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女娲造人 要点归纳
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女娲造人》的课文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课文概述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
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一个个小人,这些小人成为了我们人类的祖先。
二、重要概念
1、神话:神话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以人类和神祇之间的互动为中心,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2、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她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
3、黄土:在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人类,黄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
三、重点段落
故事中,女娲造人的过程是重点段落之一。
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达了人类起源的神秘和奇妙。
四、重要句子
“她从黄河中捧起一团黄泥,轻轻揉捏,就成了一个‘人’。
”这句话是故事中描写女娲造人过程的关键句子之一,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女娲的神力和智慧。
五、主题思想
《女娲造人》的故事表达了人类起源和生命创造的主题思想。
通过女
娲造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同时,故事也传递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和神奇。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女娲造人:
《尚书·大宛》记载:女娲补天时,将原本交织在天地间的造化精元洒落出来
之后,将土地的能量吸收到身上,熔炼而成的身体,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
二、人类头部的形成:
《尚书·唐颂》记载:女娲补天时,采集到地里的苍水,捏圆坯子起,揉压而出,搀杂五脏土,然后又织汤泥于外,传言女娲大概是从牛、豕、犁、犬、鸡、兔等5种兽中汲取精华炼成,最后形成头部。
三、人类身体部分的形成:
《尚书·大宛》所载:女娲补天时,用苍水做为结构材料,又分别从牛、豕、犁、犬、鸡、兔等六种兽中汲取精华继续制造,塑造出有骨骼有肌肉的人形,形成人类的腰部、肩部、腿部等各部分。
因此,人类身体部分与兽类联系极为密切,但又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自由智慧,与兽类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更特别的、更可贵的力量。
四、人类的衣着:
传说,女娲还把流星拿去激炼,构筑出一袋芦苇织成的衣,盖上人的衣襟,以
便后人们在炎冬以外的天气里有着保暖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都传承着,女娲安排群兽得彩羽,用以披覆、赐衣给人类,以御寒而又能照出美丽之姿。
五、总结:
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说明了古代中国对人类起源的一种
理解。
据古书记载,女娲通过将土地和精元通通融入自身,最终形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类”,从而解释了人类及人类衣著的起源,它把人类与大自然的连接得最紧密,说明了中国民族的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的尊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第21课《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一、课文主要内容概述1.1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世神话,培养学生对祖先智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课文中穿插了不少古代诗句和成语,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其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1.3 通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人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重要作用。
二、课文内容详解2.1 女娲补天2.1.1 课文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通过女娲以绚丽多彩的石头补天,给予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认识和想象,引导学生欣赏远古时代的传奇故事。
2.1.2 解释了“有山、有水,并有阳光、月光和星星,但却没有天,没有四季交替”的情景,通过这段描述,给学生展示了人类的本初生活状态,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求欲望。
2.2 女娲造人2.2.1 课文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制人形,以鼻涕点亮的方法,赋予人类生命的古老传说,使学生了解到对人类的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2 解释了“人有了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展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道德、真善美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领会教材精髓2.3.1 通过这两则古代传说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2.3.2 解释了“成人之美,不在粉黛,乃在端良”及其所蕴含的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德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诗词和成语需要学生多加理解和体会,故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语言文字的注解和解释。
3.2 课文通过女娲亲手制造人的神话传说,涉及到对神话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师生需要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共同解决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 故事情节涉及了宇宙的形成、女娲的造人形象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中的辅助作用。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1. 宇宙形成:在宇宙的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形成了天地。
随后,女娲在天地之间创造了人类。
2. 女娲造人:女娲以泥巴捏成人形,然后用她的神力赋予他们生命。
她还教导人类耕种、渔猎、制陶等生活技能。
3. 女娲的贡献:女娲以她的智慧和善良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是人类的恩人。
三、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1.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女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她代表着创造力、智慧和慈爱。
2. 女娲造人的传说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人类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四、女娲造人的教育意义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故事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智慧、创造力和慈爱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女娲的造人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以及教育他们尊重生命和感恩的情怀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析女娲造人的传说蕴含的智慧和道理,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举办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朗读比赛、文学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结语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神话的深层含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第21课《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1、(山东省青岛市)下列现代诗文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B.蜜蜂是在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二 、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女娲wā 莽榛mǎng zhēn 澄澈 chéng 掺合chān 崛起jué 捏泥niē
2、多音多义字:
掺 càn 相 xiāng
chān xiàng
shǎn
3、辩析形似字
D、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旁逸斜出"或"婆娑"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
【考点】:现代文的背诵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减字导致错误,"那么,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正确的句子应该是"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北京市崇文区)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是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理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掷,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A、子曰:"思则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基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
导读: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女娲造人》,讲述了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1.文学常识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文章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4.重点内容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5.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语言积累
1.生字正音
女娲(wā)澄澈(chénɡchè)幽光(yōu)莽莽榛榛(mǎnɡzhēn)
掺和(chān)揉团(róu)开辟(pì)掘起(jué)
2.词语解释
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语法与修辞
写作手法:
1.浓厚的幻想色彩、大胆的想象,让这篇神化充满了生活气息。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当中,这也是本文体现出合理丰富的想象力的地方。
3.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21课)
一、背景引入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创世神。
本课将带领大家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二、知识点梳理
1.女娲的形象:半人半蛇,神秘而伟大。
2.女娲造人的原因:为了繁衍人类,让世界充满生机。
3.女娲造人的方法:用黄土和水捏成人形,赋予生命。
4.女娲造人的意义:创造了人类,使世界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三、重点难点解析
1.重点: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意义,感受古代神话的想象力。
2.难点: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理解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互动环节
1.分组讨论:女娲造人故事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分享交流:请同学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女娲的其他传说或故事。
3.角色扮演:请同学自愿扮演女娲,讲述造人的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了解了古代神话的魅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女娲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学习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女娲造人》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袁珂(1916~2001),四川省新繁县人,神话学家。
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知识积累1.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2.开辟.(pì):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简称开辟。
3.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强。
神通,原指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4.莽莽..:草木丛生的样子。
..(mǎng zhēn)榛榛5.澄.(chéng)澈:清澈透明。
6.绵延:延续不断。
7.疲倦不堪.(kān):疲倦的无法坚持下去。
堪,能忍受,能支持。
8.袁珂.(kē) 9.掺和..(chān huo) 10.揉.(róu)团11.崛.(jué)起 12.捏.(niē)泥考题例析(2011重庆)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情不..自禁..地欢叫着。
(鸟儿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B.舞!舞!舞!狂野的铜梁龙,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人叹为观止....。
(赞美舞动的铜梁龙美到了极点)C.家的味道就像妈妈亲手包的大汤圆,热气腾腾,用竹筷轻轻一挑,那浓稠的黑芝麻糖汁就迫不及待....地涌出面皮,舔上一口,暖透心田。
(形容黑芝麻糖汁急速地往外涌)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己用心裁剪)解析:该题考查词语使用,D项有误。
“自出心裁”是出于自身的创造和裁断。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篇神话故事通过对女娲造人过程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人类早期丰富的想象力,也表现了人类对母性的热爱和崇拜。
(完整word)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复习要点
21 女娲造人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女娲(wā)寂寞(mò)蓬(péng)勃澄(chéng)澈掺和(chān huo)模(mú)样揉(róu)团泥潭(tán)绵延(yán)莽(mǎng)莽榛(zhēn)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二、文学常识《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四、知识点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在叙述多件事情时,应当区分详略,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要详写,对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
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
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
这是因为前者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3、语言清新,质朴新鲜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萌生了造人的念头,文中她说“感到非常孤独。
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她的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21 女娲造人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有神性,也有人性。试从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这几个角度分析女娲的形象 特点。
描写角度
具体分析
女娲因感到世间寂寞孤独,而灵机一动想创造与自己一样的生物 心理 的心理,凸显了她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神态 女娲水边照影的神态,表现了她的活泼可爱。
课文精讲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 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说? “说也奇怪”后是作品中情节有悖于常理的内容,是作者
发挥想象、虚构情节的一个提示。作者这么说是为了告诉读者, 这句话后面女娲造的“小东西”活了,是想象的内容,不要感 到奇怪。
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译文】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 人。(她的)工作很繁忙,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拿了 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 个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捏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 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的泥点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对照《风俗通》里女娲造人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 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增 女娲造人的原因 添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
增添的内容,既充分表现了作 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也丰富了 女娲的形象。在作者笔下,女 娲不仅具有神通广大的神性, 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 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3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重点字词
✧ 生难字
女娲.
(wā) 澄.(chéng)澈 幽.
(yōu)光 róu(揉)团 莽.
(mǎng)莽 榛.
(zhēn)榛 mián(绵)延
✧ 多音字
辟⎩⎪⎨⎪⎧pì(开辟)bì(复辟) 假⎩⎪⎨⎪⎧jiǎ(假装)jià(假条) ✧ 形近字
⎩⎪⎨⎪⎧藤(téng)枯藤腾(téng)腾空 ⎩
⎪⎨⎪⎧延(yán)延伸廷(tíng)朝廷 ✧ 重点词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疲倦不堪:非常疲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一、课文简介
《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讲述了女娲娘娘创造人类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人类起源和女娲娘娘的信仰。
二、生字生词
1.生字:娲、掘、寐、髓、揉、康
2.生词:创造、繁衍、神通广大、孤独寂寞、眉开眼笑、疲劳不堪
三、句子解析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
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句话表现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和创造力,她通过观察和思考,创造了人类。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
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这句话通过描写女娲娘娘的工作状态,表现了她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
3.“她觉得自己的身体虽然疲倦,但是心里却十分快活。
”——这句
话表达了女娲娘娘在创造人类过程中的喜悦和成就感。
四、段落分析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创造人类的原因、创造人类的过程、创造人类的后果。
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详细描写女娲娘娘的工作状态和人类的外貌特征,突出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表达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创造力和勤劳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人类起源和女娲娘娘的信仰。
在学习过程中,应深入体会这些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初一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传说中,女娲用黄土造人,创造了人类。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和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女娲造人的故事
据传说,古代世界一片混沌,万物没有定形。
女娲用五彩石修补破碎的天空,用两条巨龙定住四方,用七彩石打造出日月星辰。
但是,她感到世界上缺少有灵性的东西。
于是,她捏了一团黄土,塑造了人的形态,然后用自己的神力赋予其生命。
这样人类就应运而生了。
二、女娲造人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女娲造人的故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劳动、创造、爱、智慧、自信等。
女娲用自己的双手捏出了人类,体现了劳动和创造的精神。
用自己的神力赋予人类生命,体现了爱和智慧的精神。
女娲造人还表现了自信的精神,因为她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有灵性的生命。
女娲造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劳动、肯创造,就能够创造出美好而有灵性的东西。
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事物。
总之,女娲造人是一则富有人文精神的传说,它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1 -。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将神话故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意识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尝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神话故事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
2.课文阅读与解析:详细解读《女娲造人》课文内容,包括女娲造人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成语,如:捏土、赋予、形态等。
9.拓展阅读:推荐与《女娲造人》相关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女娲造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课文中的寓言、象征等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我觉得做得还不错。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讲解寓言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时,尽管我试图通过举例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直接理解。以后,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女娲造人要点归纳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21 女娲造人要点归纳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主旨
女娲造人的主旨是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传说中女娲在天地之间非常孤独,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蔓一挥;为了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女人和男人,让青年两性配合起来叫人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后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