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混易错知识点汇编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混易错知识点汇编
易混知识点一:政治与法治的关系
政治是指在社会中管理国家事务和处理社会矛盾的活动和制度,而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处事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政治是指整体的国家管理活动,而法治是政治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实践中,政治和法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简单地划清界限。
易错知识点一: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指依法治国,首要的是要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
法治要求政府、公民和其他组织一律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同时,法治也要求国家机关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易混知识点二: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而法制是一种制度体系。
法治强调的是依法治国,强调一切行政权力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而法制是指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依法行使权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法治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和原则,而法制是指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的一整套法律和制度体系。
易错知识点二:政治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的区别
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权合法的来源和合法的执政方式,是指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而法律合法性是指法律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活动的一种合法性,法律合法性是法律的一种合法性。
在实践中,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简单地划清界限。
高中政治步步高第一轮必修3单元排查落实练(十一)
单元排查落实练(十一)易混易错排查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提示错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提示错误。
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提示错误。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提示错误。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提示错误。
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6.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提示错误。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7.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提示错误。
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8.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提示错误。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9.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提示错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提示错误。
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高频考点再练一、选择题1.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美”。
“美”与“善”同义,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由此可见()A.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B.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答案 A解析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又有善良、慈善之义,体现了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解析版)
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汇总(判断题集)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解析版)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 )【解析】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2.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所以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 × )【解析】并非人民代表大会都能行使立法权,都能称为立法机关。
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设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能称为立法机关。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 × )【解析】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大的职能部门。
( × )【解析】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正确的。
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我国政府不是人大的职能部门。
5.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 ×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代表负责并报告工作。
( ×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8.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整合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整合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 × )解析: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 )解析: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 × )解析: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形象思维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
( × )解析: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和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 × )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
6.思维是在头脑中产生的 ( × )解析: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 )解析: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 ×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4.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
”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
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高中的政治必修三是政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和未来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但是,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政治必修三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易错,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文将就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基础制度。
它是推行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形式、权力关系、作用方式的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
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它由行政机关组成并主导其运作,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而政府制度是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形式,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
因此,行政制度是政府制度的组成部分。
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普选制度是指全体选民通过普遍投票来选举政治领导人和代表。
而选举制度是指政府制定的选举程序和规定,包括候选人提名、候选人资格审查、投票方式、选举结果公布等。
因此,选举制度是普选制度的具体实现过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政治制度模式。
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旨在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实行各民族共同自治。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容和实践。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自治级别和自治权力。
自治级别: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级别最高,享有最广泛的自治权力;自治县级别最低,自治权力最少。
其中自治区和自治州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自治县只设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政府。
自治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各级自治政权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自治权,包括自治权利和自治权力两个方面。
自治权利是指在自治区域内享有组织、管理、自治和发展等权利,这些权利是根据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力是指各级民族自治政权自治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高考政治《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汇编
高考政治《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汇编必修 3 政治与法治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4.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7.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8.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前景。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易错明辨1.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中国共产党要自觉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
(×)3.中国共产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5.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 6.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7.党的先进性教育是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8.9.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易错明辨1.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专题五--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典例3】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2021年“共青团中央与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座谈会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很多青少年给代表、
委员留言,发表对代表、委员想说的话。其中,正确反映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的有
() ①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肩负人民重托,你不能忘本
A
②人大代表“赞成”和“反对”的权利,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
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民法典草案最终修改100余处, 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5月28日,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成为推 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结合材料阐述两会所彰显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参考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人大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 原则,审议通过民法典,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民法典草案讨论中,政协委员共商国事, 反映社情民意,建言资政,彰显协商民主独特优势。
人民行使 人民 国家权力 代表 的机关 大会:
我国
的国
家权 人民代表 力机 大 会 的 代 关表
1.在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产生: 民主选举产生 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和提案权、质询权等 4.义务: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大会的代表 1.产生: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和间接选举 2.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和提案权、质询权等。
高中政治必修3 试卷讲义 第三单元 第九课 一课一练
一课一练(第九课)易错点1误以为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矫正训练1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这表明()①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②国家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民法典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④公民的意志都能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2误以为执法模式的创新扩大了执法范围矫正训练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
烟台交警积极响应并针对八类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在全省首创“首次短信提醒、二次短信警告、三次予以处罚”的“123”容错执法模式。
烟台交警执法模式的创新()①改进了执法方式,做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②贯彻了公正司法,坚持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原则③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有利于推动全民守法④扩大了执法范围,加大了执法力度,有利于提升其公信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3混淆公正执法与文明执法矫正训练3某市制定实施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测评工作实施方案,在执法人员管理上,“城管人员粗暴野蛮执法现象”纳入了测评,要求不能有不文明的执法和管理行为。
这表明执法机关应()①公正执法,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②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文明执法③行使自由裁量权,要以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为标准④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易错点4误以为审判结果公正优于程序公正矫正训练4西北某县是著名的苹果之乡,当地设立了一个“苹果产业巡回法庭”(简称“苹果法庭”),“苹果法庭”针对果农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编制了《果品企业常见法律风险提示》,印发了《苹果买卖合同》样板,下乡巡回办案,到田间地头就地开庭。
四个必修易错易混点
易混易错提醒必修1《经济生活》:2.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3.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6.消费结构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
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8.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9.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要靠政府。
(×)(要树立自主择业观)10.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11.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政府债券)12.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法制裁。
(×)(触犯刑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法制裁) 1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1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高一下期中考试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4-6易混易错辨析宝典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期中备考易混易错集锦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3、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4、公民就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
5、我国不是阶级社会,但是存在阶级斗争,因此我们必须对阶级敌人实行专政。
6、中牟县县委决定发展国际文化创意组团的文旅产业,体现了国家的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职能。
7、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意在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社会稳定。
8、人民民主专政只能加强,不能淡化。
我国之所以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9、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彰显社会主义超阶级民主的显著优势。
10、人民民主是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的新型民主。
11、协商民主有利于整合社会关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权。
12、近年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价格听证会,已经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这说明,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危害公共秩序的犯罪分子,他们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14、中牟县药监部门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格防控药品安全风险表明中牟县药监部门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5、郑州市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共商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计体现了政府认真履行国家职能。
16、中牟县广惠街街道以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六部议事法”在拆不拆、谁来拆、怎么拆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六部议事法”有利于实现该地居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升当地居民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
17、“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广泛性的全民性和警察职业的归属性,警察节的设立也旨在增强广大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和国家司法机关的震慑力。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第一课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必修1-4易错易混点
【必修1经济生活】1.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 )2.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 )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
( )6.消费结构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 )7.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减少。
( )8.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要靠政府。
( )9.企业兼并是规模大的企业兼并规模小的企业。
( )10.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 )11.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
( ) 12.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增加。
( )1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 ) 14.股份有限公司是公有制经济。
( )15.我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6.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 )1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 18.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
( )1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必修2政治生活】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 )2.政治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 )3.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 )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府)。
( )5.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可以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
( )6. 政府要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考点大串讲)高一政治下学期(统编版必修3)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思维导图】【知识大串讲】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表格归纳: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强调法律与伦理的统一,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法学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因: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表格归纳: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高中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易错易混知识辨析(第1课 —第3课)
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易错易混知识辨析1.走进思维世界1.狭义的思维是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改正]狭义的思维是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有正确错误之分)2.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动性、概括性,所以,每个人的思维没有差异性。
[改正]思维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性。
3.人们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这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比如,一叶知秋。
[纠正]思维的间接性。
4.能够从各种复杂事物或属性中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反映了思维的能动性。
[纠正]思维的概括性。
5.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反映了思维的能动性特征。
正确。
6.思维在实践中产生,思维促进实践的发展。
纠正:正确的思维促进实践的发展。
7.理性认识是指抽象思维,感性认识是指形象思维。
[纠正]理性认识是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理性认识。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纠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是正确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9.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高级。
[纠正]不能简单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高级。
10.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纠正]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11.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想象性,运行方式的形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纠正]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12.按照思维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纠正]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划分的依据是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2.把握逻辑要义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 )[纠错]教材P8:“逻辑”是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
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 ×)[解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3.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解析]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5.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 [解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解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7.“一化三改”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对农业、工业、商业改造。
(×) [解析]“一化三改”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1.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解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解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第一课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1.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说的。
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辩证分析的态度。
2.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分析: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分析: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4.文化传播手段即文化传播的途径。
分析:文化传播手段即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5.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这意味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弱化。
分析:文化发展全球化,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所以,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并没有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对待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6.我们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分析:各国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文化,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7.我们进行文化交流即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分析: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课1.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分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分析: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5.文化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分析: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发展。
第五课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分析: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分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分析: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分析: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5.实现文化创新,就是以世界各国文化为营养。
分析: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包括继承传统文化和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其中,交流、借鉴中,必须坚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6.“守旧主义”即“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即“历史虚无主义”。
分析:“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六课1.应该运用传统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分析:要辩证看待传统民族精神作用。
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同时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分析: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分析: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
5.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分析: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
分析: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第七课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分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分析: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4.弘扬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分析: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分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6.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分析: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第八课1.低俗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析: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喜”有“忧”。
低俗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造成的,这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但不是必然结果,需要管理和引导。
2.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分析: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3.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分析: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理想。
4.落后文化就是腐朽文化。
分析: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分析:应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大众文化即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分析: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和性质,它只要强调了文化的形式是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
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既规定了文化的性质是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规定了文化的内容必须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文化,其形式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7.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
分析: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必须在提倡多样化的过程中弘扬主旋律。
第九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
分析: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等,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文化多样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但国际范围内的文化霸权主义、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文化市场有喜有忧等,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这种多样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一元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
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回事。
分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二者是路程和目标的关系。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
分析: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