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根据“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及修订该规范的专题研究,统一将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粒径标准由圆孔筛标准改为方孔筛标准。

其主要原因为:①计量标准向ISO国际标准靠近;②便于参考国外同类结构形式的级配标准;③世行项目增多,便于国际招标、监理及质量检验;④许多国外拌和设备均以方孔筛为标准。

沥青混凝土的符号由原LH改为AC。

1.1 按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分类
1.1.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mm或AC—13mm。

1.1.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mm或AC—20mm。

1.1.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mm或AC—30mm。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3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源自状态,下列情 况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
a.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b.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c.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d.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2.4结构层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 加强路面结构各层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路面结 构整体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 a.各种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稀 释沥青、乳化沥青等。洒布数量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对粒料基层应透入3~6mm为宜。 b.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 c.沥青层之间应设粘层,粘层沥青宜用乳化沥青,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2。 d.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粘层沥青,宜用热沥青、 改性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搓处,宜喷涂粘结沥青。
4.3 对以下情况宜选用改性沥青: a.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 b.对交通量繁重、重载车较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宜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实际情 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低一号的沥青; c.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 d.铺筑特殊结构的表面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超薄罩面层,排 水路面,彩色路面等; e.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等 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
1.3各类基层、底基层压实度及抗压强度
层位
基层 底基层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50-2004条文说明2004年9月16日1 总则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

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

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所以,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

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

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

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

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 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2 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3 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5 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6 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

7 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 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篇一:沥青路面设计要求5.2 路面加铺结构材料(5%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碎石与沥青混凝土) 5.2.1基质沥青、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AC-20C和改性沥青AC-13C-13用基质沥青技术指标应达到表7.6所列的技术要求:表5.6 A级道路石油沥青70#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表5.8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5.2.2 石料① 粗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粗集料是指2.36mm以上的集料,粗集料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

改性沥青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表5.7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为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水损害能力,粗集料宜选用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碱性硬质石料,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

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使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5级。

粗集料应满足下表5.10所示的技术要求。

② 细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

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

如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11所列的技术要求:表5.10 石料技术要求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3表5.13 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5.2.4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5级的条件下,需采用添加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或者采取掺加一定量的消石灰代替矿粉的方法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5.2.5 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与性能注:1、当石料与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不到5级时,应采用添加抗剥落剂等措施使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到5级。

①AC-13C混合料的级配:AC-13C的级配应满足下表所列的级配范围:表5.14AC-13C级配要求表5.11 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② 改性沥青AC-13C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改性沥青AC-13C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15 改性沥青AC-13C性能要求细集料的级配应满足表5.12所列的级配要求。

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加载180秒确定的劲度模量值(MPa).St 300 MPa,m 0.3
弯曲梁流变仪
.
三、设计标准
.
3.0.1 目标可靠度和可靠度指标 表3.0.1 目标可靠度和目标可靠度指标
公路等级 可靠度(%) 可靠度指标β
高速公路 95 1.65
一级公路 90 1.28
二级公路 85 1.04
三级公路 80 0.84
表4-1 沥青路面主要损坏类型
结构类型
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底基层采用粒料的沥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底
青混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
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的沥青
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
.
3.0.6 设计指标应满足(验算指标)
1.按本规范附录B.1和B.2计算的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的疲 劳开裂寿命(次),[容许的]均应大于附录A确定的设计年限 内当量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2.按附录B3计算的沥青永久变形量,应小于表3.0.6-1容许的 变形量值;
表3.0.6-1 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mm)
2.1.13 轴载谱 各种车辆不同轴重的分布概率图。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
2.1.14 当量轴次 分别按不同的破坏指标(五个指标),按当量 损坏原则(mimer假定)将不同轴载的作用次数 换算为设计轴载(100kN)的当量作用次数。
.
2.1.15 累计当量轴次 概念与老规范同,但这里指客车和货车的交通量 (指2类~11类车型)。不考虑轻型车的作用。
2.1.16 路基平衡湿度 公路通车后,路基湿度在地下水、大气降雨与蒸发 等因素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湿度相对稳定,此时 的路基湿度定义为路基平衡湿度。
2.1.17 裂缝指数 表征横向裂缝密集程度的指标,反映沥青层低温开 裂程度。(DTT直接拉伸试验)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目次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2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建设计,对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公路可参考本规范设计。

1.0.3路面设计包括各结构层的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与设计值的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方案投资估算,技术经济比较或长期寿命成本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是指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沥青路面的设计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公路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从路面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验收标准等方面分析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一、路面结构设计规范1.设计荷载:根据设计车速、路段等级、预计通行量等综合考虑,确定设计荷载,以保证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 设计厚度:根据地基状况、路段等级、设计荷载等要素,确定路面结构的总厚度。

通常,沥青路面的设计总厚度为100mm至150mm。

3.基层结构:包括路肩、基床和基层,用于承受和分散上层荷载。

基层应采用可靠的材料,如砾石混凝土或碎石渗透层,以确保结构稳定和排水良好。

4.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分为底层和面层。

底层用于承受交通荷载并提供表面平整度,面层用于提供摩擦力和舒适性。

二、材料选择规范1.沥青: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沥青,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附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

2.石料:采用优质的石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骨料,应具有较好的硬度、耐久性和抗冲击性。

石料应按照一定的粒径分布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3.混合料: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以确保混合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混合料中的黏性剂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混合料的黏着性和可塑性。

三、施工工艺规范1.路面基层施工:在路基垫层上先铺设基床,然后进行基层的施工。

基层的密实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上层的施工质量。

2.沥青砼面层施工:在基层上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黏性剂的控制,以充分保证沥青的粘合性。

同时,要注意振捣和摊铺的工艺,以保证面层的均匀和平整度。

3.道路标线和标志:在沥青路面的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道路标线和标志的涂刷,以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性和导引能力。

四、验收标准1.厚度检测:通过对沥青路面的厚度进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加载180秒确定的劲度模量值(MPa).St30 M a 0 , P m 0 .3
弯曲梁流变仪
.
三、设计标准
.
3.0.1 目标可靠度和可靠度指标 表3.0.1 目标可靠度和目标可靠度指标
公路等级 可靠度(%) 可靠度指标β
高速公路 95 1.65
一级公路 90 1.28
二级公路 85 1.04
三级公路 80 0.84
.
5.1.3 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的确定可分为3个水平(准):
Your 水平一 text
通过室内试验 实测确定
水平二
ur 利用已有经t验ext
关系式确定
our text
水平三 参照典型数值确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宜用水平一; 其他设计阶段使用二级和二级以下。
.
5.2.2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MPa) 表5.2.2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MPa)
结构验算时,无机结合料的弹性模量应乘以结构层 模量调整系数0.5。
.
5.5 沥青混合料类材料 5.5.1~5.5.4 为一般规定 5.5.5 季节性冰冻地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沥青低温性能
应满足下列指标要求: 1.连续10年最低气温平均值作为路面低温设计温度,低温 设计温度提高10℃的试验条件下,弯曲梁流变(BBR) 试验蠕变劲度St≤300MPa,蠕变曲线斜率m ≤0.3
用贯入法测定。
— 目标可靠度指标,反映结构可靠性的大小。
S
— 标准差,又称均方差. S
1
N
N i1
(xi
x)2
.
G * — 动态剪切系数模量,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
60℃,10rad/s(约为0.59HZ),试验确定,G* r max max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 下公路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 下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 下公路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 下公路
极重、特重 交通 ≥1.1 ≥0.9 ≥0。8 ≥0.7 — — —
重交通 ≥1.0 ≥0.8 ≥0。7 ≥0.6 — —
中等、轻 交通 ≥0.9 ≥0.7 ≥0。6 ≥0.5 ≥0.8a ≥0。8
天然砂砾层
最佳含水率和与压实度要 求相应的干密度条件下
200~400 180~250 150~300 150~220
180~220 105~135
经湿度调整后
300~700 190~440 250~600 160~380 200~400 130~240
注:材料性能好、级配好或压实度大时取最高值,反之取低值。
3。0~5.0 2.0~4.0 2.5~4。5 2.0~4.0 2。0~4。0 1.0~3.0 3。5~4。5 3.0~4.0 3.0~4.0 2。5~3。
5 2.0~3。0 1。5~2。5 1.5~3.5 1。0~2.0
续表5。4。4 材料
石灰粉煤灰稳 定类
石灰稳定类
结构层 基层
底基层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5.0~7.0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4。0~6。0 3.0~5。0 2.5~4。5 4.0~5.0 3。5~4。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2.5~3。5 2.0~3.0
重交通 中等、轻 交通
4。0~6。0 3。0~5。 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17)宣贯用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17)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表3.0.6-1 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mm)
.
ü 3.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应小于附录B4的容许值; ✓ 4.按照附录B5计算的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不大于表3.0.6-2;
表3.0.6-2 低温开裂指数要求
3.0.7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提出抗滑技术指标 横向力系数SFC60,测试标准车60km/h; TD—铺砂法构造深度(mm),与旧规范一样
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0倍。 表4.5.4 不同粒径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层厚(mm)
.
4.6 功能层:粘层、封层、透层、隔离层、防水(排水) 层、防裂层、取消了老规范中的垫层! 编制中表面,表4-1,列出了沥青路面主要损坏类型。 表4-1 沥青路面主要损坏类型
.
五、材料性质要求和设计参数
3.0.2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表3.0.2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
四级公路 70 0.52
3.0.3 设计轴重100kN,单轴,双轮组(与老规范同),技术参数 表3.0.3 设计轴载的参数
.
3.0.4 设计交通荷载等级 表3.0.4 设计交通荷载等级
△累计轴重为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2类~11类车) △增加了“极重”等级,≥50×106辆,分为 五级(老规范四级)
2.1.13 轴载谱 各种车辆不同轴重的分布概率图。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
2.1.14 当量轴次 分别按不同的破坏指标(五个指标),按当量 损坏原则(mimer假定)将不同轴载的作用次数 换算为设计轴载(100kN)的当量作用次数。
.
2.1.15 累计当量轴次 概念与老规范同,但这里指客车和货车的交通量 (指2类~11类车型)。不考虑轻型车的作用。
用贯入法测定。

JTG D5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GD50-2004JTGDJT条文说明2004年9月16日1总则1.0.1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

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

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所以,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

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

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

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

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2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3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4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5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6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

7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4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1.0.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沥青路面asphalt pavement 铺筑沥青面层的路面结构2.1.2 半刚性基层semi-rigid base 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或土类材料铺筑的基层。

2.1.3 刚性基层rigid base 采用普通混凝土、碾压式棍凝土、贫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等材料做的墓层。

2.1.4 柔性墓层flexible base 采用热拌或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人式碎石,以及不加任何结合料的粒料类等材料铺筑的基层。

粒料类材料,包括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符合级配的天然砂砾、部分砾石经轧制掺配而成的级配碎砾石,以及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等基层材料。

2.1.5 414 载借axte load spectrum 各种车辆不同轴重的概率分布。

2.1.6 当量轴次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 按弯沉等效或拉应力等效的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为与标准轴载l00kN 相当的轴载作用次数。

2.1.7 累计当量轴次cumulative equivalent axle loads 在设计年限内,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当量轴次总和。

2.1.8 设计年限design period 在计算累计当量轴次时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3.1.8 交通量宜根据表3.1.8 的规定划分为四个等级。

设计时可根据累计当量轴次Ne(次/车道)或每车道、每日平均大型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d"车道)〕,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

表 3.1.8 交通等级I I I II交通等级I B2Z100累t.卜标准丨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丨丨丨轴次N.1次/车道)I〔辆厂(d •车邀)1 II I ------------------------ 1------------------------------------------ 1I轻交通I <3x1沪|< 600 II I ------------------------ 1------------------------------------------ 1I 中等交通I3 x !00 一121()7 I 600- 1500 II ---------- 1 ----------------------- 1------------------------------------------ 1I 重交通〔1.2x1 夕-2.5 x 1 口I1 500-3 000 II ---------- 1 ----------------------- 1------------------------------------------ 1} } > 3 000I 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UM U50-2006 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沥青低温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的低温破坏应变、动稳 定度、贯入强度和水稳性等指标。
新规范结构验算方法
5)确定各设计指标对应的温度调整系数或等效温度; 6) 采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程序计算各规定点各设计指标
沥青永久变形量,应小于下表中容许的变形量值;
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mm)
基层类型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 水泥混凝土上基层和
底基层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的沥青混合料基层 其他基层
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
高速、一级公路
二级、三级公路
15
20
10
15
设计指标应满足(验算指标)
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应小于附录B4的容许值 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不大于下表中值
粒料层
采用经湿度调整的回弹模量 参考美国ASHTO力学经验法(MEPDG), 考虑材料通车后的湿度变化引入,调整系数1.6~2.0
路基:采用平衡湿度状态下, 并考虑干湿循环与冻融 循环作用后的顶面回弹模量。(用承载板)
模量测定方法用动三轴仪
路面结构计算流程
新规范的计算流程图
老规范的计算流程图
路面结构计算流程
设计指标
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五个,取消了表面弯沉指标
沥青层疲劳开裂;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沥青层永久变形;

路基顶面层竖向压应变;
路面表面低温开裂(季节性冰冻地区)
设计指标应满足(验算指标)
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的疲劳开裂寿命(次), [容许的]均应大于设计年限内当量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轴载谱—交通荷载参数分析
确定轴载谱时,单轴单轮、单轴双轮、双联轴、 三联轴分别每隔2.5kN、4.5kN、 9.0kN和13.5kN划 分为一个轴重区间。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JTGD50-2006)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2006- 1 -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目次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2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篇一:《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一、标准规范题科室名称:土建室;规范名称及编号:《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出题专业:道路;本规范出题数量:6道;出题人:刘世强;出题日期:2015.10.20 1、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路面结构以为设计指标。

A 路表回弹弯沉值B 路表设计弯沉值C 沥青混凝土层底拉应力D 半刚性材料层底拉应力2、路面垫层是最小厚度为。

A 30cmB 25cmC 20cmD 15cm3、旧沥青路面整体强度基本符合要求,车辙深度小于10mm,轻度裂缝而平整度及抗滑性能较差时,可采用________恢复表面使用功能。

A 灌缝、修补坑槽B 铣刨路面,加铺沥青层C 采取防裂措施后加铺沥青层D 直接加铺罩面4、当已有沥青路面强度不足时,应进行补强设计,补强层结构设计选用直接加铺,或开挖原路至某一结构层位,,或加铺半刚性基层、贫混凝土基层等结构层设计方案。

A或采取加铺一层或多层沥青补强层 B 或铲除原路面重新铺设 C 或采取相应的减裂措施 D 或铺设调平层5、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宜采取措施减少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以下技术措施中,正确的是。

A选用骨架空隙型半刚性基层B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 C 沥青面层选用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 D 沥青面层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6、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可采用________混合料。

A 骨架密实型 B骨架空隙型 C 悬浮密实型 D 均匀密实型《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试题答案表篇二:新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比较1、新规1)强调按实际情况做好交通荷载分析与预测,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进行路面设计;2)采取了防治早期损坏的技术措施,加强了材料、混合料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要求,增强了柔性基层、贫混凝土基层等设计内容;3)细化了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级配类型,调整了集料级配范围,补充了二灰稳定集料的抗冻性设计要求;4)路面厚度计算方法在参数取值和旧路补强公式上有所改进;5)增加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设计内容;6)补充了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内容等。

2、轴载换算及交通分级1)原规范中,当以设计弯沉为设计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小于25KN的不计;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小于50KN的不计。

而新规范要求都要计入;2)对于轴载换算系数,当以设计弯沉为设计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对于轴重小于130KN时,取n=4.35,当轴重为130~220KN时,则取n=5.0;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对于轴重小于130KN时,取n=8.0,当轴重为130~220KN时,取n=9.0。

3)增加了交通量等级划分,根据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将交通等级分为轻交通、中等交通、重交通、特种交通。

但是如何将交通等级用在路面设计中并没有说明,只是提出:对原材料的技术指标、混合料设计、结构设计方面在考虑公路等级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等级的影响。

3、设计指标及参数1)一般沥青路面设计仍然采用弹性层状体系,以设计弯沉为设计指标;贫混凝土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借鉴RCC-AC复合式路面的设计方法,荷载应力分析时,先利用三维有限元及正交异性接触单元计算无沥青层时贫混凝土基层层底的最大荷载应力(弯拉应力),再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析沥青层对贫混凝土基层的影响。

2)对于特殊路段或地区增加了剪应力指标,对山区高速公路或者纵坡较大、坡度较长路段,应考虑车辆荷载的水平分量所产生的路标剪应力,贫混凝土基层、旧水泥混凝土板上界面的剪应力,以及交叉口制动时剪应力等理论计算。

而对于抗剪强度测定、容许剪应力等还未纳入规范。

3)明确提出了加强层间各结构层之间结合的措施,主要措施有:① 沥青层之间应设黏层;② 各种基层上宜设置透层沥青;③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④ 新、旧沥青面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黏层沥青;⑤ 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缝处,宜喷洒黏结沥青;4)结构层组合设计时,提出了模量比要求,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模量比为1.5~3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0;底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宜在2.5~12.5之间。

5)在计算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时,原规范考虑沥青混合料类型的影响,而新规范并未考虑。

计算公式为:Ks?0.09Ne0.22/Ac。

6)对采用柔性结构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而成的混合式基层的路面,是从柔性向半刚性过渡的结构,设计弯沉应介于二者之间,路面结构系数可用内插法求得,具体处理方法为:半刚性基层或地基层上柔性结构层总厚度小于180㎜时,为半刚性基层路面,路面结构系数为1.0,柔性结构层大于300㎜时,路面结构系数为1.6,柔性结构层为180~300㎜时,路面结构系数可线形内插。

7)实测土基回弹模量计算方法有所变化。

老规范Eo??Za(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来计算路基回弹模量的代表值,当变异系数超过0.5时,容易导致代表值为负值,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新规范又引入了新的计算公式:Eo?Z,其中Z为考虑保证率的折减系数。

对于用查表法确定量路基的回弹模量时,原规范的所用的是轻型击实得出的试验结果,新规范提出:在重型击实条件下,路基标准模量是轻型标准模量的2倍,因此用查表法预估路基回弹模量时,可将原来的模量值提高15%~30%。

对于室内承载板法确定路基回弹模量时,考虑到土工试筒的筒底和筒壁的约束作用,进行了试筒尺寸约束的修正,并且确定了室内承载板法试筒尺寸的综合修正系数。

8)对于材料的泊松比并为未提及。

9)模量的计算方法原规范在弯沉与弯拉应指标的计算中,均采用均值减二倍均方差的方法计算模量,对弯拉应力计算偏于不安全,因此,新规范考虑模量取值的不利组合,采取计算层以上的模量用均值减二倍均方差,弯拉应力计算层的模量用均值加二倍均方差的方法,使计算获得较大拉应力。

4、沥青面层原材料要求1)增加了二级公路石料的磨光值要求,并各级石料的磨光值与降雨量分区相结合具体的规定见下表:2)对于石料与沥青粘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以上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宜达到5级,其他情况黏附性不宜低于4级。

3)提出了天然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20%的要求。

4)当沥青混合料不能满足水稳性的要求时,除了加入抗剥落剂,还可以加入消石灰和水泥,其掺入量由试验确定,一般掺入1.5~2%的消石灰或2~2.5%的水泥代替矿粉。

5、基层半刚性基层、底基层:1)将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按其混合料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实型;均匀密实型主要是指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如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等;2)划分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悬浮密实型时,将4.75㎜作为粗、细集料的分界尺寸,根据粗集料经压实后,粗颗粒间空隙体积与压实后起填充作用的稀料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来判断;3)提出了振动法成型试件的方法;4)对于水泥稳定类集料,水泥剂量不得超过6%;5)提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冻设计要求;柔性基层、底基层1)基层用沥青碎石的公称最大粒径宜大于等于26.5㎜;2)沥青碎石分为三种:密级配沥青碎石(ATB),设计空隙率为3%~6%;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设计空隙率为6%~12%;开级配沥青碎石(ATPB),设计空隙率大于18%;3)大粒径沥青碎石作为基层的最大粒径一般大于等于26.5㎜,配合比试验应采用大马歇尔设计方法。

刚性基层:1)贫混凝土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借鉴RCC-AC复合式路面的设计方法,荷载应力分析时,先利用三维有限元及正交异性接触单元计算无沥青层时贫混凝土基层层底的最大荷载应力(弯拉应力),再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析沥青层对贫混凝土基层的影响。

2)贫混凝土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指标一般为28d抗弯拉强度;6、路基1)对于用查表法确定量路基的回弹模量时,原规范的所用的是轻型击实得出的试验结果,新规范提出:在重型击实条件下,路基标准模量是轻型标准模量的2倍,因此用查表法预估路基回弹模量时,可将原来的模量值提高15%~30%。

2)对于室内承载板法确定路基回弹模量时,考虑到土工试筒的筒底和筒壁的约束作用,进行了试筒尺寸约束的修正,并且确定了室内承载板法试筒尺寸的综合修正系数。

3)实测土基回弹模量计算方法有所变化。

老规范Eo??ZaS来计算路基回弹模量的代表值,当变异系数超过0.5时,容易导致代表值为负值,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新规范又引入了新的计算公式:Eo?Z,其中Z为考虑保证率的折减系数。

篇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总结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交流学习《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一、术语沥青路面:铺筑沥青面层的路面结构。

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为标准轴载100kN相当的轴载作用次数。

的当量轴次总和。

设计弯沉值: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路面结构类型而确定的路表设计弯沉值。

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

联结层:加强面层与基层的联结,提高面层的抗疲劳能力。

二、路面构造4.1.1沥青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

1 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

双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下面层;若采用三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

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稳定耐久的服务功能,同时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低温开裂、抗老化等品质。

旧路面可加设磨耗层以改善表面服务功能。

中、下面层应密实、基本不透水,并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抗疲劳的力学性能。

2基层是主要承重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高的承载能力。

基可为单层或双层,双层称为上、下基层,无论是沥青混合料或粒料类柔性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均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3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要承重层,因此,对底基层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底基层也可分为上、下底基层。

4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及少层间模量比、降低半刚性底基层拉应力的作用。

以上是路面结构层的基本组成,各级公路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结构层,但是,对三、四级公路最少也不得低于两层,即面层和基层。

沥青面层:1 沥青混合料面层热拌沥青混合料分类:抗滑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密级配粗型沥青混合料AC-C、开级配抗滑面层OGFC。

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三、四级公路面层,可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并应选择密级配沥青混合料)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三、四级公路面层)基层、底基层: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按其混合料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孔隙型、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实型)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柔性基层、底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刚性基层(适用于重交通、特重交通及运煤、矿石、建筑材料等的公路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