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P瓣膜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指南要点(全文版)

合集下载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原则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原则

1.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置换术后需抗凝6月;抗凝治疗一般使用口服的华法林.之青柳念文创作2.今朝罕见的华法林分为出口和国产剂型,出口剂型每片剂量为3mg,国产机型通常每片2.5 mg.3.抗凝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成果会给出国际尺度化比值(INR),根据国际尺度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抗凝方针值(国际尺度化比值):生物瓣 1.5华法林完全起效需2~3天,当天检查的凝血酶原时间反映的是2~3天前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华法林钠服用后7-14天左右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INR 低于方针值时需要加大华法林剂量,反之,INR高于方针值时需要减少华法林剂量.详细调整方法请咨询医生.如您调整剂量或换用剂型,请注意复查凝血酶原时间直至INR稳定于方针值范围内.4.服用华法林期间,不要大量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或药物,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的包含韭菜、胡萝卜、菠菜、西红柿、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K的药物包含复合维生素、部分补血药物(应用需向医生咨询).5.生活中防止磕碰等损伤,如发现鼻出血、刷牙出血、磕碰后皮肤大面积青紫,应及时到当地医院救治,及时复查凝血功能,以免药物过量.并告知医生自己因瓣膜置换服用华法林钠,以免耽误病情.如需要停止其他手术,也要告知医生自己因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服用华法林钠.6.若您需要服用其它药物,请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懂得对华法林有无影响第六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均应承受抗凝治疗,以防血栓形成.机械瓣膜需终身抗凝,生物瓣膜需抗凝3~6个月.通常在术后36~48h革除纵隔引流管后开端口服抗凝剂,同时逐日测定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调节药量,使凝血酶原时间达正常对照值的2~2.5倍(即延长1~1.5倍).一般应用香豆素类药物:华法令(苄丙酮香豆素)、新抗凝以及新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方24-6-1~3).抗凝期间注意不要同抗血小板堆积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及消炎痛等)合用,否则会使抗血凝作用增强而造成出血的危险.若发生少量出血,应减量或减药;严重出血者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方24-6-4).[24-6-1] 华法令片5mg×40用法: 首次服10~15mg,以后5~10mg /d.[24-6-2] 新抗凝片1mg×40用法:首次服4~5片,以后逐日1~2片.[24-6-3] 新双香豆素片5mg×40用法:首次服600~900mg,以后100~200mg,逐日2~3次.[24-6-4] 维生素K1注射液1ml:10mg×4用法: 50mg,静脉注射,当即.换瓣的育龄妇女,其妊娠期的抗凝治疗较为复杂.香豆素类药物能够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早产和死产等,而肝素不克不及通过胎盘屏障,无此作用,故有人主张在妊娠头3个月和后3个月改用肝素,或在妊娠第36周改用肝素(方24-6-5).[24-6-5] 肝素注射液 1ml: 12500U用法: 6250U,皮下注射,逐日2~3次:或2.5万U加糖水或生理盐水lOOml静脉缓滴,20~30滴/min,逐日1次由于人工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严重者能够发生血栓脱落,造成各脏器血管栓塞,导致偏瘫、失语、下肢动脉栓塞等,甚至会卡住人工瓣叶,使瓣膜不克不及开启,导致心衰或猝死.故换瓣术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恰当的抗凝.抗凝缺乏易引起血栓栓塞等恶果,抗凝过量,则导致出血,主要有鼻出血、牙银出血、胃出血、血尿、月经不止等.所以抗凝是关系生命的大事,一定要与医护人员紧密亲密合作处理好.关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知识1.抗凝药及其使用:(1) 今朝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华法林口服抗凝,60kg 体重患者,一般需要逐日1次3mg左右的华法林(国产每片为2.5mg,出口每片为3mg).但分歧的患者对抗凝药的活络度纷歧样,故需要定期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2) 华法林经胃肠道吸收,90%以上与血浆蛋白连系,经肝脏代谢,服药后12小时开端发挥作用,48小时达到高峰作用,血浆半衰期为44小时.天天服用1次抗凝药经5-7天方可达到稳态,所以应每隔5-7天再改变维持剂量.停药后5-6天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严重出血时,可以使用维生素K对抗华法林作用.口服维生素K后经12-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静脉注射维生素K后只需3-5小时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3) 华法林首次使用应于术后24-48小时革除心包、纵隔引流管后,一般首次剂量为2片(5mg),以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的动态变更调整剂量.(4)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活动度在80%以上.瓣膜置换术后,应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一般在18-24秒)或活动度为35%-45%.现在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抗凝剂检测的国际化尺度,即国际尺度比值比(INR).瓣膜置换术后应节制INR在2-2.5之间.(5) 如凝血酶原时间超出正常的2倍或活动度低于30%,可减少用量的1/4或1/8;如活动度低于25%或凝血酶原时间高于30秒,可停用1次,第二天化验后再调整.每次调整剂量后4-5天要测凝血酶原时间或活动度.(6) 如服药剂量过大,要注意紧密亲密观察.如出现鼻阻、牙眼出血、血尿、黑便、腹内出血表示(腹痛)、颅内出血表示(昏迷)等出血征象,要当即到医院化验,减量或停服华法林,需要时可注射维生素K对抗,或输血、血浆、血小板等.(7) 如出现瓣膜音质变钝,出现心功能衰竭、偏瘫、失语、肢体动脉栓塞疼痛等症,要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如确诊有血栓形成,要增加抗凝药剂量.(8) 一般华法林维持剂量在3mg左右,但个体差别很大,如使用6mg华法林后还不克不及达到称心的抗凝效果,标明患者对华法林不敏感,应加用其他抗凝剂,如使用阿司匹林等,天天加用1-2片,同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9) 心脏瓣膜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可根据需要由医生决议测定凝血酶原的时间或活动度,经一段时间试探找到适宜的维持量,可改为3-5日测1次;如再经3-4次测定仍稳定,可改为每周1次;如3-4次测定很稳定,可延长为半月1次.依次类推改为1月、3月或半年.即使条件差,也应每半年测1次,防止出现血栓栓塞或出血现象.如调整剂量后,应在4-5天内再测1次,至稳定后,再适当延长测定的间隔时间.2.食物、药物及其他疾病对抗凝效果的影响:(1)食物的影响: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能降低抗凝药的效果.以下为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每100g干燥食物中维生素k的含量为,菠菜4.4mg、白菜3.2mg、菜花3.0mg、豌豆2.8mg、胡萝卜0.8mg、番茄0.6mg、土豆0.16mg、猪肝0.8mg、蛋0.8mg.虽然以上食物富含维生素K,只要平衡饮食,定期有规律地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是可以调整好抗凝药剂量的,不必特意地偏食或禁食某种食物.(2)药物的影响:增强抗凝药物作用的药物有:①广谱抗生素,可减少肠道发生的维生素K,②阿司匹林、稳妥明、磺胶药、丙磺舒等可以与华法林竞争血浆蛋白连系点,使后者的游离血药浓度增加;③液体石蜡可以减少维生素K的吸收;④氯霉素、甲硝唑、甲氢米呱、乙醇等可抑制降解华法林的酶类,使华法林浓度相对增加;⑤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具有相同的代谢途径;⑥阿司匹林和醋氨酚具有抗凝协同作用;⑦水杨酸类、保泰松、氯丙嗪、苯海拉明等具有干扰血小板功能作用;③奎尼丁、甲状腺素、苯乙双胍、稳妥明具有加强抗凝药作用.降低抗凝作用的药物:①消胆胺在肠道可与抗凝药连系;②催眠药、利福平、灰黄素具有提高肝内酶类活性,加快华法林代谢的作用;③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可以使血中凝血因子含量增加.(3)其他疾病的影响:腹泻、吐逆可影响药物吸收,心功能衰竭或原发性肝脏疾病都可减少维生素K合成,同时降低华法林的代谢率,华法林的用量应减少.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提示,对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以免由于治疗不规范以及服务不周等原因,造成不需要的损害.若有更多关于心脏瓣膜病的疑问,请点击在线咨询.。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指导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指导

3 随访与护理
对妇产科手术后患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 测血压、 脉 搏、 呼吸、 血氧饱和度, 并与出手术室时相比较有无变化, . 每05 h 应测血压、 脉搏、 呼吸, 直至平稳。术后为防止硬膜外导管脱 出, 穿刺部位可用无菌纱布敷盖, 导管用胶布固定后, 从颈后引 出, 防止导管扭折或挤压变形, 以保持自 然通畅。注意观察镇痛 泵的注药速度, 使之保持在08 h . m/。为观察麻醉效果, l 我们随 叫随到,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对于术后呕吐的患者, 嘱其张口深
文章编号: 0 一 2720) 一 87 0 1 4 1 ( 51 1 一 1 0 5 0 1 3
术后疼痛, 容易使患者产生担心、 焦虑的心理, 使之发生一 系列的生理改变。疼痛的刺激会影响休息, 损耗体能, 不利于患
者的康复。我院自20 年 6 04 月起给妇产科手术后的患者使用 一次性持续微量麻醉镇痛泵, 得到患者的好评, 取得了满意的效 果, 有效地解决了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 保证患者术后的充分 睡眠, 无明显副作用, 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 . 2 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中, 剖宫产 48 宫外 6 例, 孕2 例, 8 卵巢囊肿 2 例, 0 子宫全切术 1 例。年龄 2 一 1 2 1 6 岁。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1 镇痛泵使用方法 麻醉采用腰段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 2 术毕
呼吸, 时注射胃 同 复安 1 m。术后持续导尿2 h若拔除导尿 0 g 4 ,
管后, 出现尿醋留, 可给热敷、 按摩等治疗, 以促使排尿。术后 6 h 鼓励并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和翻身, 促进肠蠕动, 进流食。剖宫 产者应嘱其早接触、 早吸吮, 通过吸吮刺激可反射性引起脑垂体 分泌催产素和催乳素, 使之通畅乳腺管, 排出乳汁。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标准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标准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标准
一、预防血栓形成
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患者需要接受常规抗凝治疗。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使用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由于血液凝固而引起的并发症风险。

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评估抗凝效果。

INR是一种用于衡量血液凝固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表示血液凝固的可能性越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理想的INR范围。

二、控制术后出血
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控制术后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术中彻底止血是控制术后出血的关键。

医生会仔细缝合血管切口并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出血。

同时,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若出现异常出血或引流液过多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发生术后出血,医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出血,例如使用更多的止血药物或输血。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止血。

总的来说,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术后出血是两个关键的抗凝治疗方面。

患者需要接受常规抗凝治疗并定期监测INR以评估抗凝效果。

同时,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也是控制术后出血的关键。

如果出现异常出血或引流液过多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ACCP瓣膜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指南要点(全文版)

ACCP瓣膜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指南要点(全文版)

ACCP瓣膜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指南要点(全文版)心脏瓣膜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栓塞。

抗凝治疗虽然不能消除,但是可以减少发生这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治疗没有风险,费用低廉,所有心脏瓣膜病的病人都应该进行治疗。

然而抗凝治疗,特别是双香豆素类药物和肝素具有出血的潜在风险;风险的大小与应用的药物、抗凝药物的抗凝强度和临床上病人个体差异相关。

例如,心内膜炎、妊娠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的抗凝治疗的风险加大。

我们根据ACCP最新指南就各种心脏瓣膜病以及机械性瓣膜和生物性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提出抗凝治疗的策略。

主要关注需要抗凝治疗的门诊病人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问题。

由于患血栓栓塞高危险性的病人进行抗凝治疗的得益大于低危险性的病人,抗凝治疗的总得益应该排除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

同时,血栓栓塞的后果总体上讲比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更严重。

因此绝大多数病人愿意接受为预防脑卒中承担抗凝治疗潜在的出血风险。

一、风湿性二尖瓣疾病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发生栓塞的风险大于任何其他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

尽管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手术和长期抗凝治疗的频繁应用改变了这一疾病的自然病史,几个早期大规模二尖瓣狭窄的系列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栓塞的发生率为9%~14%;总体上讲,每一个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病人在疾病的过程中发生有症状栓塞的可能性至少为20%。

发生心房颤动后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高龄和心脏指数降低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栓塞的风险更大,栓塞的风险和二尖瓣钙化、二尖瓣瓣口面积0或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不强。

有些研究者指出频繁发生栓塞的二尖瓣瓣膜病病人瓣膜本身的病变轻,有报告指出12.4%的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病例以栓塞为首发症状。

目前还不清楚血栓栓塞和左心房大小之间的关系。

早期关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的研究报告两者有弱相关性。

然而有些研究报告指出,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人中,左心房大小是血栓栓塞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另外一个包括1066例心房颤动病人的研究未发现这种相关性。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李 丽 牟丰英 秦德春 张余芳 马灵敏 瓣膜置换术(V R)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但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并不乐观,其死亡原因主要是术后抗凝引起的并发症。

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术后一般也需抗凝3~6个月,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疗效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

1 人造瓣膜引起血栓的机理血液与非正常心血管内膜的表面接触,启动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血栓的相对成分是血浆纤维蛋白凝块或血小板凝集。

2 抗凝药物的选择2.1 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酶Ⅲ强化剂,口服肝素无效,一般做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注射作用迅速,很快达到高峰,排泄快,半衰期短,仅0.5~2h,因此肝素在临床上一般只作短期应用。

但其分子颗粒大,不能通过胎盘,不影响胎儿的凝血功能,可应用于孕妇。

2.2 香豆素类与维生素K拮抗,主要抑制还原型二硫苏糖醇与氧化型二硫苏糖醇的相互转变。

口服简单易行,发挥作用慢,须12~24h才出现药物作用,36~48h才能达到抗凝作用的高峰,是V R术后首选。

3 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3.1 服用方法华法林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后应用,首次剂量5~10m g,第2d5m g左右,第3d平均维持量约5m g,一般在首剂36h查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PT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一般维持PT为正常值的1.5~2倍(PT正常值12~14s)。

在调整合适药量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查一次PT,约需1~2周,调整期后,可每周测1次,如连续2~3次测量值稳定,可改为3个月测1次,以后可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服用抗凝药期间如更换批号或改用另一种抗凝药时,均要及时复查PT,严密观察及时调整剂量。

3.2 华法林监测一般要求PT为正常值的1.5~2倍,凝血酶原指数(PTI) 50%~70%。

PT I=对照PT/患者PT×100%,凝血酶原比值(PTR)=对照PT/患者PT=1.5~2.0。

换瓣术后的抗凝

换瓣术后的抗凝

换瓣术后如何抗凝?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生物瓣替换术后抗凝3-6个月,如有房颤,巨大左房可适当延长抗凝时间,机械瓣替换术后终生抗凝。

2、抗凝标准及监测:抗凝药用量不足,有致血栓形成、栓塞的危险,抗凝药物过量,有致出血的危险,正确抗凝非常重要。

抗凝不足或过量都会威胁您的健康和生命!正常值:凝血酶原时间(PT)12—14秒;活动度(PI)在80%以上。

抗凝正确的标准为PT为正常值的1.5—2倍(21-28秒)。

活动度在35-50%之间。

国际比值(INR)在2.0—3.0.为了正确抗凝,要经常采血作化验,以调整用药量。

在摸索合适药量期间(即找出用药规律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验血一次,找到规律后可每周测一次,如反复测定多次都很稳定,可2-4周测定一次,最长可3月一次。

3、用药剂量的调整:(1)一般首次剂量华法林3-5mg,以后根据化验结果和有无出血征象调整。

(2)抗凝不足:如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值的1.5倍或活动度〉60%,可酌情加服维持量的1/4-1/8,如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要查找原因,重新抗凝。

(3)抗凝过量:如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2.5倍或活动度低于25%,可减少用量1/4一1/8,如活动度低于20%,可停用一次,第二天化验后再调整,如误服(或重复服药),无出血倾向可密切观察,有出血倾向就立即注射维生素K1对抗。

并立即与医院联系。

(4)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尿血,腹内出血表现为腹痛,颅内出血表现为昏迷等。

如有出血征象,即使化验在适当范围,也应减量或暂停。

并立即与医院联系。

(5)注意有无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形成的原因除抗凝不足外尚与瓣膜材料、结构有关,血栓形成表现为瓣膜音响改变,出现心衰,如脑血管栓塞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神志不清、偏瘫等。

肢体动脉栓塞出现肢体疼痛。

4、抗凝药维持剂量:一般维持量华法林在3mg/日左右,但由于个体差异,所需剂量不同,临床观察最多需7mg/日,最少只需0.5mg/日。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

INR监测频率
为每周监测一次,1月后改为每月一次
如连续2-3次监测稳定,可改为每3个月一次。
1年后如无异常,可适当延长至每6个月一次。
影响抗凝药的因素
实验室 药动学 药效学 药物 饮食
性别 年龄 体重
地域 种族
疾病
降低药效的因素: 富含维生素k1的食物,如深绿蔬菜,动物肝脏等; 药物如维生素k1、维生素k3、安眠药、雌激素、 口服避孕药、利平福;还有新鲜血及血浆等。 增加药效的因素: 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吸收障碍,药物如广谱抗生 素、抗血小板药物、西咪替丁、灭滴灵、氯霉素 等。
瓣膜置换术后为什么需要抗凝?
抗凝原因
☆由于人造瓣膜表面无内皮细胞覆盖,易激活凝血 机制而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使瓣膜功能丧失导致心衰或猝死
☆血栓脱落还可造成血管栓塞 (脑栓塞/其它动脉栓 塞等)
抗凝药物有哪些?
1 2
香豆素类药(华法林) 抗血小板类药 肝素/低分子肝素 凝血酶抑制剂 / Xa抑制剂
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的护理
4.嘱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服药时要检查药物有无潮解、 发霉、变质以及每片药的剂量、名称。 5.必须注意抗凝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察抗 凝效果。 6.嘱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前一天至月经结束前一天停用 或服用一半量的华法林。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出 血
(1)减量或停用华法 林 (2)口服维生素K3 (3)肌注或静脉注射 维生素K1 (4)使用新鲜冻干血 浆或凝血酶原复合 物等方法。
小结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非常重要,因此瓣膜置 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均要进行认真的指导,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重要性及抗凝不当的 危险性。在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自己掌 握一些抗凝治疗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 量。

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很多心脏疾病治疗中的首选方法,但是在术后可能会发生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人工瓣膜接触血液,会造成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血栓。

严重时血栓发生脱落,可能引起各脏器血管栓塞,进而出现下肢动脉血栓、失语、偏瘫等严重后果,还可能造成人工瓣叶卡住,瓣膜无法开启,进而发生心衰或猝死。

因此,在瓣膜置换术后,应开展合理的抗凝治疗。

抗凝不足将会引起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而抗病过量则会引起月经不止、血尿、胃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所以对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需要展开细致的研究。

一、抗凝治疗的药物使用当前瓣膜置换术后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口服抗凝,体重60kg的患者,每日口服1次,每次3毫克。

不过由于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物敏感度不同,因此还需要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调整用药剂量。

华法林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大部分结合血浆蛋白,由肝脏代谢。

药效发挥时间为服药后12小时,到达高峰时间为48小时。

每日服用华法林1次,达到稳定的时间为5-7天,所以维持剂量需在5-7天后更改。

在停药后的5-6天,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水平。

如果用药剂量过大,需要密切检测各种出血性疾病,有必要时可减药停药,或注射维生素K对抗。

药物维持剂量一般为3毫克,但如果增至6毫克仍未达到理想效果,表明患者对华法林敏感度差,需改用或联用其它抗凝药物治疗。

二、抗凝治疗的标准监测抗凝治疗是瓣膜置换术后的必要辅助治疗,但是需要确保抗凝治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抗凝不足可能引起严重的血栓性疾病,抗凝过量可能引起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因此,需要明确抗凝治疗的标准,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保证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为12-14秒,活动度为高于80%。

正确的抗凝标准为凝血酶原时间18-25秒,活动度35-50%。

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主动脉瓣置换术应控制在正常值的1.5-2.0倍,二尖瓣置换术应控制在正常值的1.7-2.3倍。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注意事项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注意事项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注意事项二尖瓣置换术后用药情况病情描述:女,51岁。

根据二尖瓣置换术后出院用药方案,“氢氯噻嗪口服一月后停药,吃一周停一周,螺内酯与氢氯噻嗪同时停药”,请问1.螺内酯是否和氢氯噻嗪一样吃一周停一周,2.假如病人是27号出院,是下月27号停药还是延续.....。

想获得的帮助:1.螺内酯是否和氢氯噻嗪一样吃一周停一周,2.假如病人是27号出院,是下月27号停药还是延续.....。

已就诊医院科室:兰大二院。

心外。

螺内酯和氢氯噻嗪同时服用同时停药。

一般情况良好,可以不用吃药。

如果平时有一些胸闷气短,可以继续服药。

如果没有症状,就停药。

柳大夫您好!我妈是二尖瓣置换术,2013.11.4出院,出院后11月4日—11月11日,检测的PT11.4。

INR0.99。

华法林剂量1片;第二次11月12—11月19。

PT。

23.2。

INR。

2.00。

华法林剂量1片;第三次是。

'11月20—11月29。

PT。

25.0。

INR。

2.16。

请问现在吃多少华法林?另外化验的血清钾离子浓度是4.30,钠离子浓度140,请问现在是否继续服用氯化钾,抗凝检测的后两次结果都很好,但结果处于逐渐上升趋势,所以,华法林需要稍稍减一减量,改成单日吃1片,双日吃4分之3片。

2周后复查抗凝检测。

钾钠都正常,一般利尿和强心药物治疗一个月就行。

可以先把其他药都停一停,观察效果。

如果一切正常,除华法林外,其他药物可以暂时停药。

柳大夫您好!我妈自12月3号开始,右胸下边开始疼痛,她的描述是‘走路、坐着、刀口都不痛,就是躺下睡觉翻身时。

痛得很厉害,好像什么东西拧着一般,还有时不停地打嗝’。

地高辛,10%氯化钾(其中氯化钾每天喝5毫升)是12月3号停止服用的;螺内酯、氢氯噻嗪(吃一周停一周)是11月26号停止服用的;。

12月4号—12月7号还吃了几次止痛药和一次螺内酯、氢氯噻嗪。

要的话请您开几种止痛的药吧。

您要是有时间就回复一下吧,我们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应该没事,平时稍稍锻炼锻炼,做拉伸运动,估计疼痛会减轻。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健康教育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健康教育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健康教育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很多,尤其是在抗凝治疗方面。

本文就来论述一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主要是用新的瓣膜替换掉原有的疾病瓣膜,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其中就包括抗凝治疗。

二、为什么需要抗凝治疗?我们都知道,心脏瓣膜是心脏血液进出的关键之一。

但是,一些心脏瓣膜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如血栓)会导致心脏瓣膜的血栓形成,这可能导致手术成功后的瓣膜堵塞,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具抗凝药物,帮助患者预防血栓形成,从而使瓣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三、抗凝药物的种类抗凝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和抗凝剂。

1. 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Plavix)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血小板之间的聚集,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2. 抗凝剂包括华法林(Warfarin)和新型口服抗凝剂(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停止血液凝结,防止血栓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适应症和副作用,所以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前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四、抗凝药物的使用1. 预防剂量预防性剂量(俗称小剂量)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通常用于患者出院后的抗凝治疗,建议一定要坚持服用,否则会出现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

2. 治疗剂量治疗性剂量的主要作用是抵消巨大的血栓负荷,治疗的时间通常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但是治疗时间过长或者缺乏个人定制化的剂量,都可能方便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

3. 药物调整抗凝药物虽然十分重要,但也不是万能的,在使用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调整。

如果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出血、黑便、呕吐等,需要立即向医生求助,而不是自己随便停药,否则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注意事项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注意事项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注意事项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注意事项药物对华法令抗凝作用的干扰香豆素类易受其他的影响,有的增强,有的则削弱。

重者可抵消抗凝作用,或造成出血并发症。

(1)产生干扰的药物:几种增强或减弱香豆素类药的抗凝作用的常用药物。

较常用的药物增强作用减低作用酒精别嘌呤醇西咪替丁类固醇(甾类化合物)消炎痛奎尼丁水杨酸盐灭滴灵磺胺维生素K安眠药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利福平(2)文献中对香豆素类药干扰的增强或削弱作用不一致的药物:维生素C、苯妥英钠、消胆胺,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去氢甲基睾丸素等。

(3)药物干扰的处理:有显著干扰作用的应避免使用,如维生素K;有的可用替代药,如用安定取代安眠药,丙磺舒代替别嘌呤醇;需要长期用的如女性避孕药,可在开始加入时,化验几次凝血酶原时间,以决定是否要增加香豆素类用量,停用后再化验几次凝血酶原时间,以决定是否需要减少香豆素类用量,一般并不复杂;短期增加某种药物,如感冒药,临时注射几天广谱抗生素或用氯霉素,则不必调整香豆素类用量,一般不至于干扰很大。

食物对华法令抗凝作用的干扰影响:病人术后的饮食可干扰香豆素药的抗凝作用,但并非直接,一般干扰很小。

术后早期,全身情况好转,肝功恢复正常后,胃纳增加一个阶段后常应增加服药量,特别是经常吃菠菜、青菜、蕃茄、菜花、鲜豌豆等蔬菜量较大,或经常吃较多肉食如猪肝,或水果等,因这些副食晶中含维生素K较多,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减短。

但在抗凝剂量调整阶段以后,正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中,饮食对抗凝的影响并不重要。

处理:出院后不必改变饮食的习惯,一般不限制饮食,可以改善伙食,改变食物品种,但应避免一个阶段的长期饮酒或酗酒,或者单调地吃一种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几天或几周不变。

如能注意避免一般不会出现影响,则不必因饮食而化验凝血酶原时间或调整香豆素类用药量。

其他因素对华法令抗凝作用的干扰(1)年龄:年龄较大者对这类药物的敏感性较高;(2)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差者,对这类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服用较小量,即可达抗凝水平;(3)疾病影响:脂肪痢与胆道阻塞、饥饿、急性病毒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术后、感染高热等疾病可使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因而香豆素类抗凝作用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CP瓣膜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指南要点(全文版)心脏瓣膜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栓塞。

抗凝治疗虽然不能消除,但是可以减少发生这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治疗没有风险,费用低廉,所有心脏瓣膜病的病人都应该进行治疗。

然而抗凝治疗,特别是双香豆素类药物和肝素具有出血的潜在风险;风险的大小与应用的药物、抗凝药物的抗凝强度和临床上病人个体差异相关。

例如,心内膜炎、妊娠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的抗凝治疗的风险加大。

我们根据ACCP最新指南就各种心脏瓣膜病以及机械性瓣膜和生物性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提出抗凝治疗的策略。

主要关注需要抗凝治疗的门诊病人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问题。

由于患血栓栓塞高危险性的病人进行抗凝治疗的得益大于低危险性的病人,抗凝治疗的总得益应该排除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

同时,血栓栓塞的后果总体上讲比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更严重。

因此绝大多数病人愿意接受为预防脑卒中承担抗凝治疗潜在的出血风险。

一、风湿性二尖瓣疾病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发生栓塞的风险大于任何其他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

尽管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手术和长期抗凝治疗的频繁应用改变了这一疾病的自然病史,几个早期大规模二尖瓣狭窄的系列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栓塞的发生率为9%~14%;总体上讲,每一个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病人在疾病的过程中发生有症状栓塞的可能性至少为20%。

发生心房颤动后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高龄和心脏指数降低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栓塞的风险更大,栓塞的风险和二尖瓣钙化、二尖瓣瓣口面积0或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不强。

有些研究者指出频繁发生栓塞的二尖瓣瓣膜病病人瓣膜本身的病变轻,有报告指出12.4%的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病例以栓塞为首发症状。

目前还不清楚血栓栓塞和左心房大小之间的关系。

早期关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的研究报告两者有弱相关性。

然而有些研究报告指出,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人中,左心房大小是血栓栓塞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另外一个包括1066例心房颤动病人的研究未发现这种相关性。

在一个包括500多例二尖瓣狭窄病人的前瞻性研究中鉴别了窦性心律或合并心房颤动病人发生栓塞的危险因子。

在平均36.9±22.5个月的随访中,评价9个临床指标和10个超声心动图指标对预测栓塞的意义。

窦性心律患者发生栓塞的预测因子是年龄、存在左房血栓和明显的主动脉返流。

和以前的研究结果不同,二尖瓣瓣口面积与栓塞危险性增加相关。

这一研究确立了窦性心律患者左房血栓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关系,并支持在这组病人中进行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病人既往栓塞病史与再发栓塞相关。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可以减少合并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狭窄病人发生栓塞的危险性。

建议早期应用这一治疗才能获益。

已经有过一次栓塞的瓣膜病病人,30%~65%会再发栓塞,其中60%~65%发生于首次栓塞的一年之内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以内。

二尖瓣成形术似乎不能消除血栓栓塞的风险。

因此,二尖瓣成形术术前应该进行长期抗凝治疗,术后也应该继续抗凝治疗。

目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导致的栓塞并发症正在减少,而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栓塞正在增加。

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栓塞并发症减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风湿性心脏病病人绝对数量的减少,二是抗凝治疗在这些病人当中长期的应用。

1.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或栓塞病史尽管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评价,长期抗凝治疗对于减少二尖瓣瓣膜病栓塞发生率的作用不容质疑。

在一项观察性研究中,二尖瓣瓣膜病再发栓塞的发生率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组为3.4%/年,而非抗凝治疗组为9.6%/年。

Adams等随访84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脑栓塞的病人20年,其中半数病人未接受抗凝治疗(1949~1959年),另外半数病人接受抗凝治疗(1959年~1969年)。

应用死亡率表分析,抗凝治疗组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非抗凝治疗组13例死于栓塞并发症,而抗凝治疗组只有4例死于该并发症。

Fleming发现500例未进行抗凝治疗的二尖瓣瓣膜病病人中25%发生栓塞,而217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病人,仅有5次栓塞发作,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8%每病人年。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254例合并心房颤动的病人,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栓塞发生率为5.46%/年,而接受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栓塞发生率为0.7%/年。

对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血栓的二尖瓣狭窄病人,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可以使左房血栓消失。

在一项包括108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血栓病人的研究中,经过平均34个月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左房血栓的消除率为62%。

小血栓和纽约心脏功能分级心功能好是血栓消失的独立预测因子。

支持二尖瓣瓣膜病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进行的四个大规模随机研究。

每一个研究都证明华法林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脑卒中的发生。

另外一个加拿大多中心临床试验由于与上述4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出现一致的趋势而提前终止。

最近一个荟萃分析包括六个已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共4052例病人,进一步证实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病人华法林减少脑卒中的危险优于阿司匹林。

也有证据支持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率的心房颤动病人,应该长期抗凝治疗。

由于这些资料,总体原则是,所有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病人(阵发性或慢性),或存在栓塞病史的高危病人,应该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有些特殊病例,如怀孕女性,由于已知的合并症、从事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或外伤而存在严重出血高危险性的病人,以及不能控制INR的病人,需要详细权衡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联合应用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有证据表明双嘧达莫可以缩短血小板寿命从而减少部分瓣膜性心脏病病人栓塞的发生,口服双嘧达莫和/或阿司匹林同时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治疗可以使人工瓣膜置入病人的血栓栓塞发生率降低。

然而在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血小板活化药物与口服抗凝药物同样有效以前,除非出血的风险很高,具有血栓栓塞风险的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病人应该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如果这一治疗失败,可以加用一个血小板活化因子;如果存在口服抗凝药物的禁忌证,抗血小板治疗可以作为替代治疗,但疗效不确定。

在进一步临床试验支持双嘧达莫用于瓣膜性心脏病之前,双嘧达莫的作用仍不明确。

小结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或合并栓塞病史的病人:l 我们推荐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INR靶目标为2.5;范围是2.0~3.0)[1C+级证据]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或合并栓塞病史的病人:l 临床医生不要在口服抗凝药物的同时加用一个抗血小板药物[2C级证据]这一做法对于避免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造成的出血风险很有价值。

l 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或合并栓塞病史的病人,在接受口服抗凝药物使INR达到治疗目标时如果再发栓塞,可以加用阿司匹林口服,75~100mg/天[1C级证据]。

对不能口服阿司匹林的病人,加用双嘧达莫口服,400mg/天,或口服氯吡格雷[1C级证据]。

2.窦性心律的二尖瓣病变病人尽管心房颤动的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潜在危险巨大,窦性心律的风湿性瓣膜病病人仍然存在栓塞的风险,因此可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尤其是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或目前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病人更是如此。

目前仍不清楚高龄、窦性心律的二尖瓣狭窄病人是否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左心房内血栓形成。

除了年龄,此类病人没有更好的临床指标,因此治疗决策存在问题。

由于巨大左心房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合并心房颤动是栓塞的高危患者,有些权威人士建议左心房大于55mm的窦性心律病人应该接受抗凝治疗。

小结l 对于正常窦性心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如果左心房直径大于5.5cm,应该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INR靶目标为2.5;范围是2.0~3.0)[2C级证据]。

l 对于正常窦性心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如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cm,临床医生不要应用抗凝治疗[2C级证据]。

3.接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病人由于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出现,临床医生面临在导管操作过程中使左心房血栓脱落的可能。

因此一些中心在进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至少三周,无论是否存在心房颤动的所有病人都进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另外一个替代性策略是在二尖瓣球囊扩张前进行食管内超声心动图,如果检查未发现左心房内血栓,则在术前停用抗凝治疗。

基于以往心房颤动病人进行心脏电转复的经验,即使在转复当时食管内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左心房内血栓,也需要在转复后即刻开始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栓塞。

事实上,绝大多数进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病人术后应该至少抗凝治疗4周。

小结l 对于进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病人,术前3周和术后4周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抗凝治疗,INR的靶目标是2.5(范围是2.0~3.0)[2C 级证据]。

二、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脱垂是成人最常见的瓣膜病。

由于通常无症状,此病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可以发生严重并发症。

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有一些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发生栓塞的报告,却没有发现其它部位栓子的来源。

在Framingham人群中存在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和不存在二尖瓣脱垂的病人脑卒中或TIA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因此,尽管一小部分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应该在人群中总体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治疗方法。

对于所有的二尖瓣脱垂病人,存在二尖瓣脱垂并不预示着卒中的风险,“它也不是预防性应用血小板活化药物的指征”。

然而对于有TIA发作明确证据,又找不到其他部位栓子来源的二尖瓣脱垂病人,应该接受抗凝治疗。

由于反复缺血发作并非少见,许多没有二尖瓣脱垂的TIA病人应该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

尽管没有证据,对于存在心房颤动和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再发脑缺血的病人,应该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二尖瓣脱垂病人抗凝治疗的效价比是个棘手的问题,可以通过应用可靠手段发现发生血栓栓塞高危的小部分人群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情况是,似乎没有临床或超声心动图指标说明二尖瓣脱垂和脑缺血事件高风险明确相关。

临床医生可以认为伴有二尖瓣脱垂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病因不清,正如预防脑卒中指南中提到,随机临床试验一向表明阿司匹林减少这类病人脑卒中的危险性。

小结l 对于不存在栓塞、不明原因TIA或心房颤动的二尖瓣脱垂病人,不常规应用抗凝治疗(1C级证据)。

l 对于存在不明原因TIA的二尖瓣脱垂病人,可以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为50~162mg/天(1A级证据)。

l 对于存在栓塞病史或已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再发TIA的二尖瓣脱垂病人,应该长期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INR的靶目标为2.5;范围是2.0~3.0)[2C级证据]。

三、二尖瓣环钙化1962年首次明确提出二尖瓣环钙化综合征,其特征包括女性高发倾向,可能伴有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钙化狭窄、传导异常、心律失常、栓塞现象和心内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