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解析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李老师制作编辑,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
39种法定传染病
引言概述:
正文内容:
1.大点1:疟疾和其他寄生虫传播的疾病
1.1小点1:疟疾的传播和病理特点
1.2小点2: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检测方法
1.3小点3:地方性斑秃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2.大点2:病毒性肝炎和呼吸道传染病
2.1小点1:乙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2小点2:丙型肝炎的传播和诊断方法
2.3小点3:流感的流行模式和疫苗接种策略
3.大点3:肺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疾病
3.1小点1:肺结核的传播和诊断方法
3.2小点2: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3小点3: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4.大点4:肠道传染病和泌尿道感染
4.1小点1: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
4.2小点2:寄生虫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4.3小点3: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和治疗原则
5.大点5:性病和其他传染病
5.1小点1:梅毒的传播途径和分期表现
5.2小点2:淋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方法
5.3小点3:莱姆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原则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第二批法定传染病清单中的39种疾病。
这些疾病涵盖了疟疾、肝炎、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肠道传染病、泌尿道感染,性病以及其他传染病。
了解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病理特点和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并且积极参与相关的预防和教育工作,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法定传染病39种
(11种)
监测管理
24小时内上报
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手足口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
(共39种)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甲类
(2种)
强制管理
城镇2小时内;农村不超过6小时
1.鼠疫2.霍乱
乙类
(26种)
严格管理
城镇6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甲型H1N1流感3.艾滋病、4.病毒性肝炎5.脊髓灰质炎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7.麻疹8.流行性出血热9.狂犬病10.流行性乙型脑炎11.登革热12.炭疽[肺炭疽]1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4.肺结核15.伤寒和副伤寒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7.百日咳18.白喉19.新生儿破伤风20.猩红热21.布鲁氏菌病22.淋病23.梅毒24.钩端螺旋体病25.血吸虫病26.疟疾
39种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法定报告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法定报告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共26种。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法定报告传染病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4],共11种。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2种)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一鼠疫: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完整版)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
8
校园常见传染病的两大风险及防控目标
散发
防控的目标
暴发/流行 • 短期内出现大量患儿,产生一系列冲击波 • 疫情控制不住,连绵不绝
重症化 极小部分抵抗力弱的患儿感染后会出现重症 表现,需要住院治疗,可能留下后遗症,甚 至死亡
不是为了消灭校园的传染病,短期内几无可能 少生传染病:通过科学预防 尽量减少重症病例:通过自我病情观察、科学就医诊治 尽量减少发生暴发疫情:通过规范报告、落实防控工作 在保证传染病得到控制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
主要特点 1.突然暴发,措手不及 2.污染传播:病毒容易传播, 呕吐物处置不当,人为造成 疫情播散
治疗原则 对症处理、补水为主
疫苗 暂无
需要反复强调的点
• 没有按要求消毒而直接用拖把清理, 产生的气溶胶将加速诺如病毒扩散, 形成拖到哪里感染到哪里的现象。
• 抹布未消毒后混用
围观者被感染 护理者被感染
出冷汗、四肢发凉、 皮肤花纹
(2)消毒不彻底,隔离不到位,导致疫情控制效果不佳;此时请及时联系专业防控部门
16
疾病性格 终生潜伏,伺机而动
核心症状 发热+疱疹+瘙痒
控制要点 1.晨检+隔离 2.应急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
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
主要挑战
1.关键时刻发水痘:考试,非常耽误学习 容易发生隐瞒等行为 2.学业压力大,部分家长不能严格 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导致疫情连绵不绝 3.传染性强、潜伏期长
手足 口病
肠道病毒
EV71,CA16,CA6,CA10…
治疗 皮肤护理/营养/关注重症 风险
疫苗 EV71疫苗(5岁以下接种2剂)
需要反复强调的点
(1)重症病例(1%)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延误
法定传染病一览表
鼠疫杆菌
1~3天
数小时~3天
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
人—人
多在10月以后流行
就地单独隔离至症状痊愈后并经痰检菌6次(每次间隔3天)阴性后解除隔离。
2
霍乱
霍乱
霍乱弧菌
1~3天
数小时~6天
患者和带菌者
消化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夏季
有
就地单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经过粪检3次(每次间隔1天)阴性或在症状消失后14天解除隔离。
20
白 喉
白 喉
白喉杆菌
5天
1~7天
病人和带菌者
呼吸道
人群普遍易感
秋冬季节
有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2次(间隔2天)阴性时或症状消失后14天解除隔离
21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5~7天
几小时~7天
被病原体感染的媒介
伤口破损接触传染
出生后4—6天儿童
不明显
有
发病期
22
猩红热
猩红热
溶血性链球菌
2~4天
6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脊灰病毒
5~14天
3~35天
病人、隐性感染者
消化道传播
夏秋季
有
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从发病日起隔离不少于40天
表1
疾病分类编号
病种
疾病名称
感染病原
潜伏期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高发季节
疫苗预防
病人隔离期
一般
最短——最长
7
乙
类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
2~4天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程和危害程度等特点,我国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严重、传播迅速、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大、传播较快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小、传播较慢的传染病。
1.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肿大等。
3.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
5.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6.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唾液传播。
症状包括恐水、恐风、恐光、肌肉痉挛等。
7.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等。
9.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硬下疳、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
10.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急性泌尿生殖系统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尿道分泌物、尿痛、龟头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传染病的分类:我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
例如,甲类传染病如鼠疫和霍乱,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需要立即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传染病识别清单及预防措施分 类 序 号 易感 人群传染病名称 鼠疫病原 潜伏期主要症状和体征主要并发症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鼠疫杆菌多 数 为 2-3 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 39-40℃, 啮 齿 动 鼠 蚤 叮 咬 人 群 普 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 甲 类天。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 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
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强迫体位; 肺鼠疫: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物和蚤。
皮肤传播, 遍易感 肺 鼠 疫 病 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 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 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人 经 呼 吸道传播2 3 霍乱 霍乱弧菌潜 伏 期 可 从 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 急性肾功能 病 人 和 经 水 、 食 人 群 普 健康教育;加强饮用水和饮 甲 类数 小 时 至 5 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 衰竭、急性 带 菌 者 物、日常生 遍易感 食卫生;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对其吐泻物和污染环境、物 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预防性服药。
天 , 一 般 为 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肺水肿、低 是 主 要 活 接 触 和1~2日。
钾综合症 传染源。
苍 蝇 等 传播 传染性非典型肺 冠 状 病 毒 SARS 的潜伏 并发症主要病 人 和 通 过 密 切 人 群 普 生活、工作场所通风;注意 按甲 类 管 理 的 乙 类1、流行病学史: 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炎(SARS )( SARS2Co 期通常限于 2 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 为:多器官他人的证据; 1.2 发病前 2 周内曾到过或居住病 源 携 接触病人、 遍易感 个人卫生;不与患者或疑似 患者接触;用肥皂和自来水 (流动的水)洗手;在人群 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 戴口罩。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一、目的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1、甲类:2种(鼠疫霍乱)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
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现行39种法定传染病
现行39种法定传染病?甲类 (2种)–鼠疫, 霍乱?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非典、肺炭疽、脊髓灰质炎(3种需升格管理)最新变化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
其它依法报告病种及要求–卫生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15种)。
–其它暴发、流行、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可疑新发传染病。
?病例类型要求–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乙型肝炎、丙肝、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报告时限–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的有(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40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实用查询手册
40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实用查询手册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1、鼠疫就诊科室感染科常见症状发热、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病原菌鼠疫杆菌传播途径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检测方式血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鉴别(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
)血清学检查(IFA、IHA、RIP、SPA-IHA)PCR检测等2、霍乱就诊科室感染科常见症状突然腹泻,继而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病原菌霍乱弧菌传播途径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检测方式病原菌检查(涂片染色、悬滴检查、制动试验、培养、PCR检测CtxA和毒素协同菌毛基因TcpA等)血清学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等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新增: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病原菌: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入气溶胶。
检测方法:血常规、影像学、PCR、血清学、血生化等。
备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以及新冠均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发现乙类、丙类传染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第11页共11页。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 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 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一个人只要心存希望,坚强坚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去追寻,去探索,去拼搏,他总有一天会成功。
正如郑板桥所具有的人格和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梦想在,希望在,人就有奔头;愿奋斗,勇拼搏,事就能成功。
前行途中,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生活,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挫折,只要坚定执着地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就能将逆境变为顺境,将梦想变为现实。
实现人生的梦想,我们必须希望和拼搏同在,机遇和奋斗并存,要一如既往,永远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天消退。
吐泻物病原学:
涂片:G-;鱼群状排列;弧菌;
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
细菌培养:
噬菌体-生物型分型和产毒实验:;
病人
带菌者
粪口途径
主要经水;
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数小时-6d
就地单室严密隔离;
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
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
2.有些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
3.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
4.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临床特征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头痛。
主要分为三型:
腺鼠疫:最为常见。
侵袭部位淋巴结弥漫性肿大;
发展迅速;
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临床症状—
3.细菌学—腺肿穿刺液、痰、血—细菌学涂片和培养
4.血清学—被动凝血试验(PHA)血清F1抗体+或有4倍增长
流行时措施:
1.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2.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立即上报;
3.划定隔离区;
4.在隔离区灭鼠、灭蚤、消毒;
5.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交通封锁
5.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较强、
病死率较普通肺炎高;
6.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首发症状:发热,多为高热;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呼吸系统症状:
初期=干咳、少痰;
2w—刺激性咳嗽、白色粘痰
严重-呼吸急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消毒隔离,
防止传播;
及时治疗,
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
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
促进健康
原则:
1.灭鼠、灭蚤;
2.提高警惕,监测鼠疫疫情;
“三报三不”
3.长期坚持不懈
发现鼠疫病人:
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甲类传染病上报;
单间隔离;
病区无鼠无蚤;
入院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消毒;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漂白粉、来苏儿;
病死率高达100%。
鼠疫
杆菌
G-
敏感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
鼠疫病人
1.鼠-蚤-人;
2.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
3.人-人:飞沫
1-8d;
Nh-3d
腺型:炎症消散;
肺型: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
首选链霉素;
或四环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和金霉素
治疗原则: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泻吐肠道症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主要分为三期:
泻吐期:无痛性剧烈腹泻
数次至无数次;
量多;
稀水样便、少数米泔样或洗肉水样;
呕吐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
多无发热
脱水虚脱期: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神态不安、表情淡漠;
中度以上脱水可致循环衰竭;
低钾综合征;
反应期:
肺部体征:
初期-不明显
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
严重-肺实变;
重症: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
WBC正常或↓
血氧分压↓
肺部X线或CT:
片状或絮状阴影、
阴影逐渐融合成片;
双侧改变;
多在中下肺;
2w内变化迅速
病原:
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
两部位;
同一部位间隔两天;
同一标本两种方法;
血清学:
特异性IgM和IgG
1.
鼠疫
概述:
1.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2.原发于啮齿类动物,以蚤类为媒介传播给给人。
3.肺鼠疫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特点:
1.自然疫源性疾病;
2.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
3.国境检疫传染病;
4.甲类传染病
流行趋势:
1.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患者1-14d;一4-5天疑似:留院观察;单间隔离
临床:定点医院;单间隔离
确诊:定点医院;
可多人一室;
主要症状消失后5-7d
接触者检疫:14d
无
对症、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辅以呼吸机;
症状严重可使用激素
预防:
1)传染源控制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腹股沟、腋下和颈部;
多为单侧。
肺鼠疫:最为严重。
除严重中毒症状外,
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粘液性或血性泡沫痰;
呼吸急促、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胸部摩擦音。
X线呈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出血和坏死。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
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概述:
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
4.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7.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
2.
霍乱
概述:
1.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
2.典型临床特征: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
4.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
5.国境检疫传染病;
6.甲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
死者应火葬或深埋
三报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
消毒:
吐泻物-漂白粉1/5;2h
容器-1-2%漂白粉上清;
3-5%来苏尔;
30min
尸体处理:
火葬;
检疫:
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
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及时、正确、足量液体疗法;
抗菌素-
四环素;
强力霉素;
氟哌酸;
吡哌酸;
儿童可用四环素
预防:
国境卫生检疫;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属地管理;网络
接触者预防:每日粪检;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