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张PPT)(优秀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张PPT)(优秀版)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ku)(高 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 太昊、颛顼(Zhuan xu)、高辛、唐尧、虞舜 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2.禅让制:尧----舜-----禹 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 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上游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黄河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
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 2000多年不等。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 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
人。

材料三:
联系课本《西周分封示意图》,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体现(表),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基础(里)。
a.核心“嫡长子继承 b.血缘政治结合; c.保证各级贵族享有 D.大宗、小宗具有
重庆巫山人 距今约200万年
母系氏族社会
早中

父系氏族社会
早中晚
元谋人 北京人
旧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山顶洞人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观察夏商周疆域的变化,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对 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呢?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1.三皇五帝指什么?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了“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2.亮点二: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理解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文明成果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发展特点。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使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高历史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
2.设置小组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任务,提高历史素养。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其历史表达能力。
4.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此外,我还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如:在讲解夏商周更迭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国王,通过对话、辩论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三个时期的兴衰过程。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通过设置“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注重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置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4.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变化。
5.最后,我会介绍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礼乐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来评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展示史前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视频资料:播放与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丰富教学形式,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4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标题所蕴含的问题?
•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 1、什么是“文明”? • 2、什么是“人”? • 3、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了人? • 4、他们达到了怎样的水平状态?与文明起源有什么关系?
• 二、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
• 1、不太确定的时期和国家:三皇五帝时期、夏朝 • 2、可以实证的时期和国家:商朝、西周 • 3、早期国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有哪些特征?
元谋人、北京人为何 是突出代表?
时间早;出土材料十 分丰富
北京人长什么样?
从遗址分布图中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分布较更为广泛密集; 多元一体,中原、江 淮核心
这些突出代表在图中位置?
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下游的 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南部的 河姆渡文化。(7—5千年)
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辽河上 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南部的 良渚文化。(5千年)
771 1046 1600 2070
1 200




约系
万 年
人 群
万 年
氏 族
约 父前



系 氏 族

夏 朝

商 朝

西 周年
旧石器时代 遗址数百处
北代 京表 人:
元 谋 人 、
从大自然攫取食 物的寄生者
约200万年
新石器时代
遗址1万多处
大早 汶期 口代 、表 河: 姆仰 渡韶

红晚 山期 、代 良表 渚:
• 关键要素:语言、组织、技术 • 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
生的重要标志。
• 为什么? • 直立行走的必然结果是手脚的分工,使得人类能灵活使用工具。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不等式类型及其解法: 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类型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开口,判别式,求根,画图,写解集) 1.解下列不等式:(1)022<--x x ; (2)0322>-+-x x 。

(3))2(3)2(2+<+x x x (4)21212≤-+≤-x x2.(湖南)不等式x 2-5x+6≤0的解集为______. 类型2: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问题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若二次项系数为常数,可先考虑分解因式,再对参数进行讨论;若不易因式分解,则可对判别式分类讨论,分类要不重不漏。

若二次项系数为参数,则应先考虑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然后再讨论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时的情形,以便确定解集的形式;其次,对相应的方程的根进行讨论,比较大小,以便写出解集。

分类讨论:讨论自己求自己先交后并,讨论别人求自己不交不并,各写各的。

二次不等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 (一)、按方程02=++c bx ax 的根21,x x 的大小来分类,即212121,,x x x x x x <=<; 例1解不等式06522>+-a ax x ,0≠a(二)、按判别式∆的符号分类,即0,0,0<∆=∆>∆; 例2: 解不等式042>++ax x练习: 解不等式()()R m x x m ∈≥+-+014122(三)、按2x 项的系数a 的符号分类,即0,0,0<=>a a a ; 例3 解不等式:()0122>+++x a ax练习1: 解不等式()00652≠>+-a a ax ax类型3: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求参数(恒成立问题: 设)0()(2≠++=a c bx ax x f ,(1)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且a ;(2)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且a 。

) 1.若不等式012>-+bx ax 的解集是}43|{<<x x ,则实数.__________,==b a 2.若不等式04)2(2)2(2<--+-x a x a 对R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3.若不等式13642222<++++x x mmx x 的解集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二:解分式不等式(1)解分式不等式时,要注意先移项,使右边化为零,要注意含等号的分式不等式,分母不为零。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优质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优质PPT

【课堂探究】
以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6件(套)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请你据此探究新石器 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磨制石器的应用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原始农 业产生
更稳定的 食物供给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更宽广的取食范围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1.3 文明曙光初现——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为例
——《史记·周本纪》
分封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 的统治秩序
分封对象: 同姓诸侯(鲁、晋、燕……) 先王之后(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2.4 西周的统治
3.政治制度:
(1)分封制
作用:
积极:①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大,巩固了统 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 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消极:④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带有家族 统治的色彩;⑤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 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 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及铭文
✎武王伐纣形势图
2.4 西周的统治
3.政治制度: (1)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 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 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 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
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北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南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为例)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今陕西省境内(黄河中上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主要建半地穴式房屋;普遍 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彩绘陶器等。培育出了粟。
●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 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 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 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 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母系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4张PPT)
他们生活在什么年 代? 这一时期的人类是 如何生活的? 经历了怎么样的演 变过程? 社会组织形式是怎 样的?
石磨盘、石磨棒 骨锥、骨针
骨镞、骨镖
石斧、石凿
原始群落
母系氏族
渔猎、采集
渔猎、农业、畜牧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父系氏族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打制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辽 河 上游: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彩陶
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今浙江境内(长江下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干栏式的房子,定居生活,挖掘水井。制造陶器。还制作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然后,我会讲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更迭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史料实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策略: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以及时空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实证来验证历史事实,提高了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我将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我可以提问:“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我可以提问:“夏商周三个朝代为什么会更迭?”“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绘制历史时间轴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了解?”;
2.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神秘的古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相关图片、地图、文物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3.创设讨论话题,如“如果你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领导者,你会如何治理国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4.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如“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是什么?”、“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你认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建立背景、主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灭亡原因;
3.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表达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纪录片、采访历史专家等,获取更多一手资料;
5.总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详细讲解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灭亡原因:如“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世袭制。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方面则有灿烂的夏代文字等”;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讲述,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能掌握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和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现四、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夏商周的演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时间:距今250万—距今1万年(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寄居洞穴、群居生活、使用火种(3)组织方式: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4)代表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1)时间:距今1万年—距今5000年(2)生活方式:原始农业、使用陶器、饲养家畜、养殖缫丝、佩戴玉器、注重祭祀(3)组织方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阶级分化、私有制、万邦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4)代表文化①前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②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3、三皇五帝(仅作了解)(1)三皇(神话时代):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禅让制)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1、夏朝(实质上仍为部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2070—BC1600年/禹(禹传位其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公有制→私有制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并在中央设有专职官员(4)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但没有留下文字2、商朝(实质为方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1600—BC1046年/成汤(鸣条之战击败夏桀)(2)祭祀占卜:甲骨文(已知中国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4)以血缘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传位方式主要为兄终弟即)(5)中央设立伊、相、卿士(辅佐君主,掌管政务)(6)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7)青铜铸造工艺成熟,青铜器更多成为权力象征3、西周(实质为家国一体的封建王国)(1)时间/建立者:BC1046—BC771年/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2)分封制①对象:王族子弟(晋、鲁、燕)、功臣(齐)、前朝贵族(宋)②义务:朝见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服从周天子命令)③权利:设置官员、组建军队、征派赋税、爵位世袭、再分封(诸侯→卿大夫→士)④特点:姬姓居多、拱卫周室、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⑤影响:前期有利于维护统治,开发边疆;后期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血缘①目的:解决贵族内部的权力、财产继承分配矛盾②内容: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祭祀崇拜祖先③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注:宗法制度虽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影响后世(亲亲尊尊、男尊女卑、忠孝观念)补充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权力分配的原则;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以宗法制为核心)(4)礼乐制:要求贵族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别来表现贵贱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5)井田制(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公私并存(6)工商食官·官营(仅作了解)(7)西周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②公元前711年,犬戎趁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4、补充知识·早期国家的共同政治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➍板书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三皇五帝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

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

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

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

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

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

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

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

(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生产力进步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
所长……是谓大同。”——《礼记》
礼……是谓小康。”——《礼记》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史记》) 禅让制
导入新课
他们生活在什么年 代? 这一时期的人类是 如何生活的? 经历了怎么样的演 变过程? 社会组织形式是怎 样的?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简述河姆 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彩陶
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今浙江境内(长江下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干栏式的房子,定居生活,挖掘水井。制造陶器。还制作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干栏式房屋 黑陶
骨耜sì 玉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遗址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重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中国人”的祖先是谁?——古人类遗址
打制石器
精勤 于于 技动 巧手
磨制石器

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造善脑善
采集渔猎
于 创
西周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体系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18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18张PPT)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从部落到国家 早期国家的产生
三、商和西周
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
只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
二、从部落到国家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13
三、商和西周
1、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1
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都于亳。
2
盘庚迁殷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物
01 02
原始人定居生活 03 04 磨制石刀
简要说明
根据所学分析新石器 时代有哪些特征?
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 开始定居生活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10
归纳总结: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 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 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 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 载《北京日报》2018年5月29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关系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公社
父系氏 族公社
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多媒体精品ppt课件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多媒体精品ppt课件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依据材料,概括早期国家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西周为何是早期国家。
山东大汶口遗址 陶猪制品
河姆渡遗址 炭化水稻
河姆渡遗址 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 陶纺轮
仰韶文化房屋复原图
不同文化遗存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
新石器时代早期典型聚落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聚落平面图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文化遗存:(距今约1万年-5千年前)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
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大通史·导论·史前》
陶寺遗址宫殿区挖掘
国家形成的标志 Q:为何说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出 为 : 一 是 阶 级 的 存 现”?从传说中寻找你的理由。 在,二是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的 设 立 。 阶 级 或 阶 传说1:黄河流域的炎黄二帝大战蚩尤
层的出现是这一管 理 机 构 得 以 建 立 的 传说2: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给舜
国家形成的标志 Q:为何说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出 为 : 一 是 阶 级 的 存 现”?从考古发现中说明你的理由。 在,二是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的设立。阶级或阶
层的出现是这一管
理机构得以建立的 社会基础,凌驾于
陶寺遗址玉制礼器
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的设立则是国
家的社会职能,是
国家机器的本质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 2.夏朝的建立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2.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新课讲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

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1)定义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

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

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

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

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

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生: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4)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

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

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

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

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1)含义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

(2)代表性遗址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一万多处师: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生:那就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这里我们还是采用课本的体系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为前期和后期。

师: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

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

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

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

(4)生产生活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它的出现,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

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

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

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

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

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

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颛顼、帝喾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2)禅让制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

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

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

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

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

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

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

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

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

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2、夏朝(1)建立建立者: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师: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为什么?生: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2)世袭制师: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生: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3)行政管理制度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这些,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商朝和西周师: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

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师:分封制是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

因为商朝的外服诸国都是有地方氏族部落转变而成,而周朝的封国都是周王分封而成,所以周朝对于地方控制强于商朝。

师:商王朝王位传承的制度是世袭传子制,但是并未规定哪一位儿子可以继承。

因此形成了商朝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位混乱的现象。

周朝的宗法制规定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

这样一来不仅避免出现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混乱现象,而且也解决财产和土地分配问题。

师:在商王朝境内,商部族周围有许多异姓部族。

它们有的完全服从商部族,有的却并非如此。

因此,商部族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便垄断神权。

商王既是君主,也是群巫之长。

部分部族可能对于不服从商王的君主之位,但是不能不服从神灵。

周朝取代商朝不仅是推翻了商王的君主之位,也推翻了商王群巫之长的地位。

因此,自己便不可能利用神权强化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礼乐制。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器物数量的不同时时处处彰显统治者的地位。

在采用礼乐制的同时,周朝还提出了民本思想,利用民本思想取代了商朝的神权思想。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

在农业上采用井田制,手工业中青铜铸造和纺织业发达。

【本课小结】讲到这,我们可以发现,由夏商到西周的历史,也就是奴隶社会兴起、发展、鼎盛到瓦解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这就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