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高新区规划文本

第11条 集聚区发展理念 集聚区倡导生态理念,以“绿色、创新、共融”作为规划的核心理念。“绿色” 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科 技兴区和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共融”则更多地体现集聚功能的协调、复合,倡 导人文关怀与和谐共生。 第12条 “绿色”理念 1、整理并延续现存的生态特征,营造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人工环境, 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2、构筑生态间隔、布局紧凑、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体系。 3、推行精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区。 4、充分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能源、可 再生资源的利用。 5、发展生态交通,建立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行绿色、人性化的非机 动交通。 第13条 “创新”理念 1、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培育科技创新聚集区。 2、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筑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3、优化创新环境,营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第14条 “共融”理念 1、将城市功能融入区域生态框架体系,实现人与自然 环境的共生。 2、提倡健康、积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3、建设人性化的邻里社区,培育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生活特征。 4、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提升集聚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15条 发展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未来的发展总目标是成为: 1、中国科技创新网络上的重要节点; 2、建设成为我们省乃至全国的精品园区、品牌园区。 3、逐步把平顶山高新区建设成为“产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集聚区,成为平顶 山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载体,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区域经济的主 力军。 4、宜业、宜居的生态新区。 第16条 城区职能 1、以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 以政府引导与推动为基础,进行产学研的整体规划和制定产学研政策,通过优势 产业带动、优势研究开发推动、优势产研力量延伸等三大策略,构造以高新技术 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优势产业带动相关特色化产业的发展。 2、依托湿地、水系自然资源形成的平顶山东部生态观光旅游中心
区域性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分析

市 , 贵 州 省 毕 节 市 七 星 关 区 必 将 成 为
川 、 滇 、黔 三 省 交 汇 处 的 区域 性 物 流
2 . 物流业保障措施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 物流业保 障措施 的正 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
前 ,横 穿毕 节东 西 和连 接 南北 的 两条 国
家级 骨干高速 公路—— “ 杭 一瑞 ” 、“ 厦一 蓉 ”和 穿越毕 节腹 地 的 “ 成 都 一贵 阳 一广
( 三 )机 遇 分 析 ( O)
州”客运 专用 高速铁 路毕 节段全 面动 工 , 毕节一 威 宁省级 高速 公路 、 毕 节机 场 已开 工 建设 ,国家 规划 的 4条铁路 7 个通 道经
省 毕 节 市七 星 关 区地 处乌 蒙 山腹 地 ,位
台了几 项措施 。2 0 0 4 年 ,出台 《 关于促进
我 国现代物 流业 发展 的意见 》 , 优化 了物流
业发展 的 “ 软” 环境。2 0 0 6 年, 国家将 “ 大 力发展 现代物流业”纳入 了第十一个五年
2 OO
于 川 、滇 、黔三 省交 通要 冲 ,交通 便利 ,
区 域 性 物 流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定 位 分 析
■ 周 杰 ’ 博 士后 张克雯 博士 ( 1 、毕 节双山新 区管理委 员会 贵 州毕节 5 5 1 7 0 0 2 、贵 州财经 大学金 融 学院 贵 阳 5 5 0 0 0 0) ▲ 基 金项 目:毕 节 市科技 计 划项 目研 究成果 ( 项 目编号 :毕科 合 [ 2 叭2 ]
, 8 ・ O
现状 , 立足 于物流 业 的服 务保 障功 能 , 分 析 物流 业 对其 他 产 业 的拉动 作 用 ,从 战 略 的 角度 对七 星 关 区 区域 性物 流产 业 的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未来趋势分析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未来趋势分析第1章智慧物流园区概述 (4)1.1 智慧物流园区定义与发展历程 (4)1.1.1 定义 (4)1.1.2 发展历程 (4)1.2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4)1.2.1 必要性 (4)1.2.2 意义 (5)第2章国内外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5)2.1 国外智慧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5)2.2 国内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5)2.3 国内外智慧物流园区发展差距及原因分析 (6)第3章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关键技术与架构 (6)3.1 关键技术概述 (6)3.1.1 物联网技术 (7)3.1.2 大数据技术 (7)3.1.3 云计算技术 (7)3.1.4 人工智能技术 (7)3.1.5 区块链技术 (7)3.2 智慧物流园区架构设计 (7)3.2.1 设备层 (7)3.2.2 网络层 (7)3.2.3 数据层 (7)3.2.4 应用层 (7)3.2.5 用户层 (8)3.3 技术创新在智慧物流园区中的应用 (8)3.3.1 智能仓储 (8)3.3.2 智能运输 (8)3.3.3 供应链管理 (8)3.3.4 节能减排 (8)3.3.5 安全监管 (8)3.3.6 金融服务 (8)第4章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与设计 (8)4.1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原则与目标 (8)4.1.1 建设规划原则 (8)4.1.2 建设规划目标 (9)4.2 智慧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 (9)4.2.1 功能区域划分 (9)4.2.2 空间布局策略 (9)4.3 智慧物流园区设施设备选型与配置 (9)4.3.1 设施设备选型原则 (9)4.3.2 设施设备配置 (10)5.1 智慧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10)5.1.1 组织架构 (10)5.1.2 运营策略 (10)5.1.3 服务创新 (10)5.2 智慧物流园区信息化管理平台 (11)5.2.1 平台架构 (11)5.2.2 关键技术 (11)5.3 智慧物流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11)5.3.1 节能减排 (11)5.3.2 生态环境保护 (11)5.3.3 低碳物流 (12)第6章智慧物流园区产业链分析 (12)6.1 智慧物流园区产业链构成 (12)6.1.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2)6.1.2 物流信息技术服务 (12)6.1.3 物流运营管理 (12)6.1.4 供应链金融服务 (12)6.1.5 配套服务 (12)6.2 智慧物流园区产业链协同发展 (13)6.2.1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 (13)6.2.2 产业集聚效应 (13)6.2.3 产业创新驱动 (13)6.3 智慧物流园区产业链优化策略 (13)6.3.1 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 (13)6.3.2 提升产业链信息化水平 (13)6.3.3 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 (13)6.3.4 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 (13)6.3.5 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 (13)第7章智慧物流园区政策环境分析 (14)7.1 国家政策对智慧物流园区的影响 (14)7.1.1 国家战略布局的引导作用 (14)7.1.2 政策扶持与激励措施 (14)7.1.3 国家标准制定与实施 (14)7.2 地方政策对智慧物流园区的支持 (14)7.2.1 地方政策跟进 (14)7.2.2 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智慧物流园区融合 (14)7.2.3 地方间的合作与协调 (14)7.3 政策建议与展望 (14)7.3.1 完善政策体系 (14)7.3.2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4)7.3.3 优化政策扶持措施 (15)7.3.4 推进政策创新 (15)7.3.5 强化政策落实 (15)8.1 融资模式与渠道 (15)8.1.1 引导基金 (15)8.1.2 产业投资基金 (15)8.1.3 银行信贷 (15)8.1.4 资本市场融资 (15)8.1.5 互联网融资 (15)8.2 风险识别与管理策略 (16)8.2.1 政策风险 (16)8.2.2 市场风险 (16)8.2.3 技术风险 (16)8.2.4 财务风险 (16)8.2.5 法律风险 (16)8.3 融资与风险管理的创新实践 (16)8.3.1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 (16)8.3.2 创新融资模式 (16)8.3.3 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16)8.3.4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17)8.3.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17)第9章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17)9.1 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对智慧物流园区的影响 (17)9.1.1 数字化转型驱动智慧物流园区变革 (17)9.1.2 网络化协同促进园区间互联互通 (17)9.1.3 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智慧物流园区的要求 (17)9.1.4 供应链优化提升园区运营效率 (17)9.2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趋势 (17)9.2.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7)9.2.1.1 5G网络覆盖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17)9.2.1.2 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建设 (17)9.2.2 智能化技术应用成为关键驱动力 (17)9.2.2.1 自动化物流设备普及与应用 (17)9.2.2.2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园区运营管理 (17)9.2.3 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17)9.2.3.1 跨界融合发展的物流生态圈 (17)9.2.3.2 定制化与个性化物流服务 (17)9.3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 (17)9.3.1 政策扶持与产业环境优化带来的机遇 (17)9.3.1.1 国家政策对智慧物流园区建设的支持 (17)9.3.1.2 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17)9.3.2 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 (17)9.3.2.1 传统物流园区转型升级的压力 (17)9.3.2.2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与协同的挑战 (18)9.3.3 人才短缺与信息安全问题 (18)9.3.3.1 智慧物流园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 (18)9.3.3.2 信息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 (18)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8)10.1 国内外典型智慧物流园区案例 (18)10.1.1 国际智慧物流园区案例 (18)10.1.2 国内智慧物流园区案例 (18)10.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8)10.2.1 案例分析 (18)10.2.2 启示 (19)10.3 我国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建议与展望 (19)10.3.1 发展建议 (19)10.3.2 展望 (19)第1章智慧物流园区概述1.1 智慧物流园区定义与发展历程1.1.1 定义智慧物流园区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物流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物流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
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承担 促进 区域 发 展的重任 。 在实 际运作
中, 物流 园一 般作 为经济 开发 区的一部 分统 一考 虑 , 将物 流 区逐 步 向现代物 并
策措 施进 行宏观 指导 , 强化政 府 监管 职 能 , 造创 公 平竞 争 的市场 环 境 : 定套政 策 , 促进 其发 展 壮大 , 引导物 流企 业在物 流 园区 内的逐 步集 聚 ; 照符合 城 市发展 按 规 划、 乡规 划的 要求 , 分做 好市 场 城 充
企 业生 产和经 营活 动。
作” 的模 式, 实现可 持续发 展 。
现 代 物 流 园 建 设 与 产 业 发 展 息 息 相 关 , 前 期基 础 设 施 投 入 巨大 , 但
政 府 应 调 动 各方 力量 , 多方 投 入 , 共
统 筹 园区的 物流 组 织 管理 和 经 济
开发功 能 , 有助 于构建 现代 物 流 园区盈 利模 式 , 极 吸引各方 投 资 , 进现 代 积 促 物流 园区快 速持 续发 展 。
选 址 是 园 区发 展 的 前 提 。 流 园选 址 物
应结 合城 市 交通 、 质、 利状况综 合 地 水
7 6l
附 : 叫
观察
0 bs v er ed
管理 模 式 , 合制造 业集 聚 区的物流 功 整 能, 积极 引导工 业 园 区、 济产业 等 园 经
区制造 业集 聚 区释放 物流 需求 , 提高 物
具备 物 流 组 织 管 理和 经济 开 发 多重 功
流 、 息 流聚 集 , 信 并促 进 人 流 聚集 , 因 此物 流 园建 设可 以作 为城 市 区域 发 展 的先 头驱 动 。 工业化 带动 城 市化 , 流 物 发 展促 进 工业化 , 从长 远 来讲 , 将物 流 园区作为城 市功能 区的一部 分去考虑 , 为未 来产业 提升 预 留发展 空 间, 带动 区
现代物流城规划方案

现代物流城规划方案背景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城已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点。
它通过集成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配套服务,形成专业化、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物流运营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物流城的定义现代物流城是由一系列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园、物流基地等组成的新型城市形态,具有物流集聚、物流配套、物流储备、物流监管等综合功能。
现代物流城规划要点空间布局现代物流城的规划要以空间布局为基础,旨在实现物流企业和资源的集聚。
一般应选址于市郊或交通便利的区域,并考虑区域的交通状况、环保标准等,为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和环保保障。
建筑形态现代物流城内的建筑形态多样化,主要以仓储物流配套设施为主。
建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仓储设施:主要用于物流企业的货物储存及鲜活品冷藏、冷冻等设施。
•办公设施:主要提供物流管理人员的办公及配套设施,如会议室、餐厅、休息室等。
•普通建筑:如售卖区、展示区等。
交通组织现代物流城的交通组织需要科学合理,以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通过合理规划、分散客货运输,如设立多点停车场,缓解道路交通流量压力。
此外,建设自行车道等绿色交通设施,能让员工在上下班途中获得其他方式的交通选择,对短距离出行或微出行方便快捷。
环境保护作为以物流为主的城市类型,现代物流城也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监管制度,因为这种城市的物流运营活动等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风险。
如设立噪音、水源等治理设备,进行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等措施。
现代物流城的优势经济效益现代物流城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它在园区内组织物流企业和配套服务业,集聚物流需求和物流资源,形成了区域内的商业和交通中心,提高了物流服务效率,促进了园区发展。
环境效益由于物流城采用了科学规划、整合空间和资源,使得物流企业和服务配套等集中管理,减少了城市内交通拥堵等问题,进而降低了路面排放物的污染。
浅析物流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和实践

浅析物流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和实践摘要: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今年在我国各地飞速发展。
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为例,分析城市综合物流园的产生的必要性,探讨其发展模式、功能布局及其空间格局的设计与引导。
关键字:物流园区;模式;功能结构;空间结构abstract: logistics park as an emerging c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in our country rapid development this year. this article take the hebei province chengde city pingquan county of north china logistics 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city comprehensive logistics park the necessity, discussed its development mode, function layout and space pattern design and guide.keywords: logistics park; model; function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o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项目背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物流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行业。
目前,城市物流园区规划在各地纷纷兴起,近几年来,平泉县立足区位、交通、资源三大优势,以建设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之一,加大了工作力度,全县物流业已开始起步并呈强劲发展势头。
物流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调查分析、预测分析、综合评价、仿 真模拟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实施主体
政府、企业、行业协会
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03
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建设流程与关键节点
规划设计
根据市场需求、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因素,进行物流产业园区的规 划设计,包括功能定位、布局规划、设施配置等。
土地获取
通过土地出让、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所需的土 地资源。
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园区运 营的基本需求。
招商引资
通过优惠政策、市场推广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物流产业园区,促进园 区产业集聚和发展。
建设标准与规范
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的标准,如建筑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
物流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 物流产业园区概述 • 物流产业园区规划 • 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 物流产业园区运营与管理 • 物流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01
物流产业园区概述
物流产业园区的定义与特点
物流产业园区定义
物流产业园区是指集中物流产业、设 施和相关资源于一体的区域,具备物 流产业集聚、物流服务集成、物流功 能整合、产业联动发展等特征。
规范制定
制定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的规范,明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等,确保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建设项目管理
项目立项
01
对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进行立项,明确项目的目标、规模、
投资等基本要素。
项目管理
02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对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进行计
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

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枢纽,旨在提高物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因此,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是确保物流园区能够符合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的关键环节。
在规划物流园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需求分析:准确了解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确定物流园区的定位和服务对象。
2. 地理位置选择:物流园区的地理位置应优先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以便于物流企业的运输和分销。
3. 用地规划:根据物流园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用地规模,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满足不同物流环节的需求。
4. 设施设备规划:根据物流园区的主要物流业务,规划合适的设施设备,包括仓储设施、装卸设备、交通设施等,以满足物流运作的需求。
5. 环境保护规划: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绿化带、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保护设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是指如何将不同功能的区域合理布局,以实现物流园区的高效运作。
在进行空间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物流业务的流程和要求,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域的位置。
1. 进出口区:进出口区应设在离主干道近且与主要物流设施相连的位置,方便货物的进出。
2. 仓储区:根据货物的属性和需求,将仓储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仓库,如普通仓库、冷链仓库等,以便于货物的分类和管理。
3. 装卸区:装卸区的位置应考虑到货物流转的便利性,且应与仓储区和运输区相连,方便货物的转运。
4. 办公区:办公区应该设在物流园区的中心位置,方便管理人员对整个物流园区的监控和调度。
5. 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区包括餐厅、宿舍、医疗设施等,应合理布局,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
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12.8平方公里,南至建设路,北跨平安大道至北环路,东西跨科技路和开发路。
(附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整体平面图)
1.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月1日);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
(5)<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
(6)<平顶山市东部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年)
(8)<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平顶山市卫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 国家、河南省、平顶山市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技术规定。
1.4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总期限为—202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规划:
近期: —
远期: —2020年
1.5自然条件
1.5.1 地理位置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以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
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8802平方公里。
东与漯河市的监颍、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泌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为邻;南与南阳地区的方城、南召县相连;北与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许昌县接壤。
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21.5平方公里。
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
平顶山市辖二市(汝州市、舞钢市)四县(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平顶山地区地理位置图
1.5.2 地形地貌
平顶山市处在伏牛山、外方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
地貌类型多,山脉、丘陵、平源、河谷、盆地齐全。
西部、南部、北部,巍峨的伏牛山、外方山逶迤连绵,层峦叠嶂。
中部、东部为丘陵和平源, 沃野坦荡,物阜民丰。
其中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3。
西部鲁山县石人山主峰海拔2153.1米,东部襄城县于庄村海拔64.5米,相对高差2088.6米。
中心市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形似簸箕状。
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 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
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湛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
1.5.3 气候条件
平顶山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分。
据历史气象资料统计,中心市区年平均日照206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3.77千卡,年平均气温15.0℃。
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6℃;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2℃。
无霜期为228天。
年最大
降水量1323.6毫米,最小降水量373.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745.8毫米,一年内各季降水分布为春季占20~23%,夏季占45~50%,秋季占24~29%,冬季占4~5%。
风向以偏南、西北、东北风最多,春夏盛刮偏南风,秋冬盛刮偏北风,常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
1.5.4 矿产资源
平顶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等57种矿藏,特别煤、盐、铁储量较大。
煤田面积1044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90.7亿吨;铁矿储量6.6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76.3%,矿石品位20.78-44.13%;盐田面积40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多亿吨,含氯化钠90% 以上,居全国井盐第二位。
1.6 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空间上集中组织、管理物流活动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聚集地。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功能的优化配置既是集聚区信息整合的基础,又是整合集聚区内资源的重要手段。
物流产业集聚区所具有的功能与集聚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物流企业的规模、平顶山地区的产业特征等因素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