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索之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赵场中心校王艳梅

教学目标: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选文:《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宇宙生命之谜》、《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呢?知道他们的什么事迹呢?

2.科学家们在研究科学的时候都会付出常人意想不到的心血,都会经历常人不能承受的重重困难,然而他们的付出与研究都是值得的。

3.今天让我们阅读四篇有关科学研究的文章,让我们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探索之路的艰辛。

二、阅读《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1.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的是谁,关于什么的研究。

2.完成阅读表格。《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3.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的主要事迹。

4.说说竺可桢有什么品质,从哪儿感受到的?

5.师小结:每一位研究科学的科学家都经历不凡,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宇宙生命之谜》

1.快速阅读《宇宙生命之谜》,完成表格。

2.说说这篇文章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3.谈谈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四、选读《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二选一)

1.两篇文章选择其中一篇来阅读,完成表格。

2.反馈交流,谈谈他们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

3.谈谈阅读了这几篇文章的感受。

五、情感升华

1.师小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研究过程心酸烦苦。

2.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表格设计:

阅读材料:

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1974年2月6日清晨六点,北京还没有破晓,寒气袭人。

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拧开半导体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然后支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戴上眼镜,借着台灯的光,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

“气温最高零下1 ℃,最低零下7 ℃,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写完之后,老人正想把笔记本合上,忽然记起一件要紧的事,又连忙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

“局报”。

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科学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

这位老人是谁呢?

他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为什么在记录了天气预报之后,又加了“局报”两字呢?原来,这“局报”就是指“气象局预报”的意思。平时,竺可桢并不记录天气预报。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他把温度计放在院子里,然后开始做早操,做好操以后把温度记下来。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打开竺可桢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项目可多啦: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

竺可桢仿佛是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时刻刻都在精心地观察着大自

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鸟叫,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降霜,第一次结冰,第一次下雪……

竺可桢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仿佛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竺可桢为什么要给大自然记日记呢?

原来,竺可桢研究着生物随着气候变化而怎样变化的科学──“物候学”。

物候学是一门与工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科学。比如说,1962年春天,北京农村的花生播种以后,受到严重的冻伤。其实,社员们是按照与前两年同样的日子播种的,为什么在前两年却没有发生冻伤呢?竺可桢打开他的记录本,找到了答案: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树、紫丁香开花的日子,比1961年迟了十天,比1960年迟了五六天,物候学的观测说明,1962年的农业季节推迟了,花生的播种日期也应适当推迟才对。

竺可桢正是深知物候学是一门如此重要的科学,所以毕生从事这一研究工作。他每天上班,本可以坐汽车,但他宁愿步行。一边走着,一边像巡逻兵一样扫视周围的一切。他善于从千树万枝中发现第一片绿叶,他善于从喧闹嘈杂的城市中听出第一声蛙鸣,他善于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看到第一只燕子,他善于从春天的风沙中辨别出第一朵柳絮……

竺可桢在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一书中,绘制出了1950年至1972年间各种物候变的曲线。这每一条曲线,不知凝聚着多少个观察数据,凝聚着竺可桢多少心血。

竺可桢还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摘引出古人对各种物候的记载,写出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国内外气象学家的重视和称赞。

竺可桢为工农业生产贡献了力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而他的成就,正是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来自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科学态度。他在1936年至1949年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亲自为浙江大学制订了校训──“求是”。他的一生,贯穿着“求是”精神。他在最后一篇科学记录上注明的“局报”两字,正是他严格的治学精神在别离人世前的又一次闪光!

宇宙生命之谜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星球系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决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和地球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