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史学理论与方法
二 历史认识层次(境界) (一)历史认识的三种境界: 事实判断:单一判断、复合判断、价值判断(北魏统治者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 成因判断:常理解释、经验规律解释、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多因随机组合解释 价值判断:《春秋》笔法、《史记》文章 (二)历史认识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
第八讲历史认识过程和层次结构
一 历史认识过程(问题意识) 历史认识从认识动机到认识目的,称之为历史认识过程;而现实社会既是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一)历史认识的动机(为什么) 学理追求:考镜源流,辩章学术,基础研究,无用之用 现实追问:历史问题的现实答案,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应用研究 (二)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求真:学理追求,问题之本来,学术之价值 致用:现实追问,研究之意义,技术性方法(应用史学及史学生存危机的问题)
日用而不知的普遍价值; 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工具; 人类基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五讲 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一、历史是对预先设定计划的实现
“世界好像是一个卷着的巨大毛毯,图案花纹早已织好,只是在随着世界的推移在 逐渐展开而已。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已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 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早已确定了的。” (赫尔德)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 公孙丑》); “历史周期律问题”(黄炎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地域政治理论) (二)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 (三)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填空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 )A.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B.本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C.丰富性、直观性和本质性D.具体性、本质性和丰富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2.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分为_________两个来源。
( )A.原始来源和直接来源B.直接来源和文件来源C.原始来源和间接来源D.文件来源和间接来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3.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_________两种。
( )A.直接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编辑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4.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中,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的考证和评价过程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直接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5.在教育的历史研究中,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的评论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客观评论D.主观评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6.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外部评论是确定史料的( )A.完整性B.客观性C.适用性D.真实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7.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研究者必须坚持__________史观。
( )A.唯心B.唯物C.科学D.辩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8.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 )A.事实考证、历史考证、事件考证和文献考证B.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C.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文献考证、地点考证和作者考证D.事实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9.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我们必须坚持_________,树立历史意识,科学地确定论题和得出合理的分析。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附答案详解)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
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
这些举措旨在()A. 缓和阶级矛盾B. 论证统治的合法性C. 加强中央集权D.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2.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
这说明()A. 文字史料和实迹都真实反映历史B. 多种考证方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 史料真伪应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D. 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3.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农作图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地区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
如图为壁画中唯一的唐朝曲辕犁耕作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都是直辕犁,也没有安装犁壁。
据此可知,该地区()A. 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B. 畜牧业经济占据了优势地位C. 生产力发展水平趋向衰退D. 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地区影响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
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5.如表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年平均粮食总量与粮农人数(部分),如表说明,当时中国()时间粮食总产量(万斤)粮农人数(万人)乾隆中期289074384108.1乾隆晚期28615198.56025.1嘉庆中期301298827029.3A. 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B.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 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D. 经济作物影响粮食产量6.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掌握了部分地方实权,从而把林则徐、魏源等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洋务运动。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历史:事实与解释之间没有分界线
历史:事实与解释之间没有分界线在很多人眼中,史料里蕴藏着历史事实,历史学家通过考订史料,确定历史事实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历史学家的工作,可以区分为确定历史事实和提出历史解释这样前后相继的两个步骤。
“历史事实被视为先于并且独立于解释:解释的价值是根据它对事实表述得有多好来判定的;倘若与事实相冲突,就必须将它抛弃。
真相只有一个,而非依视角而异的(perspectival)。
”[1]历史事实有着客观的存在,历史解释被限定在历史事实所允许的可能范围之内。
历史学家完全可以对历史事实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只要不偏不倚、不被一己的偏见所束缚,历史学家之间也应该能够对特定论题的历史解释达成一致。
以上所表述的这种史学观念,是长期盛行而为人们耳熟能详的。
文化史名家彼得·盖伊的这段话就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这样的立场:“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就正是存在于那个真实而单一的过去之中。
历史学的争议对于它们存在论意义上的完整性毫发无伤。
过去之林中的大树只以一种方式倒下,无论有关它的倒下的报道会有多么零碎片段或者如何彼此抵牾。
无论在它倒下之后是否没有历史学家、只有一个历史学家还是若干个争执不休的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记录并且彼此辩难不已。
”[2]盖伊在他所举的例子中,强调的是无论人们有无或者如何记载,大树只有一种倒法。
可是按照别的思路——从20世纪初期的卡尔·贝克尔这样相对主义色彩浓厚的史家、到后期的海登·怀特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路数的史学理论家,都会是这样的思路——人们也可以强调事情的另一半:关于大树是否以及如何倒下,未能亲见者所可能拥有的,毕竟只能是史家各自从不同角度所留下的不同版本的记录和解说。
一方面,历史学家不同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地方,就在于后者可以通过受控的实验,直接观察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而历史学家无法直接面对自己所要探究的历史现象,而只能在自己当下的思想活动中,通过人们过往历史活动所留下的踪迹(trace)和遗存物(relic)来探究过去;另一方面,传统史学注重的是书面文字性的史料,现当代史学极大地扩展了史料的范围,但无论如何,在历史学家的工作过程和最终产品(文字性论著)中,被史家所确定并纳入自身历史构图的历史事实,都往往是以语言形式出现的。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史料实证)
4.(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典例 3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A.正史记述比其他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岛夷萧衍”“武帝”“梁高祖武皇帝”可以看出,官 方史书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 B 项 正确。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A 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 王朝的标准,C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D 项错 误。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 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 C 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 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 A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 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 的主帅,排除 B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 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项。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文献解读 理解历史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文献解读理解历史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历史文献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思想、事件的背景等等。
历史文献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脉络,对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解释历史非常关键。
本文将就历史文献解读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献的定义和分类历史文献指的是关于历史事件、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记录和记载。
它包括史书、儒家经典、官方文书、私人信件、日记等不同形式的文献。
历史文献的分类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内容、年代、地域等因素进行划分。
二、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历史文献解读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有着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文献解读方法:1. 文本批评法文本批评法是指对历史文献的文字、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手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献的内涵和形式。
2. 考证与比较法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地点等进行查证和核实,从而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比较法则是将不同版本或不同历史文献之间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3. 背景分析法历史文献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历史文献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背景分析法是理解历史文献不可或缺的方法。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意义历史文献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补充和纠正历史资料的不足历史研究过程中,有些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可能不完整或存在偏差。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修正或补充历史资料,以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现场。
2. 确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历史文献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记载,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可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事实、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判断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非常重要。
3.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历史文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能够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后果。
司法鉴定机构 字画鉴定标准
司法鉴定是指法院或其他司法机关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案件中涉及的事实、证据、专门问题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鉴定,以提供司法决策所需的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持。
字画鉴定是司法鉴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下面是一些字画鉴定的标准和方法:1. 考证历史和出处:鉴定人员会对字画的作者、时代、流派等进行考证,以确定其历史和出处的真实性。
2. 分析绘画技法:鉴定人员会对字画的线条、颜色、笔触等绘画技法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与相应时代或作者的符合性。
3. 评估墨迹和纸质:鉴定人员会对字画的墨迹、纸质等进行评估,包括鉴别真迹与赝品的手感、气息、纸质年代等特征。
4. 考察题材和风格:鉴定人员会对字画的题材、风格进行考察,以确定其与相应时代或作者的符合性。
5. 对比研究与匹配:鉴定人员会通过对比研究已知真迹和赝品的特征,以确定字画的真伪。
6. 专业设备和技术:鉴定人员可能会使用一些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比如显微镜、红外线检测等,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以支持鉴定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字画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在需要进行字画鉴定时,建议寻找具备资质、信誉良好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委托鉴定。
当进行字画鉴定时,鉴定人员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和方法:1. 风格与特征:鉴定人员会研究和比较字画的绘画风格、特征和技法,包括线条、笔触、用色等,以确定其与相应时代或作者的一致性。
2. 签名和印章:鉴定人员会仔细观察字画上的签名和印章,进行考证和比对,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包装的字画是否与作者相符。
3. 艺术价值:鉴定人员会评估字画的艺术价值,包括技法、创意、造型等,以确定其是否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4. 状况和保存:鉴定人员会检查字画的状况和保存情况,包括纸张的老化、损伤、修复痕迹等,以判断是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可能被改变。
5. 与其他文献比对:鉴定人员可能会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文献或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和对照,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话——基于近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考及教学建议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重要题型。
近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坚持以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构建真实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要求考生能合理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逻辑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解决情境下的历史真实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提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遵循的三种思维方法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讲求证据,证而不疏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研究,而过去的事情无法被直接观察,也无法在实验中重现,更无法在现实中重演,只能依据过去留下的痕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谨慎的推理,乃至合理的想象(张汉林,2020)。
这说明若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就无法寻求事实和真相,而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也是如此。
可见,讲求证据,证而不疏(不作引申、不东拉西扯等),是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首要原则。
这要求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要有证据意识,推理中不能有疏漏,要尽可能地从材料中获取每一分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再对证据链进行谨慎的推理。
例如,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玉第26题属于典型的根据历史材料推导出历史事实的选择题。
该题引用了四条不同出处的材料,均记录了发生于唐武德元年西部边陲的一场战争,包括双方代表人物、地点和结局等战争要素,只是详略稍有差别。
考生要根据题干信息,作出综合性而非片面性的历史事实认定。
四条材料的战争要素信息依次整理如下:(1)秦王(李世民)、薛举、泾州、败绩。
(2)薛举、泾州、太宗(李世民)、不利。
(3)秦王世民、薛举、泾州、败绩。
(4)薛举、泾州、太宗、所败。
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只能是C项“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A项“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错在将李世民身份确定为“皇帝”,不符合对材料作出综合性历史事实认定的要求。
其次,第三条材料记述的历史事实是此战役中唐军主帅为李世民而非刘文静,故而B项“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不正确。
再次,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都是基于史料的研究,但前者指不因人为主观因素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后者指借助某种史观对史料作出的人为主观历史解释。
(最新整理)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完整)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名词解释: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法。
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叫样组,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历史研究法:借助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外部评论:是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的一种,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和真实性。
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
内部评论:是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的一种,主要确定资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教育观差研究:教育观差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式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秘密的方式进行管差.直接观察: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现场进行感知和描述。
考证的名词解释
考证的名词解释考证是指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文献、碑铭等,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的真伪、过程、背景以及相关细节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手段,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辨别、整理和解读,能够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参考。
以下将探讨考证的起源、方法和重要性。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考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历史学界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史观向以实证和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转变。
这一转变从柏拉图学派的斯特拉图开始,他在著作《齐柏林法则》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研究陈列室内的史实文物和物质证据,来还原历史事实的方法。
考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或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
首先是对文献的研究,这是最常用的考证方法之一。
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往往会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通过仔细研究文献的内容和背景,我们可以辨别真伪,还原历史真相。
其次是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这些实物往往是直接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推测出相关事件的真实情况。
最后,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也是很重要的考证方法。
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以及与该事件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来推断出它的真实过程和影响等。
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考证有助于还原历史事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人物构成的。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规律;其次,考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也很重要。
历史是一块人们心灵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和价值;此外,考证还对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历史学是一门学科,它需要一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证的研究方法。
考证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考证也有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2023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及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三)含解析
2023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及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三)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一)1.与相声在传媒中的冷清相比,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暴与人气,颇耐人寻味。
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种回归,如果没有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切磋,失去了舞台的实践和锤炼,没有观众心领神会的捧腹大笑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是不会达到的。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生活实践是相声创作的源泉B.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需改变C.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暴的原因D.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2.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目前,精确预测地震的震级和时间还无法做到。
国外地震学家普遍认为,地壳下层的塑性岩石或蛇纹岩被挤进地壳上层的裂缝中时,就会引发地震。
这些容易滑动的蛇纹岩是由富含铁、镁的矿物与水作用而生成的,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氢气。
一旦该层发生断裂,氢气就经由断层的裂隙冒出,致使正常空气中的氢气浓度剧增。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地震并非不可预测B.描述地震发生的大致过程C.介绍一种地震预测的方法D.揭示地震与地层断裂的关系3.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
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
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4.以往认为最适合哲学的领域,如今已被对人类存在的各方面经验作出成功解释的科学所占领。
史料实证名词解释
史料实证名词解释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遗迹等史料的分析、考证和验证,以确定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方法和过程。
它是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旨在通过客观、科学的方法,对史料进行剖析和鉴别,以确保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史料实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史料:包括历史文献、档案、卷宗、碑铭、纪念碑等,以及考古发现的遗迹、器物等。
收集的史料应尽量多样化、全面化,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鉴别史料:对收集的史料进行鉴别,分辨真伪,辨别真实与虚构,排除不可靠的史料。
这需要借助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如文献学、考古学、年代学等。
3. 分析史料:对鉴别出的史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等,以便进一步了解历史事实与事件。
4. 考证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比较、对照、交叉验证,以确定其质量和可靠性。
这包括对史料的内外部证据的考察,如与其他史料的吻合程度、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等。
5. 重建历史:根据实证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恢复和重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需要借助历史学理论、方法和其他学科的帮助,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
通过史料实证,历史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消除历史中的谎言和误解。
此外,史料实证还能为后续的历史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文献学与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古代文献学与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古代文献学以研究古代文献为主要内容,文献的真实性是判断历史记载的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历史研究中,为了确定古代历史事实的真实性,研究者通常会借助古代文献进行考证。
然而,由于历史的流传和保存存在众多的问题,文献学和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也常常引发争议。
一、文献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古代的历史记载主要依赖于文献,文献记录了古代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
这些文献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碑刻、铭文、竹简、帛书等,它们是研究者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古代的文献具有丰富的信息,记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历史的真相。
因此,文献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历史记载的真实性问题1. 史书的真实性史书是最常见的历史记载形式,它们通常由官方编纂和授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然而,史书的编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政治和个人观点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史书中的描述常常伴随着主观情绪和政治偏见,历史事件的真相可能被扭曲或隐藏。
例如,某些统治者可能通过篡改历史记载来美化自己的统治,了解真实的历史事实变得很困难。
2. 古代文献的残缺和失传古代文献保存受到了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很多文献的残缺和失传。
这使得研究者无法获取完整的历史记载,有时候只能根据零散的文献片段进行推测和猜测。
古代文献的丢失和残缺给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带来了不确定性。
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可能因为文献的失传而无法被证实,历史研究者只能依靠其他的间接证据进行推断。
3. 历史事件的口头传播和变形在古代,历史事件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记载。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历史事件受到时间、空间和记忆力的限制,可能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形和误传。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在口头传播中更容易受到影响。
口耳相传的历史事件可能被记忆失真、个别人的主观观点干扰,甚至会被编入神话和传说中。
三、如何判断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尽管古代文献的真实性会受到种种干扰,但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判断文献的真实性。
古代文献学与历史考证的关系
古代文献学与历史考证的关系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分析,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历史考证则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事实的查证和解释,推断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古代文献学和历史考证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知。
古代文献学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古代,人们通过文字记录来传承历史。
这些古代文献包括了历史记载、史书、碑铭、诗文、书信等各种形式,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事件。
古代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和鉴定,从而还原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历史考证则是对于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文献的比较、对照和验证,历史学家可以辨别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事实,并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历史考证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找到文献背后的信息、意义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思想行为。
古代文献学与历史考证相互依赖,相互贡献。
古代文献学提供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材料,为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而历史考证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验证和佐证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古代文献学和历史考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
古代文献学和历史考证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古代文献学注重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需要将文献按照时间、地域、流派等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为历史考证提供准确的资料。
历史考证则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推理,需要运用逻辑和推断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
两者都强调对史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古代文献学和历史考证相辅相成。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为历史考证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而历史考证则需要依据文献材料来进行推理和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 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为 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 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 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之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 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最早听聂幼犁这个名字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历史论文栏目,后来在
最早听聂幼犁这个名字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历史论文栏目,后来在新历史教育沙龙群里准能吕老师提到过,也没有太在意,如今中国大学的教授多如牛毛,心想聂幼犁也不过是一个搞历史教学的高校教师吧。
我对于大学里搞中学教育研究的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觉得他们没有真正的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指手划脚,站着说话不腰疼,直到中国历史课程网论坛,请聂教师举行在线交流,谈新课程,谈考试命题,才真正领略聂幼犁教授的魅力,为他吸引。
找本聂教授的编著,细心读研,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就是我对聂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教学导论的想法和感触,边读,边说,有些不恰当,请方家批评,指点。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教学论导论导论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任世江先生的谈话任:这次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科书的编写是两个很关键的环节。
本刊组织的讨论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
请你谈谈,历史课程改革应当有怎样的继承与发展?聂:我很赞同你们组织的讨论。
每期发表的文章和采访录都仔细看过。
历史课程有很多学科特点,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博大精深,既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科学的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
问题是在实践中,我们是否真正抓住了这一优势?或者说是否有效地发挥了这一优势?其有效性有多大?任:你的意思是这次改革应当更加务实,追求效率?聂:是的。
教育是事关兴国的事业,其成果不仅是一个文件、一个研究报告,而是千百万学生的有效发展和行动。
解放以来的中学历史课程曾有很多进步与创新,符合了那个时代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史学有了相当的进步,中学生的“胃口”也已不是“饥饿型”,而是“营养型”、“健康型”的了。
关于“注史”
知识文库 第15期32关于“注史”王皓淼一般而言,注史就是解释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注史又分考证与解释。
凡属于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查、辨订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均可归入考证范畴。
我国古籍中考证而成的史书主要是训诂、考异之类,如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而诸如实录体、典志体等史书,保存的史料大多是最为原始的,缺乏明确的意义和方向,因此必须经后世史家的解释才能被人们理解。
我国古籍中解释历史的史书则多是注疏、集解一类,如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
笔者在此将结合自身的经验、读书的感悟和创作论文的体会,对注史的原则、方法、模式三大问题稍作论述,并探讨注史的两种类型——考证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注史分为考证和解释两类不同的工作模式,因此其原则和方法要分别研究。
先说考证。
总的来说,考证有内、外两种。
内考证是指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也就要靠新史料的写作动机、背景条件选材标准、范围等等,具体的操作有书证(凭借典籍)、物证(凭借实物与简牍)和理证(凭借义理)。
外考证即是从外表衡量史料,以决定其真伪及产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主要是校勘和辨伪;其中的校勘又有四种具体操作方法,即对校(“死校”)、本校(本书的前后互证)、他校(“以他书校本书”)、理校(凭借义理)。
这里需要提一点,就是内考证和外考证当中都包括的凭借义理考证的方法。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当中总结了“校法四例”,其中对理校的论述是:“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
”陈先生认为这是最为高妙、也是最为危险的校勘方法。
理校如此,理证同样如此。
因为这种单凭义理进行考证的方法几乎是没有任何史料作为依据和佐证,只能通过人们的经验、直觉、知识等常理进行。
一旦运用成功,则给人以最为出神入化的效果,甚至还能确定未知的往事;而一旦运用失败,则要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力问题。
内考证的具体方法:
1、找矛盾 2、对照其他史料,去伪存真 3、根据记载,查原始资料 4、根据情理,加以分析 5、考察版本,找出异同,分析原因,确定可 靠程度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 为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克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 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 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 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之 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 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3、辨别史料真伪的重要性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