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合集下载

云南特色民居:干栏式系列之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云南特色民居:干栏式系列之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云南特色民居:干栏式系列之景颇族的“矮脚竹楼”景颇族聚居的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到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和,霜期一般仅一两个月,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

草顶竹楼的景颇族住宅,多建于斜坡上,一边接地,一边架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大牲畜则另建厩栏。

草顶竹楼属长条式,竹楼的过道间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春米。

通过此间,然后才能登梯上楼。

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火塘,周围铺以蔑席,作为寝榻之处。

景颇竹楼每间正中设一个火塘,供全家人聚坐取暖。

火塘四周是家人歇息和睡觉的地方。

这种草顶竹楼,每隔几年就要修葺1次。

景颇族建盖竹楼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十分重视选择地基,不在山梁正中盖房,而选择在当阳平缓、依山傍水的地方。

建造竹楼、墙、梁、楼板、椽子护栏、楼梯和床凳,都是使用竹子(也有的人家梁柱用木料),楼下通风,凉风徐徐使竹楼颇为凉快。

竹楼的后院场地,比较开阔,日照充足,溪水环绕,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浓荫覆盖,可以种菜、培竹、栽花育果。

有的人家还有水井,洗衣煮饭少不了它。

竹楼后边用竹条围圈起来,当地人叫做园子。

景颇竹楼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楼式,即整间房子,全部人都住在楼上。

景颇族有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有的人家弟兄几个都结婚生了娃娃还不分家,人多的达二十多口。

这样的人家,住的竹楼就不是三格,而是四格、五格、六格,有八九个火塘。

楼下大多是一人多高的空间;第二种是半楼式,即竹屋的一半用作楼屋,另外一半做伙房,或是支上一副脚碓,或者用来堆放秋粮;第三种是田棚窝铺,用来守卫庄稼,或用来煮饭和休息。

凡是上楼的人一律脱鞋,保持清洁。

景颇族竹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其最动人之处也恰恰在于纯朴简素中创造出散发着泥土芬香的乡土美和风情美。

云南民居地理学思想

云南民居地理学思想

云南民居地理学思想
云南是一个拥有多种地理气候环境的省份。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

云南有着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为了应对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云南民居也呈现了极其丰富的类型变化。

正如?云南民居?一书中指出:“这些形式多样的民居,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都表现出一个共
同的特点,无论平面格局、空间分隔、立面造型方面,都贴切地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及生活习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来满足生活需要”。

本文主要讨论滇中地区以昆明
及周边区域为代表的传统汉式样合院式民居的地理气候环境成因、及由此可能对现代建筑和环保设计的启示。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

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

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

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

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

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

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

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日常食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形的文 成合化 ,院背 不式景 同民下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 。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乡至 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式的 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的地 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入了 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 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 、彝、白、回、蒙占等民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 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
大小厦交错连通
“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 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 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 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 、“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 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 、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 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 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 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 体,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
丽江纳西族的合 丽江纳西族民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1.合院的布局组合灵活多变,可看到许多和地形环境巧妙结合的例子
5 .堂屋空间 云南合院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拼接,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为卧室,中央一间
为堂屋。这实际上就已具有“复合空间” 的特点了。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 对堂开门 ,向外开不大的窗子.而堂屋以约1-2m的宽度开门,形成开敞的外向空间。这种空间 形式与其功能要求是相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多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其 起居功能中同时包含着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和私密的内部空间中活动的 某些性质。因此。由于堂屋空间同时容纳了两个对立空间中的性质,它便具有了复合 空间的特点。

云南民居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摘要: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

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正文:○1云南气候特点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

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

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2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图表1井干式建筑图表2"一颗印"民居图表3合院式建筑图表4土掌房○3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云南民居涵盖了干栏系、板屋系、合院系等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之间呈现出对应的逻辑联系。

云南的干栏建筑主要分布在沿滇西南国境线蜿蜒并行的新月地形带,属于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由北向南气候和降雨量逐渐增大。

干栏建筑的形式很好的适应了湿热气候;底层架空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有利于遮阳。

而同是傣族民居的干栏建筑因气候差异出现的形式微差更加印证了建筑性书籍对气候的适应。

西双版纳高温多雨,且是全国少有的静风区。

版纳型的干栏民居的架空层离地较高;屋顶硕大且坡度比较陡,低垂檐;建筑形式强调遮阳;德宏州瑞丽与西双版纳相比,年降水量较少,风速较大,因此瑞丽型干栏民居的架空曾普遍被利用起来围以竹篾墙,出檐短浅,楼层开有落地窗,建筑形式强调通风。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有的人家还在墙壁里填满干畜粪,长期慢燃,用以取暖。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1,云南地理气候及其特点。

2,云南少数民族情况及其分布。

3,云南民居及其分布。

4,云南民居及其气候的具体分析。

1,云南气候及其特点。

1、类型: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2、特点: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云南年降水量①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红河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②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云南一月平均气温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

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云南七月平均气温③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水量最多是6~9月份四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

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

地质地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

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

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云南的民居建筑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建筑形式云南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和民族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

主要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官方建筑、寺庙和宗教建筑等。

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包括彝族的“三合院”、白族的“树住”、傣族的“木结构建筑”等。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以庭院为中心,布局合理,结构稳固。

它们既符合人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丰富的装饰工艺云南的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上非常丰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装饰特点。

例如,彝族建筑常用壁画、雕刻和剪纸来装饰房屋外墙和门窗。

而白族建筑则以石砌花纹和彩绘为特色。

傣族建筑通常采用雕刻之手艺,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房屋梁檩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合理的建筑布局云南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合理的布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生活需求。

传统云南民居通常由“门、房、院、角”的布局组成。

门就是住宅的主出入口,同时也是家庭的象征。

房是起居和睡眠的地方,院则是家庭成员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角则是房屋的拐角处,象征着家庭的安全和稳定。

四、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设计由于云南地处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了当地建筑的设计。

云南的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斜坡屋顶和挑檐设计,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此外,由于地震频发,云南的民居建筑设计也注重抗震性能,采用木构造和斜撑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五、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由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南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汉、藏、彝、傣、白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和特色,这种融合使云南的民居建筑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之,云南的民居建筑展示了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它们体现了建筑艺术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代表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遗产。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

有了住房,人们便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洪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

二是朝南温暖舒适,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地区。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同时气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夏季、天气酷热之时,有来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有来自北方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

在我国北方,强劲的北方常带来降温、霜冻等天气。

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

二、降水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适应多雨气候而建筑的房屋形式,最典型的要算是骑楼了。

在厦门(闽)、广州(粤)、南宁(桂),还有台湾一些城市,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两旁的商店,将二楼的晒台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行人廊”,俗称骑楼。

下雨时,行人在“行人廊”上耽一阵子,或观光一下商店,阵雨就过去了。

浙江、苏南一带的农村房屋也很有特色。

为了利于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屋顶坡度都很大。

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防止屋檐经常滴水侵蚀墙基。

西北部少雨地区的房屋建筑则别具风格,屋顶很平,象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等。

“火洲”吐鲁番盆地的平顶房,到了炎热的夏季,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室外露宿的“大床”了。

云南民族服饰与建筑

云南民族服饰与建筑

3、闪片屋是因为屋顶在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 光故名。 (×) 改:闪片屋是因为屋顶用1—2厘米厚的木 片(闪片)覆盖而得名。
4、白族用鹅卵石砌墙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 史。 (√ )
5、“一颗印”民居有“三间四耳倒八尺”的 说法,即正房四间,两侧厢房各三间,与 正房相对的倒座,其进深限定为“八尺” ,有楼。
B、苗族
C、纳西族 D、瑶族
3、服装属于厚重宽大型的民族有(ACD)。 A、纳西族 B、白族 C、藏族 D、普米族
4、滇南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具有(ACDE) 四大特点。
A、冬暖夏凉 B、平稳朴实 C、户户有晒场,节约土地,
使用方便 D、造价低廉 E、结构简单,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5、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有(ABDE )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改:“一颗印”民居有“三间四耳倒八尺 ”的说法,即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两间 ,与正房相对的倒座,其进深限定为“八 尺”,有楼。
教师小结:
民族服饰
寒冷地区厚重宽大型:滇西北的藏族、纳西族、 普米族、傈僳族
从自然 地理气候 特点来分
炎热地区轻薄短紧型:滇南、滇西南河谷湿热地 区的傣族、佤族、景颇族、阿昌族、部分哈尼族 、彝族、苗族、壮族、布朗族、德昂族
滇西北的摩梭人
部分普米族
建筑结构:
土掌房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屋。土基墙或土夯墙 上搭木楞,木楞上盖柴草,柴草上铺上一层泥土 ,锤实抹平,构成平坦光滑的屋顶。一般每户由 楼房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土墙土顶,高低错落, 敦厚朴实。


滇南彝族、

哈尼族、

元江流域
房 傣族



土掌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作者: ————————————————————————————————日期: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摘要:
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

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ﻩ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
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

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

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错误!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井干式建筑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颗印"民居
图表 3合院式建筑
图表 4土掌房
云南民居的类型及分布
民居类型 分布地区(县为单位) 地域类型
主体民

本土型住屋 土掌房
元谋、墨江、石屏、峨干热地区
彝、哈尼、汉、傣
山、新平
碉楼德钦干冷地


干栏建筑景洪、瑞
丽、盈江

湿热地

傣、壮、
布朗
哈尼、景

木板楞房屋中甸丽
江宁蒗
维西兰
坪等
高寒地

彝、纳
西、藏
百、普
米、怒
汉化型建筑合院建

昆明、建
水、石
屏、大理
中暖平

汉、百、
纳西、
彝、回
错误!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云南民居涵盖了干栏系、板屋系、合院系等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之间呈现出对应的逻辑联系。

云南的干栏建筑主要分布在沿滇西南国境线蜿蜒并行的新月地形带,属于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由北向南气候和降雨量逐渐增大。

干栏建筑的形式很好的适应了湿热气候;底层架空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有利于遮阳。

而同是傣族民居的干栏建筑因气候差异出现的形式微差更加印证了建筑性书籍对气候的适应。

西双版纳高温多雨,且是全国少有的静风区。

版纳型的干栏民居的架空层离地较高;屋顶硕大且坡度比较陡,低垂檐;建筑形式强调遮阳;德宏州瑞丽与西双版纳相比,年降水量较少,风速较大,因此瑞丽型干栏民居的架空曾普遍被利用起来围以竹篾墙,出檐短浅,楼层开有落地窗,建筑形式强调通风。

板屋是“劈杉为瓦”覆盖屋顶的建筑,在云南被称作“闪片房”。

滇西北的丽江和迪庆、怒江、大理、楚雄等地是板屋建筑的中心分布区。

在温凉气候的楚雄大姚、丽江宁蒗地区,采
用木材作为围护结构的井干式板屋是适应这种相对寒冷、湿润气候的一种形式,也得利于当地盛产的林木资源;而在年平均气候仅为5.5度的高寒气候下的香格里拉,土墙片房厚重的夯土外墙与开窗少而小的封闭围护结构,都达到了保温抗寒的目的。

“闪片”坡屋顶质轻、抗冻性能好,起上自然而形成的纹路勾缝有利于排雨除雪,在干旱季节又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地区太阳的高强辐射。

而云南民居中另一种形式是碉房,厚重封闭的体形有利于保暖隔热,与高寒气候、干热气候相适应。

云南的碉房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迪庆州和滇南红河州。

迪庆州的藏族土库房砌石为基底,夯土为墙,保暖性能良好;而处于干热少雨的红河州土掌房,夯土砌筑的墙体、屋顶热稳定性能好,适于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合院建筑具有较大的气候适应性,主要分布在温和气候的滇中、滇西地区。

云南的合院建筑源自中原文化、技术的影响,但其形式特色又体现了对当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微差的适应。

滇中“一颗印”高大的墙院、狭小的天井有利于保温、防风;大理白族民居和丽江纳西族民居,虽然都是“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形式,但是白族民居的山墙面市封火面、歇山屋顶,屋檐与山墙的交接处用青瓦或片石封闭合缝。

而纳西民居则是悬山屋顶,这与大理地区风大有关。

同样,白族民居腰檐上常见的“走马转角台”也是出于防风的目的。

○4云南民居的建筑结构形式与气候
(1)屋顶
屋顶的坡度大小体现出降雨量分布多寡的逻辑,从滇西北闪片房的15°到版纳民居的45°不等,从北向南坡度逐渐变大。

构造措施上,干热、干冷气候下屋
顶构造以隔热保暖为目的。

土掌房出于干热地区,土掌屋顶三层构造处理时屋顶
的厚度在25㎝上下;高寒山区的藏族图库房,其土平顶突出防寒保暖,用粘性极强
的夯土层等措施加强构造,上下五层的构造处理使屋顶达到30㎝的厚度。

湿热气候下的屋顶构造注重通风透气。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屋顶形体占到高度的1/2,屋顶坡度陡有利于排水,高大的歇山坡顶提高了室内空间高度,上大下
小的屋顶剖面引起烟囱效应。

气流从架空层和竹木墙般进入,再从陡坡屋面的屋
顶空隙以及歇山顶山墙面的空隙出去。

此外,屋顶深远的出挑和墙面周围的重檐,
尽量扩大遮阳面积,减少对围护节后的太阳辐射。

(2)围护结构
干热、干冷地区的围护结构义隔热保暖为目标,最常见而有效的构造措施就是加
厚重质材料筑大蓄热体。

土掌房的厚度不小于40㎝,而闪片房的夯土外墙更达到
一m。

湿热地区围护结构的够咋和材料有利于空气的渗透和交换。

版纳傣族民居
现在主要以木板作为围护结构,木板间留有间隙,围护结构和屋面的交接处有意
留出一定开口,而不交接紧密,使空气可透过墙面。

瑞丽傣族民居和景颇族、佤
族的围护结构多用于竹编墙,编织墙面的缝隙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

(3)开窗
通过对开窗位置、开窗大小进行优化以适应气候环境。

温和气候下的合院建筑中,
减少外墙开窗,加大面向内院的开窗;干热、干冷气候下减少开窗盒东向开窗,
开高窗,如土掌房、藏族碉楼的高窗在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光线最
大限度的投射入室内深处;早湿热气候条件下加大开窗或是用透气性的围护节后
替代开窗。

瑞丽傣族民居在楼层加大开窗甚至开有落地窗。

而版纳傣族民居由于
处于静风区,强调遮阳、减少开窗带来的热辐射式其合理的选择。

结语
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思想始于传统,在建筑创作多元化今天,不同利益间冲突,在很大程度导航削弱了人们对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概念的关注,为此人们付出了资源、环境及地域文化丧失等代价,社会发展赋予了遵循气候创作理念以新的意义,蓦然回首,以时代的眼光审视传统建筑,遵循气候的理念仍然是其中历久弥新的闪光点之一,以寻求自然协调性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思想为我们继承进行时代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