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候敏感性
地球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 的响应是复杂的,不同气 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性不同。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
生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 台风、暴风雪等频发。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极端气候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如地 震、火山喷发、海啸等。
雷暴与龙卷风
总结词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详细描述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05
大气化学与污染
大气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 约21%)组成,还有少量氩气、二氧 化碳、水蒸气和微量其他气体。
臭氧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对生物有 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人为污染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如 化肥和农药使用)、生活排放(如燃 烧化石燃料)等。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风力扬尘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温室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 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 发全球变暖。
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07
气象学与气候学应用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灾害恢复重建
气象灾害预警
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及 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 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灾害应急管理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1引论
③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它主要集中在 大气底层,20公里以上就很少了。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一般占0。03-0。05%
④臭氧 在大气中含量极少,并且变化很大。据观测, 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在近地面层含 量很少,从10公里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15 公里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公里高度 处达到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公里高 度上就极少了。
2、什么是气候学?
气候是在对大气多年观测的基础上经 过统计、分析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如某 地是干旱或湿润的气候。
盖斯特把某一地区的气候状态定义为:该 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 的平均统计特征。
气候学就是研究气候的形成过程,分布和 变化规律的科学。
3、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1) 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各 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 所以,其研究的对象就是大气圈。
天气过程是大气的短时间状态,天气 具瞬时多变的不稳定性。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 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 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 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 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 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 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气候过程是 在一定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 的长期天气过程
(2)从内容来讲: 气候系统包括了对气候的形成分布和
变化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个环节,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海洋、陆地 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组成 的庞大的系统。
天气系统可以看成单纯的大气系统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任务
(1)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各种气候 现象的特性;
气象学和气候学课件
2019/10/6
26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气候亚型 1.降水季节分配 夏雨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加上夏季易发生
对流天气而多雨。 冬雨型:接近地中海气候区,冬雨偏多。 2.降水多少 干旱气候:又称温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在200毫
和土壤水分收支平衡结合起来,界限清晰,干燥气候与 湿润气候的划分明确细致,在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上 又具有实用价值,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世界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气候法也不足之处,他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发达的区 域,在应用动力方法进行世界气候分类时,季风这个因子 是不容忽视的。
2019/10/6
7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三、气候分类法评议
柯本气候分类法的优点是
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界限, 易于分辨;
符号简单,便于应用,便于借助计算机进行自动分 类和检索;
分类所依据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是最基本的气候资料, 易于获得,且来源广泛,记录时间长,有利于在全球 范围内推广应用;
25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Ⅱ-13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与成因:分布在35°—50°N的亚洲 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 制,深居内陆,离海遥远,降水较少。
南半球南美洲南端阿根廷的大西洋冷洋流 沿岸,正当西风带的雨影区域,因此全年 少雨。
特征: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 四季分明,年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2019/10/6
9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关于高度因素的问题
气候学气象与气候学教学课件
绪论1.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①定义: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的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科学。
②研究对象:大气圈。
主要研究内容:a.大气的一般特性。
b.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的来源。
c.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寻求变化规律。
d.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2天气学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系统、天气过程的成因、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3天气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4气候学定义:研究地球上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类型、变化规律的科学。
5气候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气候。
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①概念不同:a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和大气现象(风、云、雨、雪、降水等)的综合。
属于短时间内的微观现象。
b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属于长时间宏观现象。
②变化周期不同: a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b气候:变化慢,时间长。
③各自研究的系统不同:a天气:是个单纯的系统。
b气候:包括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动物、植物、人)五个子系统。
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7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层,是一个连续的空气圈。
8大气的组成特点:气态:水汽、氮气、氧气等;液态:水、溶液滴;固态:冰晶、悬浮的杂质;低层大气(0-90km):干洁空气、水汽、杂质;高层大气(90km以上):氮、氧原子9根据大气中的温度、水汽、成分、垂直运动分为五层: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中间层④暖层⑤散逸层10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例如:气压、气温、湿度、云量、风、降水量、能见度、日照、辐射量等。
11表示湿度的方法:a水汽压(e)b绝对湿度(a)c饱和水汽压(E)d相对湿度(f)e比湿(q)f饱和差(d)g露点(Td)12风定义:空气的水平流动。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讲38页PPT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
一、气象学的研究任务
1、掌握观测、分析、调查的方法,说明气候现象特性 2、解释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发展规律 3、应用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4、为相关及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分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等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准备知识——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 (1)期刊网的使用,提交综述,10%。9月24日 (2)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处理,10%。第7周 (3)课程论文提纲,10%。第10周 (4)课程论文及其PPT演示,10%。15周初稿、17周成稿 注:全班分10小组,6-7位同学一组;考勤算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60%,闭卷。19周
绪论
第四节 气象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大气圈水循环示意图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2012年“3.23”世界气象日-第52个
主题: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气象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宣传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一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大气的成分
基本概念: 干洁空气(干空气) 大气中固态、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 大气的污染物质:粉尘、CO, SO2, H2S, NO, NO2, 碳氢化合物 ,
时的那个温度,简称露点 符号:Td 单位:同气温
问题:已知100C时E=12.3mb,180C时 E=20.6mb.某地第一天上午8时气温 T=230C,e=12.3mb;第二天8时 T=230C,e=20.6mb.求:1)两天8时的Td1和 Td2,以此说明Td高低直接与何因子有关?2)
哪一天的f较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T' T0 dT'
T T0 dT
将 d
dT' dZ
与
dT dZ
代入上式有:
T' T0 d dZ ,T T0 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T T' (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F1
G
d
T
dZm' g 精选ppt
3) 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 变幅大,因为凹地白天散热慢,夜间有效辐射强
4) 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5) 天气(weather):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2006-9-30
精选ppt
16
• (2)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 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 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 近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006-9-30
精选ppt
17
2006-9-30
精选ppt
9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m 绝对稳定 m < <d 对干空气稳定,湿空气不稳定,此为条件性
不稳定;
>d 绝对不稳定。
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
m 条件性不稳定 d
绝对稳定 干稳湿中性
干中性 绝对不稳定 湿不稳
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 PPT
2、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 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 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 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暂过 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 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 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 包括某些年份间或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一、大气圈概述
㈠大气的组成 1、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三大类物质组成:干结空气、
水汽、气溶胶离子 2、干洁空气为主体 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
99、96%,其它气体含量甚微。除水汽外,这些气体在自然 界的温度和压力下总呈气体状态,而且标准状况下(气压 1013、25hpa温度0℃)。密度约为1293g/m³。
气象学领域广,其基本内容是:⑴把大气当作研究的 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 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⑵研究导致大气 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⑶研究大 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⑷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 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 气、人工降雨、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 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凝冻天气伴随着阴冷,不像北方雪后多晴,容易缓解。目
前我省的凝冻天气之强度和长度,面积和造成的灾害,是几 十年未遇的。我们正真实地鏖战凶猛的强敌。万众一心的 贵州人,一定能够取得这场历史性战斗的完全胜利!
重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为历史罕见
新华社特稿 2006-08-31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一、主要气象要素
温标的对应关系
一、主要气象要素
2. 气压
a.定义: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到的整 个空气柱的质量,即大气的压力。实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 整个空气柱质量的多少。若以P代表气压,F代表面积A上所 承受的力,则: P=F/A
物理含义:空气的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问题的提出
既然大气是“物质”,那么它就是“运动的”
那么如何“定量地描述”大气呢?
究竟需要“哪些量”才能较好地描述大气呢?
dP=-pgdz式称为静力方程。它表达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处 于静力平衡状态时,气压变化和高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地面气压分布一般在940—1040mb之间,在台风中心可能 低于900mb,在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可能高于1080mb。
一、主要气象要素
b.单位:mmHg, pa, mb 1hpa=1mb=3/4 mmHg c.标准大气压 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 ℃时,所测得的水银 柱高为760mmHg的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1013.25mb)。
大气科学概论
大气科学学院 王伟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二、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三、本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廉丽姝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绪论*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气象学与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大气圈(厚、严密)1)气象学及其研究对象“气”——大气“象”——现象、过程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2)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分支(2)基本内容* 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一般特性,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等。
*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换*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够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气候学及其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气候、气候系统天气与气候* 定义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状及人类活动,长时期相互作用下,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既包括该地多年来的平均状况,也包括个别年份出现的极端异常情况。
* 区别时间尺度不同;特征不同;内容不同。
2)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分布与变化的科学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3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认识大气圈组成和基本物理特性(温、压、湿、风),能正确地解释天气现象和过程,掌握气候形成的机理、气候分类的方法及气候分布的规律。
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
* 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等的基本技能。
*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中学地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关系1、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3、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关系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1、萌芽时期* 时间16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 主要成就我国:文字——观测记录、物候文献、经验知识;观测仪器——测风、测湿、测雨国外:希腊——亚里斯多德、“气候”2、初建时期* 时间: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 主要成就温度表的发明(1593)气压计的发明(1643)天气图的发展(1860~1865)气候图(1879、1882)《气候学手册》(1883)* 特点:独立的学科3 、发展时期1)前期:20世纪前50年* 气象学方面主要成果锋面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 气候学方面气候分类(1918,柯本)动力气候学(1930-1940,柯本和盖格儿)天气气候学的发展(1942,雅各布斯)2)近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对大气现象进行数值模拟把大气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国际合作、气候模式、交叉学科第一章大气概述*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高度及垂直分层* 大气的物理性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此外,还悬浮有一些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一、干洁空气1、定义及组成“洁”——洁净定义:大气中除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组成:干洁空气中大多数气体的临界温度低于自然情况下大气中可能出现的最低温度,CO2 的临界温度虽然较高,但它所对应的临界压力却大大超过其实际分压力。
因此,干洁空气中的所有成分都呈气体状态。
氮和氧容积占99.04%,加上氩,三者合占99.97%,其他气体仅占0.03%。
微量气体含量的表示:* 微量气体含量通常用体积或质量混合比表示,即单位体积(或质量)大气中微量气体所占体积(或质量)的比例。
* 以mL/L或mg/g表示* 也用ppm、ppb、ppt表示2)组成“单一”成分的气体,平均分子量28.97均质大气——90km以下非均质大气——90km以上主要成分(定常成分)——N2、O2 次要成分(可变成分)——CO2、O32、大气中的氮和氧①大气的起源* 原始大气(氢、氦为主)* 次生大气(水汽、二氧化碳等)* 现代大气(氮、氧为主要成分)②氮、氧的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①来源*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砍伐森林②分布和变化* 分布:①、垂直分布——20km以下②、水平分布——不均匀*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冬多夏少长期变化——增加③作用* 重要的温室气体* “空中肥料”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自然波动: 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4、大气中的臭氧①来源:光化反应②分布垂直分布规律“臭氧空洞”③作用“温室气体”“保护伞”经过多年的实际调查发现,在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一新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注视。
近几年,每逢到8~11月时,美国的观测卫星便在南极上空拍摄照片,观察臭氧层的变化情况,发现臭氧层逐年变薄,并已形成一个相当大的空洞。
到目前为止,南极臭氧层空洞(简称为臭氧空洞)的面积已达900万平方公里。
南极臭氧空洞的解释:* 宇宙高能粒子簇破坏了臭氧层。
* 化学反应引起臭氧损耗造成臭氧空洞。
* 大量废气的排放使臭氧层出现空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指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会使大气中的臭氧遭到破坏,随后联合国环境署制定了“世界保护臭氧层行动计划”。
1985年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联合行动,保护臭氧层。
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到目前为止,《议定书》的缔约方已达到165个之多,反映了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重视和责任。
联合国环境署还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非常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议定书》。
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氯化碳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二、大气中的水汽1、来源* 水面的蒸发* 植物的蒸腾2、分布* 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底层* 水平分布——海洋上空多于陆地上空* 时间变化3、作用* 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影响能量的传输和转化三、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1、来源* 自然源——火山喷发、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等* 人为源2、分布* 垂直分布* 水平分布3、作用* 破坏能见度* 凝结核§1.2 大气的结构一、大气的高度大气的总质量:5.27×1018kg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 物理上界——极光、1200km* 着眼于大气密度——2000~3000km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范围* 纬度变化低纬度地区——17~18km中纬度地区——10 ~12km高纬度地区——8 ~9km* 季节变化——夏季> 冬季对流层的内部结构* 下层——扰动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 中层* 上层* 对流层顶**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霾和雾: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一是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65oC/100m;* 二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
* 三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的特征* 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为平流层上层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而增温。
* 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不易产生。
* 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中间层的特征高度:平流层顶至85km处。
(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
因为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但由于空气稀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暖层的特征高度:增温——等温;中间层至800km处(1)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占空气总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难于传播。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因为所有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暖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
(3)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4)出现极光现象。
散逸层(外层)的特征因大气十分稀薄,离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场约束微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就能散逸到星际空间,所以本层称为散逸层。
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地球大气层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可伸展到22000 公里高度,称为地冕。
这可能就是地球大气层向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
从大气与地表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来说,对流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节总结:* 大气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严格地讲还含有少量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
氮、氧、氩是组成空气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臭氧等的含量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水汽等是易变的成分。
* 大气成分、温度、密度等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