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华应龙老师

合集下载

观摩心得体会(精选27篇)

观摩心得体会(精选27篇)

观摩心得体会(精选27篇)观摩心得体会篇111月6日,我有幸来到东山县实验幼儿园参加半日观摩活动,园所环境创设、晨间户外活动、晨间早操、集中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我都在不断的总结、比对、反思。

这次活动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便是幼儿的安静、有序和听话,可以说是"令行禁止",我想这么好的常规肯定离不开老师平时点点滴滴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对班上每个幼儿的解读和分析。

这次观摩活动,幼儿园把我安排在了中(2)班,而这次参加半日活动的朱老师经过精心准备,为我们展示了非常精彩的半日活动,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一日带班过程中的保教细则。

首先,朱老师娴熟地组织幼儿进行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下,幼儿"跳脚印-爬山洞-走平衡木-套圈",在这一系列的户外活动中,幼儿都安静有序地进行。

每个环节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

此环节可以看出朱老师事先已经让幼儿了解了各种器械的玩法,在这样有计划、有准备的组织下,活动方能起到锻炼身体,提高走、跑、跳、钻、爬、平衡等技能。

接下来是做早操环节,在早操之前朱老师先向幼儿讲明早操规则,在早操时各班老师都充满激情地带领着幼儿,力求做好每一个动作。

接下来朱老师组织幼儿有序地吸收和安安静静地吃点心。

接下来则是本次观摩活动最主要的部分--集中教学活动:中班绘画活动《秋叶》。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体现,是幼儿发挥想象、探索创造的空间。

活动中,朱老师教态自然,教学设计非常有创意,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看得出朱老师的这节绘画课是经过精心的研究,每一个环节都经过认真的思考,明白什么地方要引导,什么地方该适当地提些问题。

比如,在"让幼儿欣赏叶子的不同装饰"环节中,朱老师事先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装饰树叶宝宝。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在欣赏到朱老师精彩的同时,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关于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1很幸运参加了在泰州举行的“小学语文名师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观摩活动”,让我收获满满。

会上,魏星、薛发根、宋运来、张敬义、丁雪飞五位特级老师分别为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并做了报告。

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名师的教学报告,收获很大。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回味无穷。

五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课例体裁有所不同。

魏星老师执教的是古诗《清平乐村居》,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宋运来执教的是微课程作文《急吼吼》,张敬义老师执教的是《放飞蜻蜓》,丁雪飞老师执教的翻转课堂《黄果树瀑布》。

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课堂上精彩不断。

魏老师扎实幽默,张老师循循善诱,宋老师激情四射,薛老师厚实稳重,丁老师清新有活力。

五位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奥妙。

但是,五位特级教师又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坚守不变的东西。

1、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教师只在有疑难处点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如薛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懂得剪枝的学问中蕴含的道理。

薛老师教学此部分时水到渠成把教学的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的懂得了道理。

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稍做点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充分体现语文课学习中语用的教学。

魏星老师执教的古诗《清平乐村居》,魏老师指导学生从理解难懂的字义、诗句意思,了解作者入手,循循善诱,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了解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引领学生渐渐进入诗的境界。

看似简单的一首词,却在魏老师的引导下,上出了厚实的语文味道。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笔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课教学重视“语用”的思想。

宋运来老师的《急吼吼》、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都有引导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能力。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一、谈话引入1.实话实说——请吃糖【为了活跃气氛,拉近与学生的感情,更主要地为了引入“次品”的概念,课前与学生这样谈话】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描述一下老师的特点吗?生1:老师,头发很平。

生2:老师脸很方,眼睛很小。

……(老师用鼓励的目光激励学生发言,随便学生怎么说,说的越奇怪越好。

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大肆表扬同时表示感谢,以激起其他学生想说话的欲望。

待三四个学生发言后,老师话锋一转,提出第二个问题。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这么短的时间就发现了老师这么多的特点。

既然如此聪明,请允许我请教第二个问题,你们必须实话实说,说实话的本老师奖励吃糖。

(拿出一瓶真的木糖醇,此时学生都好奇地等着老师会出什么问题或者看着老师手里的木糖醇,老师故意矜持一会才说出问题。

)老师的问题是:你觉得我和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相比,谁更像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听课老师有的发出了笑声,学生们也都面面相觑,微笑着不知如何作答)生1:老师您更优秀。

师:(笑着说)瞎说!你还没听过老师上课呢。

生2:(笑着说)两个都像。

师:(笑着说)不许都选,只能选一个。

生2:(有点无奈的)那就选我们原来的老师吧。

师:说得对!咱们今天表现的如此优秀,一定是原来老师的功劳。

请吃糖!(从木糖醇瓶中倒出一粒放入该学生手中,继续面向其他同学)谁还想吃糖,请实话数说。

生3:是我们原来的老师,因为他辛辛苦苦教了我们好几年。

师:(紧紧握着该学生的手)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说得对,请吃糖!(从木糖醇瓶中再倒出一粒放入该学生手中)【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有说原老师的,有说现在的老师的,也会有两边讨好的。

老师对两个都选的同学一定要逼其选其一,同时给选自己原来老师的两个学生每人一粒糖吃。

】师:(笑着说)同学们不用说了,老师已经知道结果了,应该是你们原来的老师更优秀。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次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次品:介绍次品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次品的特点。

2. 找次品的方法:教授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如比较、排序、筛选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所学方法找次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次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找次品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次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次品,教师巡回指导。

3. 展示:每组选代表展示找次品的方法,大家共同评价、学习。

5. 练习:设计一些找次品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方法。

五、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找次品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相互学习、交流。

3. 适当增加找次品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方法。

4.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找次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评估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的正确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评价,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

3. 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理解次品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次品。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找次品方法,准确地找到次品。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展示出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具准备:次品物品(如硬币、小球等)、比较工具(如尺子、天平等)、排序标签、练习题纸等。

数学教学中的“平庸之恶”

数学教学中的“平庸之恶”

数学教学中的“平庸之恶”作者:马建秀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05期“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

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

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尘埃,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集体性的不思考,会使人变得野蛮无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人们因畏惧而缺乏理性思考,因从众而丧失批判精神,成了机械被动的执行者,如同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这种盲目的服从、默认、跟风、不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对己、对人、对社会都造成了伤害。

数学教学中是否也存在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如盲目服从上级的安排,不思考,不学习,不质疑,虽没有行恶的动机,但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育弊端的显露。

一、“平庸之恶”之一:眼里没有数学教育的视野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被列在文化基础之中。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而不少数学教师,除了阅读教参和教材,很少有人关注其他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知识教会就行了,没有必要再管别的事。

致使学生眼里只有“术数”没有“数学”;只会做题,不会学习。

数学教师视野狭窄,必然导致以下问题:(一)对教材的把握肤浅教师在备课中,表现为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一个照本宣科的复述者,无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不清楚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不知道本课需要准备哪些素材、铺垫哪些知识。

常听他们说,就这一个例题,干巴巴的,三分钟就讲完了,四十分钟让学生干啥呀!课上剩下大量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做重复的练习。

浅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

浅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

浅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认识华应龙老师还是通过他撰写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开始的,后来关注他的著作、优秀课视频等。

而更有幸的是现场观摩了华老师的《找次品》优秀课例和它的《化错课堂,求真育人》专题讲座。

使人如获新生,受益匪浅一、华老师的课堂特色华老师上的《找次品》这一课,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性,一进他的课堂,就会被吸引,被感染。

学生喜欢他的课,因为抽象枯燥的小学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老师喜欢他的课,因为原来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变得那么富有内涵,美不胜收。

他的智慧根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满了灵气与睿智。

在他那里,数学真正成为人人需要的数学,人人喜爱的数学,人人身边的数学,人人自己的数学。

明明看来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可是仔细推敲,支撑它的却是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对人的尊重,是对美的追求。

其实,这就是数学的智慧,就是创造性。

我觉得华老师的创造性来源于他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挚爱,他爱学生,爱数学。

他将小学数学教学融进了他的每个生命细胞,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二、关于“化错教育”教育理念华老师的化错教育理念,传承的应该是整个数学文化,而不是数学知识本身。

“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

作为数学老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

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华老师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

在华老师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

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三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老师提出了“化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个肯于探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的明亮眼睛”。

他的胆子真大——听华应龙老师的《分数再认识》

他的胆子真大——听华应龙老师的《分数再认识》

讲 台 前 , 胆 地 说 出 一 番 话 : 我 四十 年 了 才 总 结 出 ≥ 大 “

孝 §
氇 强

§
兴趣 , 展实践 能力。 发 当 然 , 为 校 外 活 动 要 带 领 同学 因
事 , 日记 记 下 做 好 事 的 经 过 及 内心 写
可 以有 感 而 发 写 成 文 章 。
Pr ar Sc ol e hi i m y ho ac ng Hes T e ̄r cR

学 教学砑宄
教 研 引 领
写 话 兴 趣 一 作 文 教 学 的 基 石
浙 江诸 暨 市 枫 桥 镇 小 周 燕 萍
新 课 程 标 准 在 第 一学 段 对 写 作 教 学 的 目标 要 求 是 : 对 写 话 有兴 “ 趣 , 自 己 想 说 的 话 , 想 象 中 的 写 写
孩 子 说 9 。华 校 长 只是 站 在 一 旁 微 笑 地 看 着 孩 子 们 不 个
停 地 争 论 , 后 有 的 学 生 看 了对 方 的 题 目说 出 分 的 总 数 最 就 不 一 样 , 以 圈 出 的个 数 也 不 一 样 。这 时 , 师 才 走 到 所 老
新 课 伊 始 , 师 提 出 生 活 中遇 到 的 问题 , 老 当手 中没 有
自己 的心 声 , 的 是 四 十 年 才 总 结 出 的吗 ? 我 想 不 是 , 真 他
只 不过 是 在 实 践 中 默 默 地 体 现 了 出来 。 老 师 有 问 题 , 他
哲 理 的一句 话 。学生 听完后 , 懂地 看着 老师沉 默着 。 懵

就 会 站 在 教 师 的 角度 去考 虑 ; 当学 生 出现 问题 , 又 会 站 他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作为数学老师,你喜欢数学吗。

华老师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不禁让我扪心自问起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吗。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热爱,华老师不会从研究数学学科到对数学哲学的深思。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狂热,他不会为了一个数学课例把它的内涵要义延伸至看似与之毫不相干的领域。

若不是对数学的痴狂,他不会从思考中寻觅到数学的____花园。

我喜欢他《找次品》中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我喜欢他在《数学黑洞》给孩子们心中播种探索思考的种子。

他的课堂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大智慧。

他说美妙的教学就是一场难忘的初恋,我时刻找寻着这种感觉,可是的确像大多数年轻老师的感受一样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百遍。

这样的感觉的确困扰着我们,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想通过一些捷径更快地成长,更早地接近初恋的感觉。

华老师仍然用他朴实的笑声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仍然是两个字读书。

读各种各样的书,与数学专业有关的无关的,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某些启迪心智的杂志。

在这个速度飞快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精选对自己有用的,剔除没用的。

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急功近利的傀儡,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忘了怎样停下来思考。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幸福,常常喊累,常常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想着我该怎样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呢。

别说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甚至都不想花时间在本专业的书籍上。

每天忙碌着看教参,备课,改作业,辅差……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每天做了很多事,很忙,很累,可是累的根源是什么呢。

还是两个字思考。

没有思考的数学教学,尽管给自己的规划看似很清晰,仍然像只无头苍蝇。

看无用的书,在教学设计时,有时猛回头可能会在无用的书中找到灵感。

热爱数学,你便总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数学中的素材总要在生活中掘取。

这也就是____老师爱看书,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了。

这也不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

【培训心得】公益直播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变革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公益直播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变革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公益直播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变革专题活动心得体会2022年1月22日-23日名师优课网络学院推出了一场公益活动——公益直播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变革专题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的三节观摩课和三场讲座。

主讲分别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华应龙老师和南京市北京东路副校长张齐华老师。

此次学习,可以说不仅解决了平日工作中的诸多困惑,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教师需要通过海量的阅读去解决工作中的困惑1.读有用之书华应龙老师说:“无心去读有用之书”。

说的是在日常工作中的备课教研,需要去读相关的案例分析论文课题等,尤其是有公开课任务时,有用之书就派上用场了。

这里的“无心”,我的理解是这些“有用之书”有短期短效性,需要大脑高度运转去整合,因而显得“无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心”。

2读无用之书华老师说:“有心去读无用之书”。

“无用之书”,如哲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是长效性,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大量阅读,累积到质变,用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用心去读,用心去领悟,从而达成整合内化。

华老师的“有心”“无心”“有用”“无用”,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用的一些思辨性的用语,不管哪种状态,读书阅读都是心脑的参与,教师作为整体需要阅读来提升层次的这样一个群体,无论“有用”、“无用”,皆有大用。

二、教师的职业是一份神圣高尚的职业教师这份职业华老师明确给出了目标: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滋润生命。

如果说我之前对此有偏见的话,通过此次培训,我完全端正了认识。

试想,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还有什么比启迪别人智慧和滋润别人生命更重要的且更有成就感的呢?所以不要把教师当做糊口的一份职业,这份工资要通过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而获取,否则怎可心安理得?三、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学生的阵地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刷新了我对学习的认识,所谓“社会化学习”,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找次品-华应龙老师PPT课件

找次品-华应龙老师PPT课件

.
16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老子
.
17
.
18
1 2
1 3
.
19
.
20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
21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老子
.
22
1 2
1 3的笑脸……
.
25
.
11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
12
砝码
.
13
平衡
不平衡
.
14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
15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找次 品
.
1
与您分享我的思考和困惑
“找次品”这道题有难度,到底 难在哪?
“找次品”这节课有难度,到底 难在哪?
什么才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这节
课中最该“得”到的?舍得,舍
得,肯舍才能得。也就是这节课
我们该“舍”去什么?
.
2
.
3
.
4
.
5
.
6
.
7
.
8
期待您的笑脸……
.
9
.
10
老 子

播种太阳的人——记我的师父华应龙老师

播种太阳的人——记我的师父华应龙老师

提起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会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应龙。

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他的“化错教育”在教育界拥有广泛的影响,他在全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华粉”。

我,就是“华粉”中的一个。

早在我读师范时,学校多次组织我们观摩过华应龙老师的录像课。

华老师看上去才约莫30岁,却已经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大概是工作后的第2年,我到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华老师是特邀嘉宾。

我来到开课教室里坐着,一会儿耳边传来一个非常有礼貌的男中音:“老师,请问我可以坐这儿吗?”一抬头,居然是华老师!我慌忙地站起来说:“华老师,可以的可以的,您请坐!”我早已记不清那节课讲了些什么,但与华老师同坐一条板凳的兴奋与紧张,至今仍记忆犹新。

后来在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我多次远远地观摩华老师为学生上课,感受他笑润课堂的魔力。

《圆的认识》《认识分数》《面积》《找次品》等,每一节课都令我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在许多教育专业期刊上,我经常能读到华老师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思辨的力量。

令我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有幸在2017年成为华老师的徒弟!我特别感谢当年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李东宏校长,李校长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2017的3月21日,全国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海安隆重举行,因学校工作需要我没能去参会学习。

正深感遗憾之时,我忽然收到了李东宏校长的微信:“谢老师,速发个人简介给我,推荐你拜华应龙校长为师。

”当时,我的脑中立刻蹦出来的是华老师在文章中引用过的培根的一句话:“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史诗。

”华应龙老师的名师工作室里,仅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就有将近20位,其他成员很多都是全国各地的教研员或校长,在数学教育领域颇有研究或建树。

走近华老师,我发现“思”在数学是师父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显著特征。

师父非常“爱思考”,他信守“数学教师就是数学学科的代言人”,坚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习惯在无疑中生疑:“从来都这么教,便对吗?”“我教什么?怎么教?”总能变大多数人的“习以为常”为“非比寻常”,无创新不上课!师父是真“会思考”,2018年的寒假之初,师父在群里发布了一道有奖解题的征集令,我们各自分享了解法。

那是生命吐芳华--读华应龙老师《我不只是数学》随感

那是生命吐芳华--读华应龙老师《我不只是数学》随感

TEACHER中小学管理J C^O/OI教师51那是生命吐芳华—读华应龙老师《我不只是数学》随感谢红芳/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请扫本刊二維码)2018年2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华应龙出版了他的新书《我不只是数学》。

从2009年的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到2018年的《我 不只是数学》,这本书不仅体现了华应龙老师对数学教 学的再认识与超越,也体现了他近十年来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践行。

在这本书中,华应龙老师 向读者呈现了 11节经典课例,每一节课例分为“课前慎 思”"课中笃行“课后明辨"三部分。

这些经典,如同从 心灵里盛开的智慧之花,是生命里吐出的无限芳华……“笑”在课堂,眼里有儿童华老师的课堂总是笑声不断。

11节课例中的“课中 笃行”部分,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过程与状 态。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中,华老师让孩子思考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头各占整个身高的几分之几,鲜 明的对比让孩子们忍俊不禁,这是选择素材时眼里有儿 童,用智慧带给孩子们欢乐。

在《平均数》课例中,他这 样启发孩子回顾总结:"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 ”孩 子们先是惊讶,继而又会心地笑了,这是理解概念时眼里有儿童,用幽默又贴切的华氏自定义,达到师生心灵 相契。

在《找次品》课例中,他和孩子们一起说:“世界 上的事物往往都是一分为三的:上、中、下;左、中、右;质数、合数、1;过去、现在、未来;软、硬、微软。

”孩子 们在透悟中笑了,这更是眼里有儿童,把"一分为三”的 哲学思想演绎得深入浅出……为什么学生在华老师的 课堂上总是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仿佛华老师自带磁场 一般?我想秘密大概就在课堂上的笑声里,孩子们在放 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下,思绪与灵性当然能自由放飞。

这 笑声,是华老师经得起时光洗礼的独家功夫。

儿童,不 仅在华老师的眼睛里,更是在他的心里。

“思n在数学,心中有学科华老师的课例中,总是充满着惊喜与创造。

华应龙:找次品教案20150325印

华应龙:找次品教案20150325印

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找次品》教学设计华应龙【课前慎思】“找次品问题”是经典的数学智力问题,细分为许多类型,有的类型解决起来相当复杂。

《找次品》一般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是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一类作为例题,即“若干个外表完全相同的零件,已知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比正品重一些(或者轻一些)。

使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这样的课不好上,常常是草草收兵。

一、存在问题是什么?第一,目标太多。

这节课综合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活动,再加上其内在规律的隐蔽性,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一头雾水,教师也被绕得头昏脑涨。

最惨的是一节课就想让学生体会优化策略、记录推理过程,懂得化归思想,进而形成统计表格、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第二,心太急。

这节课可以讲的内容很多,小学生该学些什么?优化的策略,将待测物品分成三份去称,是最主要的吗?应该直奔这一主题而去吗?太直接,太功利,一定会缺失了情趣,少了沿途的风景。

第三,不甚明了。

有的讲课老师对“找次品问题”的思想方法说不清道不明,只知道“分3份”,进一步的知道“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有的老师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二、这节课有难度,难度在哪?难在理解题意?如果开始不出示“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还难吗?“至少”和“最少”是有区别的,“至少”包含了“最少”,比“最少”多的也行。

但在这类题目中,用“最少”行吗?是否不伤害这道题的价值?难在图示表达?图示表达怕不是这一教学内容主要要去关照的,是否“随风潜入夜”就好?图示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图示比较好?是9(3,3,3)→(1,1,1),还是2015年启用的新版教材上的?难在逻辑推理?学生要经历一系列严谨而缜密的推理过程,需要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这可能是学生未曾经历的。

因为原来解决问题,一般只需要一步、两步,现在有七步、八步之多。

“花开两朵,先表一枝”的分类讨论,也是学生初次邂逅。

华应龙找次品教案

华应龙找次品教案

华应龙找次品教案教案标题:华应龙找次品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华应龙找次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华应龙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生合作小组内部分工合作,通过华应龙找次品的游戏来锻炼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华应龙找次品的游戏材料:包括一副扑克牌、一副华应龙找次品的游戏卡片。

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华应龙找次品的游戏规则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游戏规则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华应龙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讲解游戏卡片的使用方法。

3. 分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队长,其他成员分工合作。

队长负责抽取扑克牌,其他成员根据卡片上的要求找出次品。

学生通过合作,观察扑克牌的花色、数字、图案等特征,找出与卡片要求不符的次品。

4. 游戏实施(20分钟)学生开始进行游戏,每个小组根据卡片上的要求找出次品,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 游戏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拓展活动(15分钟)学生自由发挥,设计自己的华应龙找次品游戏,可以使用其他物品或图片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游戏交流,互相挑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自主设计的华应龙找次品游戏,评估其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活动,如解谜游戏、推理游戏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华应龙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寻找错误的图案、找出逻辑错误等。

教案撰写要点:1. 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介绍游戏规则和目的。

2. 游戏规则解释:讲解华应龙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解释游戏卡片的使用方法。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走得更好———小记师父华应龙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走得更好———小记师父华应龙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走得更好———小记师父华应龙作者:暂无来源:《师道(人文)》 2019年第5期华应龙老师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从教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曾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等。

出版有《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我不只是数学》等多本专著。

师父华应龙是深受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喜爱的特级教师,在全国各地的大型研讨活动中,课毕总是能见到师父被“粉丝”团团围住合影的场景。

作为青年教师,“道路千万条,成长第一条。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父华应龙说:“我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我们都在路上;也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所走的就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更不想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因为教学有法但没有定法;我只想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因为我的课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思考我们做出的选择,思考我们的价值判断……”的确,《真空妙有,面上生花——以“认识面积”为例》《让规律多飞一会儿——以“规律的规律”为例》《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以“找次品”为例》……师父的化错课堂总能给人启迪,总能给人以数学的力量;“我怎么没想到”“我就是数学”“我为什么这样教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师父的讲座总能授人以渔,总是传递着大教育的情怀。

幸福如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幸成为与华应龙老师签订“青蓝合同”的徒弟。

回想华老师悉心指导我成长的历程,师父那阳光、乐观、豁达、智慧的笑容便映现心头,感动与感恩从内心深处一点点扩散。

教语文还是教数学因为与师父的相遇,我得以与数学幸福牵手。

1998年9月,海安实小。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参加了开学第一次会议。

化错教学的不断超越——读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有感

化错教学的不断超越——读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有感

化错教学的不断超越—读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有感夏井川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有一句名 言: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多年前 我就开始研究华应龙老师的成长之路,他上的课、写的书,我一定会认真听、仔细读。

《我不只是数学》,全书292页,却只有11 个课例。

毫无疑问,每个课例并不仅是课堂实录 的再现,而是按“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 后明辨”与“名家点评”四个板块叙述。

每一个字,每一个板块,都凝聚着华老师的心血、辛劳和思考,都足以令读者反复品读,增长智慧。

慎思明辨”,学习叩问与思考一线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拿着 名师的课堂实录进课堂,可就是上不出那种味道 呢?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名师教学实录背后 的诸多考量,仅得其形未得其神。

华老师在每一 个课例前后呈现自己的“课前慎思”与“课后明辨”,与读者坦诚自己的叩问与思考。

细读每一个“慎思”与“明辨”,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学习敏锐的课程意识2015年9月3日,我国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大阅兵,华老师在观礼中居然想到了诸多 数学问题,备出令人惊叹不已的《阅兵中的数学 故事》;坐在飞往台湾的航班上,阅读《畅游台 湾》一书,看到“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这段文字,华老师脑 洞大开,一节《台湾长什么样子》就此诞生……能时时刻刻将生活现象与数学课堂自觉结合,这是一种何等敏锐的课程意识!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所说:“这看上去顺理成章,但这一切都源自华老师不懈的思考。

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思考绝不会是偶尔为之,可以断定,他无论身处何地,都在努力寻找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学习自觉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得先有问题意识,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在《分数的再认识》课前,他思考了三个问题:要不要讲单位“1”?怎样讲分数单位?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在《找次品》课前,他提出了几个疑问•.存在哪些问题?这节课难在哪里?需要推敲什么?在《指尖上的数学》课后,他反思了一个场景:我十分佩服那个男生,他说出内心的想法后,我才补上了一句。

华应龙讲学的学习心得

华应龙讲学的学习心得

华应龙讲学的学习心得“作为数学老师,你喜欢数学吗?”华老师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不禁让我扪心自问起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吗?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热爱,华老师不会从研究数学学科到对数学哲学的深思。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狂热,他不会为了一个数学课例把它的内涵要义延伸至看似与之毫不相干的领域。

假设不是对数学的痴狂,他不会从思考中寻觅到数学的秘密花园。

我喜欢他《找次品》中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我喜欢他在《数学黑洞》给孩子们心中播种探索思考的种子。

他的课堂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大智慧。

他说“美妙的教学就是一场难忘的初恋”,我时刻找寻着这种感觉,可是确实像大多数年轻老师的感受一样“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百遍”。

这样的感觉确实困扰着我们,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想通过一些捷径更快地成长,更早地接近“初恋”的感觉。

华老师仍然用他朴实的笑声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仍然是两个字“读书”。

读各种各样的书,与数学专业有关的无关的,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某些启迪心智的杂志。

在这个速度飞快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用最快的方法到达自己的目的,精选对自己有用的,剔除没用的。

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急功近利的傀儡,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忘了怎样停下来思考。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幸福,常常喊累,常常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想着我该怎样更快地到达自己的目的。

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呢?别说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甚至都不想花时间在本专业的书籍上。

每天忙碌着看教参,备课,改作业,辅差……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每天做了很多事,很忙,很累,可是累的根源是什么呢?还是两个字“思考”。

没有思考的数学教学,尽管给自己的规划看似很清晰,仍然像只无头苍蝇。

看无用的书,在教学设计时,有时猛回头可能会在无用的书中找到灵感。

热爱数学,你便总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数学中的素材总要在生活中掘取。

这也就是为什么华老师爱看书,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了。

这也不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年轻老师的课堂听到的最多的是老师不停地讲,就怕自己要教的孩子们说不出来,老师就代替孩子们来说。

《找次品》教学设计

《找次品》教学设计

《找次品》教学设计
施劲松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一、课题名《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下第134页例1、例2)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施劲松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阳光实验学校,31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找次品显真金——以华应龙《找次品》为例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找次品"教学设计
3.在“次品”中找真金--以“找次品”教学为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4.从生活“找次品”的角度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5.从生活“找次品”的角度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妙“引” 足够“退” 彻底“拓”——以小学数学“找次品”为例

巧妙“引” 足够“退” 彻底“拓”——以小学数学“找次品”为例

巧妙“引” 足够“退” 彻底“拓”——以小学数学“找次品”
为例
刘绍香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年(卷),期】2023()1
【摘要】高效地运用优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数学高效课堂
的打造不可或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是渗透优化思想的典型课例。

不妨从巧妙“引”、足够“退”、彻底“拓”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运用
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优化出最佳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力与拓展力。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刘绍香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找次品显真金——以华应龙《找次品》为例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在“次品”中找真金——以“找次品”教学为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3.在“次品”中找真金--以“找次品”教学为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4.在有效的磨课活动中打造高效数学教学——以《数学广角——找次品》为例
5.小学数学"情理教学"
的实践与思考
——以五年级下册《找次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砝码Biblioteka 平衡不平衡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老子
1 2
1 3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找 次 品
与您分享我的思考和困惑
“找次品”这道题有难度,到底
难在哪? “找次品”这节课有难度,到底 难在哪? 什么才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这节 课中最该“得”到的?舍得,舍 得,肯舍才能得。也就是这节课 我们该“舍”去什么?
期待您的笑脸……
81个乒乓球中, 只有1个球稍重。 如果只能利用没有 砝码的天平,最少 称几次,才能保证 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老子
1 2
1 3
感谢您的笑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