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之路
专升本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对于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同学来说,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一些专升本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者是禹。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商朝曾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巩固了统治。
2、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等霸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3、思想文化(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和“礼”,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代表人物有韩非。
(二)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2、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鼎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2、唐朝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
3、科举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五)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察举汉代规定: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主要有岁举和诏举。
岁举一年一次,由刺史、郡国守相察举孝廉及秀才等。
诏举则时间、对象、员额等均由诏令规定,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对策合格者授以官职。
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bì)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
东汉尤为盛行。
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或官府征辟,对被征辟的人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以托词不就。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陈情表》即是以祖母无人供养辞谢晋武帝不赴诏命的。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
隋统一后,规定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征辟制自此消失。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孝为敬事父母,廉为品行正直。
实际上所举多由世家大族弄虚作假,互相吹捧,故有“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举孝廉者多任为郎,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
汉以后隋以前,孝廉合为一称,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又,明、清时称举人为孝廉。
秀才本指优异之才,始见于《管子》。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时始定为选官制度中的察举科目之一。
东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等并设为举士科目,在各科中地位最高,旋停废。
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科举隋、唐以后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行。
唐代设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科最为人所重。
至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只进士一科。
【教师资格考试】4-文化素养选择题(精编)

文化素养部分题目一、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中国历史(34道)1.在秦国进行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的是()。
A.管仲B.商鞅C.鲍叔牙D.乐毅2.以下中国历史上著名历史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序,完全正确的是()。
A.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B.黄巾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起义C.诸葛亮七擒孟获——陈汤平定匈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D.安史之乱——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土木堡之变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
A.鸦片战争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百日维新》4.我国历史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武帝5.公元627年至649年,是唐朝李世民统治的年代。
在此期间,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汉武盛世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B.维新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7.中国历史上首次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8.《史记》中的“世家”主要写的是哪些人物?()A.帝王B.王侯C.人臣D.小人物9.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美国B.英国C.俄国D.法国10.蒲松龄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数次遭遇挫折。
他在铜镇尺上刻上了一副对联:石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励志对联中,描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是()。
A.韩信,勾践B.项羽,夫差C.项羽,勾践D.韩信,夫差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
A.9月2日B.9月3日C.12月12日D.12月13日12.下面人物与“完璧归赵”密切相关的是()。
A.曹植B.祖逖C.廉颇D.蔺相如13.下列成语中,与班超第二次出使西域重新打通路上丝绸之路,并一直延伸到欧洲相关的是()。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论科举考试的功过是非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举制度的功与过惠阳第一中学叶朕祯盖棺尚未定论,争论仍在继续。
”从1905年至今,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被废除了一百多年了。
但是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他们的脚步,不断探究科举制度带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影响,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过。
我作为一名学生,在浅尝辄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后,也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举制度无疑是对中国文化产生最最深远影响的里程碑似的制度。
虽然科举制度功过参半,但我认为它的功是高于过的。
一.成在萧何(一).科举制是全国的统一考试,考试具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具有一定的公证性和法定性。
它能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这是古代官僚机构有效而持续运行的前提,是人才资源的保障,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由于它公开,公证,公平,所以文人士子不论出身、地位以及家产,都可以自由的报名考试,这也是很多下层人士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它就像磁场一样,牢牢的吸引着全天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
(二).科举制度的推行大大调动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
他们自幼刻苦攻读,使读书—考试—做官成为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使得社会各个阶层人都开始读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质的同时,也是国家的进步。
(三).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
其中有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者,有的在文艺、学术、科技等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
特别是在诗文创作上,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就为用科举这张无形的网收罗了四海英才而沾沾自喜,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四).科举考试与儒家经学结合,对儒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无疑起了推进的作用。
凡应试士人,儒家经籍是必修教材。
一方面,儒家文化凭借科举制度的力量绵延传承;另一方面,科举的制度优势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难以求得更新与发展。
总体来讲,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读书人,有的入仕参政,通过科场走向官场,成为维持和支撑国家机器的栋梁,更多的则仍滞留于社会中下层,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都可称得上是国家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人才。
历史知识小科普

历史知识小科普
历史知识小科普: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直至清光绪六年(1900年)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
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在各省进行的,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中者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中者称为“进士”,其中最优秀的三人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第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进入官场。
这种选拔方式,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于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僚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通过考试,进而进入官场。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例如,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经书和八股文,导致知识面狭窄,创新思维受限。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因为一旦成为官员,就可以世袭官职,形成官僚世家。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2016.01.20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A、庖丁B、师襄C、孙膑D、弈秋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A、五十岁B、七十岁C、八九十岁D、百岁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A、布衣B、朱门C、氓D、黔首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C、息弟、息妹D、高弟、高妹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A、20B、30C、40D、50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A起B擢C补D夺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A兼B摄C署D辟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拜”什么意思?()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A隋朝B宋朝C唐朝D汉代17、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 )A、范仲淹B)B、文天祥18、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A、除夕B、正月初一C、立春D、春分19、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2016.01.20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A、庖丁B、师襄C、孙膑D、弈秋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A、五十岁B、七十岁C、八九十岁D、百岁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A、布衣B、朱门C、氓D、黔首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C、息弟、息妹D、高弟、高妹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A、20B、30C、40D、50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A起B擢C补D夺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A兼B摄C署D辟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拜”什么意思?()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A隋朝B宋朝C唐朝D汉代17、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 )A、范仲淹B)B、文天祥18、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A、除夕B、正月初一C、立春D、春分19、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历史常识100题

历史常识100题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个?答:秦朝。
3. “文景之治”是指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答:汉文帝和汉景帝。
4.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哪一部?答:《孙子兵法》。
5. 唐朝时期,哪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答:唐太宗李世民。
6. 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里?答:长安(今西安)。
7. 宋朝时期,哪位皇帝实施了“庆历新政”?答:宋仁宗赵祯。
8. 明朝时期,哪位皇帝创立了“锦衣卫”?答:明太祖朱元璋。
9. 清朝时期,哪位皇帝领导了“康乾盛世”?答:康熙皇帝。
10.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答:1898年。
11. 我国古代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答:秦朝。
12. “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请的是哪位谋士?答:诸葛亮。
13. 唐朝时期,哪位文学家被誉为“诗仙”?答:李白。
14. 北宋时期,哪位文学家被誉为“词中之龙”?答:苏轼。
15. 明朝时期,哪位航海家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化?答:郑和。
16.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谁?答: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17. 我国古代“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答:齐、楚、燕、韩、赵、魏、秦。
18. 我国古代“三皇五帝”分别是谁?答: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9.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哪个朝代?答:宋朝。
20. 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隋朝。
答:从墓地旁迁至市场旁,再迁至学校附近。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哪三个国家?答:魏、蜀、吴。
23. 唐朝时期,哪位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答:武则天。
24.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哪位诗人最多的作品?答:杜甫。
25. 明朝时期,哪位皇帝实施了“一条鞭法”改革?答:明神宗朱翊钧。
教资文化素养知识点汇总

教资文化素养知识点汇总一、历史常识。
1. 中国古代史。
- 原始社会。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 夏、商、周(西周、东周 - 春秋、战国)-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 秦、汉。
-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小篆)。
-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
两晋时期,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偏安江南。
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朝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
- 隋、唐。
- 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创立科举制。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等)发展到很高水平,对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 宋、元、明、清。
-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毕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科技成果。
宋词繁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南宋偏安,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盛世,但后期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世界古代史。
- 古埃及。
- 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流域。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字。
- 古巴比伦。
- 古印度。
- 位于南亚次大陆。
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常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
在这篇1500到1800字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1.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
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4.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5. 中国人使用汉字已经超过4000年。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着众多的国家和思想家。
7.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君主,建立了秦朝。
8. 秦始皇兴建了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9.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400多年。
10. 汉朝的统治者与民休息了一块田,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被称为“民本思想”。
11. 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接续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13. 隋朝是中国曆史上短命的一个朝代,但建立了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15. 唐朝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16. 瓷器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唐代的主要出口商品。
17.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有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8. 宋朝的青瓷以蓝色为主,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成就。
19. 书法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有着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颜真卿等。
20. 元朝是由蒙古族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最后的一个朝代。
21.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并修建了故宫。
2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有着很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四部。
2.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 《论语》是由谁编纂的。
4. 古代中国的“儒、道、法”三家分别代表了哪种思想。
5.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些人物。
6. 古代希腊的主要哲学家有哪些。
7.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为谁建造的。
8.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9. 古代中国的“诗经”属于哪个文体。
10. 古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象征什么。
11. “天人合一”是哪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
12. 《周易》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13. 古代罗马的“元老院”是什么机构。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是什么。
15. “兵马俑”是哪个朝代的文化遗产。
16.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通往哪个地区的贸易路线。
17. “木牛流马”是哪个历史人物发明的。
18. “三顾茅庐”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19. 古代印度的宗教主要包括哪几种。
20.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21.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是什么。
22. “雅典”和“斯巴达”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23. “古希腊”的四大城邦分别是哪些。
24. “中庸”是哪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概念。
25. 古代中国的“九品中正制”是什么。
26.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籍。
27. 古代埃及的法老被视为什么。
28.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分别代表了什么。
29. 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什么宗教活动。
30. “唐诗”的代表诗人有哪些。
31. “丝绸”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如何。
32. “长恨歌”是谁的作品。
33. 中国古代的“道家”强调什么。
34. “天子”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是什么。
35. “兵法”一书的作者是谁。
36. “古罗马”的“斗兽场”有什么功能。
37. “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38. “故宫”是哪个朝代的皇宫。
39.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份是何时。
40. “古代中国的书法”主要分为哪几种风格。
41. “亚历山大大帝”是哪个国家的国王。
42. “古代中国的祭天”仪式通常在哪里进行。
中国历史常识100题

中国历史常识100题1.请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孔子是哪个时期的思想家?3.请简要介绍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政治改革?4.什么是封建制度?5.请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
6.《青花瓷》是哪个朝代的代表性瓷器?7.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是哪个?8.请谈谈明朝的太监统治。
9.《三国演义》以何事为背景?10.被尊称为“乾隆皇帝”的是哪位皇帝?11.红楼梦最初的作者是谁?12.唐朝的白居易是哪种身份的人物?13.请问什么是科举制度?14.导致中国晚清政府被迫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的事件叫什么?15.著名的长城起始于哪个朝代?16.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哪里?17.清代禁止人们吸食鸦片的政策叫什么?18.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哪次?19.请介绍一下梁启超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20.元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1.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22.著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哪国人?23.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兵器有哪些种类?24.著名的“耕读社稷!”是谁的主张?25.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事变爆发于哪一年?26.著名的丝绸之路是哪个朝代开始开辟?27.中国古代哪个城市被誉为“西南门户”?28.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文化措施。
29.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是什么?30.请说明儒家与墨家的主要思想差异。
31.有“拜忏”之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32.《康熙字典》是哪位皇帝主持编纂的?3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34.楚汉之争中刘邦的对手是?35.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是?36.唐代著名的“史学者之师”是谁?37.著名的“大中书院”设立于哪个朝代?38.请简要介绍楚国大夫屈原的事迹。
39.魏晋时期的“氾滥之言”主要指什么?40.《水浒传》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什么?41.请简述北伐战争的背景及结果。
42.请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地王祠建筑。
43.请说说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44.请简述“五经”和“六艺”各代表什么?45.石渠宝笈是哪位皇帝的私人收藏?46.中国的古代发明“火药”最早用于什么目的?47.请谈谈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
《古代的科举制度》史料集锦

《古代的科举制度》教学资源资源1:历史上有些事物是创制时轰轰烈烈,不久后便销声匿迹,迅速成为历史陈迹;有些事物……当其初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別在意,后来的演变影响愈来愈大,以致后人反观作始之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初创制的重要性。
进士科就属于此类……隋炀帝喜好文词,或许还因为他是通过篡位而登上皇帝宝座,更喜作一些制度改作和振兴文教之事,以赢得名声,才在恢复国学的同时建立了进士等科。
但古老的秀才科绵延至隋代已无多少发展势头,由最初全靠举荐演变而来的秀才科带有不少历史的重负,且至隋代变得过于贵重难得,而炀帝又有意或需要选拔一些文才之士,于是另立进士、俊士等新的取士科目,与秀才、孝廉等科并行。
其实,从杨素铨试秀才时故意为难杜正玄、隋代秀才及第者仅十余人来看,秀才科在隋代已出现了停废的征兆。
而炀帝设立的进士新科目,却是一新生事物,没有什么历史负担,因此到唐代迅速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取士科目。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载《历史研究》,200年第6期资源2: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还遣留着以往荐举制的种种弊端。
其中,主要表现为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就以所谓“行卷”而言,这类文宇系素日宿构,或为诌词,或出赝剿,甚至写一些猫狗鬼怪以猎奇,实不足以反映士子的真实水平。
即使真有佳作,亦须通过显人的延誉、嘱托,方能闻达于主司,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然诗名藉藉,也是枉然。
如一代诗圣杜甫,于开元后期几次举进士不第,终身榜上无名,中唐诗人孟郊才思横溢,声名远播,然而沉沦场屋二十余年,直至五十岁始得一第,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甚高,亦屡试不第,至有“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应举只是极少数人的事业,对寻常读书人来说,那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及的仕进之路,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因此,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就显得十分有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具备文才的人才,为国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当时的秦始皇希望选拔人才,使用了一种“策问”制度,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随后的汉朝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变迁。
每个朝代对科举制度都有一些改革和调整,但整体上保持了选拔人才的核心目标。
二、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关,主要是根据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行筛选。
乡试通常在候选人所在的乡村或城市进行,考察内容主要涉及经书、史书和诗词等方面。
经过乡试的选拔,优秀的考生可以晋级到会试阶段。
会试是在省城或中央都城进行的考试,考核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
会试的合格者将进入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终考核阶段,直接面向皇帝,考查的是考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能力。
殿试的合格者将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官员,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和待遇。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它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
科举考试内容广泛,涉及经史、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鼓励了人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机制。
无论贫富、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通过考试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官员,这种制度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再次,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被认为是具备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师说文化常识

师说文化常识师说文化常识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师说文化常识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状元???
•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 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 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 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 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 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 人。
• 【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因为考中进士非 常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所以进士及第被社 会称作“成名”,亦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 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 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 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 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 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 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 三年再授官职。
【历史知识】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今河北南宫人) 。最后一个状元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他状元及 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 停止科举。
•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 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 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 八股文这种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不论内容和形式, 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朝顺治二年规定:每篇限五百五十 字。康熙二十年,增为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又 增至每篇七百字,违者不录。《四书》文和《五经》文, 虽然同是八股文,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四书》文比 《五经》文更为重要。八股取士,既禁锢人们思想,亦 抑制科学文化发展,流弊甚大。
• 宋真宗时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中读。
• 进士及第的尊荣促进了人们的立志求学和 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养成了“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不良风气。
•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 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 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 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 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 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 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 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 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 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 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 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每策包括三至五题。 出题时严加保密。殿试对策以一日为限,试卷弥封后, 收掌官用箱盛储送读卷官评阅。殿试策题,是以皇帝 的名义发问,所以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评阅 完毕,以前十卷进呈,由皇帝亲定名次。皇帝亲定进 呈十卷的甲第名次之后,由填榜官填榜。填榜后一日, 皇帝亲临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王公 百官和全体贡士届时参加。一甲三名,状元、榜眼、 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 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 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 命,当日交卷。朝考试卷,由阅卷大臣拟定一、二、 三等进呈,前十卷的名次,亦由皇帝亲定。
科举之路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 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 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 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性把他们看作文曲 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 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 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 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 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 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 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 象。
•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 (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 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 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 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 开元初年武举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 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 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 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 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 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 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八股取士
•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 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 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 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 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 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 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 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 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 生重大变化。
•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 (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 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 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 率在90%以上。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
• 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 殿试。殿试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 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亲拟试题和评判考卷。康 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试卷进 呈皇帝御览。
科举考试考什么?
• 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1、帖经, 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 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 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2、墨义。就是 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3、策论, 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 4、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 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赋),然后试 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 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 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 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 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 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 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
最年老的状元?
•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 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 年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 兴奋之余写道: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 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 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 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 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 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 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科举考试好像一架伸向云端的阶梯,只能一级级 往上爬。
• 考童生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 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 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 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 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 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监 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 一般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就称举人。
• 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 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 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 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 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 得中头甲的披红挂彩,骑马街前亮相,何等风光! 落榜的却面如死灰,脆弱的或昏倒在金榜之下, 或一根麻绳上吊,从此永诀考场。也有乐极生悲 的,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得中举人却又 疯了。
最年轻的状元? 广东的第一个状元?
•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广东的第一 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 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 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 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17岁的莫宣卿赴京 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 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 最小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