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导语: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的很多散文貌似游记,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独特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
他的散文秉持高度的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审视和反思,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给予借鉴,热烈呼唤健全的民族文化人格。
他的散文融理性与感性、哲思与诗情于一炉,将当代散文推向辉煌。
一、理性的回归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前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关于真理的大讨论至今仍回响不休。
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第一乐章。
在《文化苦旅》专栏的序中,作者说:“这是一个极为苦涩的旅程。
”这既指旅途中鞍马舟车的劳顿之苦,也有对传统文化清醒的理性认识的思索之苦。
苦旅之苦,更多来源于作者“时时总想远离什么,又不知走向何处”的思索。
于是,在余秋雨的笔下,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柳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
一番巡天入地的遥看和近观,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新鲜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生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
在《柳候祠》中,作者说他是梦中应柳宗元的邀请而去凭吊的。
世人皆醉,唯余独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走入散文世界,形成了对文化进行理性思索的特点。
《山居笔记》使余秋雨成为真正的余秋雨。
《文化苦旅》已是卓尔不群,而更为高峰的是《山居笔记》诸篇。
如果说《文化苦旅》诸篇的理性思考仍被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游记色彩所掩抑的话,那么《山居笔记》诸篇中理性的思辨已形成不可阻遏之势,借着“散文表述”的载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到了文字叙述的空间。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作者:周炀超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摘要:余秋雨是新时期散文家的代表,他的散文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取向余秋雨的散文作为新时期散文的代表,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而广为流传,而且余秋雨擅长用理性与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引领你走进他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当历史的战乱与喧嚣过后,人们渴望用一份宁静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体尝生命的喘息。
而林语堂、梁秋实等人的散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是时间总是会消磨掉人们的耐性,人们渐渐发现这些恬静的散文已不能滋养他们日渐苦涩的神经,同样的也不能填补他们内心那份莫名其妙的空虚感。
所以余秋雨的散文品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冷静清晰的条理,充沛的人文情怀抚慰了人们灵魂的焦躁与不安,成为当代散文的一种范例。
而评论界对于余秋雨散文的研究也是基于多种层次上的,尽管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余秋雨的散文在广大读者心中的地位。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余秋雨热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取向是顺应大众意识的。
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余秋雨在散文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其中所出现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对于饱经战争摧残的百姓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再有就是余秋雨散文中对社会人格的思考与肯定。
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中有着与与众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而也正是这些文化态度取向才让余秋雨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
一、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中的历史反思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来讲,散文原本处于是是漫写风花雪月,轻吟歌赋还是执笔百年大计,亢辞雄辩这样两难的境地中的。
而相比于诗词、戏剧等文学形式,散文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传承千年。
而从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作为一名对文化有着独特感悟力的学者,余秋雨毫无疑问的选择扛起社会责任与历史重担,以一个文人的笔深刻的剖析着现代社会的晦暗与肮脏。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解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散文作家。
他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特色。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向读者传达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他的散文作品既包含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而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
他善于用平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常常会被他描写的情景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古代文人的境界和人格的陶冶等。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自己的营养和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社会画像。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希冀。
除了语言的精湛和主题的深思熟虑,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还贯穿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的追逐和热爱。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巧,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首先在于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他在作品中能够信手拈来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等,使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对莫高窟、都江堰等历史遗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其外观和现状的展现,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思考相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了解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余秋雨先生必定是在平日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独特的视角与观察余秋雨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努力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人遭遇的同情上,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造成这些命运的深层原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他的观察也非常细致入微。
他能够捕捉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他会注意到光线的变化、风声的轻响等微小的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三、生动的描写与抒情余秋雨的散文在描写方面非常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河流的描写:“河,就像一位刚刚分娩的母亲,在疲惫中仍然洋溢着温馨和慈祥。
”将河流比作刚刚分娩的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温柔和包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
因此,研究余秋雨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德与人性关怀1. 《丰乳肥臀》中展现了家庭和睦、孝道尊重等传统美德。
《丰乳肥臀》是余秋雨创作于199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多代人命运变迁和生活经历描写,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对于亲情、孝道和尊重长辈等美德追求。
小说中描写出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坚守,传达出了对于家庭和睦和传统美德的强烈呼唤。
2. 《文化苦旅》中关注了人性的尊严和关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其中一篇名为《人性尊严与人性关怀》的文章,探讨了人性尊严与关怀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余秋雨通过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对他人尊严和关怀。
他强调了个体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理解、宽容、尊重与关怀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自身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三、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融合1. 《山海经》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自然景观之间融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
余秋雨在其中选取了一些神话故事,并结合自己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秘与奇幻,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独特魅力。
2. 《秋雨集》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秋雨集》是余秋雨创作于1984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
余秋雨以他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于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细致入微地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于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周静(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
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
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
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
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问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摘要:余秋雨是现代中国文学中被广泛传诵的作家之一,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余秋雨散文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所塑造的文化形象、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
文章旨在为读者深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提供参考。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内涵,文化形象,文化符号,文化价值观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一位作家,以散文写作见长,尤以其小品文为最。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很多方面的题材和主题,包括生活琐事、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这些作品中不仅流露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指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形象、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这些文化元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呈现,从而成为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形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象,这些形象常常富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他在写自然景观时,常常以动植物来形象描述大自然的神奇和脆弱。
在散文《雀舌》中,他写道:“雀舌是一种春天的声音,它轻盈而灵动,有如布谷鸟在草丛中的哀鸣,有如黄莺在河滩上的啭鸣,足以打破早春的宁静,却又不至于妨碍春天的代入感。
”在这里,雀舌被赋予了清脆、灵活、美丽的特征,与春天的美好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形象。
同样地,在写历史人物时,余秋雨也常通过文字形象来呈现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在散文《京华烟云》中,他描述了孔子:“他的声音既沉稳而有律动,如一曲悠扬的古乐,令人顿生敬意。
”在这里,孔子的声音被描绘成了一种具有节奏美、崇高感和权威感的音乐形象,彰显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2、文化符号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但却能够通过作者的运用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散文《风景是一部小说》中,他以桐乡芦花镇为背景,描绘了这个古老镇子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而镇子中的秦山茶叶、吴山大桥、青花瓷等文化符号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现了镇子文化的独特性,也强化了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识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在上个世纪一度成为文坛的主流,余秋雨以厚重的感召力融入笔端,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文化的历史性、主体意识及民族意识,一改文坛长期存在的文体模式,树立起一座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
余秋雨的散文处处透露出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历史积淀余秋雨被誉为“大散文”时代的开创者,其书籍的畅销程度使其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彰显了余秋雨“苦旅”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但余秋雨的“苦旅文化”并不是对过去苍白的描述,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用文化将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其散文迸发出关于民族、历史、人生意识的呐喊。
[1]一、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余秋雨的散文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捧,从其受欢迎的程度不难看出余秋雨散文具有的独特魅力余秋雨的散文在历史的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真实的感受,冷静的反思,落笔于中华文明的兴衰,探寻其中的成败得失,呈现出凝重浑厚之气,流露出文化历史的沧桑。
[2]二、民族文化的浮沉兴衰余秋雨选择走出书斋向长天大地去释放自己,把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收录在作品中,这就是他的“苦旅”文化,这种文化挖掘似乎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道士塔》中作家在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时,没有从简单的自然景观的角度来铺写而是从强烈的文化感受入笔,从莫高窟大门外那座塔写起,从王圆篆的出身写起,那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圆寂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篆。
从这样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民族悲剧揭开积淀千年的遗迹,作者为流失的中国文物感到莫大的惋惜与无奈,从而上升到对文化浮沉的思考。
这样的民族悲剧不仅由于一个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悲剧上演前的一个小丑,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责任要在王道士之上,或许还有更多……如此荒凉之感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有体现,这座奇迹般得以保存的藏??楼经历了无数次的销烟战火,在知识不被重视的时代,改朝换代的频繁更加速了智慧的破碎,但总会有一个智者出现,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文明继续传播,他们终年辛劳散尽钱财,四处搜集图书,加上近乎苛刻的管理使这一座藏书楼得以独存。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浅谈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的认识和评价
T e to g ta d e au t n o e a t t tl n Y u u h h u h n v lai ft r s cs e o u Qiy o h ii y s
QI T o N— a
Y nt nvri ol eo t J ghu a g e u i sycl g fa s i zo ,Hue 4 43 ,h a z e t e r, n bi 3 0 1C i ) n
A s a t u quuS poe cet n i te usi o o si ses wt i i n c ss raii sbet bt c:Y iy rs ra o n h pru cnco n s i t hg a d l et elt u jc r i t f u h s h o sc
第 3 8卷 第 3期 ・ 术 学
VoI . 38 N o 3
湖
南
农
机
2011 年 3 月
M a .01 r2 1
H UN A RIU T AL AN G C L UR MA H认识和评价
覃 涛
( 长江大学文理学 院, 湖北 荆州
风格 问题 . 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 在 目前 文坛泥 沙俱下 、 日益堪忧 的情况 下 , 余秋雨独树一 帜的写作 风格 , 开辟 了散文新文风 。“ 余秋雨将 中国传统文化
及对 比几 大文明 的《 千年一 叹》 还有类似 回忆类 的封笔之作 哲 理 ” , 。
题, 于是还是想起 了余秋雨 , 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 深入浅 出. 平易近人 。 可读性很强。
的《 山居笔记》 阐述 立身处世 的《 、 霜冷 长河》 《 者无疆》 以 、行 , 《 舍我一生》 读完后 , 。 总想写点什 么 , 而一直未敢动笔 , 只怕 自 己的看法 太浮浅 ,甚至落人 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 问 的评论 。 也略加 自己的一点浅见 。 浅谈一下余 秋雨散文 的写作
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文化理想
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文化理想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文化理想导语: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
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
余秋雨的散文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型散文,他的散文不仅仅只是叙事和写景,而更加注重的是抒写自己对于中国文化深刻的感悟。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到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的凄风苦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所隐含的悲凉气息,以及作者内心所激荡的哀痛与悲楚。
也正因此他的散文中处处沉淀着深远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一、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从余秋雨的几本著作来看,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讲述人生处世的《行者无疆》,讲述文化的《文化苦旅》,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
以《山居笔记》为例,作者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写起,以《历史的暗角》结束,用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许多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
他先是到达不同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进行考察,然后把他的体悟和感受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让读者可以一起跟随着作者思绪的脚步,同他一起进行着对中国5000年文化的反思。
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中,通过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中华近代历史的演变以及一个王朝的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代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
余秋雨散文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以《笔墨祭》一文为例,从题目看,文章似乎是一篇笔墨的祭文,实则是在讲述笔墨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深远影响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毛笔这一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笔下实际上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共通点。
作者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了一幅中国毛笔文化的画卷,这幅画卷展示了文人的字和他们的人品之间微妙而有趣的联系。
也正如作者所言:“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
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
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如磐书如侣——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
《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
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共六节。
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
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第二部分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
二、文化视角:由文题到主题(一)文题《风雨天一阁》这一标题可拆为“风雨”和“天一阁”两部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通过独特的思想文化境界,完成对传统散文的继承和超越,尝试对健全文化人格的有益探寻,对当今文明展开了沉重的思考。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摘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对中国文化做了哲学式的反思,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其中对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忧患与反思恰好体现了当代文人的文化自觉与承担,在他的忧患里探寻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灵魂以及包涵在内的人生感悟,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而忧患意识也成了余秋雨散文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文人;忧患意识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里说“十分惶恐地向读者道歉,麻烦他们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是的,我们跟着秋雨先生所走过的路十分沉重,在那里山水名胜已不再是自然的山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演变,无情的景观因为太多人的参与而变得碎落,复杂,悲壮。
鲁迅先生曾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而秋雨散文正是带领我们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的破灭,珍贵的消亡,我们越走越沉醉,越走越难过,越走越深思。
这一幕幕造物主的恩惠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破落?在悠悠时空岁月里又是谁在暗中操纵着这一切?也许一切答案都显得是那样的迷糊和苦涩。
然而辛辛苦苦作了一次旅程总该是有收获的,秋雨先生知道“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也许还是会回来的。
(一)对中国文化的忧患秋雨散文大多是借文化古迹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脚迹,思考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命运奠定了大多数秋雨散文的基调,作者从每一景,每一物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国文人的心态演变,并夹着着历史的沉重感去思考着,于是导致从没有哪本散文集像《文化苦旅》这般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一开篇《道士塔》就走的这样悲壮而沉重,敦煌文化,“沙漠中的牡丹”中国文化的精粹,却在一个龌蹉的道士手里败下阵来,而作者对这样的一个将敦煌文化卖给外国侵略者就像“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一样随意”的行为会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无奈。
余秋雨散文的文体意识
余秋雨散文的文体意识余秋雨散文的文体意识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
“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导语:建国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
“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 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
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
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 [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
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
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
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
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
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
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 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
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
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
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
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
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
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
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
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
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
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
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
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
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
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
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
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
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
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
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
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可以使创作主体在社会思考中渐进形成优美深沉的诗性情怀。
这种情怀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生成于现实而又能挣脱现世物欲的羁绊,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中探寻生命、生活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
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立足于现实,满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以现代的价值评判而执着于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洞察,通过意义的追寻、价值的叩问而逼近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本质。
所以确切地说, 他的散文创作是其作为创作主体以诗性情怀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照的结果,因而不难理解其作品为蕴含着丰厚深沉、令人感慨的精神人格。
对此《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作者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
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
同时,在余秋雨身上不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薰陶下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使命自觉。
这种自觉促使他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唤醒、强化大众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 于是散文成为了他以诗性情怀观照历史人生所获的感悟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中,创作个体人生际遇与经历转化成为了一种意义深刻的价值性体验。
在余秋雨看来,散文是这种价值性体验极为适宜的载体,他期望通过散文这样一种创作主体个性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发挥的文体将它们传达出去,以使人类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精神人格光辉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在其关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系列散文创作中可看到作者往往以一现代“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走入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引领余秋雨散文笔触探入人文精神深层。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5]这里所谈虽然是关于《文化苦旅》的创作,实际面对欧洲文明余秋雨也表现出类似的意趣,比如《行者无疆》便是如此。
在《文化苦旅》中,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
如在《道士塔》、《阳关雪》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