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四节史事的考证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史事考证的基本原则
尊重史实
史事考证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尊重史实,不随意篡改或
歪曲史料。
全面搜集
史事考证应全面搜集相关史料,包 括文献、考古资料、口述传统等, 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比辨析
对于搜集到的史料,需要进行 对比和辨析,以鉴别真伪和评 价其价值。
逻辑推证
在对史料进行考据时,需要运 用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以推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推动全球史事 考证的发展。
史事考证的未来展望
建立完善的史事考证体系
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史事考证体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可 靠的依据。
推动史事考证的普及与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史事考证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史实的深入考证和分析,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对资料进行鉴别,判断其是否合理和符合事实。
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 晰,方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为方便查阅和使用,可以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提高研究效率。
排除重复和无关的资料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排除重复和与考证主题无关的资料,确保资料的精炼和 准确。
考古资料的辨识
鉴别文物的年代、用途和制作工艺,以确定其历 史价值。
考古资料的分析
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考古资料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
史学概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
唯物史观 肯定上述三中本体论的合理一面,否定
其不合理的一面 唯物史观的“物”的含义:人自身的物 质生产(和与之相应的精神生产)的实 践活动和实践能力。马克思“把感性理 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或“实践的 唯物主义”
历史学方法论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
人本主义
两种倾向: (1)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
史进程 代表人物:英国的柯林武德:一切历史 都是思想史 兰克学派: (2)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 进程 代表人物: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
2.
历史没有规律 因为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 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 的
第一节 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 的古代史学
天命-神学史观是唯心史观 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
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神灵意志 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由当时小生产和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 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生产 力)
讨论
“周承殷命”
希罗多德 克罗齐
科学主义
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
到的经验世界及其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的 意义。 特点: 1. 人类社会中存在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它们在长时期里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 命运,决定历史的进程 对结构的不同认识和说法 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功能总系 统 代表:法国年鉴学派:
圣奥古斯丁
托马斯· 阿奎那
思考题
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
主导地位?请列举例子说明天命-神学 史观在古代史学的表现,中外至少各一 个。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01.05.2021
生产计划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史料的搜集
一、史料及史料的种类 二、史料搜集的方法 1、确定选题和史料的搜集范围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史料 3、分类搜集法 4、追踪搜寻法 5、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资料 6、注意从考古发掘中搜集新史料 7、通过平时读书和阅报积累资料
2、
⒊在考证中,应联系社会现实,充分重视史 学的社会功能,善于抓住主要问题,透过现 象看本质,防止为考据而考据。
思考练习:
1、史料鉴别的重要性? 2、考辨伪事的方法?
附参考书目:
1、《廿二史考异》钱大昕 2、《十七史商榷》王鸣盛 3、《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4、《观堂集林》王国维 5、《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葛懋春
旁证法: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
作为依据,对其中一史实加以他 证或补证,达到考证史事的目的。
理证法:前代的事未必皆有记
载,或原本有记载而现在已亡失或 消毁,找不到任何证据,需要以学 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根据。
四、考证史事应注意的问题
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运用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⒉在充分吸收前人考证成果的基础上,努力 学习各种知识,既博又专,建立合理的知识 结构。
三、史料辨伪的方法
1、明代胡应麟《四部真伪》的辨伪八法与 梁启超的辨伪十二条公例
四、史料校勘的方法
1、如何校勘
(1)依据善本,辅之以其他佐证
(2)注意校勘的方法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
第六章 历史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⒈认识史料鉴别与考证的重要性, 了解历史文献中伪事产生的原因。
⒉掌握考辨史料的方法,通过一定 的例证,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考 辨、运用史料的能力,明确史料考 辨的要求、目的,防止为考证而考 证,为历史研究奠定基础。
《史学概论》课件
• 现在由于他们逃离了庄园或行会的束缚,开始自己独立的生 活,再也不把庄园主或行业主看作是自己的保护者或恩人。 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发现上帝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 由于人身的自由和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使他们产生了自由 和平等的观念。逐渐抛弃了人身依附和贵贱不平等是上帝安 排的旧观念。一种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 史观开始出现。
• 在这些团体中,普通人受到团体首领的保护,因而与这些首 领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庇护—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又称为人身 依附关系。 • 当时的人们不理解这种依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认为除了这 种关系外,不可能有其它关系的选择。 • 当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历史命运时,往往把这种处境归结为命 中注定,以及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结果。
•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 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 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人是不 是被睿智而精明的天命所统治的?……认为神本身并不关心 人类事务,而只关心报复和惩罚。”
•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历史观 • 把上帝看作决定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人类的社会 历史进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好了的计划。 • 该计划就是,所有的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 民”。 • 前者是真正的基督徒,后者是虚假的假基督徒。两者混杂居 住,难以区分。 • 最后上帝来审判,让罪恶的弃民永受魔鬼统治,而选民则永 享天国之乐。
•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 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 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 做事情。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 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充分利用网络
要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电 子资源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便 利,但基本材料必须全文阅读,不能把找材料完 全等同于鼠标加键盘的检索。
※逐书(文)搜索 参考他人论著,根据征引找到其引用的 材料和论著,再根据找到的论著去查找更多的材 料和论著,如此反复,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无重大缺陷
如果某些重要材料无法获取,则要另外选题。 例如,要研究明清时期天主教在江南传播的历史, 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外文材料,则不能做。要做一 篇关于清代蒙古的博士论文,如果看不懂蒙古文 材料,也不能做。
※不要破坏材料的语境
○切忌断章取义
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 能只摘取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一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一、什么是史料 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 第二节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 一、历史编撰的旨趣
二、历史编撰的形式
第三节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 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 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 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
※通过田野工作搜集史料 ○文献材料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同当地人建立友好关 系,可能搜集到许多族谱、碑刻、契约等文献。
○非文字材料
自然、人文环境,各种风俗、仪式、口碑等 必须通过实地调查,别人已有的形成文字的调查 绝不能代替自己实地的了解与体验。
3.充分占有材料
※≥前人 如果前人也做过相同专题,前人看过的 史料,自己必须也读过,而且还要争取读前人没 读过的,发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材料。 ※类型齐全 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表达了不同层面或 不同角度的历史,如果材料单一(例如只用档案、 只用报纸)是无法全面、立体地展现历史的。
史学概论笔记(课件)【精】
绪论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1、历史学与哲学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
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史学与文学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
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2)史学与考古学(3)史学与民族学(4)史学与地理学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史学和天文学(2)史学与地质学(3)史学与古人类学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史学概论_庞卓恒
)史事的考证这是鉴别史料工作的内考证。
其方法有: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还有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历史学方法论(3)新史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新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考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出现的。
而马克思则为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
(二)比较史学方法的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它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性规范。
主要是“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三)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二、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二)诞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应用价值: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2、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史学概论课件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的本源与性质。书 20页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 • 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 关系
一、历史学本体论概要
• 1、历史学本体论:历史现象(作为群体和个体的 人和事件)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 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 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有没有规律? 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 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颧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 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经济、政 治、思想、以至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 等等因素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自起什么样的 作用
第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 财富
• 历史学与哲学 • “历史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 想者,必不能为良吏,有断然也。”——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 • 崇拜特殊性而造成了历史学的单一性,崇尚为研 究过去而研究过去,割断了历史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且强调事件的独特性,不仅割断了历史学与科 学的关系,也割断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联系,以至 于我们越是探求特殊性当中有无穷无尽的意义, 特殊性当中的一切就越是显得毫无意义。巴勒克 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主任、华东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 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葛懋春主要学术成果
•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齐鲁书社,1979) •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 • 《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等 • 《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史学概论ppt课件
历史知识的解放性特质
历史知识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指示具体行 动。它的功能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 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 开启更多的行动机会。
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人们,社会化过程 中,获得自由的机会何在。人们的个别的 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 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钱穆: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 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 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 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 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国史新论·自序》) 钱穆: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 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 最实基础。 (《国史新论·自序》)
他必须首先确定他想发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要 确定什么样类型的发掘点可能挖出他想要的东西。 这是“问答逻辑”的中心原则,也适用于考古。
第二条原则是,由于真正的历史是思想的历史, 历史中就不存在什么“事件”了,被误称为“事 件”的东西实际上是行动,它表明了行动者的某 个思想(意图、目的);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识别这个思想。
爱德华·卡尔:《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 事实》。
第三讲 史义
两种错误的倾向:发现社会发展的密码——元史 学;古董癖和文物癖 历史学与“通人教育” 历史学的用途: 1、“差异”的意义(一种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 帮助区分持久性现象与暂时性现象;直面痛苦) 2、“背景”的意义(整体感;历史的不重复性) 3、“过程”的意义(发展序列预测;对一些所谓 “真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历史学是关于现在的学问
历史知识所要达成的,是以深刻的时间面向说明 现今社会。 以历史方式研究过去,对史家而言,他所要研究 的过去,根本是现社会在过去先行发生的事情。 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 介的自我认识。而这个过去,不管它是以如何的 方式进入现状之中,它又将走出现今状态之外, 朝向未来。 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历史知识是自知的知识——知识的 主人,认识他自己是某个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洞 识他在与时俱移的(个人与世界的)活动中,所 形成的个性。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第⼀部分—本体论第⼀节、什么是历史马恩: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
历史可以从两⽅⾯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然史和⼈类史。
但这两⽅⾯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存在,⾃然史和⼈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性:都是“过去式”;都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区别:⾃然史变化是“长时段”;⾃然史时间更久远,范围更宽⼴;⾃然史⽆意识的存在。
第⼀,历史认识是⼀种现实的思想活动;第⼆,现实的兴趣以及⽣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在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
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
历史与历史著述性质有别: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
“被加⼯原型”和“加⼯产物”之间的关系。
“加⼯产物”依据“思想痕迹”与“⾏为痕迹”来加⼯;“加⼯产物”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相对于克罗齐过于强调⼈的主观能动,兰克则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实在。
历史是⼈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杜赞奇:历史是古⼈打给今⼈的电话,话题由古⼈决定,⽽如何回答则取决于我们。
第⼆节、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运动过程贵在求真;发现规律贵在致⽤。
运动过程重研究是什么;发现规律重在研究为什么。
科学与艺术之争历史学是科学:从兰克学派到年鉴学派历史学是艺术:从浪漫主义到《万历⼗五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
中国必须从⼀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字来管理的国家。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罗素到唯物史学王国维:介于科学和⼈⽂之间的历史学历史思维的⽅式与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形象思维:具体性、个别性、多样性的艺术特征与史学研究对象暗合整体性、⽴体化复原历史实际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深刻理解历史实际需要借助精神沟通和感情共鸣呈现历史实际的画⾯和过程需要借助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历史具体性中蕴含着常规性,个别性中蕴含着重复性,多样性中蕴含着统⼀性和因果关系。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历史,广义的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旧史学的区别:①指导理论不同②阶级属性不同联系:历史科学是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搜集、鉴定、整理史料的方法。
②分析、综合,对历史得出感性认识,投入实践。
③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概说先秦史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722BC),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BC),共242年,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和左丘明已开始运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观察社会。
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史,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篇》秦汉史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后,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阻滞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①“敢述汉非”、关心人民疾苦,反抗暴政。
②力图探寻历史发展规律③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
班固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成就: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班固的历史观非常矛盾。
荀悦与《汉纪》:《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它以“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八字方针,按年月把史事通通排列起来,加以类比。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①南北战乱,统治者找不到原因,想从历史中总结②由于战乱,文人学者安全没保障,就著书写作,以抒愤懑。
史学概论课件
汤因比文明演进四阶段说对中国历史的解释:
起源:春秋战国 成长: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 衰落:魏晋时期 解体:五胡乱华 这种历史规律只是主观臆造,强加于历史的,不能 用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
三、相对主义思潮及克罗齐的史学也非“历史科学”
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非当代史,“假如真是一种历史,亦即,假如具有某种意 义而不是一种空洞的回声,就也是当代的,和当代史没有 任何区别。像当代史一样,它的存在的条件是,它所述的 事迹必须在历史家的心灵中回荡 ”。 “显而易见,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 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 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 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
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否认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因 而达不到科学的标准。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 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 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近代西方历史学的学科体系
培根:历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教会史、学术史四部分。 狄德罗、达朗贝尔:历史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和自然的三 大部分。 西方学者的划分表明:历史记忆的重点已从帝王将相英雄 豪杰和教会的功勋业绩,转到对于人类及其所生活的自然 环境的普遍关怀,历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包罗外在环境、 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学科体系。
(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四节史事的考证
三、历史考证的经典理念与案例
1、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
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亦得证明古书 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古史新理念:
• (1)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相互辩证; • (2)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 (3)取外来之观点与固有之材料相互考证。
•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
• 3、郭沫若对“亮阴三年不言”的考证
第四节 史事的考证
一、伪事产生的原因
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 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从而在史料的取 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 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 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 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 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二、史事考证的方法
史学概论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学这一 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究的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泽《史学概 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 版) 5、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姜义 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 》1985年第1期)
1.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 二是社会。 2.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 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 程。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 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葛懋春、项观奇:《历史科学概论》,1983年 出版;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 社 1983年出版;田昌武、居建文:《历史学 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吴泽 等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出版;赵吉惠:《史学概论》,陕西 师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姜义华等:《史学 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杜经 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贾东海等:《史学 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史事的考证
史事的考证1.考证的重要性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
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
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
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
”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
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不愈月,继获”。
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
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
《史学概论》课程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知识点的三级目录)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现实的人们总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古今中外史家为例。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章历史学从前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决定了天命——神学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春秋》、《左传》、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为例。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人性——理性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维柯、赫尔德、孔德、密尔等为例。
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发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使历史学从只能描述事件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成为能够揭示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产生和发展。
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唯物史观曾被偏颇地理解为阶级斗争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被忽略了。
唯物史观的反对者趁机攻击唯物史观是“宿命论”、“颠倒因果关系”等等。
以波普尔、韦伯为例。
一些原来相信唯物史观的人也产生了困惑。
第二节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
必须认真理解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倡言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史学概论
緖论;1.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3.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4.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5.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6.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1.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3.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4.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5.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6.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3马克斯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以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陈寅恪的“以诗证史” 理念:
• (1)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相互辩证; • (2)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 (3)取外来之观点与固有之材料相互考证。
•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
• 3、郭沫若对“亮阴三年不言”的考证
(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四节史事的考证
一、伪事产生的原因
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 级、社会地位的局限,从而在史料的取 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 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 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 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 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二、史事考证的方法
• 考证方法主要有: • (1)求源法。史源学 。 • (2)反证法。 • (3)旁证法。孤证不立 。 • 考证史事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历史考证的经典理念与案例
1、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
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亦得证明古书 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古史新证》第 一章《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