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

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

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电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电路的串并联、电磁感应等现象的理解。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第二章:1.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章:1.描述磁现象;2.解释电流的磁效应。

2.作业答案:第一章: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动能=1/2mv²,势能=mgh。

第二章:1.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电流分配;2.电流=电压/电阻。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新课教学1.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被拉伸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

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

机械能: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

(3)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 理论解释→ 理论预言→ 实验验证→ 修改理论。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

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年级物理上册《等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等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4.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3.探究性学习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研究等效电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等,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任务:布置一道较为复杂的电路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小组内合作完成。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2.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效电路的变换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等效电路的实质,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分步骤讲解,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等效变换方法。
-逐步增加难度,讲解复杂电路的等效变换,使学生能够应对各种电路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等效电路变换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在分析电路过程中,强调准确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等效电路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等效电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与等效电路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和等效变换方法的掌握程度。
2.实际问题分析题: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电路实例,如家庭电路、实验室电路等,运用等效电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将复杂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材,涉及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理解、实验验证惯性、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惯性演示仪、小车、滑块、斜面、砝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起跑和冲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运动与力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等,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分析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概念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分析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探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因为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减速,乘客的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减小,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导致向前倾斜。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分为七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单元:简单的运动2.第二单元:声现象3.第三单元:物态变化4.第四单元:光现象5.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6.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7.第七单元:压强第一单元:简单的运动1.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等基本概念。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运动现象。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相对运动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等概念。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简单运动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简单运动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解答。

第二单元:声现象1.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3)案例分析:分析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现象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解答。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1.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择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

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扩散现象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

【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能和势能》:1.1动能和势能;1.2机械能守恒定律;1.3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

2. 第二章《电磁学基础》:2.1电流;2.2电压;2.3电阻;2.4欧姆定律;2.5串并联电路;2.6电功率。

3. 第三章《磁场与电磁感应》:3.1磁场;3.2磁效应;3.3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电磁学知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功率计算。

3. 了解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学中串并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关系;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磁场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子秤、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学生玩滑轮组游戏,引出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电磁学基础知识、磁场与电磁感应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机械能、势能、动能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

2. 第二章: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计算。

3. 第三章: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滑轮组中物体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2)分析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计算电功率。

九年级物理上册《变阻器》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变阻器》教案(优秀8篇)

教学难点篇一滑动变阻器的。

连接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篇二引入:学生上台用调速器调出不同转速问题1:两次电流大小?大小是如何改变的?引导分析:总电压不变,调到旋转改变了接入电路的电阻,变阻器变阻器教案篇三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会读电阻箱示数。

学习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改变电阻的原理学习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改变电阻的原理器材准备: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导线、开关、小灯泡等互动课堂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想想做做,讨论: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学习1、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实验:选择一台收音机,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思考:(1)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2)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吗?(3)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2、认识滑动变阻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亮度,可以看到灯炮亮度变化都是由于______的作用引起的。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找出滑动变阻器构造。

(2)滑动变阻器铭牌的标志有哪些?各代表什么含义?5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

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的元件。

由实验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电阻,要增大电流,应电阻。

(4)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原理①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小组讨论并回答: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总结出四种改变电阻的方法:减小____,增大___,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九年级物理上册《变阻器》教案(优秀4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变阻器》教案(优秀4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变阻器》教案(优秀4篇)变阻器教案篇一一、生活中的电阻器1、电阻器:2、符号:3、作用:4、应用:改变导体电阻有哪些方法?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二、滑动变阻器1、原理:2、构造:瓷筒、接线柱、金属杆、滑片(滑动触头)、线圈(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3、结构示意图和符号:4、使用:①通常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使用,电路中电流不得超过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②接线时接线柱应“一上一下”连接。

③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移到阻值最大处。

1、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在电路中应如何连接才能改变电流大小呢?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电路图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改进实验电路图。

填入方框内。

3、进行实验。

4、总结。

三、其他变阻器1.电阻箱2.插入式变阻器3.旋钮型变阻器[随堂检测]1、下列用电器中不需要用到变阻器的是( )A.普通家用白炽灯B.电视机上的音量调节旋钮C.调光书写台灯D.调温电熨斗2.下图中,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电阻变大的是( ).3.如图所示电路,在、n两点间接—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灯的亮度,电路图的上方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要求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灯逐渐变亮,则变阻器连人电路的方式应采用( )A. 接a,n接bB.接d,n接bC.接b,n接aD.接c,n接d4.给出以下元件: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及导线,请按下述要求画出电路图,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且滑片右移灯变暗,并且一合上开关就能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篇二引入:学生上台用调速器调出不同转速问题1:两次电流大小?大小是如何改变的?引导分析:总电压不变,调到旋转改变了接入电路的电阻——变阻器进行新课篇三问题2:类似的变阻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调光灯,展示后设问:我们是否也来设计一个调光灯电路?问题3:根据所给的器材,你能否也来设计出一个调光灯电路,并调出两个不同的亮度?变阻器教案篇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各种定值电阻实物。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的连接》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的连接》教案、教学设计
2.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电阻等。
3.分析给定电路图的故障原因,并提出排查方法。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1.电路连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类型。
2.电路图的绘制技巧。
3.欧姆定律在电路连接中的应用。
4.电路故障的成因及排查方法。
b.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电路连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安全意识。
5.教学反思:
a.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b.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路的连接方法,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连接方式;电路图的绘制;欧姆定律在电路连接中的应用。
2.难点:电路故障的成因及排查方法;复杂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电路连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随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多个电器设备连接在一起时,电流和电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实验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电路连接的原理和方法。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2. 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电磁理论分析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光的色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射与折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光源、凸透镜、电磁感应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望远镜、光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光的传播: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使学生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

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

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

(2)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简述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汽车发动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如镜子成像,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篇一: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四、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 t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第1页(共35页) s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或防止这些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手抄报或PPT,内容包括:
-摩擦起电的定义和实质。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实例及其应用或防治方法。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摩擦起电现象在科技或工业中的应用,并尝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
c.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b.设计电荷相互作用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案学校:太白初中授课:汪玉平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目的: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Array(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五、教学后记: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一、教学目的:1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3、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4、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1、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什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课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8、比一比,谁的功率大(a)需要测量哪些量?(b)怎样测量?(c)设计表格(d)比较做功快慢(e)讨论不同运动员功率不同的原因9、例题,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 而W=Gh、G=mg、m=ρv10.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 小结及测试。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一、教学目的:1 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三、教具准备: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功的原理?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 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2)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比较W 动 和W 阻发现W 动>W 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 有 =Gh4.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W 额=W 总- W 有 5.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 总=FS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100⨯=总有用W W η,计算本实验η。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实验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学目的: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第 二课时1、会测滑轮组的η。

2、理解S与h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二)启发实验1.阅读教材2.讨论:A在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B要测出机械效率,需要知道W有用W总,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应如何测。

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四)教师巡查指导。

(五)小结及测试五、教学后记:11.4认识动能和势能(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三、教具准备: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能量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

2、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演示实验:图1-1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演示实验:如右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5.练习、小结6.作业:五、教学后记:11.4认识动能和势能(二)一、教学目的: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三、教具准备: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

4.练习 5.小结。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