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_21
苏州园林景点导游词5篇
苏州园林景点导游词5篇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园林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苏州园林景点导游词1旅客们大家好!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明清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分别代表了中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_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
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2024版年度苏州园林ppt一等奖全新
2024/2/2
诗词作为园林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典诗词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在欣 赏园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4
民间故事与传说渊源
园林与文化的结合
当代文化活动在苏州园林的举办,不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魅力,也促进了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4/2/2
活动对园林文化的推广作用
通过举办当代文化活动,苏州园林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前来游览和体验。
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园林文化的保护
生态驳岸
混合式驳岸
运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形成生态化的驳岸 处理方式。
结合自然式和规则式的优点,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处理。
2024/2/2
16
水生植物选择与配置
挺水植物
选择荷花、香蒲等挺水植物,点缀于水面或 岸边,增加景观的生动感。
浮水植物
运用睡莲、浮萍等浮水植物,覆盖部分水面, 形成绿色生态的景观效果。
色彩和层次感。
镶嵌
运用瓷砖、琉璃等材料 进行镶嵌装饰,提升建
筑美观度。
11
家具陈设
选用红木、紫檀等名贵 木材制作家具,并配以 精美的陶瓷、铜器等陈
设品。
建筑材料选择与运用
木材
选用楠木、柏木等优质木材作为 建筑主体材料,体现自然之美。
2024/2/2
石材
运用太湖石、黄石等石材堆叠假 山、铺设路面,增添园林野趣。
花卉选择
苏州园林注重花卉的选择与搭配, 如牡丹、芍药、菊花等传统名花
对中国古典建筑苏州园林进行分析
02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通过巧妙的空间利用和景观设计,
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游览路线和引人入胜的景观。这些园林不
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
趣和文化内涵
01.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以"文人园"为代表,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园中的建筑多以木材 和砖石为主要材料,结构简洁而典雅,雕刻精致。屋顶多采用坡屋顶形式,以青瓦覆盖, 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
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
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
苏州园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作为历史文化 遗产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 观念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研究和保护,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苏州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 代表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
1 2 3 4
概述 建筑风格 水景处理 植物配置
目录
CONTENTS
5 6 7
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
保护与传承
01
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造园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少数可追溯到宋朝。它们以水
景为主导,注重借景、堆山、理水、植物配置等元素的协调,
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氛围
促进传承发展: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 活动,加强对苏州园 林历史和文化内涵的 传承与弘扬。鼓励社 会力量参与园林的保 护和开发利用,促进 苏州园林在当代社会 中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园林》教案21
《苏州园林》教案21导读:《苏州园林》一、教学目标:1、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5、教具:可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6、布置预习: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
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补充解词:①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②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③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④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
⑤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
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⑥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⑦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⑧闲适:闲静舒适。
⑨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3、范读课文、引导分段文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1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阅读迁移(2022凉山州中考)【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 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 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 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 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 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该时期的刺绣品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 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
10.(考点:说明方法)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 法?请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举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这一例子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刺绣技艺高超,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 绣’”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严谨。
词语释义 1.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 的构思)。 4. 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 5. 俯仰生姿 :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仰着头,形成一 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6. 珠光宝气 :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篇1)【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
3.把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州园林》,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
3.把握*说明顺序。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 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圈划出不会的生字词并解决,或与同桌小声交流讨论。
时间:4分钟轩()榭()嶙()峋()丘壑()镂()空2. 同学们拿出本子默写生字3.同桌对调批改,并个别分析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概括内容)(一)先学。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
下面大家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读了课文,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时间:4分钟(二)后教1.生朗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与讨论2.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师点拨,其他生举手帮助纠正补充,最后修改并记录。
3. ppt出示:特点: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抓住特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多方面加以说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分为三个层次及概括层意。
时间:3分钟1 师巡视,个别辅导2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3 师点拨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10 ):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深入阅读课文3—9段,探究这几段文字分别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理一理,想一想,这七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5分钟)六、当堂测试伴你学》P71 4.5七.板书设计21 苏州园林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5篇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5篇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想必大家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都有写教案方面的经历吧,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州园林优秀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重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那么。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要求。
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苏州园林_语段阅读_及答案
《苏州园林》语段阅读题(含答案)一。
读“设计者和匠师们”到“如在画图中的”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不能,这里指苏州园林建筑上的欠缺,与“完美的图画"相呼应。
3.给选文划层次①②||③④||⑤4.文中的似乎一词可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去,表明作者用推测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是设计者介绍的,所以不能用肯定的语气.5。
段中第3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说苏州园林在建筑、山水、花草、景致方面的特点,概括了后文中的分项说明。
6.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7。
为本段拟个小标题完美的苏州园林二、读“我国的建筑”到“是不讲究对称的”回答问题8。
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9.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①②③||④⑤10。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11。
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1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图案画讲究对称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13.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不可以,因为它强调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的特点,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三。
读“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到“又是入画的一景”回答问题14.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15.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16。
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说明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17。
这段文字中写池沼共写了几个画面:四幅图画:⑴“有些园林池沼┉布置”;⑵“水面假如┄┄决不雷同”;⑶“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一幅画的效果”;⑷“池沼里养着金鱼┄┄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阅读练习附答案语文初中教育教育专区
苏州园林阅读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假山与池沼2.本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与池沼3.本段的结构形式是:总——分4.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显示了艺术美。
结构特点是先总后分5.苏州园林假山与池沼的共同特点是: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能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石技术。
6.“技术”与“艺术”的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与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复制。
7.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石技术”?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同时又不否认这是一项技术。
这句话既突出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又赞颂了园林工人高超的技术水平。
9.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10. 池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池沼宽敞,处理方法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一种是成河道模样,处理方法是往往安排桥梁,绝不雷同。
本段介绍池沼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11.突出池沼自然之趣的一句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整齐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2.“生平多阅历,胸中有沟壑”与本段中“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相呼应。
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
13.苏州园林在假山堆叠与池沼配合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活14.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段文字中“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与“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照应了这一总体特征。
15.本段从假山的堆叠,池沼的灵活;假山与池沼的配合两个方面说明了假山、池沼在苏州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写假山的堆叠通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效果。
苏州园林课文分段
苏州园林课文分段《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课文分段,供大家阅读!苏州园林课文分段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这里又有三个层次: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
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
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
部编版《苏州园林》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是我要抓住特征,并且 有条理的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 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 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 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 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 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 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 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游览者 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 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四、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学习比较,训练思维,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苏州园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
参考答案:1.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与苏州园林相 似的特点,如正门的窗户不施彩绘,墙壁也比较素净,
“不落富丽俗套”;又如注意山石、藤萝等与建筑的配合。 但大观园也有与苏州园林不同之处,主要是正殿部分“崇 阁巍峨,层楼高起”“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连贾政也 觉得太过富丽。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建设大观园的动因是 为了元妃省亲,借口礼仪体制,实则大事铺张以显富贵, 自不免有皇家园林富贵之气,但贾家原籍金陵,构园时受 到江南文人园林影响,也是自然的。进而言之,苏州园林 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的审美原则,强调“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其艺术风格是和谐一致的。大官员则表现为 多种不同风格的“景区”的拼凑堆叠,既有素朴自然的,
苏州园林练习题及答案
苏州园林练习题及答案第21课苏州园林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3分)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专门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
A、任其自然B、错落有致C、精心安排D、别具匠心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A、相仿B、相似C、雷同D、相同⑶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A、依靠B、依靠C、依傍D、依附2、说明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3分)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丘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谁假如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会下列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分)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大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大多漆广漆,那是不耀眼的颜色。
极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
”有人认为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0字以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入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动。
2024年《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_5
2024年《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2024年《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篇1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一、学习__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采用比较教学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
疏导:理清__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子〔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
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
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__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__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导读: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赞誉,称颂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艺术创造旨意,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以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学习本文既要懂得本文在介绍说明方面的特点,尤应注意理解文中蕴含的旨意,领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思想感情。
注点讲解2、4两节。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同学们去过颐和园吗?知道它是一座什么园林吗?(它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宅第园林的名篇《》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原名叶绍钧,他对很熟悉,因此对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说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正音解词鉴赏(jiàn)池沼(zhǎo)轩榭(xuān)(xiè)镂空(l òu)重峦叠障(luán)(zhàng)丘壑(qiū)(hè)嶙峋(lín)(xún)回廊(láng)蔷薇(qiáng)藤萝(téng)蔓延(màn)(yán)庸俗(yōng)斟酌(zhēn)(zhuó)阅读课文,划分段落(一)说明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二)介绍的特色(三)作者说明言犹未尽,之美妙处还有许多课文分析第一部分(按教参讲解)“标本”?(词典中“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而这种评价正是作者自己通过亲身感受所体会出的,确实是客观的结论第二部分2节、作者到过的十几处,那么设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见书)作者通过这句话总说了的共同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的线索课文中四个“讲究”,这里也是概括了下文所要作的分项说明(3、4、5、6节则分别说了)“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第二次提到图画,“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了的特征,强调了共同点。
“如在图画中”这里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分,第三次提到“图画”。
3节、从这节开始分项说明的特点,那么这一节主要说明什么内容?(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于讲究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这节的内容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2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这节开头,作者通过什么方法突出布局特点的?(以古代宫殿特点与比较,突出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这是为什么”这里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的一个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
这样写,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图案画”“美术画”,是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第四次提到“图画”。
4节、这节重点介绍了的什么特点?(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与前文中哪里相照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使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呢?(因为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种艺术也正是艺术家本身胸襟,修养等的体现。
文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四层)(1)“大多引用活水”说明水质佳,干净。
(2)池面形状不同,布置也就因池而异。
(3)池边,高低屈曲,摆石种花略以点缀就自然有“画”。
(4)池里,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者介绍池沼时,只一个“活”字,就突出了池沼的特点。
池沼水面有几种?(两种,一种宽敝,一种成河道)这可以说是池沼的不同点,那么相同点是什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这里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是为了说明什么?(“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里照应了上文〈第2节〉总说的内容,第五次提到图画。
最后一句“……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5节、说明了什么内容?(花草树木的配合)照应了上文的哪里?(“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在画意”文中第七次提到“图画”,说明了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课文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又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扣紧了中心,使段落连接更紧密。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说明了什么?(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而“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相间……相间”与哪句相照应?(“四季不感到寂莫”)二扣“着眼在画意”“没有…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一幅好画”,八提“图画”“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什么气氛?(园林的繁华气氛)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并且用了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6节、这一节说明了什么内容?(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按教参讲解第二课时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角落,门和窗的雕镂,建筑的颜色)7节、这节的中心句是哪句?(第1句)“……注意图画美”,九提“图画”文章紧扣“角落”写了几处?(阶砌旁边、墙上、墙根)紧扣“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着”“给补上”几个词,特别是“补”说明了匠师们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这节最后一句照应哪一句?(中心句)8节、找出中心句(首句)“……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文章哪些内容紧扣“上品”写的?(“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高度的图案美”园林布局是美术画,门窗是图案画,十提“图画”9节、通过什么方法说明的色彩特点?(比较)“极少使用彩绘”,“极少”准确的限制,这正是与北京园林不同之处。
10节、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的写作特色一、说明内容紧扣特征。
有很多特点,文中作者是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图画美”予以说明的。
而说园林,必不可少的要有亭台轩榭,要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图画美的特点就要体现在这一亭一榭,一花一草,各个近景远景之中。
所以作者又重点说明了园林中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四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因为这是构成园林的主体部分,所以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
而园林角角落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彩绘的调配等,因为是次要部分,所以作者只概括、简略说明其特征。
二、说明顺序恰当而多变。
1.由总到分。
层与层之间有总分关系,如第二部分(第2—9节)的第一层是总括说明的特点,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特点分别进行说明。
一段中有总分关系,如在说明假山池沼配合方面的特征时,先用一句话总说“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别从假山的堆叠、池沼的安排及假山池沼的配合进行说明。
2.由大到小。
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是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的特征,这是全文的重点,是大处。
而第三层是从园林角角落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彩绘的调配等细部,即小处来说明。
3.由主到次。
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由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到近景远景的层次依次说来,这是从主到次的顺序。
三、说明方法灵活多样。
1.作比较。
如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的特征时,作者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是因为“宝塔式”的修剪与“阅兵式”样的栽种,从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
2.举例子。
如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的特征时,以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花、树的艺术风采:“盘曲嶙峋”的枝干,这在图画中是常见的;开花时节“满眼的珠光宝气”,这赋予古藤以生机,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
此外,文中还使用了描摹、分类等说明方法。
四、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文中除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之外,还有描写、议论等,如文章第五段中用“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来描写园林中的藤萝,说明了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而文中的议论成分,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评价:“我觉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的影响。
”这议论的句子,精炼而生动,意思也表达得充分、严密。
《》精段训练【精段】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①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②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a,讲究假山池沼的b,讲究花草树木的c,讲究近景远景的d。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③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头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练习】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B)A.修建一直期望B.修建一致唯愿C.修建一致为使D.修建一直唯愿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D)A.布局映衬层次配合B.布局映衬配合层次C.布局配合层次映衬D.布局配合映衬层次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D)A.概括的概貌B.概括的修建情况C.概括的分布情况D.概括的总特点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C)A.下定义B.分类别C.打比方D.作比较5.文中概括总特征的一句是()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
“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D3.D4.C5.B6.(1)映衬(2)自出心裁(3)败笔(4)因地制宜7.“布局”指树木花草的相互掩映衬托。
“层次”指近景远景所构成的景致和深度。
8.介绍的特征,强调的共同点。
语法·句子成分的搭配句子成分的搭配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搭配关系。
句子成分的搭配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主语和谓语的搭配。
当主语和谓语都由比较复杂的短语充当,特别是当主语和谓语中包含几项意义时,常常会因照应不周而产生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如: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那段日子,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这句话的主语包含着两项意思,其中“音容笑貌”可以和谓语搭配,而“教导”只能听见,不能看见,因此和谓语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