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 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历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3、辨别史料真伪的重要性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ຫໍສະໝຸດ Baidu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 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 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 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之 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克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力问题。
内考证的具体方法:
1、找矛盾 2、对照其他史料,去伪存真 3、根据记载,查原始资料 4、根据情理,加以分析 5、考察版本,找出异同,分析原因,确定可 靠程度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 为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 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历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3、辨别史料真伪的重要性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ຫໍສະໝຸດ Baidu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 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 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 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之 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克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力问题。
内考证的具体方法:
1、找矛盾 2、对照其他史料,去伪存真 3、根据记载,查原始资料 4、根据情理,加以分析 5、考察版本,找出异同,分析原因,确定可 靠程度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 为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