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服务 第1章

合集下载

县气象局规章制度

县气象局规章制度

县气象局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管理,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县气象局是本县气象工作的主管机构,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负责本县气象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县气象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领导负责制,实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四条县气象局依法保护国家机密和业务秘密,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县气象局设机构如下:1. 党委办公室2. 行政办公室3. 观测预报室4. 服务保障室5. 科研应用室6. 督察检查室第六条县气象局设局长一人,由县委任免;设副局长若干人,由县政府任免。

第七条局领导班子由局长、副局长组成,支持局长领导各项工作。

局领导班子成员由县委任免。

第八条各部门、各科室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本局各项任务。

第三章职责第九条县气象局的主要职责如下:1. 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的气象工作政策、法规和规章;2. 组织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工作;3. 开展气象科研、技术、装备的开发和应用;4. 组织气象人才的培养和交流;5. 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第十条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财务开支、纪律作风等制度,保障气象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一条气象局应当组织气象工作人员参加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四章管理第十二条气象局应当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资料的保存、查阅和利用。

第十三条气象局应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十四条气象局应当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激励人员积极工作。

第五章监督第十五条县气象局应当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改进工作方式。

第十六条县气象局应当接受上级部门、社会公众的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十七条对于工作失职、渎职、违法的人员,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市气象条例

上海市气象条例

上海市气象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27•【字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上海市气象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24年9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27日上海市气象条例(2024年9月27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公共气象数据开放应用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坚持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适应濒江临海和超大城市的特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气象工作的领导,协调处理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气象工作,并对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的气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区的气象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相关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气象相关工作。

发展改革、应急管理、水务(海洋)、交通、财政、经济信息化、教育、科技、规划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数据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相关工作。

气象信息工作站规章制度

气象信息工作站规章制度

气象信息工作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气象信息工作站的管理,保障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维护气象信息工作站的正常秩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气象信息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遵循政策法规,加强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发布,及时预警和纠正气象信息错误,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第四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在工作中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不得泄露、篡改或散布虚假的气象信息。

第五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和安全管理体系,防止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

第六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建立和完善健康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七条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归气象信息工作站所有。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八条气象信息工作站设立工作站长,直接负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

第九条气象信息工作站设立气象信息分析组、气象信息监测组、气象信息发布组等专业组织,各组织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十条气象信息工作站设立财务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负责工作站的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工作。

第十一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建立健全的会议制度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工作制度第十二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每天进行气象信息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三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

第十四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激励优秀员工,督促不足员工改进。

第十五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气象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准确性。

第十六条气象信息工作站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第四章纪律规定第十七条气象信息工作站的职工应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职责,服从工作站的管理。

第十八条气象信息工作站的职工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有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的行为。

第十九条气象信息工作站的职工不得泄露、篡改或散布虚假的气象信息,一经发现,将受到严厉处罚。

农村气象服务手册

农村气象服务手册

农村气象服务手册第1章农业气象基础 (3)1.1 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 (3)1.1.1 温度 (3)1.1.2 降水 (3)1.1.3 光照 (4)1.1.4 风速 (4)1.1.5 湿度 (4)1.2 农业气候区划与适应 (4)1.2.1 农业气候区划 (4)1.2.2 农业气候适应 (4)第2章农田水分管理 (4)2.1 农田水分平衡 (5)2.1.1 降水量 (5)2.1.2 蒸发蒸散 (5)2.1.3 土壤储水量 (5)2.1.4 作物需水量 (5)2.2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2.2.1 灌溉制度的制定原则 (5)2.2.2 灌溉技术 (6)2.3 雨水收集与利用 (6)2.3.1 雨水收集 (6)2.3.2 雨水利用 (6)第3章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 (6)3.1 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 (6)3.2 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7)3.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7)第4章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8)4.1 干旱的防御 (8)4.1.1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优先发展耐旱作物和品种; (8)4.1.2 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提高灌溉条件,保证作物生长关键期水分供应; (8)4.1.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8)4.1.4 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8)4.1.5 建立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 (8)4.1.6 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干旱状况。

(8)4.2 洪涝的防御 (8)4.2.1 合理规划农田排水系统,降低农田内涝风险; (8)4.2.2 加强河道整治,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4.2.3 建立健全洪涝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8)4.2.4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标准; (9)4.2.5 推广防洪避洪技术,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9)4.2.6 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制度,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

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管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信息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气象信息服务站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气象信息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是指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其服务范围包括气象预报、气候分析、灾害预警、气象科普等。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服务站设立站长、副站长,负责服务站全面工作。

站长由气象部门领导担任,副站长由气象部门领导或相关技术人员担任。

第五条服务站设立以下部门:(一)预报部:负责气象预报、气候分析、灾害预警等工作。

(二)科普部:负责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等工作。

(三)技术部:负责服务站技术支持、设备维护等工作。

(四)办公室:负责服务站综合协调、行政事务等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如下:(一)预报部:1. 负责收集、整理国内外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变化趋势。

2. 每日制作气象预报,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降水、风力等。

3. 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4. 开展气候分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二)科普部:1. 负责编制气象科普资料,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2. 组织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

3. 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单位的合作,普及气象知识。

(三)技术部:1. 负责服务站技术支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3. 及时更新气象信息数据库。

4. 协助其他部门开展技术工作。

(四)办公室:1. 负责服务站综合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负责服务站行政事务,包括人事、财务、物资采购等。

3. 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第三章服务规范第七条服务站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具备气象专业知识,熟悉气象业务流程。

3.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正文:----------------------------------------------------------------------------------------------------------------------------------------------------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1987年11月1日国家气象局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使之更好地服从于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根据气象工作的方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保护人民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宗旨,是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共同职责。

第三条气象工作应全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农业服务为重点。

第四条气象服务力求准确、及时、优质,把提高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第五条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加强公益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有偿服务。

第六条地方气象服务工作由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

为地方的气象服务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和布置,服务重点按当地经济建设的特点确定。

气象科技扶贫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专业气象服务,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地区应为气象服务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服务的分工和协作第七条气象服务体系原则上按行政区划布局,以便为各级政府和各地经济建设服务。

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市未设置气象台的原则上不再单独设立气象台,由有关省(自治区)气象台负责该市气象服务。

地区行署所在县,亦照此办理。

第八条气象服务体系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和县4个层次,各自负责责任区内的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服务责任区原则上按照行政区划分,其中:(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公开发布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范围一般以责任区内的为主;(二)为当地政府部门或专业部门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内部气象服务,其范围可不受责任区的限制;(三)海洋天气预报、警报的服务责任区按国家气象局有关规定执行。

浙江省气象气象服务业务应急响应工作规范

浙江省气象气象服务业务应急响应工作规范

浙江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业务应急响应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业务规范,切实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确保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重大社会活动及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科学、有力、有序和有效进行,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本工作规范适用于浙江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及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等应急响应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三条设立浙江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业务应急响应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部门内气象灾害及重大社会活动、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的应急处置。

第四条指挥部指挥长由省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由省气象局分管业务、应急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省气象局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员组成。

指挥部主要职责如下:1.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省委省政府有关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示精神,领导部署全省气象服务应急响应工作;指挥、协调有关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及突发事件保障应急处置工作;2.指挥调度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物资、资金及技术装备等资源,决定是否成立或派出工作组、现场服务组和专家组等;3.决定、签署应急响应的启动、调整和解除命令;4.指挥处置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和突发事件保障服务应急过程中发生的其它重大突发事件;5.履行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部署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应急与减灾处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主要负责人及应急与减灾处分管应急减灾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有关人员组成。

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如下:1.根据应急工作要求,组织应急会商和综合研判,向指挥部提出应急响应启动、调整和解除建议;组织协调应急响应处置工作,负责应急命令和相关信息的内部传达;2.协调落实上级机关、部门和领导布置的重大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3.及时处置应急响应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向指挥部报告;4.组织协调办公室和应急与减灾处按各自职责向中国气象局、省委省政府报送气象应急服务情况,向有关部门提供气象应急服务材料;组织编写应急服务工作总结及评估报告;5.承担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气象信息服务协议

气象信息服务协议

气象信息服务协议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协议是由用户(以下简称“甲方”)与气象信息服务提供方(以下简称“乙方”)就气象信息服务事宜所订立的协议。

第二条甲方在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前,应仔细阅读本协议的全部内容。

甲方点击“同意”按钮或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即表示甲方已充分理解并同意接受本协议的全部约定。

第三条乙方有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政策以及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本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

乙方将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修改后的协议内容,并在生效前提前通知甲方。

如甲方不同意修改后的协议内容,应立即停止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

第二章服务内容第四条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实时天气信息:乙方将根据甲方所在地区的气象数据,提供实时的天气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

2. 预警信息推送:乙方将根据国家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向甲方推送相关预警信息,以确保甲方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 天气趋势分析:乙方将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专业分析,提供天气趋势分析,帮助甲方做出合理的天气决策。

第五条甲方在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乙方的相关规定,不得利用该服务从事任何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章服务费用第六条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可能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具体费用标准将在乙方官方网站上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七条甲方在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时,应按照乙方的要求及时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如甲方未按时支付服务费用,乙方有权暂停或终止向甲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第四章服务的终止与解除第八条甲方有权随时终止使用乙方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

甲方需通过乙方官方网站或客服渠道进行申请,并按照乙方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九条乙方有权在以下情况下终止向甲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1. 甲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且在乙方限定的时间内未能改正;2. 甲方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从事违法违规行为;3. 甲方未按时支付服务费用。

第一章气象信息系统概述资料

第一章气象信息系统概述资料

(5)网络通信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网络 技术应用阶段。1993年4月计算机广域网传输技术 在全国推广,该技术使通过网络传输的资料种类有 了明显增加,日传输信息量增加了20倍,国内外地 面报的传输时效提高了1-1.5小时,高空观测报提前 了1小时,大大提高了气象资料传输效率。 1991年在中国气象局大院建成我国第一个高性 能的高速局域网CDCnet。 2001年11月中国气象局大院正式建成骨干网络 系统,形成以光纤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国家一级信 息“高速公路”。
2.2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早期的国产计算机应用 1967年,中央气象局批准气象科学研究院购置 国产DJS-6计算机(108计算机),从此我国气象部 门有了第一台每秒运算5-7万次浮点运算的电子计算 机。 1970年10月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安装了2 台DJS-C2晶体管计算机(111计算机)。 1978年,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JS-11 计算机(150-3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安装落户。
(2)微型计算机应用 微机转报系统:用于省一级的自动气象转报系 统和自动填图系统,取代了省级的人工通信和手工 填图。 气候资料加工:1985年开始使用微机编制地面、 高空、日辐射等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应用软件,改变 了气候资料处理“一把算盘一支笔”的落后面貌。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1995年开发,提供了较全面的分析工具和较强的交 互功能,可以显示各种气象数据和图形并供预报员 完成天气预报图的生成和修改。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用 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常常 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从学科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体系包括管理和技 术两部分。

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系统用户手册(企业端)

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系统用户手册(企业端)

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系统用户手册(企业端)在线申报平台地址主页地址: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网上办事大厅相关页面(以下以浙江省为例)。

用户功能概述注册气象信息服务企业用户在填写相关信息后,可注册网上用户进行登录。

登录注册完成后,可在线登录系统,查询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信息和相关信用记录。

业务申请:包含网上备案申请和备案信息变更,用于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网上申报及变更;业务办理:分为待办业务和已办业务,待办业务指暂存在系统中未提交的事项,已办业务用于查询业务办理记录;企业信用管理:用于网上申报企业年度信用/质量报告;个人中心:个人中心:用于修改用户密码,联系方式等用户信息。

网上申报流程备案申报用户登录后,点击页面右上角办事大厅,进入用户申报管理页面,或直接点击在线申报,进入快捷申报通道。

点击网上备案申请,进入备案申请界面备案申请表格式如下:填写技术人员信息时,请先点击追加记录,逐项填完后再点击追加另一条记录,追加完成后请点击保存按钮,如有错误,请点击删除按钮重新录入后保存。

在申报材料栏点击附件,上传申报材料的电子文档填写相关信息后,在线提交。

如未一次填完可先点击暂存保存信息。

勾选用户承诺书并点击申请-发送后,网上备案申请成功。

经气象局后台人员审核后,相关备案信息可在查询页面显示详情。

备案信息变更备案信息变更气象信息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有信息变更,可在业务申请-备案信息变更页面进行操作,操作流程参照备案申请过程。

变更完成后,经管理员审核,备案信息将在网站予以公示。

企业信用记录管理气象服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定期在线提交本企业的信用评价报告,以便管理部门及时更新相关记录。

注册用户登录后,可在页面右上角选择进入办事大厅,在左侧任务栏内,选择企业信用记录管理-报告上报功能公司历年的信用记录上报情况,可在本页面查看,需要添加信用记录材料,可点击右上角申请按键。

在弹出的表单中,填写新的信用记录数据,选择信用报告等级,并上传年度信用报告/质量评价报告的电子文档。

气象工作站工作制度

气象工作站工作制度

气象工作站工作制度气象工作站是负责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科研等工作的重要机构,为确保气象工作站的正常运行,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一章组织架构1.1 气象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全面负责气象工作站的工作。

1.2 气象工作站设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科研等业务部门,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1.3 气象工作站设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气象工作站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工作内容2.1 气象观测2.1.1 按照国家和地方气象观测规范,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2.1.2 定期检查和维护气象观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1.3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和上报气象观测数据。

2.2 气象预报2.2.1 依据气象观测数据,开展气象预报工作。

2.2.2 及时发布天气预报,提供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

2.2.3 不断研究气象预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率。

2.3 气象服务2.3.1 开展气象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

2.3.2 针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领域,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2.3.3 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气象支持。

2.4 气象科研2.4.1 开展气象科学研究,提高气象工作站的科研水平。

2.4.2 申报和承担国家和地方气象科研项目,促进气象科技进步。

2.4.3 推广应用气象科研成果,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第三章工作流程3.1 气象观测3.1.1 制定气象观测计划,明确观测任务和责任。

3.1.2 按照观测规范,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3.1.3 观测数据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和上报。

3.2 气象预报3.2.1 收集和分析气象观测数据,制定预报方案。

3.2.2 开展预报会商,形成预报结论。

3.2.3 及时发布天气预报,提供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

3.3 气象服务3.3.1 针对不同领域和用户需求,制定气象服务方案。

3.3.2 开展气象服务活动,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3.3.3 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0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

0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

2012-09-04
6
yqun
2012-09-04
7
yqun
极端高温事件:当某一观测站,最高气温超过其气候标准 期(1981-2010年)年最高气温的95%分位阈值时,定义为 一次极端高温事件。 极端连续高温事件:当某一观测站,连续高温(≥35℃)日 数超过其气候标准期(1981-2010年)年最长连续高温日数 95%分位阈值时,定义为一次极端连续高温事件。
2012-09-04
11
yqun
课程目的
•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 本知识,有一定的气象气候观测、资料整 理的技能,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 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2012-09-04
12
yqun
构成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引论 • 第二、三、四章为气象学基本内容,这些 气象要素构成了第五章天气系统 • 第六、七、八、九为气候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内容: 大气的热能、水分、运动、天气系统、气 候形成、气候带气候型、气候变化和人类 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今夏气温偏高 局地高温极端性明显 据统计,今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为21.4℃,较常年同期(21.0℃) 偏高0.4℃。全国共有89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 ,其中3站日最高温突 破历史纪录。较为显著的是,河南宜阳(42.8℃)等7站出现日最高 温超过42℃的极端酷热天气。 8月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入夏以来全国共有198站出现极端连续高 温日数事件 ,主要分布于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汉东部、川渝、东 南沿海等地,其中18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重庆开县 (28天)和奉节(22天)连续高温日数超过20天。 8月上中旬,受持续高温及降水偏少影响,重庆、湖北、河南等地 一度出现干旱。湖北28个县(区、市)、河南南阳市唐河县、重庆万 州区、湖南桑植县等地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现象。8月下 旬以来上述旱区普遍出现降水,气象干旱得到缓和。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案手册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案手册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案手册第1章引言 (3)1.1 农业气象服务背景 (3)1.2 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 (3)第2章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分析 (4)2.1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历程 (4)2.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4)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5)第3章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5)3.1 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5)3.1.1 作物生长周期与气象条件 (6)3.1.2 农业水资源管理与气象服务 (6)3.1.3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 (6)3.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6)3.2.1 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 (6)3.2.2 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 (6)3.2.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6)3.3 农业气象服务市场潜力评估 (6)3.3.1 农业生产规模与结构 (6)3.3.2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7)3.3.3 农业气象服务市场前景预测 (7)第4章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4.1 农业气象服务组织架构 (7)4.1.1 层级架构 (7)4.1.2 职能部门设置 (7)4.2 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培训与管理 (7)4.2.1 人员培训 (7)4.2.2 人员管理 (8)4.3 农业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8)4.3.1 观测设施 (8)4.3.2 预报与服务设施 (8)4.3.3 技术研发与推广设施 (8)第5章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采集 (8)5.1 农业气象观测要素 (9)5.1.1 土壤要素 (9)5.1.2 大气要素 (9)5.1.3 生物要素 (9)5.2 农业气象观测方法与技术 (9)5.2.1 观测方法 (9)5.2.2 观测技术 (9)5.3 农业气象数据质量控制 (10)5.3.1 数据审核 (10)5.3.3 数据验证 (10)5.3.4 数据同化 (10)5.3.5 数据存储与管理 (10)第6章农业气象预报与预警 (10)6.1 农业气象预报方法 (10)6.1.1 常规气象资料收集与分析 (10)6.1.2 农业气象模型建立与应用 (10)6.1.3 数值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10)6.1.4 农业气象遥感监测 (10)6.2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11)6.2.1 灾害性天气识别与评估 (11)6.2.2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11)6.2.3 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 (11)6.3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与发布 (11)6.3.1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 (11)6.3.2 产品制作流程 (11)6.3.3 产品发布与传播 (11)6.3.4 产品效果评估与改进 (11)第7章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 (11)7.1 农业气象信息处理与分析 (11)7.1.1 数据收集与整合 (11)7.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2)7.1.3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12)7.2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12)7.2.1 信息服务系统架构 (12)7.2.2 信息服务平台 (12)7.2.3 数据共享与交换 (12)7.3 农业气象信息传播与推广 (12)7.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12)7.3.2 农业气象科普宣传 (12)7.3.3 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12)第8章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拓展 (13)8.1 农业气象保险服务 (13)8.1.1 产品开发 (13)8.1.2 风险评估 (13)8.1.3 保险理赔 (13)8.2 农业气象技术服务 (13)8.2.1 农业气候区划 (13)8.2.2 气象灾害预警 (13)8.2.3 农业气象指导 (13)8.3 农业气象产业链延伸 (13)8.3.1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13)8.3.2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 (14)第9章农业气象服务政策与法规 (14)9.1 农业气象服务政策体系 (14)9.1.1 政策制定背景 (14)9.1.2 政策目标 (14)9.1.3 政策措施 (14)9.2 农业气象服务法律法规 (14)9.2.1 法律法规概述 (14)9.2.2 法律法规内容 (14)9.3 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 (15)9.3.1 标准化建设 (15)9.3.2 规范化管理 (15)9.3.3 政策与法规的贯彻落实 (15)第10章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前景与展望 (15)10.1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5)10.2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机遇与挑战 (15)10.3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建议与展望 (16)第1章引言1.1 农业气象服务背景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象条件的影响。

气象服务标准化流程

气象服务标准化流程

气象服务标准化流程是指将气象服务的各个环节标准化,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气象服务标准化流程:
1. 需求分析:
与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需求,包括所需气象信息的内容、时间范围、空间范围、精度要求等。

2. 资料收集:
根据需求收集相关的气象资料,包括历史气象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卫星和雷达图像等。

3. 气象预报制作:
利用气象模型和算法,结合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制作气象预报产品。

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

4. 质量控制:
对制作的气象预报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预报的准确性。

采用人工审核和自动校验相结合的方式,检查预报产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5. 预报产品发布:
将经过质量控制的气象预报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给客户,如网站、手机应用、短信等。

6. 服务反馈:
收集客户对气象服务的反馈意见,包括预报准确性、服务时效性、用户体验等方面。

7. 服务改进:
根据客户反馈和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流程和预报模型,提高服务质量。

8. 定期评估:
定期对气象服务流程进行评估,包括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预报准确性等方面。

以此为基础,调整和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气象服务持续改进和提升。

国际民航公约附件3 国际航空气象服务 - 2001(已失效)

国际民航公约附件3 国际航空气象服务 - 2001(已失效)

13
第 4 章 气象观测和报告
15
4 1 航空气象站和观测
15
4 2 例行观测和报告
15
4 3 特殊观测和报告
16
4 4 为起飞和着陆的观测和
报告
17
4 5 地面风的观测和报告 18
4 6 能见度的观测和报告 19
4 7 跑道视程的观测和报告. 20
4 8 现在天气的观测和报告. 21
4 9 云的观测和报告
23
4 10 气温和露点的观测和报告
24
4 11 气压值的观测和报告 24
4 12 补充情报的观测和报告. 24
4 13 报告的内容
25
4 14 火山活动的观测和报告. 26
第 5 章 航空器观测和报告
27
5 1 各国的义务
27
5 2 航空器观测
27
5 3 飞行中航空器观测的报告
27
5 4 例行航空器观测
附件条文在本国规章中的应用 理事
会于 1948 年 4 月 13 日通过了一项决议 提 请各缔约国注意这样一种客观需要 即在其 本国规章中 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使用国际民 航组织的 具有规章性质的那些 标准 的 确切语言 并注明与 标准 不同之处 包 括本国对航行安全或正常具有重要意义的 任何附加的规定 本附件的条文已尽可能写 得便于将其编入本国法规 而无需在文字上 作重大改变
33
6 4 起飞预报
35
6 5 地区区域预报中心发布的
预报以外的区域预报和航
路预报
35
6 6 低空飞行区域预报 36
第7章
重要气象情报 低空气象情报
AIRMET 机场警报和风切变警

40

气象规章制度

气象规章制度

气象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工作,规范气象活动,保障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气象规章制度,是指国家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指导、管理、监督和规范气象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气象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气象台站、气象预报预测机构、气象信息使用单位以及从事气象活动的其他组织和公民。

第四条气象规章制度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二章气象预报预测第五条气象预报预测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按照业务规范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工作。

第六条气象预报预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报预测质量控制制度,确保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气象预报预测机构应当依法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并对其准确性负责。

第八条气象预报预测机构应当根据气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预报预测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第三章气象灾害防御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第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章气象信息服务第十三条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按照业务规范开展气象信息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第十五条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应当依法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第十六条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应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气象信息产品和服务。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

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

气象信息员管理方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和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规范气象信息员的管理,根据《自治区气象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所称气象信息员,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协助气象部门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情收集等工作的公益性服务人员。

包括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队(社区)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联系人。

第三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员管理工作,适用本方法。

第二章气象信息员聘任与解聘第四条信息员的聘任应遵循“本人自愿,单位推荐,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的原那么,优先从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中小学校长、退伍军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农网信息员中选用。

第五条每个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应当配备1名以上联络员,联络员一般由联动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每个乡镇(街道)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协理员,气象协理员一般由乡镇(街道)干部担任;每个村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信息员,村气象信息员一般由本村村队干部担任;城市社区、学校、车站、医院、农业园区、旅游区、工矿企业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配备1名以上应急联系人,应急联系人一般由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负责人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

第六条气象信息员一经聘用,需登记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

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将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录入数据库,统一颁发聘书和徽章,并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信息员或气象信息员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调整时,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按程序报送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

第七条气象信息员选聘条件:(一)关心气象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能服从气象主管机构的组织管理。

(二)长期在责任区工作或居住,和责任区联系较多,熟悉责任区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实际应用技术问题有时也不得不去研究这些
问题,但是研究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根本目的是 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
3、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方法问题
● 气象服务技术具体方法的研究要突出其
实用性
● 气象服务在技术方法上要不断创新
独立开发; 在移植基础上进行改进; 在综合各家所长的基础上组装集成。
二是加强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的手段现代化
建设,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便进行快速、
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尽量客观定量的数学分析。
四、发展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的方法
随着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 之而来的问题是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首先 根据各行各业的特定需求,找出特定的气象服务 指标,然后根据气象服务指标的要求具体制作专 业化的服务产品。不仅经济部门各行各业的专业 气象用户有各不相同的特定气象服务需求,公众 对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更加定 量化、定点化等等。高质量的产品要靠高水平的 方法来制作,这就要求形成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 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发展气象服务技术方法 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1、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的选题方法
— “逆向思维方法” 要实现气象服务专业化,首先要走出专业服 务思想方法上的一个误区,即:“我有什么产品 就为用户提供什么产品”,“我只有大路货产 品— 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的初级产品,反正独家经营,
用户爱要不要”;代之以“逆向思维方法”,即: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气象服务,就千方百计地去开
一、气象服务学方法论的基本框架
气象服务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包括以下两个 层次的问题(图1.2)。
二、气象服务学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气象服务涉及面很广,涉及的学科很多,可 能用到的思路和方法非常广泛。马鹤年提出的总 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1、以促进气象服务业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 解决气象服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作为应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选 题要针对服务实践提出的问题,突出重点。应当 特别重视对服务实践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中 发现需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气 象服务研究成果要以能指导气象服务提高科技水 平和服务效益为最终检验指标。
事业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 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温家宝副总理,1999年12月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1999年制定 。
三、气象服务学的定位
1、气象服务学是应用技术学科
● 气象服务学是在气象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发
展起来的学科,推动气象服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气象服务实践的需要,气象服务实践经验为气
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 生今后从事有关气象服务方面的工作奠定较扎实 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 论(3) 第二章 气象服务的若干经济学问题(4) 第三章 气象服务的心理学问题(4) 第四章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效益决策理论应用(7) 第五章 气象服务法规化管理 (3) 第六章 气象信息服务营销技术(3)
4、强化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手段
气象服务的软科学研究需要加强相关软科学 研究的基础和手段现代化建设,使之“硬”起来。
一是建立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数据库,系统
收集包括服务对象行业的发展人才及运行机制、服务技术方法、服务营销 情况等基础信息。
展和服务的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相
关的软科学研究,促进气象服务管理现代化,全
面提高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3、在移植的基础上集成创新 气象服务学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新学科,是边 缘性的应用学科,学习一切适于本学科的方法, 将其移植过来为我所用,是最实际的有效办法。 在移植基础上集成创新,形成有特色的气象服务 方法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集成创新。 但气象服务实践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具体技 术问题,仅靠移植方法可能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移植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要靠自己探索创新。 既不盲目移植,也不为“创新”而创新,一 切 为了解决气象服务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 气象服务学才能发展得更有特色、更高水平。
4、在总结气象服务实践经验和已有初步成果
的基础上提炼创新 发展气象服务学的根本基础是气象服务实践。 我国的气象服务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 基础上也已经初步发展出各有自身特色的一些专业
气象如航空气象、农业气象等,初步形成了有专业
特色的方法。当务之急是要运用科学的综合方法,
从一些特定专业的服务规律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
类推理方法;各种综合和深化研究的方法(德尔
菲法等);各种预测、决策方法(最优决策方法 和风险决策方法等)。
2、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注重采用定量的数学方 法,软科学也应力求应用各种适用的数学方法,
使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更深入。对于尚难用定量
方法来研究的问题,有时可以采用变换的办法,
使得在信息的再分析和处理时,可以采用一些定
2、软硬并举,相互促进
一方面必须尽可能运用各种适用的现代科学 技术方法,制作出有专业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在服务过程中还会碰到大量的软
科学问题。象如何认识服务需求发展规律,规划
服务业的发展;如何根据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和运
行规律,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 这些问题研究的透,就会对气象服务硬技术的发
从初步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 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三、气象服务的软科学方法问题
1、学习和移植一切适用的软科学方法
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尚处在发展初期,首先
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各种通用软科学方法,根据 所研究的气象服务软科学问题的特点,选择适用 的软科学方法,为我所用。 如:系统分析诊断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各
气象信息服务
Meteor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s
主讲:赵小艳
课程简介
气象信息服务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应用气象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气象服务基本原理,气象 服务的若干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气象服务效益
评估方法,气象服务法规化管理,气象服务营销
技术和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方法等内容。通过本课
第七章 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方法(10)
总学时:34 学时

课:28 学时

习:6 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 气象服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2001, 马鹤年等。 参考书: [1] 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出版社,1997, 章澄昌。 [2] 应用气象学,气象出版社,1994, 胡毅等。 [3] 气象信息与最优经济决策导论,气象 出版社,1997,沈长泗等。
§2 气象服务的方法论问题
每一个走向成熟的学科都有具备自己特色的 学科方法论,包括研究本专业学科规律的方法和 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的科学技术 方法体系。 近年来,我国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有了长足的 进步,而专业有偿服务却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滑坡 势头。我国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无论是专业化 程度还是产品的专业科技含量,与国际先进水平 都有较大差距,为什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这个 问题应从气象服务学方法论角度进行研究。
发、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
2、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的目标问题
我国的气象服务业要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 差距,需要大力提高服务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 提高服务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要加 强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气象服务学是一门应
用技术学科,在研究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过程中
仍有可能涉及有待探索的理论和学术问题,为了
c.气象服务业在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中的定位 气象服务是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四大功能块的 第四功能块(图1.1)
(2)气象服务在气象事业中的定位
● 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气象 现代化发展纲要”中的明确规定。
● 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业之本
是199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文件更进一步的
第一章


§1 气象服务学及其定位 §2 气象服务的方法论问题 §3 气象服务的分类 §4 气象服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5 气象服务学的应用和发展 §6 气象服务基本原理
本章重点:
● 气象服务学及其主要内容 ● 气象服务的定位
● 气象服务学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 气象服务的分类
● 气象服务基本原理
● 气象服务技术是依托气象基本业务技术发
展起来的一门专门技术,气象基本科学技术是气 象服务技术的基础和依托;
● 气象服务技术又不简单地等同于基本气象
技术,它还广泛地吸收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发
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
b 气象服务业务分系统是整个气象业务系统
的窗口和出口
● 气象基本业务活动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更
2、气象服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目标
● 气象服务学的定义
气象服务学是研究气象服务理论和技术方法 的科学,它研究基本气象科学技术如何有效地延 伸、发展和转化为各行各业的效益,是为发展气
象服务业服务的应用学科。
● 气象服务学的研究对象
气象服务学总的研究对象就是气象服务业。
● 气象服务学研究的目标
气象服务学研究的目标是形成能够指导现代
气象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和服务技术方法体系。
3、气象服务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 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 ● 气象服务的经济学问题 ● 气象服务的心理学问题 ●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效益决策 ● 气象服务的管理
● 气象服务营销技术
● 气象信息服务技术 ● 气象工程服务技术
二、气象服务业的定位
1、气象服务在气象事业中的定位 (1)气象服务在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中的定位 a 气象服务技术既是气象基本科学技术的延 伸,又是气象基本科学技术的发展
§1 气象服务学及其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