重点是:虽然是数代的清贫,而却换得了后代子孙的发达啊!与那些多留财产以害子孙,助长子孙的骄奢淫逸,使得子孙陷于堕落的,两者相互比较,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呀!曾文正公曾给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个称呼叫做'求阙斋’;并且还写了篇文章记述;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满戒溢,要居安思危啊!因为这个世间,并无十全十美的事物,'丰于此者,必缺于彼。
’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圆满,最好先在物质上要常有些欠缺。
所谓精神上圆满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孙贤达有智慧,并享有天伦之乐,道义之乐等。
物质者,是指衣服饮食、车马宫室,乃至官阶财富,一切的享用等。
曾文正公常用这个道理来教家人,说家计不宜宽裕,这个与常人的见解恰恰是相反的。
文正公又常说: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则表示快将凋谢了;月已圆时,转瞬间,即要缺了呀!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岂是古人喜欢说这些众人听起来不悦耳的话,实在是这些话都是真理啊!而且自古到今,从社会现象中去观察,这句话没有错啊!而且是历历不爽啊!俗话也说:'世无三代富’,又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有智慧的人,就深深的体会到这个道理,所以处事的时候,就会先考虑到:凡事不要求太过圆满,也不要使得太盛,过了头;对于财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计划;而对于自己的生活,遵守著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则;个人的享受不可丰厚;而且时时都要想到街头上那些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的穷人啊!常想到各处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尸体,为数是那么的多啊!我应当节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对啊。
因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间产生了一种祥和之气;如果付诸行动,则这种详和之气,就会常常环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孙都受到福荫。
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来的事实,就可了解此话不虚了!反过来说,如果只知道贪图自己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别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诈术权谋来巧取豪夺,百计钻营;这种人积的钱可以很多,权势也可能很大,谄媚他、恭维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时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的显赫;然而天道的盈虚消长,有它一定不变的道理呀!三、五十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断地变化迁移!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发户;然而好景不常,豪华的门地,却在瞥尔短暂的瞬间、凋零没落了!因为这世间并没有一个坚固不坏的东西,也没有一个能永久可靠的事业;凡是用巧取豪夺的方法所得到的财富地位,一定是更为快速的悖出败落啊!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积善的后代,才能够确实地保有家业,并且是可大可久啊!这些事证历史上的记载很多,而且环顾我们周遭所发生的人事,到处都是呀!所以只要头脑冷静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