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一颗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4.砖瓦 • 昆明“一颗印”式建筑屋面全部 采用瓦件覆盖,全部为青瓦,即 不上釉(YOU)的普通青灰色瓦, 也称布瓦、片瓦。 • 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青瓦中 又有板瓦、筒瓦和勾头瓦。板瓦 有一定弧度,并且两端大小不一 ,分大小头,筒瓦则呈半圆形, 屋檐最下面的一块有圆形的端头 装饰称勾头瓦,上面布满各种图 案或文字。
三间四耳倒八尺
正房
耳 房
倒座
耳房底层 作厨房、 柴草房或 畜廊,楼 层作居室。
正房底层明 间为堂屋、 餐室,楼层 明间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仓, 上下层次间 作居室
合院住宅建筑群中最前 边一进院落中,与正房 相对而立的建筑物称倒 座,通常坐南朝北。, 通常设屏风,有贵宾时 打开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 处各设一单跑楼梯, 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 层,布置十分紧凑。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 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 宛如城堡。
几种梁架构:架房屋为木料 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 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 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 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 的)
• 然后砌墙或打 夯土墙,上瓦 ,最后做内部 的楼板,板壁 等。做的好的 内外墙均以石 灰粉平,好的 人家地面可以 铺青砖(非常 少),一般的 就用三合泥打 实。
1.平面布局 • 昆明“一颗印”式传统建筑由台 基、墙体和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台基呈一个“回”字两个方框中 间为台,内方框中为天井,而且 分为三个层面,高者为正房台基 ,中者为厢房、倒座台基,低者 为天井。 • 一般正方台基高出天井50~90厘米 左右,厢房台基高出天井15~30厘 米左右,正房高出厢房45厘米左 右。 一般设三踩,每踩15厘米左右。
“一颗印”
和云南民居
“一颗印”和云南民居
• 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 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 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 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 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 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 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 间的布局也经过了仔细的考虑, 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 特的含义。 • “一颗印”格局为代表的云南民 居体现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 智慧结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
•房屋坐向一般是坐北朝南,以便于适应自然环境和重要建筑的采光
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2.人文环境 有史以来,“昆明人”的起源,除龙潭山早期人类以外,略有六种来源 。 一、楚人庄蹻入滇,楚人代表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和当地人的融合。 二、随郭昌、广卫及其他汉使、汉将而来的秦、晋、豫、陇人。 三、武侯南征,留而不去,逐渐流入了一批川陕人和甘肃人(西凉人) 。 四、唐代多次用兵南诏,兵败后有被俘者留居云南的一些中原人。 五、公园1276年云南成为全国十个行省之一。賽典赤治理云南期间,兴 建水利、建孔庙,改善民族关系,与其来的蒙古人、回回人便定居云 南,与本地人通婚融合。 六、随沐英、付友德、蓝玉而来的江浙人。除江浙人外,还有江西、山 西等地的人。据记载,总数不下三四百万人。 这些多民族的融合,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建筑的艺术。
• 为安全起见,传 统的房屋四周外 墙上是不开窗户 的,都从天井采 光,天井可调节 小气候,便于采 光、通风、又可 汇集雨水,以备 防火,同时对于 南方湿热气候天 井可减少日晒。
• 天井狭小,正 房、耳房面向 天井均挑出腰 檐,正房腰檐 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 廊腰檐称“小 厦”。 大小厦连 通,便于雨天 穿行。房屋高 ,天井小,加 上大小厦深挑 ,可挡住太阳 大高度角的强 光直射,十分 适合低纬度高 海拔的高原型 气候特点
云南乡村常见的建筑墙面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3.木材 木结构是人们从捆绑支架相互联系 木材,到发明榫卯穿斗技术组合 木构架建筑,到斗拱支撑出现, 经过漫长实践和进步,形成的中 国建筑木构架体系。又因为人们 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木结 构又形成了抬梁式、穿斗式、干 栏式、井干式等。抬梁式又成为 木构件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木结 构体系。
倒座既是入门处也是通道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
4.天井 • 又称院子,是合院式建筑合围后,上面没有 遮挡物的空地。其作用是分隔空间,使四周 建筑产生距离而方便采光、通风,并形成中 心点,是雨水收集排放和人们活动、生产的 重要公共空间。 • 人们崇拜土地并认为地是方的,天是圆的, 故在天井的建造中取方、在天井的装饰中取 方,天井还有收集排放雨水的功能,有“四 水归一“、“四水归堂”的说法。 • 地质条件允许的,还会在院子天井处挖水井 。 • 天井还有文化上的功能,一个大家族,每人 有自己的空间,在天井还形成大家生活交流 的的公共空间。 天井中多水 井
云南位于高原地区,土地崎岖,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 ,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加上云南纬 度较低 故朝向要求不高,很多都是依山势而建,趋于自然。
何为“一颗印”?
• “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 ”,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 ,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 • 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 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屋面分长 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 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 间有高低主次之分。 • 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 区。 • 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
3、天井狭小,正房、耳 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 正房腰檐称“大厦”,耳 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 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 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 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 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 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 高原型气候特点。
4 正房、耳房、门廊 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 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 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
2.大门 • 多开在倒座房的中间,极少数开在倒座房的左 右,属于屋宇式大门。既是单独一个建筑形制 的呈现,又是一间屋的形式,既是门又是屋。 多开在东南方,利于整栋房子接受东升的阳光 。——紫气东来。 • 大门门墩石除少数为整石外多为三层石,每层 两块方石,中间对称直砌留缝,称为“将军石 ”。 • 大门上部的屋顶一般在倒座高的一半稍高的位 置上,多为硬山式顶。门墩内侧一般有左右两 方形檐柱支撑,形成外门框,两柱间通常用透 雕挂落,装饰多为吉祥图案。
圆通胜景牌坊,红砂石风化严重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2.土 • 对70多栋的“一颗印”建筑的调查发现 ,其墙壁均采用土墙,其厚度50~90厘 米不等;每一面墙下面厚上面薄,靠近 屋檐的最薄,也即从下往上逐渐收分。 • 其砌筑土墙的方式也分三种。其一是上 下全是夯土的夯土墙——干打垒;其二 是上下前部用土坯砌筑的土坯墙;其三 是下半部是夯土、上半部是土坯墙。 • 所谓夯土,即是取具有一定粘性的土壤 ,加入草灰,草筋植物拌合,在含水率 合适的情况下,将要砌筑的墙体用筑板 支撑,形成墙模,加土夯打,直至坚固 ,形成墙体。再将木板往上提,支撑在 已经筑好的夯墙上,层层往上,一直到 建房所需的高度。这种夯土筑墙的方式 也叫“版筑”。
1、正方、耳房毗 连,正房多为三 开间,两边的耳 房,有左右各一 间的,称“三间 两耳”;有左右 各两间的,称 “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 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 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 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5.油漆 •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的内部油饰 ,基本上用的都是黑色土漆做的油 饰。 • 因为普通百姓只能用黑色,红色是 宫殿、官府、衙门、宗教建筑才能 用,但昆明远离京城,加之清后期 其制度建筑逐渐趋于放宽,所以百 姓也用土红色的油漆来装饰建筑。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
石灰、桐油、瓷粉混合 筑就的“三合泥”,这 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 滑,凉爽而不潮湿。
模型展示
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1.自然环境 • 昆明位于滇中地区,东经 102°10′~103°40′,北纬 24°23′~26°22′之间.属北亚热 带山地季风气候,温、湿度适 宜,日照时间长,霜期短, 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平均 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相 对湿度74%,无上去为230天 ,平均海拔在1900米左右。 地势北高南低,素有“春城 ”的美誉。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木构架结构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干栏式建筑
井 干 式 建 筑
穿斗式建筑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3.木材 • 民间有一种说法,“一颗印”式民 居建筑的脊檩多用红椿木,有春天 来临,万物复苏,六畜兴旺之意。 • 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多用沙松来建筑 房屋。
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 "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在外墙四周 基本不开窗,尽在倒座二层上 左右各开一个极小的木窗,用 于增加光照,从而形成外向基 本封闭的格局。 • 屋顶形式为悬山顶或硬山顶, 屋面全部采用青灰色瓦顶,这 样利于排水,且雨水不易损坏 墙面。求其实厢房、倒座屋面 多位内坡长、外坡较短的格局 。雨水多排入天井,利于雨水 有组织的集中排放,形成四水 归一的格局,又能起到防止大 风对整个瓦屋面的破坏作用, 利于对建筑院落的保护,形成 建筑庭院的内向小环境,利于 人们生活,休息。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
1.石材 青白石,石纹较细,质地坚硬,质 感细腻,不易风化,其色青中 泛灰白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效 果,加工后不易缺棱掉角,表 面光洁,耐腐蚀,防潮湿,是 建筑中所用石材较好的良才。 青白石制作的柱墩,磨亮后给人以历史感 适于加工各种石质构件,且能 雕刻各种图案,磨光效果好, 适于建筑用材。 红砂石,硬度低,易风化,使用时 间长会起层剥落,清初后就很 少用了。
“一颗印”和云南民居
•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两边设耳房,在正房对面 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 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 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系列中比 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面 外墙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 有限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 较高,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 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 严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 由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一颗印”式民居的布局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
1.平面布局
• 方形四合院的对称布局反映的 是传统文化的“择中崇方”的 思想观。择中——以中为尊为 大;崇方——体现农耕时代人 们对土地的敬畏和信仰。 • 体现在旧婚姻制度中,一夫多 妻制度下,人们常用正房、偏 房来形容妻子的家庭地位和社 会地位。同样也反映了房主人 的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 文化品味。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海建水等地的所谓“ 一颗印”民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 建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 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云南
• 云南地区环境特点: • 低纬度、高海拔,地 势崎岖,风力大、地 震多、太阳高度角大, 雨水充沛
中间为天井,多 打有水井,铺石 板, 作为洗菜洗 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 传统的房屋四 周外墙上是不 开窗户的,都 从天井采光。
大小厦交错连通
“一颗印” 能
结构与功
构筑特点:
房屋毗连
以柁墩代替瓜柱 降低层高、增加柱数、 认真扣榫、加厚土墙、 多用串枋、合柱 墙体:夯土墙、土坯墙、 卵石墙(砌滑墙)、条 石墙 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 腰檐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
3.倒座(倒八尺) •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在 建筑物中轴线上与正房相对 ,并采用来开大门的房屋, 即称为倒座,又因进深多为 八尺,又称为“倒八尺”。 • 进入大门就进入倒座形成的 通道,两边房屋多为对方杂 物及关养畜生的地方。倒座 在二层左右隔开一很小的木 窗,除了采光、通风好外, 还有观察来人和防御瞭望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