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证明线段相等的一些常见方法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SSA型”三角形中相等线段的证明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SSA型”三角形中相等线段的证明

“SSA型”三角形中相等线段的证明
初中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形如“SSA”的两个三角形之间边角相等关系的证明,此类题型一般有几种解题思路.本文试通过具体例题加以说明.
例1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DC>DA,AB=BC,BD平分∠ADC,求证:∠A +∠C=180°.
分析由题意可得:△ABD和ACBD中,∠1=∠2,AB=BC,再加上BD=BD,这两个三角形属于SSA型的三角形,这一类三角形中相等线段的证明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证法一构造△ABD.
证明如图2,在线段DC上截取DE=4D,连BE.在△ABD和△EBD中,
例2 △ABC中,AB>AC,AD平分∠BAC,E是BC的中点,过点E作AD的平行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交AB于点G,求证:BG=CF.
分析△BGE和△CFE中,∠4=∠F,BE=EC,再加上BG=FC,这两个三角形还是属于那种SSA型的三角形,于是有如下证明方法:
证法一构造△EFC.
证明如图6.在线段FE的延长线上找到点H,使得BE=BH,连BH.
证法二构造△BGE.
证明如图7,在线段FE上找到点H,使得CE=CH,连CH.
证法三构造Rt△.
证明如图8,分别过点B、C作直线EF的垂线,垂足分别为N、M.
通过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对于SSA型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用截取、延长某边,或作垂线等方法,构造新的三角形,进而采用SAS、AAS等方法来证明其关系.。

中考数学专题测试-四边形的证明与计算(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专题测试-四边形的证明与计算(答案解析)

【考点分析】一、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二、证明两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三、证明两直线平行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四、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备战2023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08 全等三角形

备战2023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08 全等三角形

考点08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主要包括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中考中,全等三角形的直接考查主要以选择和填空为主,有时也会以证明的形式考查,难度一般较小;但大多数情况下,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多作为工具性质与其他几何知识结合,用于辅助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考查面较广,难度较大,需要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

考向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都相等.1.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A .③和④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和②2.下图所示的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 .3.如图,ABC DBC ∆∆≌,45A ∠=︒,86ACD ∠=︒,则ABC ∠的度数为( )A .102︒B .92︒C .100︒D .98︒4.如图,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若AB BC ⊥,10cm AB =,4cm DH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为( )2cm .A.40B.24C.48D.645.如图,△ABC≌△ADE,若∠B=80°,∠E=30°,则∠C的度数为()A.80°B.35°C.70°D.30°考向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它们所对的任意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二)灵活运用定理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因为全等三角形有很多重要的角相等、线段相等的特征,还在于全等三角形能把已知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与未知的结论联系起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 条件充足时直接应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先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种情况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比较充分,只要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寻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 条件不足,会增加条件用判定定理此类问题实际是指条件开放题,即指题中没有确定的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即从求证入手,逐步分析,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3. 条件比较隐蔽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当边或角的关系不明显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作为桥梁,沟通边或角的关系,使条件由隐变显,从而顺利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的几种辅助线添加:①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②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③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④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⑤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之类的题目.1.在如图所示33⨯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图中能画出( )个与ABC 全等的格点三角形(不含ABC ).A .3B .4C .7D .82.如图,B C ∠=∠,要使ABE ACD △△≌.则添加的一个条件不能是( )A .ADC AEB ∠=∠ B .AD AE =C .AB AC =D .BE CD =3.一块三角形玻璃不慎被小明摔成了四片碎片(如图所示),小明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配一块与原玻璃一样的玻璃.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 )A .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 .带1、4或2、3去就可以了C .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 .带1、2或2、4去就可以了4.数学课上,同学们探讨利用不同画图工具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小旭说:我用两块含30°的直角三角板就可以画角平分线.如图,取OM =ON ,把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两直角边交于点P ,则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小旭这样画的理论依据是( )A .SSAB .HLC .ASAD .SSS5.如图,△ABC ≌△EBD ,∠E =50°,∠D =62°,则∠ABC 的度数是( )A .68°B .62°C .60°D .50°考向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2022·重庆八中模拟)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D BC ⊥于D ,如果25cm AB =,20cm BC =,15cm AC =,且2150cm =ABC S △,那么OD 的长度是( )A .2cmB .3cmC .4cmD .5cm3.(2022·上海徐汇·二模)如图,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按如图方式摆放,记两把尺的接触点为点P .其中一把直尺边缘恰好和射线OA 重合,而另一把直尺的下边缘与射线OB 重合,上边缘与射线OA 于点M ,联结OP .若∠BOP =28°,则∠AMP 的大小为( )A .62°B .56°C .52°D .46°4.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具体做法如下:如图,已知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M N ,重合,则过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便是AOB ∠的平分线.在证明MOC NOC ≌时运用的判定定理是( )A .SSSB .SASC .ASAD .AAS5.如图,Rt △ABC 中,∠C =90°,用尺规作图法作出射线AE ,AE 交BC 于点D ,CD =5,P 为AB 上一动点,则PD 的最小值为( )A .2B .3C .4D .51.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B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C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且交点在直角顶点处D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个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2.如图,已知ABC A BC ''≌,A C BC ''∥,∠C =25°,则ABA '∠的度数是( )A .15°B .20°C .25°D .30°3.(2022·福建·模拟)如图,AD 是AEC △的角平分线,2AC AB =,若4ACD S =,则ABD △的面积为( )A .3B .2C .32D .14.如图,在Rt ABC 中,90,C 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DE //AB ,交AC 于点E ,DF AB ⊥于点F ,5,3DE DF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BF =B .3DC = C .5AE =D .9AC =5.(2022·河北·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模拟)如图,已知ABC ,90C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边AB ,AC 于点M ,N ;②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BC 的内部相交于点P ;③作射线AP 交BC 于点D .下列说法一定成立的是( )A .BD AD =B .BD CD >C .>BD AC D .2BD CD =6.(2022·河南·一模)在以下三个图形中,根据尺规作图的痕迹,能判断射线AD 平分BAC ∠的是( )A .图2B .图1与图2C .图1与图3D .图2与图37.(2022·山东威海·一模)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垂足为M .若∠ABC =30°,∠C =38°,则∠CDE 的度数为( )A .68°B .70°C .71°D .74°8.(2022·福建三明·模拟)如图,BD 平分∠ABC ,F ,G 分别是BA ,BC 上的点(BF BG ≠),EF EG =,则∠BFE 与∠BGE 的数量关系一定满足的是( )A .90BFE BGE ∠+∠=B .180BFE BGE ∠+∠=C .2BFE BGE ∠=∠D .90BFE BGE ∠-∠=9.(2022·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一模)如图,在ABC 中,AD BC ⊥,垂足为点D .下列条件中,不一定能推得ABD △与ACD 全等的条件是( )A .AB AC = B .BD CD =C .B DAC ∠=∠D .BAD CAD ∠=∠ 10.(2022·安徽滁州·二模)如图,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点P 是OC 上的一点,PD ⊥OA 于D ,PE ⊥OB 于E ,F 为OC 上另一点,连接DF ,EF ,则下列结论:①OD =OE ;②DF =FE ; ③∠DFO =∠EFO ;④S △DFP =S △EFP ,正确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1.如图,D 为Rt ABC △中斜边BC 上的一点,且BD AB =,过D 作BC 的垂线,交AC 于E .若6cm AE =,则DE 的长为 __cm .12.如图,ABC ∆中,90,6,8ACB AC BC ︒∠===.点P 从A 点出发沿A →C →B 路径向终点B 点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点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点P 运动________秒时,PEC ∆与QFC ∆全等.13.如图,在ABC 中,∠BAC =90°,AD 是BC 边上的高,BE 是AC 边的中线,CF 是∠ACB 的角平分线,CF 交AD 于点G ,交BE 于点H ,①ABE 的面积=BCE 的面积;②∠F AG =∠FCB ;③AF =AG ;④BH =CH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_____.14.如图,小虎用10块高度都是4cm 的相同长方体小木块,垒了两堵与地面垂直的木墙,木墙之间刚好可以放进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AC BC =,90ACB ∠=︒),点C 在DE 上,点A 和B 分别与木墙的顶端重合,则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为______.15.如图,E ABC AD ≅∆∆,BC 的延长线经过点E ,交AD 于F ,105AED ∠=︒,10CAD ∠=︒,50B ∠=︒,则EAB ∠=__︒.16.(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如图,在△ABC 中,高AE 交BC 于点E ,若1452ABE C ∠+∠=︒,5CE =,△ABC 的面积为10,则AB 的长为___________.17.(2022·山东济南·三模)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P 、Q 分别在AB ,BC 的延长线上,且BP=CQ ,连接AQ 和DP 交于点O ,分别与边CD 和BC 交于点F 和E ,连接AE ,以下结论:①AQ ⊥DP ;②AOD S =OECF S 四边形;③OA 2=OE•OP ;④当BP =1时,tan ∠OAE =1316,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18.(2022·贵州铜仁·一模)如图,在ABC 中,8BC =,6AC =按下列步骤作图:步骤1:以点C 为圆心,小于AC 的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步骤2: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 ; 步骤3:作射线CM 交AB 于点F ,若 4.5AF =,则AB =______.19.(2022·湖北襄阳·一模)如图,已知AC BD =,A D ∠=∠,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AFC DEB △≌△(写出一个即可).20.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8cm ,BC =10cm .点C 在直线l 上,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A →C 的路径向终点C 运动;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点Q 分别以每秒1cm 和2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分别过点P 和Q 作PM ⊥直线l 于M ,QN ⊥直线l 于N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秒时,△PMC 与△QNC 全等.21.已知:如图所示,PC PD C D =∠=∠,.求证:PCB PDA ≌.22.如图所示,点E 在线段BC 上,12∠=∠,AD AB AE AC ==,,求证:DE BC =23.(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已知:如图,点A 、D 、C 、F 在一条直线上,且AD CF =,AB DE =,BAC EDF ∠=∠.求证:B E ∠=∠.24.如图,己知正方形ABCD,点E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DE.(1)请用尺规作图法,在CD的延长线上截取线段DF,使=DF CE;(不要求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连接AF.求证:△AFD≌△DEC.25.(2022·陕西延安·二模)如图,已知ABC,请用尺规作图法在BC上求作一点E,使得点E到、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AB AC26.如图,已知等边ABC,AD是BC边上的高,请用尺规作图法,在AD上求作一点O,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60BOD,,,与MN分别交于点27.如图,已知直线MN与▱ABCD的对角线AC平行,延长DA DC AB CB,,,.E H G F(1)求证:EF GH =;(2)若FG AC =,试判断AE 与A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8.如图(1)所示,A ,E ,F ,C 在一条直线上,AE =CF ,过E ,F 分别作DE ⊥AC ,BF ⊥AC ,若AB =CD ,可以得到BD 平分EF ,为什么?若将△DEC 的边EC 沿AC 方向移动,变为图(2)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29.如图,已知EB CF ∥,OA =OD ,AE =DF .求证:(1)OB=OC ;(2)AB ∥CD .30.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①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②的位置时,求证:DE AD 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③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不需要证明.1.(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小明家仿古家具的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坏了,需要重新配一块.小明通过电话给玻璃店老板提供相关数据,为了方便表述,将该三角形记为ABC ∆,提供了下列各组元素的数据,配出来的玻璃不一定符合要求的是( )A .,,AB BC CA B .,,AB BC B ∠ C .,,AB AC B ∠D .,,∠∠A B BC4.(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平分一个角.如图,在AOB ∠的两边OA 、OB 上分别在取OC OD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C 、D 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 的射线OM 就是AOB ∠的平分线.这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5.(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AB ∥ED ,AC ∥FD ,要使△ABC ≌△DEF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只需添一个)6.(2020·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B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 、BC 于点D 、E .②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同样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 . ③作射线BF 交AC 于点G .如果8AB =,12BC =,ABG 的面积为18,则CBG 的面积为________.7.(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在ABCD 中,BE 、DG 分别平分ABC ADC ∠∠、,交AC 于点E G 、.(1)求证:,BE DG BE DG =∥;(2)过点E 作EF AB ⊥,垂足为F .若ABCD 的周长为56,6EF =,求ABC ∆的面积.8.(2020·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如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 =AC ,∠B =∠C ,求证:BD =CE9.(2020·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AC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1=∠B ,点E 、F 分别在AB 、BC 上,BE =CD ,BF =CA ,连接EF .(1)求证:∠D =∠2;(2)若EF ∥AC ,∠D =78°,求∠BAC 的度数.1.(2022·江苏南京·二模)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C 上,BD 平分ABC ∠,延长BA 到点E ,使得BE BC =,连接DE .若38ADE ∠=︒,则ADB ∠的度数是( )A .68°B .69°C .71°D .72°2.(2022·江苏常州·一模)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互补,且BAC DAC ∠=∠,15AB =,12AD =.过顶点C 作CE AB ⊥于E ,则AE BE的值为( )A B .9 C .6 D .7.23.(2022·江苏·南通市陈桥中学一模)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4,△ABC 的面积为10,BD 平分∠ABC ,若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则CM +MN 的最小值为( )A .4B .5C .4.5D .64.(2022·江苏盐城·一模)如图,点E ,F 在AC 上,AD =BC ,DF =BE ,要使△ADF ≌△CBE ,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 .∠A =∠CB .∠D =∠BC .AD ∥BC D .DF ∥BE5.(2022·江苏南通·二模)如图,在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B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 ,BC 于点D ,E ;②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BC ∠的内部交于点F ; ③作射线BF ,交AC 于点G .如果6AB =,9BC =,ABG 的面积为9,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6.(2022·江苏·模拟)如图,在Rt △ABC 中,∠C =90°,∠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CD =2,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_.7.(2022·江苏·南通市陈桥中学一模)如图,在Rt ABC △中,90C ∠=︒,以顶点A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边BC 于点D ,若4CD =,5AB =,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__.8.(2022·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二模)已知:如图,AC BD =,AD BC =,AD ,BC 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OE AB ⊥,垂足为E .求证:(1)ABC BAD ≌.(2)AE BE =.9.(2022·江苏镇江·模拟)如图,∠BAC =90°,AB =AC ,BE ⊥AD 于点E ,CF ⊥AD 于点F .(1)求证:△ABE ≌△CAF ;(2)若CF =5,BE =2,求EF 的长.10.(2022·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二模)如图,在△ABC 中,O 为BC 中点,BD ∥AC ,直线OD 交AC 于点E .(1)求证:△BDO≌△CEO;(2)若AC=6,BD=4,求AE的长.11.(2022·江苏徐州·模拟)(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1∠BAD,线段EF、BE、FD之间的关系是;(不需要证明)2(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12证明.(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1∠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2系,并证明.12.(2022·江苏盐城·一模)【提出问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P,P A=3,PB=4,PC=5.求∠APB的度数?小明提供了如下思路:如图2,将△APC绕A点顺时针旋转60°至△AP'B ,则AP'=AP=3,P'C=PB=4,∠P'AC=∠P AB ,所以∠P'AC+∠CAP=∠P AC+∠BAP ,即∠P'AP=∠BAC=60° ,所以△AP'P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 P'P=60° ,……按照小明的解题思路,易求得∠APB= ;【尝试应用】如图3,在等边三角形ABC外一点P,P A=6,PB=10,PC=8.求∠APC的度数?【解决问题】如图4,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b(b>0),在第一象限内一点P,满足PB:PO:P A=1:2:3,则∠BPO= 度(直接写出答案)1.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A .③和④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和②【答案】D【分析】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①和②,是全等图形,将①顺时针旋转180°即可和②完全重合,其它两个图形不符合 故选D .2.下图所示的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全等图形的概念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如图所示:故选B .3.如图,ABC DBC ∆∆≌,45A ∠=︒,86ACD ∠=︒,则ABC ∠的度数为( )A .102︒B .92︒C .100︒D .98︒【答案】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 DCB ∠=∠,求出ACB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详解】解:ABC DBC ∆∆≌,ACB DCB ∴∠=∠,86ACD ∠=︒, 43ACB ︒∴∠=,45A ∠=︒,18092ABC A ACB ∴︒--∠︒∠=∠=;故选:B .4.如图,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若AB BC ⊥,10cm AB =,4cm DH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为( )2cm .A .40B .24C .48D .64【答案】C【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 ≌DEF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等于DEFEHCABCEHCABEH SSSSS -=-=梯形即可求解.【详解】解:∵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 ∴ABC ≌DEF △,6BE =cm , ∴ABC 的面积等于DEF △的面积, 又AB BC ⊥,10cm AB =,4cm DH =, ∴1046HE DE DH AB DH =-=-=-=(cm ), ∴四边形HCFD 的面积等于DEFEHCABCEHCABEH S SSSS -=-=梯形()12AB HE BE =+⋅ ()11066482=+⨯=(2cm ) 故选C .5.如图,△ABC ≌△ADE ,若∠B =80°,∠E =30°,则∠C 的度数为( )A.80°B.35°C.70°D.30°【答案】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ABC≌△ADE,∠E=30°,∠C=∠E=30°,故选:D.考向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它们所对的任意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二)灵活运用定理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因为全等三角形有很多重要的角相等、线段相等的特征,还在于全等三角形能把已知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与未知的结论联系起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 条件充足时直接应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先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种情况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比较充分,只要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寻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 条件不足,会增加条件用判定定理此类问题实际是指条件开放题,即指题中没有确定的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即从求证入手,逐步分析,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3. 条件比较隐蔽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当边或角的关系不明显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作为桥梁,沟通边或角的关系,使条件由隐变显,从而顺利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的几种辅助线添加:①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②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③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④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⑤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之类的题目.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1.在如图所示33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图中能画出()个与ABC全等的格点三角形(不含ABC).A.3B.4C.7D.8【答案】C【分析】根据SSS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认真观察图形可得答案.【详解】如图所示大正方形上都可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所以共有八个全等三角形,除去ABC 外有7个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 故选C .2.如图,B C ∠=∠,要使ABE ACD △△≌.则添加的一个条件不能是( )A .ADC AEB ∠=∠ B .AD AE =C .AB AC =D .BE CD =【答案】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解答即可得. 【详解】解:在ABE 和ACD 中,AEB ADC A BB C ∠=∠⎧⎪∠=∠⎨⎪∠=∠⎩∴无法证明ABE ACD △△≌, 选项A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 A AB C AD AE ∠=∠⎧⎪∠=∠⎨⎪=⎩∴ABE ACD △△≌(AAS ),选项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A A AB AC BD ∠=∠⎧⎪=⎨⎪∠=∠⎩∴ABE ACD △△≌(ASA ),选项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 A AB C BE CD ∠=∠⎧⎪∠=∠⎨⎪=⎩∴ABE ACD △△≌(AAS ),选项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一块三角形玻璃不慎被小明摔成了四片碎片(如图所示),小明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配一块与原玻璃一样的玻璃.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 )A .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 .带1、4或2、3去就可以了C .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 .带1、2或2、4去就可以了【答案】C【分析】带1、3去,只有两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1、2或2、3去,只有一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2、4去,有一角,可以延长边还原出原三角形,带3、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1、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带1、3去,只有两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1、2或2、3去,只有一角,不能确定三角形,带2、4去,有一角,可以延长边还原出原三角形,带3、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1、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所以A 、B 、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 故选:C .4.数学课上,同学们探讨利用不同画图工具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小旭说:我用两块含30°的直角三角板就可以画角平分线.如图,取OM =ON ,把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两直角边交于点P ,则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小旭这样画的理论依据是( )A .SSAB .HLC .ASAD .SSS【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得OP OP =,OM ON =,90PMO PNO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OP OP =,OM ON =,90PMO PNO ∠=∠=︒,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POM PON HL △≌△ 故选B5.如图,△ABC ≌△EBD ,∠E =50°,∠D =62°,则∠ABC 的度数是( )A .68°B .62°C .60°D .50°【答案】A【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E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详解】∵∠E =50°,∠D =62°, ∴∠EBD =180°−50°−62°=68°, ∵△ABC ≌△EBD , ∴∠ABC =∠EBD =68°, 故选:A .考向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2022·重庆八中模拟)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三角形的外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 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答案】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心、重心等有关性质,对选项逐个判断即可.【详解】解:A 、三角形的内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C 、只有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真命题,符合题意; 故选:D2.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D BC ⊥于D ,如果25cm AB =,20cm BC =,15cm AC =,且2150cm =ABC S △,那么OD 的长度是( )A .2cmB .3cmC .4cmD .5cm【答案】D【分析】作OE AC ⊥交于点E ,作OF AB ⊥交于点F ,连接OA ,证明OD OE OF ==,再利用2150cm =++=ABC BOC AOB AOC S S S S △△△△即可求出OD 的长度.【详解】解:作OE AC ⊥交于点E ,作OF AB ⊥交于点F ,连接OA ,。

2022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冲刺-几何模型讲义

2022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冲刺-几何模型讲义

2022年中考几何模型一、角平分线模型知识精讲1. 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来解决问题2. 若题目中已经有了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一点到一边的垂线段(距离),则作另一边的垂线段,例:已知:AD是的平分线,,过点D于点E,则.3. 在角的两边上取相等的线段,结合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角边等,造全等),已知:点D是平分线上的一点,在OA、OB上分别取点E、F,且,连接DE、DF4. 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例:已知:点D是平分线上的一点,过点D作三角形,即.5. 有角平分线时,过角一边上的点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交角的另一边所在直线于一点,也可构造等腰三角形,例:已知:OC平分,点D是OA上一点,过点D作交OB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则.6. 从角的一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使之与角的另一边相交,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例:已知:OE平分∠AOB,点D在OA上,DE⊥OE,则可延长DE交OB于点F,则DE=EF,OD=OF,∠ODF=∠OFD.7. 有角平分线时,可将等角放到直角三角形中,构造相似三角形,也可以另加一对相等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例:4321DA4231EFCB(1)已知:OC 平分,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过点E M ,过点F N(2)已知:OC 平分,点E 、F 在OC 上,于点M ,于点N ,则(3)已知:OC 平分,点E 、F 在OC ,8. 利用“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可得相等线段,例:已知:∠BAC 是圆O 的圆周角,∠DOE 是圆O 的圆心角,AF 平分∠BAC ,OG 平分∠DOE ,连接BF 、CF 、DG 、EG ,则BF =CF ,DG =EG .9. 【内内模型】如图,两个内角平分线交于点D ,则.10. 【内外模型】如图,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点D ,则.11. 【外外模型】如图,交于点D ,则.二、中点模型知识精讲1.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或证明底边中点时,可以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解决问题.例:已知:在△ABC中,AB=AC,取BC的中点D,连接AD,则AD平分∠BAC,AD是边BC上的高,AD是BC边上的中线.【说明】应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2.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斜边中点或有斜边的倍分关系线段时,可以作斜边的中线解决问题,例:(1)如图,在Rt△ABC中,D为斜边AB的中点,连接CD,则CD=AD=BD.(2)如图,在Rt△ABC中,AB=2BC,作斜边AB上的中线CD,则AD=BD=CD=BC,△BCD是等边三角形.【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若遇到斜边的中点,则连接直角顶点与斜边的中点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作这条辅助线的目的是得到三条相等的线段及两对相等的角. 3. 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倍长中线),例:(1)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BE,则△ADC≌△EDB.(2)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BE,则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4. 将三角形中线上的一部分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例:如图,已知点E是△AD上的一点,延长AD至点F,使得DE=DF,连接BF、CF,则四边形BFCE为平行四边形或△BDF≌△CDE或△BED≌△CFD.【总结】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方法:①当要证明的两条线段是两个三角形的边时,一般通过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对应边相等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当两条线段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时,一般证明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两条线段相等.5.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以倍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例:如图,已知点C边AE上一点,O为AB的中点,延长CO至点D,使得,连接AD、BD,四边形ADBC为平行四边形.6. 有三角形中线时,可过中点所在的边的两端点向中线作垂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如图,AF为△ABC的中线,作BD⊥AF交AF延长线于点D,作CE⊥AF于点E,则△BDN≌△CEN.7. 在三角形中,有一边的中点时,过中点作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或把某条线段构造成中位线,利用已知的条件可求线段长,例:如图,D为AB的中点,过点D作DE∥BC,则DE为△ABC的中位线;过点B作BF∥DC 交AC的延长线于点F,则DC为△ABF的中位线.8.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点时,连接任意两个中点可得三角形的中位线,例:如图,D、E、F分别为△ABC三边中点,连接DE、DF、EF,则.9. 有一边中点,并且在已知或求证中涉及线段的倍分关系时,可以取另一边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如图,点E是△ABC边BC的中点,取AC的中点F,连接EF,则EF∥AB,10. 当圆心与弧(或弦)的中点,可以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例:(1)如图,,连接AC、OB,则OB⊥AC,OB平分AC.(2)如图,点C为弦AB的中点,连接OC,则OC⊥AB.三、平行模型知识精讲在一些有平行线却没有截线的问题中,通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三线八角”,再运用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题,常见的辅助线添加方式如下:如果遇到两条平行线之间夹折线,一般应过折点作出与已知平行线平行的直线.1. 如图,已知AB∥CD,点E为AB、CD间的一点,过点E作EF∥AB,则∠A+∠C=∠AEC.2. 如图,已知AB∥CD,则∠A+∠AEC+∠C=360°.3. 如图,AB∥CD,则∠B=∠D+∠E.4. 如图,AB∥CD,则∠BEG+∠D+∠F=180°.5. 如图,AB∥CD,则∠ABE=∠D+∠E.四、垂直模型1. 在三角形中,若题目中已经有一边的高了,常作另一边上的高,然后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角相等.例: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过点B作BE⊥AC交AC于点E,交AD于点F,则∠CBE=∠CAD,∠AFE=∠C=∠BFD.除了能得到角度间的关系外,还可以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证明线段成比例或者用于求线段的长度.2. 在四边形中,如果有高线,可以再作垂线,构造特殊的四边形或者直角三角形.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DC⊥BC,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则四边形BCDE为矩形,△ADE为直角三角形.3. 在直角三角形中,常作斜边上的高,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相似三角形.例:如图,在Rt△ABC中,∠ACB=90°,过点C作CD⊥AB于点D,则∠A=∠DCB,∠B=∠ACD,△ABC∽△CBD∽△ACD.4. 若题中已有直线的垂线时,可再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得到两条平行线.例:如图,在△ABC中,AF⊥BC于点F,过AB上一点D作DE⊥BC于点E,则DE∥AF,∠BDE=∠BAF,∠ADE+∠BAF=180°,△BDE∽△BAF.5. 若存在过一条直线上两点同时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可以再作一条垂线,构造一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解决问题.6. 当两条互相垂直的弦的交点恰好在圆上,构成90°的圆周角,可构造直径.例:如图,点A在圆O上,∠BAC=90°,连接BC,则BC就是圆O的直径.7. 当圆中有互相垂直的弦时,经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可以得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利用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来解决问题.例:在圆O中,弦AB⊥CD于点E,连接CO并延长交圆O于点F,连接DF,则FD⊥CD,FD∥AB,.8. 当圆中有和弦垂直的线段时,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通过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例:如图,△ABC内接于圆O,CD⊥AB于点D,连接CO并延长交圆O于点E,连接AE,则△ACE∽△DCB.五、对角互补模型知识精讲1. 全等型—90º如图,已知∠AOB=∠DCE=90º,OC平分∠AOB.则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D+OE=OC,③2. 如图,已知∠DCE的一边与AO的延长线交于点D,∠AOB=∠DCE=90º,OC 平分∠AOB.则可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E-OD=OC,③.3. 全等型—60º和120º如图,已知∠AOB=2∠DCE=120º,OC平分∠AOB.则可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D+OE=OC,③.4. 全等型—和如图,已知∠AOB=,∠DCE=,OC平分∠AOB.则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CD=CE,②OD+OE=2OC·cos,③.5. 相似型—90º如图,已知∠AOB=∠DCE=90º,∠BOC=.结论:CE=CD·.六、半角模型知识精讲1.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BE+DF=EF.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AE平分∠BEF,AF平分∠DFE.3.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4.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过点A作AH⊥EF交EF于点H,则AH=AB.简证:由上述结论可知AE平分∠BEF,又∵AB⊥BC,∴AH=AB.5.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 简证:由结论1可得EF=BE+DF,CE+CF+EF=CE+CF+BE+DF=2AB.6.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如图,将△AND绕点A顺时针旋90º得到△AGB,连接GM.通过证明△AMG≌△AMN得MN=MG,DN=BG,∠GBE=90º,即可证.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BME△DFN△AMN△BAN△DMA△AFE.简证:通过证明角相等得到三角形相似,要善于使用上述结论.8.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连接AC,∵∠DAF=∠EAC,∠ADB=∠ACB,∴△ECA△NDA,又∵△AMN△AFE,∴.【补充】通过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比亦可得到9.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由结论7可得△DAM△BNA,∴,即.10.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设,在Rt△CEF中,,化简得,.11.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当BE=DF时,EF.证明:如图,作△AEF的外接圆,点P为EF的中点,连接OA、OE、OF、PC,过点A作AH⊥EF.∵∠EAF=45º,∴∠EOF=90º,设,则,∴当点A、O、P、C四点共线时,即BE=DF,、EF大值.1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简证:由结论8可得△△ECA△NDA,同理可得补充: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半角模型”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若∠DCE=45º,则.证明:如图,将△ACD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连接.∵旋转,∴△ACD≌△,∴AD=,在△DCE与△中,ED=,∵∠BE=∠BC+∠EBC=∠DAC+∠EBC=90º,∴,.七、倍半角模型知识精讲一、二倍角模型处理方法1. 作二倍角的平分线,构成等腰三角形.例:如图,在△ABC中,∠ABC=2∠C,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则∠DBC=∠C,DB=DC,即△DBC是等腰三角形.2. 延长二倍角的一边,使其等于二倍角的另一边,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例:如图,在△ABC中,∠B=2∠C,延长CB到点D,使得BD=AB,连接AD,则△ABD、△ADC都是等腰三角形.二、倍半角综合1. 由“倍”造“半”已知倍角求半角,将倍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应的直角边顺势延长即可.如图,若,则()2. 由“半”造“倍”已知半角求倍角,将半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应的直角边截取线段即可.如图,在Rt△ABC(∠A<45º)的直角边AC上取点D,当BD=AD时,则∠BDC=2∠A,设,则,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解得,故有.三、一些特殊的角度1. 由特殊角30º求tan15º的值如图,先构造一个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设BC=1,,AB=2,再延长CA至D,使得AD=AB=2,连接BD,构造等腰△ABD,则∠D=∠BAC=15º,.2. 由特殊角45º求tan22.5º的值由图可得,.3. “345”三角形(1)如图1,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2)如图2,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3)如图3,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八、全等模型知识精讲一、几何变换中的全等模型1. 平移全等模型,如下图:2. 对称(翻折)全等模型,如下图:3. 旋转全等模型,如下图:二、一线三等角全等模型4. 三垂直全等模型,如图:5. 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如图:6. 一线三等角与一组对应边相等全等模型,如图:三、手拉手全等模型7. 等腰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ABC与△AD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BAC=∠DAE,连接BD、CE,则△ABD ≌△ACE.8. 等边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ABC与△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B、C、E三点共线,连接AE、BD,则△BCD≌△ACE.9. 一般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在任意△ABC中,以AB为边作等边△ADB,以AC为边作等边△ACE,连接DC、BE,则△ADC≌△ACE.10. 正方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在任意△ABC中,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DE,以AC为边作正方形ACFG,连接EC、BG,则△AEC≌△ABG.九、相似模型知识精讲1. A字型与反A字型相似2. 8字型与反8字型相似3. 蝴蝶型相似4. 共角共边相似模型5. 一线三等角6. 旋转相似模型拓展讲解:1. 射影定理(1)双垂直,如图:结论①△ABD∽△ACB,AB2=AD·AC;②△ADC∽△ACB,AC2=AD·AB;③△CDB∽△ACB,CB2=BD·BA.(2)斜射影相似结论:△ABD∽△ACB,AB2=AD·AC.2. 对角互补相似如图,在Rt△ABC中,∠C=90º,点O是AB的中点,若∠EOF=90º,则.证明:过点O作OD⊥AC于点D,OH⊥BC于点H,如图所示:通过△ODE∽△OHF即可得到3. 三平行相似如图,AB∥EF∥CD,若,则.证明:∵EF∥AB,∴△DEF∽△DAB,∴,即①同理△BEF∽△BCD,∴,即②①+②,得,.4. 内接矩形相似如图,四边形DEFG是△ABC的内接矩形,EF在BC边上,D、G分别在AB、AC边上,则△ADG∽△ABC,△ADN∽△ABM,△AGN∽△ACM,.十、倍长中线模型知识精讲1. 如图,在矩形ABCD中,若BD=BE,DF=EF,则AF⊥CF.2.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2AB,M为AD的中点,CE⊥AB于点E,则∠DME=3∠AEM.3. 如图,△ADE与△AB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EF=CF,求证(1)DF=BF;(2)DF⊥BF.4. 如图,△OAB∽△ODC,∠OAB=∠ODC=90º,BE=EC,求证:(1)AE=DE;(2)∠AED=2∠ABO.十一、弦图模型知识精讲1. 证法一以a、b为直角边(b>a),以c为斜边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 证法二以a、b为直角边(b>a),以c为斜边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3. 证法三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 证法四如图所示,分别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图中3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b、c,整个图形的面积为S5. 证法五分别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将它们按如图所示拼成一个多边形,并延长AC交DF于点P.。

2023年中考数学 几何培优专题: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含答案)

2023年中考数学 几何培优专题: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含答案)

2023中考数学 几何培优专题: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含答案)1. 已知:在ABC △中AB AC =,点D 为BC 边的中点,点F 是AB 边上一点,点E 在线段DF 的延长线上,BAE BDF ∠=∠,点M 在线段DF 上,ABE DBM ∠=∠. (1)如图1-1,当45ABC ∠=︒时,求证:2AE MD =;(2)如图1-2,当60ABC ∠=︒时,则线段AE 、M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3)在(2)的条件下延长BM 到P ,使MP BM =,连接CP ,若7AB =,27AE =,求tan PCB ∠和tan ACP ∠的值.图1-1 图1-2(1)证明:如图1,连接AD .∵AB AC =,BD CD =,∴AD BC ⊥.又∵45ABC ∠=︒,∴cos BD AB ABC =⋅∠,即2AB BD =. ∵BAE BDM ∠=∠,ABE DBM ∠=∠,∴ABE DBM ∽△△.∴2AE AB DM DB ==,∴2AE MD =.(2)∵1cos cos602ABC ∠=︒=,∴1cos 2MD AE ABC AE =⋅∠=⋅,∴2AE MD =.(3)如图2,连接AD ,EP . ∵AB AC =,60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又∵D 为BC 的中点,∴AD BC ⊥,30DAC ∠=︒,12BD DC AB ==.∵BAE BDM ∠=∠,ABE DBM ∠=∠, ∴ABE DBM ∽△△.∴2BE ABBM DB ==,AEB DMB ∠=∠. ∴2EB BM =. 又∵BM MP =, ∴EB BP =.∵60EBM ABC ∠=∠=︒, ∴BEP △为等边三角形, ∴EM BP ⊥, ∴90BMD ∠=︒, ∴90AEB ∠=︒,在Rt AEB △中,AE =7AB =,∴BE∴tan EAB ∠. ∵D 为BC 中点,M 为BP 中点,∴DM//PC .∴MDB PCB ∠=∠,∴EAB PCB ∠=∠.∴tan PCB ∠=.在Rt ABD △中,sin AD AB ABD =⋅∠在Rt NDC △中,tan ND DC NCD =⋅∠,∴NA AD ND =-.过N 作NH AC ⊥,垂足为H .在Rt ANH △中,12NH AN ==,21cos 8AH AN NAH =⋅∠=,∴358CH AC AH =-=,∴tan ACP ∠=.2.如图,在Rt ABC△中,90ACB∠=︒,1AC=,7BC=,点D是边CA延长线的一点,AE BD⊥,垂足为点E,AE的延长线交CA的平行线BF于点F,连结CE交AB于点G.(1)当点E是BD的中点时,求tan AFB∠的值;(2)CE AF⋅的值是否随线段AD长度的改变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CE AF⋅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当BGE△和BAF△相似时,求线段AF的长.(1)过点E作EH CD⊥于H,如图1,则有90EHA EHD∠=∠=︒.∵90BCD∠=︒,BE DE=,∴CE DE=.∴CH DH=,∴1722 EH BC==.设AH x=,则1DH CH x==+.∵AE BD⊥,∴90 AEH DEH AED∠+∠=∠=︒.∵90AEH EAH∠+∠=︒,∴EAH DEH∠=∠,∴AHE EHD∽△△,∴AH EH EH DH=,∴2EH AH DH=⋅,∴27(1)2x x⎛⎫=+⎪⎝⎭,解得5212x-=(舍负),∴75212tan75212EHEAHAH+∠===-.∵BF//CD,∴AFB EAH∠=∠,∴521tan 7AFB +∠=; (2)CE AF ⋅的值不变.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E ,如图2, ∵90BCA BEA ∠=∠=︒, ∴OC OA OB OE ===, ∴点A 、C 、B 、E 共圆,∴BCE BAF ∠=∠,180CBE CAE ∠+∠=︒. ∵BF//CD ,∴180BFA CAE ∠+∠=︒, ∴CBE BFA ∠=∠,∴BCE FAB ∽△△, ∴BC CE FA AB=,∴CE FA BC AB ⋅=⋅. ∵90BCA ∠=︒,7BC =,1AC =,∴52AB =,∴752=352CE FA ⋅=⨯;(3)过点E 作EH CD ⊥于H ,作EM BC ⊥于M ,如图3, ∴90EMC MCH CHE ∠=∠=∠=︒, ∴四边形EMCH 是矩形.∵BCE FAB ∽△△,BGE △与FAB △相似, ∴BGE △与BCE △相似, ∴EBG ECB ∠=∠.∵点A 、C 、B 、E 共圆, ∴ECA EBG ∠=∠,∴ECB ECA ∠=∠,∴EM EH =, ∴矩形EMCH 是正方形, ∴CM CH =.∵1452ECB ECA BCA ∠=∠=∠=︒,∴45EBA EAB ∠=∠=︒, ∴EB EA =,∴Rt Rt (HL)BME AHE ≌△△,∴BM AH =.设AH x =,则BM x =,7CM x =-,1CH x =+, ∴71x x -=+,∴3x =,∴4CH =.在Rt CHE △中,42cos 2CH ECH CE CE ∠===, ∴42CE =.由(2)可得352CE FA ⋅=,∴35235=442AF =.3. 已知:ACB △与DCE △为两个有公共顶点C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90ACB DCE ∠=∠=︒,AC BC =,DC EC =.把DCE △绕点C 旋转,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设BD 的中点为N ,连接CN .(1)如图3-1,当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连接AE ,求证:2AE CN =;(2)如图3-2,当DE 经过点A 时,过点C 作CH BD ⊥,垂足为H ,设AC 、BD 相交于F ,若4NH =,16BH =,求CF 的长.(1)证明:延长CN 至点K ,使NK CN =,连接DK , ∵90DCA ACE ∠+∠=︒,90BCE ACE ∠+∠=︒, ∴180DCB ACE ∠+∠=︒,∴KDN CBN ∠=∠,∴DK//BC ,∵DN NB =,CN NK =,DNK BNC ∠=∠, ∴DNK BNC ≌△△,∴DK BC AC ==,∴180KDC DCB ∠+∠=︒,∵KDC ACE ∠=∠, 又∵DK AC =,CD CE =,∵KDC ACE ≌△△, ∴AE CK =,∴2AE CN =;(2)延长CN 交DE 于点P ,延长CH 交DE 于点M ,图3-1D A NB EC图① 图② 备用图D A N BE DF A N H C C B ED B EF A N H KP M C备用图BF AN H CE图3-2A F N H DC B E4. 已知:在ABC △中,90ACB ∠=︒,点P 是线段AC 上一点,过点A 作AB 的垂线,交BP的延长线于点M ,MN AC ⊥于点N ,PQ AB ⊥于点Q ,AQ MN =.(1)如图4-1,求证:PC AN =;(2)如图4-2,点E 是MN 上一点,连接EP 并延长交BC 于点K ,点D 是AB 上一点,连接DK ,DKE ABC ∠=∠,EF PM ⊥于点H ,交BC 延长线于点F ,若2NP =,3PC =,:2:3CK CF =,求DQ 的长.图4-1 图4-2AQNPMAMQDNEPHAQ NPM B CAMQDNEPHB KC F GT图①图②5. 在ABC △中,90ACB ∠=︒.经过点B 的直线l (l 不与直线AB 重合)与直线BC 的夹角等于ABC ∠,分别过点C 、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 、点E .(1)若45ABC ∠=︒,1CD =(如图),则AE 的长为_______; (2)写出线段AE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直线CE 、AB 交于点F ,56CF EF =,4CD =,求BD 的长.(1)2AE =.(2)线段AE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AE CD =. 证明:如图1,延长AC 与直线l 交于点G . 依题意,可得12∠=∠. ∵90ACB ∠=︒,∴34∠=∠. ∴BA BG =,∴CA CG =.∵AE l ⊥,CD l ⊥,∴CD //AE . ∵C 为AG 的中点,∴2AE CD =.(3)解:当点F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2, 过点C 作CG //l 交AB 于点H ,交AE 于点G . ∴2HCB ∠=∠.∵12∠=∠,∴1HCB ∠=∠. ∴CH BH =.∵90ACB ∠=︒,∴34901HCB ∠+∠∠+∠=︒=. ∴34∠∠=.∴CH AH BH ==. ∵CG //l ,∴FCH △∽FEB △. ∴56CF CH EF EB ==. 设5CH x =,6BE x =,则10AB x =. ∴在AEB △中,90AEB ∠=︒,8AE x =. 由(2)得,2AE CD =.∵4CD =,∴8AE =.∴1x =. ∴10AB =,6BE =,5CH =. ∵CG //l ,∴AGH AEB △△∽. ∴12HG AH BE AB ==.∴3HG =. ∴8CG CH HG =+=. ∵CG //l ,CD //AE ,A C()D B E l图1A C3124G D B E l图2AC124D B El3GHF∴四边形CDEG 为平行四边形. ∴8DE CG ==.∴2BD DE BE =-=.当点F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 同理可得5CH =,3GH =,6BE =. ∴2DE CG CH HG ==-=. ∴8BD DE BE =+=. ∴2BD =或8.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平行x 轴,交y 轴于点A ,第一象限内的点B 在l 上,连结OB ,动点P 满足90APQ ∠=︒,PQ 交x 轴于点C .(1)当动点P 与点B 重合时,若点B 的坐标是(2,1),求P A 的长.(2)当动点P 在线段OB 的延长线上时,若点A 的纵坐标与点B 的横坐标相等,求:PA PC 的值.(3)当动点P 在直线OB 上时,点D 是直线OB 与直线CA 的交点,点E 是直线CP 与y 轴的交点,若ACE AEC ∠=∠,2PD OD =,求:PA PC 的值.(1)∵点P 与点B 重合,点B 的坐标是(2,1), ∴点P 的坐标是(2,1).∴P A 的长为2.(2)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过点P 作PN y ⊥轴,垂足为N ,如图1所示.∵点A 的纵坐标与点B 的横坐标相等, ∴OA AB =.∵90OAB ∠=︒,∴45AOB ABO ∠=∠=︒. ∵90AOC ∠=︒,∴45POC ∠=︒. ∵PM x ⊥轴,PN y ⊥轴,∴PM PN =,90ANP CMP ∠=∠=︒. ∴90NPM ∠=︒.∵90APC ∠=︒. ∵APN CPM ∠=∠,PN PM =,ANP CMP ∠=∠, ∴ANP CMP ≌△△.∴PA PC =. ∴:PA PC 的值为1:1.(3)①若点P 在线段OB 的延长线上,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过点P 作PN y ⊥轴,垂足为N ,PM 与直线AC 的交点为F ,如图2所示. ∵APN CPM ∠=∠,ANP CMP ∠=∠,∴ANP CMP ∽△△.∴PA PNPC PM=. ∵ACE AEC ∠=∠,∴AC AE =. ∵AP PC ⊥,∴EP CP =.∵PM//y 轴,∴AF CF =,OM CM =.∴12FM OA =.设OA x =,∵PF//OA ,∴PDF ODA ∽△△.∴PF PDOA OD=∵2PD OD =,∴22PF OA x ==,12FM x =.∴52PM x =.∵90APC ∠=︒,AF CF =, ∴24AC PF x ==. ∵90AOC ∠=︒,∴OC =.∵90PNO NOM OMP ∠=∠=∠=︒, ∴四边形PMON 是矩形.∴PN OM =.∴5:::2PA PC PN PM x ===. ②点P 在BO 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32PM x =,24CA PF x ==,OC =.∴12PN OM OC ==.∴3:::PA PC PN PM x ===. 综上所述::PA PC.7. 正方形ABCD 和等腰直角DEF △有公共点D ,点E 在AD 边上,点F 在CD 的延长线上,连接CE ,AF .(1)试判断线段CE 和A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将DEF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点E 落在AC 上时,设EF 与AD 交于点M . ①求证:AEM CDE ∽△△;②当34AE EC =时,求AM MD的值.(1)CE AF ⊥,CE AF =.证明略 (2)①∵AC 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 ∴45DAC ACD ∠=∠=︒,∵45FED ∠=︒,180FED AEM CED ∠+∠+∠=︒,180MAE AME AEM ∠+∠+∠=︒, ∴CED AME ∠=∠,∴AEM CDE ∽△△,②∵AEM CDE ∽△△,∴AE AMDC=, ∴设3AE a =,4EC a =,则DC =,4AMa=,∴AM ,∴MD =, ∴2425AM MD =. A B C E A BF D CEM8. 已知:在菱形ABCD 中,O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动点.(1)如图2-1,P 为线段BC 上一点,连接PO 并延长交AD 于点Q ,当O 是BD 的中点时,求证:OP OQ =;(2)如图2-2,连接AO 并延长,与DC 交于点R ,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S .若4AD =,60DCB ∠=︒,10BS =,求AS 和OR 的长.图2-1 图2-2(1)证明:∵ABCD 为菱形,∴AD//BC ,∴OBP ODQ ∠=∠,∵O 是是BD 的中点,∴OB OD =,在BOP △和DOQ △中,∵OBP ODQ ∠=∠,OB OD =,BOP DOQ ∠=∠,∴(ASA)BOP DOQ ≌△△,∴OP OQ =. (2)解:如图,过A 作AT BC ⊥,与CB 的延长线交于T .∵ABCD 是菱形,60DCB ∠=︒,∴4AB AD ==,60ABT ∠=︒,∴sin 60AT AB =︒=,cos602TB AB =︒=, ∵10BS =,∴12TS TB BS =+=,∴AS = ∵AD//BS ,∴AOD SOB △△∽. ∴42105AO AD OS SB ===, 则25AS OS OS -=,∴75AS OS =,∵AS =75OS AS ==. 同理可得ARD SRC △△∽,∴4263AR AD RS SC ===,则23AS SR RS -=,∴5AS =,∴3RS AS ==∴OR OS RS =-=-=.A DB C S O R TA QDOBP CA DB C SOR9. 在矩形ABCD 中,点P 在AD 上,2AB =,1AP =.将直角尺的顶点放在P 处,直角尺的两边分别交AB ,BC 于点E ,F ,连接EF (如图3-1). (1)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点F 恰好与点C 重合(如图3-2),求PC 的长; (2)探究:将直尺从图3-2中的位置开始,绕点P 顺时针旋转,当点E 和点A 重合时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请你观察、猜想,并解答:①tan ∠PEF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②直接写出从开始到停止,线段EF 的中点经过的路线长.图3-1 图3-2(1)在矩形ABCD 中,90A D ∠=∠=︒,1AP =,2CD AB ==,则PB =, ∴90ABP APB ∠+∠=︒,又∵90BPC ∠=︒,∴90APB DPC ∠+∠=︒,∴ABP DPC ∠=∠,∴APB DCP ∽△△,∴AP PBCD PC=,即12=PC =故答案为:(2)①PF PE的值不变,理由为:证明:过F 作FG AD ⊥,垂足为G ,则四边形ABFG 是矩形,∴90A PGF ∠=∠=︒,2GF AB ==, ∴90AEP APE ∠+∠=︒,又∵90EPF ∠=︒, ∴90APE GPF ∠+∠=︒,∴AEP GPF ∠=∠,∴APE GFP ∽△△,∴2PF GFPE AP==,∴Rt EPF △中,tan 2PFPEF PE∠==,∴PF PE的值不变. ②线段EF.A P DEB F CGA P DE BF C A P D ()()B E C F10. 已知:ABC △中,2ACB ABC ∠=∠,AD 为BAC ∠的平分线,E 为线段AC 上一点,过E作AD 的垂线交直线AB 于F . (1)当E 点与C 点重合时(如图4-1),求证:BF DE =;(2)连接BE 交AD 于点N ,M 是BF 的中点,连接DM (如图4-2),若DM BF ⊥,4DC =,:3:2ABD ACD S S =△△,求DN 的长.图4-1 图4-2(1)连接DF ,设AD 与EF 交于点K ,∵AD 是BAC ∠的平分线,∴BAD CAD ∠=∠, ∵EF AD ⊥,∴90AKF AKE ∠=∠=︒,∴AFK AEK ∠=∠,∴AF AE =,∴AFD AED ≌△△, ∴DF DE =,AFD AED ∠=∠,又∵2ACB ABC ∠=∠,∴FBD FDB ∠=∠,∴BF DF =,∴DE BF =; (2)过A 作AP ⊥BC 于点P ,过D 作DQ ⊥AC 于点Q .连接DF ,∵:3:2ABD ACD S S =△△,即132122BD APDC AP ⋅=⋅, ∴32BD DC =,∵4DC =,∴6BD =, AF()BD CE BD CFAMEN图1 图2 A F ()B D C E B D C F A M E N K Q P∵AD 是BAC ∠的平分线,DM AB ⊥,DQ AC ⊥,∴DM DQ =,∴132122AB DMAC DQ ⋅=⋅,∴32AB AC =由(1)可得:AQ AM =,DC BM =,∴AB AC DC =+, ∴32AC DC AC +=,∴8AC =,12AB =,设PC x =,则10BP x =-,又勾股定理得:22222AB BP AC PC AP -=-=, 即22122(10)82x x --=-,解得:1x =,∴3DP =, 又22222AD DP AC PC AP -=-=, ∴272AD =,AD =EF AD ⊥, ∴90AKF AKE ∠=∠=︒. ∵DA 平分BAC ∠, ∴FAD EAD ∠=∠,∴AFE AEF ∠=∠,∴AF AE =, ∴AFD AED ≌△△,∴AFD AED ∠=∠,DF DE =, 又∵DB DF =, ∴6DB DE ==,∴BFD DEC DBF ∠=∠=∠,∴180180C DEC C DBF ︒-∠-∠=︒-∠-∠, ∴2EDC BAC DAE ∠=∠=∠, 又∵2EDC NED ∠=∠, ∴DAE NED ∠=∠, ∵ADE EDN ∠=∠, ∴DAE DEN ∽△△, ∴DA DE DE DN=, ∴2DE DN DA =⋅,即36DN =⋅,∴DN =。

初中数学线段相等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线段相等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线段相等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线段相等的概念,掌握判断线段相等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段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线段相等的概念。

2. 掌握判断线段相等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每人一根毛线。

2. 一张白纸。

3. 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拿出毛线,尝试拉出两条线段。

2. 请两位学生上来演示,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判断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线段相等的概念:如果两条线段的长度完全相同,那么这两条线段就是相等的。

2. 讲解判断线段相等的方法:a. 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两条线段的长度相同,那么它们就是相等的。

b. 使用毛线拉出两条线段,如果两条线段的长度相同,那么它们就是相等的。

3. 举例说明线段相等的判断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判断给出的线段是否相等。

2. 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运用线段性质解决问题。

2. 选取几组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线段相等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强调线段相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巩固线段相等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线段相等的相关知识。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聚焦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聚焦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聚焦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一个重要定理.有一个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另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一半).在应用这个定理时,不一定同时需要两个结论,有时需要平行,有时需要倍分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需选用.现举例说明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一、用于证明平行例1 在△ABC 中,BD 平分∠ABC ,A D ⊥BD,垂足为D ,AE=EC. 求证:DE ∥BC.图1CFEDBA证明:延长AD 交BC 于点F. 因为BD 平分∠ABC , 所以∠ABD =∠CBD. 因为A D ⊥BD,所以∠BDA =∠BDF=900. 又BD=BD,所以△BDA ≌△BDF(ASA). 所以AD=DF.又因为AE=EC,所以DE ∥FC,即DE∥BC(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二、用于证明角相等例2 如图2,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已知AC=BD,M,N分别是AD、BC 的中点,MN与AC、BD分别交于E、F点.求证:∠AEN=∠BFM.图24312FEBAP NMC D分析:可取CD或AB的中点构造中位线. 证明:可取AB的中点P,连接PM、PN. 因为AM=MD,AP=BP,BN=NC,所以MPBD21,PNAC2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以∠1=∠3,∠2=∠4.又因为AC=BD,所以MP=NP,∠3=∠4,所以∠1=∠2.所以∠AEN=∠BFM(等角的补角相等).三、用于证明线段相等例3如图3,△ABC的AB、AC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和ACE,分别取BD、BC、CE的中点P、M、Q.求证:PM=QM.图3M D分析:中点P 、M 所在线段DB 、CB 有公共端点B ,若连接它们的另一端D 、C ,则PM 使成为△BCD 的中位线,同理连接BE 之后MQ 也成为△BEC 的中位线,通过中位线定理的传递,问题转化为证明DC 与BE 相等.证明过程由同学们自己完成! 四、用于证明线段的特殊关系例4 如图4,已知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为AB 、CD 、AC 、BD 的中点,且E 、F 、G 、H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EF 和GH 互相平分.分析:要证明EF 和GH 互相平分,可证明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有中点,可考虑利用中位线定理.图4GHBE ACFD证明:连接EG 、GF 、FH 、HE. 因为AE=EB, BH=HD,所以EH AD 21.同理FG AD 21.所以EHFG.所以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EF 和GH 互相平分.。

八年级数学竞赛例题专题讲解17: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竞赛例题专题讲解17: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答案)

专题17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阅读与思考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后,我们可以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作出归纳总结.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⑴从定义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 ⑵从角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2.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⑴当所证的两条线段位于两个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 ⑵当所证的两条线段位于同一个三角形,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 ⑶寻找某条线段,证明所证的两条线段都与它相等.善于发现、构造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解题服务,是解几何题的一个常用技巧.常见的构造方法有:平分线+平行线、平分线+垂线、中线+垂线.如图所示:例题与求解【例1】如图,在△ABC 中,AB =7,AC =11,点M 是BC 的中点,AD 是∠BAC 的平分线,MF ∥AD ,则CF 的长为____________.(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解题思路:角平分线+平行线易构造等腰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条件“中点M ”.【例2】如图,在△ABC 中,∠B =2∠C ,则AC 与2AB 之间的关系是( ) A .AC >2AB B .AC =2AB C .AC ≤2AB D .AC <2AB(山东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如何条件∠B =2∠C ,如何得到2AB ,这是解本题的关键.ABCABDM FC【例3】两个全等的含300,60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 中点M ,连结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山东省中考试题)解题思路:从△ADE ≌△BAC 出发,先确定△ADB 的形状,为判断△EMC 的形状奠定基础.【例4】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天津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只需证明∠F AE =∠AEF ,利用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例5】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A =200,在边AB 上取点D ,使AD =BC ,求∠BDC 度数.(“祖冲之杯”竞赛试题)解题思路:由条件知底角为300,这些角并不是特殊角,但它们的差却为600,600使我们联想到等边三角形,由此找到切入口.如图1,以BC 为边在△ABC 内作等边△BCO ;如图②,以AC 为边作等边△ACE .BCA D图2B CA D图1O ABCMD EEA BDCFBCAD能力训练A 级1.已知△ABC 为等腰三角形,由顶点A 所引BC 边的高线恰等于BC 边长的一半,则 ∠BAC =__________.2.如图,在Rt △ABC 中,∠C =900,∠ABC =660,△ABC 以点C 为中点旋转到△A ′B ′C 的位置,顶点B 在斜边A ′B ′上,A ′C 与AB 相交于D ,则∠BDC =_________.3.如图,△ABC 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DE ⊥BC 于E ,EF ⊥AC 于F ,FD ⊥AB 于D ,则AD =_______.(天津市竞赛试题)4.如图,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1200,其连续四边的长依次是1cm ,9cm ,9cm ,5cm ,那么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cm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5.如图,△ABC 中,AB =AC ,∠B =360,D 、E 是BC 上两点,使∠ADE =∠AED =2∠BAD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6.若△ABC 的三边长是a ,b ,c ,且满足44422a b c b c =+-,44422b ac a c =+-,44422c a b a b =+-,则△ABC ()A .钝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希望杯”邀请赛试题)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该三角形某一条边的长度的一半,则其顶角等于( ) A .300 B .300或1500 C .1200或1500 D .300或1200或1500(“希望杯”邀请赛试题)8.如图,已知Rt △ABC 中,∠C =900,∠A =300,在直线BC 或AC 上取一点P ,使得△P AB 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P 点有( )A .2个B .4个C .6个D .8个(江苏省竞赛试题)第5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ACDBB ′A ′(第2题)AB CDEF (第3题)(第4题)9915BACBCABCADFG E9.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B =900,D 为BC 中点,DE ⊥AB ,垂足为E ,过点B 作BF ∥AC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CF 交AD 于G .⑴ 求证:AD ⊥CF ;⑵ 连结AF ,度判断△A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0.如图,△ABC 中,AD ⊥BC 于D ,∠B =2∠C ,求证:AB +BD =CD .(天津市竞赛试题)11.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选择一点D ,使得△CDE 是等边三角形,如果M 是线段AD 的中点,N 是线段BE 的中点,求证:△CMN 是等边三角形.(江苏省竞赛试题)12.如图1,Rt △ABC 中,∠ACB =900,CD ⊥AB ,垂足为D ,AF 平分∠CAB ,交CD 于点E ,交CB 于点F .⑴ 求证:CE =CF ;⑵ 将图1中的△ADE 沿AB 向右平移到△A ′D ′E 的位置,使点E ′落在BC 边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试猜想:BE ′与C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山西省中考试题)B ACDA BDFE C图1A B D FE C图2A ′E ′D ′C ENMBDB 级1.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AB +BD =AC ,则∠B :∠C 的值=__________.2.如图,△ABC 的两边AB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D 、E ,若∠BAC +∠DAE =1500,则∠BAC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3.在等边△ABC 所在平面内求一点P ,使△P AB 、△PBC 、△P AC 都是等腰三角形,具有这样性质的点P 有_________个.4.如图,在△ABC 中,∠ABC =600,∠ACB =450,AD 、CF 都是高,相交于P ,角平分线BE 分别交AD 、CF 于Q 、S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A .2B .3C .4D .55.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A =∠B =1200,EA =AB =BC =12DC =12DE ,则∠D =( ) A .300B .450C .600D .67.50(“希望杯”竞赛试题)6.如图,∠MAN =160,A 1点在AM 上,在AN 上取一点A 2,使A 2A 1=AA 1,再在AM 上取一点A 3,使A 3A 2=A 2A 1,如此一直作下去,到不能再作为止,那么作出的最后一点是( )A .A 5B .A 6C .A 7D .A 8 7.若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APB =∠BPC =∠CP A =1200,则点P 叫作△ABC 的费尔马点,如图1.⑴若点P 为锐角△ABC 的费尔马点,且∠ABC =600,P A =3,PC =4,则PB 的值为_____.⑵如图2,在锐角△ABC 外侧作等边△ACB ′,连结BB ′.求证:BB ′过△ABC 的费尔马点P ,且BB ′=P A +PB +PC .(湖州市中考试题)ABC(第1题)(第2题)ABD E CA BPACBB ′图1图2A BD CEF PQS (第4题)A B CED第5题AA 1NMA 2A 3(第6题)8.如图,△ABC 中,∠BAC =600,∠ACB =400,P 、Q 分别在BC 、AC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Q +AQ =AB +BP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9.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M 是BC 的中点,过M 作ME ∥AD 交BA 延长线于E ,交AC 于F ,求证:BE =CF =12(AB +AC ). (重庆市竞赛试题)10.在等边△ABC 的边BC 上任取一点D ,作∠DAE =600,DE 交∠C 的外角平分线于E ,那么△ADE 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学习报》公开赛试题)ABQCABD CFE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直线l:12y x m=-+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点A、B,过点C(-4,-4)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AB于点D,CD=10.⑴求直线l的解析式;⑵求证:△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⑶将直线l沿y轴负方向平移,当平移恰当的距离时,直线与x,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在直线CD上存在点P,使得△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宁波市江东区模拟题)1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4,4).⑴求B点坐标;⑵如图2,若C为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ACD=900,连接OD,求∠AOD度数;⑶如图3,过点A作y轴于E,F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G在EF的延长线上,以EG为直角边作等腰Rt△EGH,过A作x轴垂线交EH于点M,连接FM,等式AM FMOF-=1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八大题型+解题方法)——冲刺2024年中考数学考点押题(全国通用)(解析)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八大题型+解题方法)——冲刺2024年中考数学考点押题(全国通用)(解析)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 (八大题型+解题方法)1、求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借助于函数解析式,先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然后看两线段的长度是什么距离即是“点点”距离,还是“点轴距离”,还是“点线距离”,再运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或点到x 轴y 轴的距离公式或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分别把两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来,分别把它们进行化简,即可证得两线段相等;2、“平行于y 轴的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的问题:由于平行于y 轴的线段上各个点的横坐标相等常设为t,借助于两个端点所在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把两个端点的纵坐标分别用含有字母t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由两个端点的高低情况,运用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计算公式-y y 下上,把动线段的长度就表示成为一个自变量为t,且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及端点坐标;3、求一个已知点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问题:先用点斜式或称K ,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解析式,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最大”的问题:方法1先求出定直线的斜率,由此可设出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的解析式注意该直线与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因为平行直线斜率k 相等,再由该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用代入法把字母y 消掉,得到一个关于x 的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有△=2b -4ac=0因为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2b -4ac=0从而就可求出该切线的解析式,再把该切线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x 、y 的值,即为切点坐标,然后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该切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即为最大距离; 方法2该问题等价于相应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问题,从而可先求出该三角形取得最大面积时,动点的坐标,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其最大距离;方法3先把抛物线的方程对自变量求导,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当该导数等于定直线的斜率时,求出的点的坐标即为符合题意的点,其最大距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轻松求出;5、常数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中的常数问题:“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一个 固定常数”的问题:先借助于抛物线的解析式,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动点的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2三角形面积中的常数问题:“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定线段构成的动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定常数”的问题:先求出定线段的长度,再表示出动点其坐标需用一个字母表示到定直线的距离,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利用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3几条线段的齐次幂的商为常数的问题:用K 点法设出直线方程,求出与抛物线或其它直线的交点坐标,再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把问题中的所有线段表示出来,并化解即可;6、“在定直线常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或x 轴或y 轴或其它的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先求出两个定点中的任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再把该对称点和另一个定点连结得到一条线段,该线段的长度〈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为符合题中要求的最小距离,而该线段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符合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坐标很易求出利用求交点坐标的方法;7、三角形周长的“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① “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两个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由于有两个定点,所以该三角形有一定边其长度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只需另两边的和最小即可;②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垂线,与y 轴的平行线和定直线,这三线构成的动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在图中寻找一个和动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定直角三角形,在动点坐标一母示后,运用=C C 动动定定斜边斜边,把动三角形的周长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来破解;8、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①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方法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定线段的长度;然后再利用上面3的方法,求出抛物线上的动点到该定直线的最大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2底×高;即可求出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同时在求解过程中,切点即为符合题意要求的点;方法2:过动点向y 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或所在直线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一母示后,进一步可得到)()(左(定)右(定)下(动)上(动)动三角形x x y y 21−⋅−=S ,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来求出最大值;②“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 轴或y 轴上的三角形,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三角形,称为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 轴或y 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常为图中最大的那一个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9、“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由于该四边形有三个定点,,即可得到一个定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所以只需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就会使动四边形的面积最大,而动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求法及抛物线上动点坐标求法与7相同;10、“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有两种常见解决的方案:方案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方案二:过不在x 轴或y 轴上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x 轴或y 轴作垂线,或者把该点与原点连结起来,分割成一个梯形常为直角梯形和一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或几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1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两个定三角形是否相似:(1)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已知角的两条夹边,看看是否成比例 若成比例,则相似;否则不相似;(2)不知道是否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两个三角形各边的长,看看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则相似;否则不相似;一个定三角形和动三角形相似:(1)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先借助于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动点坐标表示出来一母示,然后把两个目标三角形题中要相似的那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那个已知角作为夹角,分别计算或表示出夹角的两边,让形成相等的夹角的那两边对应成比例要注意是否有两种情况,列出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求出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2不知道是否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这种情形在相似性中属于高端问题,破解方法是,在定三角形中,由各个顶点坐标求出定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用观察法得出某一个角可能是特殊角,再为该角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的方法得出特殊角的度数,在动点坐标“一母示”后,分析在动三角形中哪个角可以和定三角形中的那个特殊角相等,借助于特殊角,为动点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求出动点坐标,从而转化为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定三角形是否相似的问题了,只需再验证已知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则所求动点坐标符合题意,否则这样的点不存在;简称“找特角,求动点标,再验证”;或称为“一找角,二求标,三验证”;12、“某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个定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问题:首先弄清题中是否规定了哪个点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若某边底,则只有一种情况;若某边为腰,有两种情况;若只说该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则有三种情况;先借助于动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动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分类的情况,分别利用相应类别下两腰相等,使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解出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借助动点所在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就是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题意;13、“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外三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问题:这类问题,在题中的四个点中,至少有两个定点,用动点坐标“一母示”分别设出余下所有动点的坐标若有两个动点,显然每个动点应各选用一个参数字母来“一母示”出动点坐标,任选一个已知点作为对角线的起点,列出所有可能的对角线显然最多有3条,此时与之对应的另一条对角线也就确定了,然后运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每一种情况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坐标,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知,两中点重合,其坐标对应相等,列出两个方程,求解即可;进一步有:①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矩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矩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②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棱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棱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③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正方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是否相等和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若都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正方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1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存在和差倍分关系”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后面的19实为本类型的特殊情形;先用动点坐标“一母示”的方法设出直接动点坐标,分别表示如果图形是动图形就只能表示出其面积或计算如果图形是定图形就计算出它的具体面积,然后由题意建立两个图形面积关系的一个方程,解之即可;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如果问题中求的是间接动点坐标,那么在求出直接动点坐标后,再往下继续求解即可;15、“某图形〈直线或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若夹直角的两边与y轴都不平行: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视题目分类的情况,分别用斜率公式算出夹直角的两边的斜率,再运用两直线没有与y轴平行的直线垂直的斜率结论两直线的斜率相乘等于-1,得到一个方程,解之即可;若夹直角的两边中有一边与y 轴平行,此时不能使用斜率公式;补救措施是:过余下的那一个点没在平行于y轴的那条直线上的点直接向平行于y的直线作垂线或过直角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垂线与另一相关图象相交,则相关点的坐标可轻松搞定;16、“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①若定点为直角顶点,先用k点法求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如斜率不存在,根据定直角点,可以直接写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的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两条直角边等否若等,该交点合题,反之不合题,舍去;②若动点为直角顶点:先利用k点法求出定线段的中垂线的解析式,再把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分别计算出该点与两定点所在的两条直线的斜率,把这两个斜率相乘,看其结果是否为-1 若为-1,则就说明所求交点合题;反之,舍去;17、“题中含有两角相等,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度”等的问题:题中含有两角相等,则意味着应该运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此时寻找三角形相似中的基本模型“A”或“X”是关键和突破口;18、“在相关函数的解析式已知或易求出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某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本类型实际上是前面14的特殊情形;先把动图形化为一些直角梯形或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 轴或y轴上,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 轴或y 轴面积的和或差,设出相关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化分后的图形建立一个面积关系的方程,解之即可;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单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设点动点标,图形转化分割,列出面积方程”;19、“在相关函数解析式不确定系数中还含有某一个参数字母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参数的值”的问题:此为“双动问题”即动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动图形不是基本模型,就先把动图形的面积进行转化或分割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须为基本模型,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利用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建立面积关系的方程或方程组;解此方程,求出相应点的横坐标,再利用该点所在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该点的纵坐标注意,此时,一定不能把该点坐标再代入对应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这样会把所有字母消掉;再注意图中另一个点与该点的位置关系或其它关系,方法是常由已知或利用2问的结论,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进行判断,表示出另一个点的坐标,最后把刚表示出来的这个点的坐标再代入相应解析式,得到仅含一个字母的方程,解之即可;如果动图形是基本模型,就无须分割或转化了,直接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式,然后列出面积方程,往下操作方式就与不是基本模型的情况完全相同;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双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转化分割,设点标,建方程,再代入,得结论”;常用公式或结论:1横线段的长 = 横标之差的绝对值 =-x x 大小=-x x 右左纵线段的长=纵标之差的绝对值=-y y 大小=-y y 下上 2点轴距离:点P 0x ,0y 到X 轴的距离为0y ,到Y 轴的距离为o x ; 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11,x y ,B 2,2x y , 则AB=目录:题型1:存在性问题 题型2:最值问题 题型3:定值问题 题型4:定点问题题型5:动点问题综合 题型6:对称问题 题型7:新定义题 题型8:二次函数与圆题型1:存在性问题1.(2024·四川广安·二模)如图,抛物线2y x bx c =−++交x 轴于()4,0A −,B 两点,交y 轴于点()0,4C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点D 在线段OA 上运动,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与AC 交于点Q ,与抛物线交于点P ,连接AP 、CP ,求四边形AOCP 的面积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点A 、C 、M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答案】(1)234y x x =−−+;(2)四边形AOCP 的面积最大为16;(3)点M 的坐标为35,22⎛⎫−− ⎪⎝⎭或311,2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把()4,0A −,()0,4C 代入2y x bx c =−++,求出b 和c 的值,即可得出函数解析式; (2)易得182AOCSOA OC =⋅=,设()2,34P t t t −−+,则(),4Q t t +,求出24PQ t t =−−,则()()212282ACP C A S PQ x x t =⋅−=−++,根据四边形AOCP 的面积()22216ACP AOCS St =+=−++,结合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解答;(3)设3,2M m ⎛⎫− ⎪⎝⎭,根据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得出232AC =,22254AM m =+,229(4)4CM m =+−,然后分情况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析】(1)解:把()4,0A −,()0,4C 代入2y x bx c =−++得:01644b c c =−−+⎧⎨=⎩,解得:34b c =−⎧⎨=⎩,∴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34y x x =−−+;(2)解:∵()4,0A −,()0,4C ,∴4,4OA OC ==,∴1144822AOC S OA OC =⋅=⨯⨯=△,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4y kx =+, 代入()4,0A −得,044k =−+,解得1k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4y x =+, 设()2,34P t t t −−+,则(),4Q t t +,∴()223444PQ t t t t t=−−+−+=−−∴()()()22114422822ACPC A SPQ x x t t t =⋅−=−−⨯=−++,∴四边形AOCP 的面积()22216ACP AOCSSt =+=−++,∵20−<,∴当2t =−时,四边形AOCP 的面积最大为16; (3)解:设3,2M m ⎛⎫− ⎪⎝⎭,∵()4,0A −,()0,4C ,∴2224432AC =+=,2222325424AM m m ⎛⎫=−++=+ ⎪⎝⎭,()()2222394424CM m m ⎛⎫=−+−=+− ⎪⎝⎭,当斜边为AC 时,AM CM AC 222+=,即()2225943244m m +++−=,整理得:24150m m ++=,无解;当斜边为AM 时,222AC CM AM +=,即2292532(4)44m m ++−=+,解得:112m =;∴311,22M ⎛⎫− ⎪⎝⎭当斜边为CM 时,222AC AM CM +=,即2225932(4)44m m ++=+−, 解得:52m =−;∴35,22M ⎛⎫−− ⎪⎝⎭综上:点M 的坐标为35,22⎛⎫−− ⎪⎝⎭或311,22⎛⎫− ⎪⎝⎭.2.(2024·内蒙古乌海·模拟预测)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40y ax bx a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且OC OB =,点D 和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分别求出a ,b 的值和直线AD 的解析式;(2)直线AD 下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P ,过点P 作PH AD ⊥于点H ,作PM 平行于y 轴交直线AD 于点M ,交x 轴于点E ,求PHM 的周长的最大值;(3)在(2)的条件下,如图2,在直线EP 的右侧、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过点N 作NG x ⊥轴交x 轴于点G ,使得以点E 、N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G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a =,3b =−,=1y x −−(2)4+(3)存在,点G的坐标为⎫⎪⎪⎝⎭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掌握二次函数的交点式、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列出PM 的长与a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1)先求得C 的坐标,从而得到点B 的坐标,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4y a x x =+−,将点C 的坐标代入求解即可;先求得抛物线的对称轴,从而得到点()3,4D −,然后可求得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2)求得45BAD ∠=︒,接下来证明P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当PM 有最大值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大,设()2,34P a a a −−,()1M a −−,则223PM aa =−++,然后利用配方可求得PM 的最大值,最后根据MPH△的周长(1PM=求解即可;(3)当90EGN ∠=︒时,如果OA EG OC GN = 或OA GNOC EN =时,则AOC ∽EGN △,设点G 的坐标为(),0a ,则()2,34N a a a −−,则1EG a =−,234NG aa =−++,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解析】(1)点A 的坐标为()1,0−,1OA ∴=.令0x =,则4y =−,()0,4C ∴−,4OC =,OC OB =Q , 4OB ∴=,()4,0B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4y a x x =+−,将0x =,4y =−代入得:44a −=−,解得1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34y x x =−−;1a ∴=,3b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33212x −=−=⨯,()0,4C −,点D 和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3,4D ∴−;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1,0A −、()3,4D −代入得:034k b k b −+=⎧⎨+=−⎩,解得1k =−,1b =-,∴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2)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直线AD 的一次项系数1k =−,45BAD ∴∠=︒. PM 平行于y 轴,90AEP ∴∠=︒,45PMH AME ∴∠=∠=︒.MPH ∴的周长(122PM MH PH PM MP PM PM =++=++=. 设()2,34P a a a −−,则(),1M a a −−, 则()22213423(1)4PM a a a a a a =−−−−−=−++=−−+.∴当1a =时,PM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4.MPH ∴的周长的最大值(414=⨯=+(3)在直线EP 的右侧、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存在点N ,过点N 作NG x ⊥轴交x 轴于点G ,使得以点E 、N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理由如下:设点G 的坐标为(),0a ,则()2,34N a a a −−①如图2.1,若OA EG OC GN = 时,AOC ∽EGN △. 则 211344a a a −=−++,整理得:280a a +−=.得:a =负值舍去),∴点G为⎫⎪⎪⎝⎭; ②如图2.2,若OA GN OC EN =时,AOC ∽NGE ,则21434a a a −=−++,整理得:2411170a a −−=,得:a =负值舍去),∴点G为⎫⎪⎪⎝⎭, 综上所述,点G的坐标为⎫⎪⎪⎝⎭或⎫⎪⎪⎝⎭. 3.(2024·重庆·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ax bx =+x 轴交于点()1,0A −,()5,0B ,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BC ,AC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P 为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点,过点P 作PD BC ⊥于点D ,过点P 作PE x 轴交抛物线于点E,求4+PD PE 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 的坐标; (3)点C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的点为Q ,将抛物线沿射线CAy ',新抛物线y '与y 轴交于点M ,新抛物线y '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N ,连接AM ,MN ,点R 在直线BC 上,连接QR .当QR 与AMN 一边平行时,直接写出点R 的坐标,并写出其中一种符合条件的解答过程.【答案】(1)2y x x =++(2)当154t =时,PE的最大值,15,416P ⎛ ⎝⎭, (3)R点的坐标为⎛ ⎝⎭或6,⎛ ⎝⎭或(.【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即可;(2)先求得2y x =2x =,过点P 作PG x ⊥轴交BC 于点F ,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C ==DPF OBC ∽,得PF DP BC OB =即PF PD=,从而得PF =,求出设直线BC的解析式后,设2,P t ⎛+ ⎝,则,F t ⎛+ ⎝,从而2PF =+,当点P在E 点右侧时()424PE t t t =−−=−,从而得2154t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当点P 在E 点左侧时:442PE t t t =−−=−时,同理可求.然后比较4+PE 的最大值即可得出答案. (3)先求得1OA=,OC AC =设抛物线2y =H ⎛ ⎝⎭平移后为P ,过点P 作PW ⊥直线2x =,则AOC PWH ∽,得1OA OC AC WP HW PH ====,进而得平移后的抛物线2y x +'=,从而求得()1,0N,M ⎛ ⎝⎭,然后分QR AM ∥,QR MN ∥,QR AN ∥三种情况,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及一次函数的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求解即可得解.【解析】(1)解:∵抛物线2y ax bx =+x 轴交于点()1,0A −,()5,0B 两点,代入坐标得:02550a b a b ⎧−=⎪⎨+=⎪⎩,解得:a b ⎧=⎪⎪⎨⎪=⎪⎩,∴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55y x x =−++(2)解:∵)2225555y x x x =−+=−−+,∴2y x =2x=,顶点为⎛ ⎝⎭ 过点P 作PG x ⊥轴交BC 于点F ,当0x =时,200y =∴(C ∵()5,0B ∴BC ==∵PG x ⊥轴,PD BC ⊥,x 轴y ⊥轴,∴909090CBO BFG DPF PFD PDF BOC ∠∠∠∠∠∠+=︒+=︒==︒,,∵PFD BFG ∠∠=∴DPF CBO ∠∠=∴DPF OBC ∽,∴PF DP BC OB =即PF PD =,∴PF PD =∴44+PD PE =PF +PE ,设直线BC :y kx b =+,把(C ,()5,0B 代入得:05k b b =+⎧⎪=,解得5k b ⎧=−⎪⎨⎪=⎩, ∴直线BC:y =设2,P t ⎛ ⎝,则,F t ⎛+ ⎝,∴22PF ⎛⎛=−+=+ ⎝⎝,∵2y x =2x =,PE x 轴,∴24,E t ⎛−+ ⎝当点P 在E 点右侧时:()424PE t t t =−−=−,当24PE t =−时:∴+PD PE =PF +()221524545416t t ⎛⎫=−+−=−−+ ⎪⎝⎭ ∴当154t =时,的最大值∴2151544⎛⎫= ⎪⎝⎭,∴154P ⎛ ⎝⎭; 当点P 在E 点左侧时:442PE t t t =−−=−时,∴+PD PE =PF +()225424t t ⎫=−=−⎪⎝⎭, ∴当54t =时,的最大值.2,55P t ⎛−+ ⎝∴25544⎛⎫ ⎪⎝⎭∴5,416P ⎛ ⎝⎭,∵> 综上所诉,当点P 在E 点右侧时:即154t =时,的最大值,154P ⎛ ⎝⎭, (3)解:设直线AC :y mx n =+,把()1,0A −,(C , ∴1OA =,OC =∴AC ==设抛物线2y x =H ⎛ ⎝⎭平移后为P , 过点P 作PW ⊥直线2x =,则AOC PWH ∽,∴1OA OC AC WP HW PH ====∴1PW =,HW=∴21,5P ⎛−⎝即1,5P ⎛ ⎝⎭,∴平移后的抛物线)22155555y x x x =−−+=−++', ∴()1,0N令0x =,y '=,∴M ⎛ ⎝⎭ 如图,当QR AM ∥时,设直线AM 的解析式为:y px q =+,把M ⎛ ⎝⎭,()1,0A −代入得:0p q q =−+⎧=解得p q ⎧=⎪⎪⎨⎪=⎪⎩, ∴直线AM的解析式为:y =, ∴设直线QR的解析式为:y x n =∵(C ,Q 和C 关于2x =对称,∴(Q把(Q代入5y x n =+45n +,解得n =,∴直线QR的解析式为:y = 联立直线QR的解析式y =与直线BC:y x =+55y x y x ⎧=−⎪⎪⎨⎪=⎪⎩,解得3x y =⎧⎪⎨=⎪⎩,∴R ⎛ ⎝⎭ 同理可得:当QR MN ∥时,6,5R ⎛− ⎝⎭ 当QR AN ∥时,(R所有符合条件的R点的坐标为⎛ ⎝⎭或6,⎛ ⎝⎭或(. 【点睛】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勾股定理,抛物线的性质,抛物线平移,一次函数的平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图形与坐标,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抛物线的性质,抛物线平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图形与坐标,利用辅助线画出准确图形是解题关键.题型2:最值问题4.(2024·安徽合肥·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3y ax bx =+−与x 轴交于()1,0A −,()3,0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BC .(1)求a ,b 的值;(2)点M 为线段BC 上一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点M 作MP x ⊥轴于点P ,交抛物线于点N . (ⅰ)如图1,当3PA PB=时,求线段MN 的长; (ⅱ)如图2,在抛物线上找一点Q ,连接AM ,QN ,QP ,使得PQN V 与APM △的面积相等,当线段NQ 的长度最小时,求点M 的横坐标m 的值.【答案】(1)1a =,2b =−(2)(ⅰ)2MN =;(ⅱ)m 的值为32或12【分析】本题考查诶粗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利用函数性质求面积是解题的关键.(1)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即可;(2)(ⅰ)先计算BC 的解析式,然后设(),3M m m −,则3PM PB m ==−,1PA m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133m m +=−求出m 值,即可求出MN 的长;(ⅱ)作QR PN ⊥于点R ,由(ⅰ)可得1PA m =+,3PB PM m =−−,223PN m m =−++,然后分为点Q 在PN 的左侧和点Q 在PN 的右侧两种情况,根据勾股定理解题即可.【解析】(1)由题意得309330a b a b −−=⎧⎨+−=⎩,解得12a b =⎧⎨=−⎩;(2)(ⅰ)当0x =时,3y =−,∴()0,3C −,设直线BC 为3y kx =−,∵点()3,0B ,∴330k −=,解得1k =,∴直线BC 为3y x =−,设(),3M m m −,则3PM PB m ==−,1PA m =+, ∵3PA PB =, ∴133m m +=−,解得2m =,经检验2m =符合题意,当2m =时,222233y =−⨯−=−, ∴3PN =,31PM PB m ==−=,∴2MN =;(ⅱ)作QR PN ⊥于点R ,由(ⅰ)可得1PA m =+,3PB PM m =−−,223PN m m =−++,PQN V 的面积为()21232m m QR −++⋅,APM △的面积为()()1312m m −+,∴()()()211233122m m QR m m −++⋅=−+,解得1QR =;当点Q 在PN 的左侧时,如图1,Q 点的横坐标为1m QR m −=−,纵坐标为()()2212134m m m m −−⨯−−=−,∴R 点的坐标为()2,4m mm−,∵N 点坐标为()2,23m mm −−,∴32RN m =−,∴()22231NQ m =−+,∴当32m =时,NQ 取最小值;当点Q 在PN 的右侧时,如图2,Q 点的横坐标为1m QR m +=+,纵坐标为()()2212134m m m +−⨯+−=−,∴R 点的坐标为()2,4m m−,∵N 点的坐标为()2,23m mm −−,∴21RN m =−, ∴()222211NQ m =−+,∴当12m =时,NQ 取最小值.综上,m 的值为32或1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X模型)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X模型)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X模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填空题1.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C上的一点,BE交AD于F,AC BF=,24DAC∠=︒,32EBC∠=︒,则ACB=∠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二、解答题2.问题背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4,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则得到△ADC≌△EDB,小明证明△BED≌△CAD用到的判定定理是:(用字母表示);问题解决:小明发现: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请写出小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拓展应用: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ABE和△ACD,AB=AE,AC=AD,∠BAE=∠CAD=90°,M是BC中点,连接AM,DE.当AM=3时,求DE的长.3.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F,且AF=BD,连接BF.(1)求证:D是BC的中点(2)如果AB=AC,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4.【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8AB=,6AC=,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 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______.(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点M在AB边上,点N在AC边上,若DM DN⊥,求证:BM CN MN+>.5.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AB及A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 CE=,连接DE交BC于点M.求让:MD ME=6.阅读下面材料【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在△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求得AD长的取值范围是()A.6<AD<8B.6≤AD≤8C.1<AD<7D.1≤AD≤7【解后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一个三角形中.【灵活运用】如图△,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若EF=4,7.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已知:如图点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AB DC=说明:BAE D ∠=∠分析:说明两个角相等,常用的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观察本题中说明的两个角,它们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而且们所在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说明BAE 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在提供两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如下:如图△过点C作//CF 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延长DE至点M,使ME DE=,连接BM.(1)请从以上两种辅助线中选择一种完成上题的说理过程.(2)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种数学思想?请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_.(3)反思应用:如图,点B是AE的中点,BC BD⊥于点B.请类比(1)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判断线段AC DE+与CD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8.如图,在ABC中,45ABC∠=,AD,BE分别为BC,AC边上的高,连接DE,过点D 作DF DE⊥与点F,G为BE中点,连接AF,DG.(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证:AF DF⊥;(2)如图2,请写出AF与DG之间的关系并证明.9.P为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P A=CQ,连PQ交AC边于D.(1)证明:PD=DQ.(2)如图2,过P作PE△AC于E,若AB=6,求DE的长.10.【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_____.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A.6<AD<8B.6≤AD≤8C.1<AD<7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11.【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12,AC=8,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HL(2)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初步运用】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若EF=3,EC=2,求线段BF的长.【灵活运用】如图3,在△ABC中,△A=90°,D为BC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 于点F,连接EF,试猜想线段BE、CF、EF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E是线段AC上一点,F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AF.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N∥AC,BN与AG延长线交于点N.(1)若∠BAN=15°,求∠N;(2)若AE=CF,求证:2AG=AF.13.(1)【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中线,若AB=10,AC=8,求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依据是________.A.SSS B.SAS C.AAS D.ASA△.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之中.(2)【学会运用】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 △BAC=△BCA, 求证:AE=2AD.14.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E 是线段AC 上一点,F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AF .点G 是线段BE 的中点,BNAC ,BN 与AG 延长线交于点N .(1)若15BAN ∠=︒,求N ∠; (2)若AE CF =,求证:2AG AF =.15.P 为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P A =CQ ,连PQ 交AC 边于D .(1)证明:PD =DQ .(2)如图2,过P 作PE △AC 于E ,若AB =6,求DE 的长.16.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 中,AB 8=,AC 6=,D 是BC 的中点,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E ,使DE AD =,请补充完整证明“ADC △EDB ”的推理过程.()1求证:ADC △EDB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 在ADC 和EDB 中AD ED(=已作),ADC EDB(∠∠=______),CD BD(=中点定义),ADC ∴△EDB(______),()2探究得出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题解决】()3如图2,ABC 中,B 90∠=,AB 2=,AD 是ABC 的中线,CE BC ⊥,CE 4=,且ADE90∠=,求AE 的长.17.如图,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DE 上,且△BAE=△CDE . 求证:AB=CD . 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要证AB=CD ,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18.如图,点P为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AP=CQ,PQ交AC于D,(1)求证:DP=DQ;(2)过P作PE△AC于E,若BC=4,求DE的长.19.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参考答案:1.100°【解析】【分析】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证△BDM△△CDA(SAS),得BM=AC=BF,△M=△DAC=24°,△C=△DBM,再证△BFM是等腰三角形,求出△MBF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如图所示:在△BDM和△CDA中,DM DABDM CDABD CD=⎧⎪∠=∠⎨⎪=⎩,△△BDM△△CDA(SAS),△BM=AC=BF,△M=△DAC=24°,△C=△DBM,△BF=AC,△BF=BM,△△M=△BFM=24°,△△MBF=180°-△M-△BFM=132°,△△EBC=32°,△△DBM=△MBF-△EBC=100°,△△C=△DBM=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问题背景:SAS;问题解决:完整过程见解析;拓展应用:DE=6.【解析】【分析】问题背景:先判断出BD=CD,由对顶角相等△BDE=△CDA,进而得出△ADC△△EDB (SAS);问题解决:先证明△ADC△△EDB(SAS),得出BE=AC=3,最后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到N,使得MN=AM,连接BN,同(1)的方法得出△BMN△△CMA(SAS),则BN=AC,进而判断出△ABN=△EAD,进而判断出△ABN△△EAD,得出AN=ED,即可求解.【详解】问题背景:如图1,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DC和△EDB中,AD EDCDA BDECD BD=⎧⎪∠=∠⎨⎪=⎩,△△ADC△△EDB(SAS),故答案为:SAS;问题解决:如图1,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AD EDCDA BDECD BD=⎧⎪∠=∠⎨⎪=⎩,△△ADC△△EDB(SAS),△BE=AC,在△ABE中,AB﹣BE<AE<AB+BE,△AB=4,AC=3,△4﹣3<AE<4+3,即1<AE<7,△DE=AD,△AD=12AE,△12<AD<72;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到N,使得MN=AM,连接BN,由问题背景知,△BMN△△CMA(SAS),△BN=AC,△CAM=△BNM,△AC//BN,△AC=AD,△BN=AD,△AC//BN,△△BAC+△ABN=180°,△△BAE=△CAD=90°,△△BAC+△EAD=180°,在△ABN 和△EAD 中,AB EA ABN EAD BN AD =⎧⎪∠=∠⎨⎪=⎩,△△ABN △△EAD (SAS ),△AN =DE ,△MN =AM ,△DE =AN =2AM ,△AM =3,△DE =6.【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补角的性质,掌握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3.(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 (1)先由AF △BC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AFE =△DCE ,而E 是AD 中点,那么AE =DE ,△AEF =△DEC ,利用AAS 可证△AEF △△DEC ,那么有AF =DC ,又AF =BD ,从而有BD =CD ; (2)四边形AFBD 是矩形.由于AF 平行等于BD ,易得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又AB =AC ,BD =CD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可知AD △BC ,即△ADB =90°,那么可证四边形AFBD 是矩形.【详解】证明: (1)△AF △BC ,△△AFE =△DCE ,△E 是AD 的中点,△AE =DE ,△△AFE =△DCE , ∠AEF∠∠DEC ,AE =DE ,△△AEF △△DEC (AAS ),△AF =DC ,△AF =BD ,△BD =CD ,△D 是BC 的中点;(2)四边形AFBD 是矩形.理由: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ADB =90°,△AF =BD ,过A 点作BC 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 ,即AF △BC ,△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又△△ADB =90°,△四边形AFBD 是矩形.【点睛】本题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量代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矩形的判定等知识.4.(1)SAS ;(2)17AD <<;(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AD=DE ,△ADC=△BDE ,BD=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AC=6,AE=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证明BED △()SAS CND △,得到BE CN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EDB (SAS ),故答案为:SAS ;(2)解:△由(1)知:△ADC△△EDB ,△BE=AC=6,AE=2AD ,△在△ABE 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证明: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如图所示:△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ED 和CND △中,DE DN BDE CDN BD CD =⎧⎪∠=∠⎨⎪=⎩, △BED △()SAS CND △,△BE CN =,△DM DN ⊥,DE DN =,△ME MN =, 在BEM △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M BE ME +>,△BM CN MN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5.见详解【解析】【分析】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根据等边三角形和平行线的性质得△MDE=△MEC,DE=CE,从而证明∆EMD≅∆CME,进而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60°,△DE△AC,△△DEB=△ACB=60°,△MDE=△MEC,△BDE是等边三角形,△BD=DE,△BD CE=,△DE=CE,又△△EMD=△CME,△∆EMD≅∆CME,△MD ME=.【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6.(1)B;(2)C;应用:7.【解析】【分析】(1)由已知AD是△ABC的中线,和作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CD=BD,△ADC=△EDB, AD=DE得到△ADC△△EDB(SAS) 即可,(2) 由△ADC△△EDB,则BE=AC=6,AE=2AD,AB=8,在ΔABE中,AB-BE<AE<AB+BE,即则2<2AD<14即可,【灵活运用】延长AD到G,使DG=AD,连接BG,由(1)知△ADC△△GDB,BG=AC=AE+EC=7△G=△DAC可以判定BG△AC,由△BFG=△AFE,得ΔGBF△ΔAEF,由性质BG BF AE EF.【详解】(1)由已知AD是△ABC的中线,和作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CD=BD,△ADC=△EDB, AD=DE得到△ADC△△EDB(SAS)故选择:B,(2) 由△ADC△△EDB,则BE=AC=6,AE=2AD,AB=8,在ΔABE中,AB-BE<AE<AB+BE,即AB-BE=8-6=2,AB+BE=14,则2<2AD<14,1<AD<7故选择:C,灵活运用延长AD到G,使DG=AD,连接BG,由(1)知△ADC△△GDB,BG=AC=AE+EC=7,△G=△DAC,BG△AC,△BFG=△AFE,ΔGBF△ΔAEF,BG BF AE EF=, 744BF =, BF=7.【点睛】本题考查中线加倍问题,由中线加倍,利用SAS 推出三角形全等,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的问题,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取值范围,由△ADC △△GDB ,△G=△DAC 可以判定BG△AC ,由△BFG=△AFE ,得ΔGBF△ΔAEF ,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7.(1)采用第一种方法,证明见解析(2)转化思想(3)AC+DE >CD ,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过点C 作//CF AB ,证明得到△ABE△△FCE ,得到BAE F ∠=∠,再根据AB DC =得到D F =∠∠,故可得到BAE D ∠=∠;(2)此题用到了转化思想;(3)过点E 作//EF AC ,证明得到△ABC△△EBF ,得到AC=EF,连接DF,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到CD=DF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EF DE +与DF 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求解.【详解】(1)采用第一种方法,过点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CF AB△B ECF ∠=∠,BAE CFE ∠=∠又E 点是BC 中点,△BE=CE△△ABE△△FCE(AAS)△BAE F∠=∠,AB=CF,A,E,F在同一直线上,△AB DC=△D F=∠∠△BAED∠=∠;(2)此题用到了转化思想;故答案为:转化思想;(3)如图,过点E作//EF AC,同(1)理得到△ABC△△EBF,△AC=EF,BC=BF连接DF△BC BD⊥△△CDF是等腰三角形△CD=DF,在△DEF中,EF DE+>DF故AC+DE>C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8.(1)详见解析;(2)AF=2DG,且AF△DG,证明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 利用条件先△DAE△△DBF,从而得出△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2) 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先证明△BGM△△EGD,再证明△BDM△△DAF即可推出.【详解】解:(1)证明:设BE与AD交于点H..如图,△AD,BE分别为BC,AC边上的高,△△BEA=△ADB=90°.△△ABC=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AHE=△BHD,△△DAC=△DBH.△△ADB=△FDE=90°,△△ADE=△BDF.△△DAE△△DBF.△BF=AE,DF=DE.△△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E=45°.△G为BE中点,△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E=45°.△△AFD=90°,即AF△DF.(2)AF=2DG,且AF△DG.理由: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点G为BE的中点,BG=GE.△△BGM△EGD,△△BGM△△EGD.△△MBE=△FED=45°,BM=DE.△△MBE=△EFD,BM=DF.△△DAC=△DBE,△△MBD=△MBE+△DBE=45°+△DBE.△△EFD=45°=△DBE+△BDF,△△BDF=45°-△DBE.△△ADE=△BDF,△△ADF=90°-△BDF=45°+△DBE=△MBD.△BD=AD,△△BDM△△DAF.△DM=AF=2DG,△FAD=△BDM.△△BDM+△MDA=90°,△△MDA+△FAD=90°.△△AHD=90°.△AF△DG.△AF=2DG,且AF△DG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9.(1)证明见解析;(2)DE=3.【解析】【分析】(1)过点P作PF△BC交AC于点F;证出△APF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P=PF=AF=CQ,由AAS证明△PDF△△QD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过P作PF△BC交AC于F.同(1)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对应边相等FD=CD,证出AE+CD=DE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1所示,点P作PF△BC交AC于点F.△△ABC是等边三角形,△△APF也是等边三角形,AP=PF=AF=CQ.△PF△BC,△△PFD=△DCQ.在△PDF和△QDC中,PDF QDCDFP QCDPF QC∠=∠⎧⎪∠=∠⎨⎪=⎩,△△PDF△△QDC(AAS),△PD=DQ;(2)如图2所示,过P作PF△BC交AC于F.△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F.△PE△AC,△AE=EF.△AP=PF,AP=CQ,△PF=CQ.在△PFD和△QCD中,PDF QDCDFP QCDPF QC∠=∠⎧⎪∠=∠⎨⎪=⎩,△△PFD△△QCD(AAS),△FD=CD.△AE =EF ,△EF +FD =AE +CD ,△AE +CD =DE 12=AC . △AC =6,△DE =3.【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 )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 )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0.(1)B ;(2)C ;(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AD =DE ,△ADC =△BDE ,BD =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 =AC =6,AE =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根据SAS 证△ADC△△MDB ,推出BM =AC ,△CAD =△M ,根据AE =EF ,推出△CAD =△AFE =△BFD ,求出△BFD =△M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EDB(SAS),故选B ;(2)解:如图:△由(1)知:△ADC△△EDB,△BE=AC=6,AE=2AD,△在△ABE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8+6,△1<AD<7,故选C.(3)延长AD到M,使AD=DM,连接BM,△AD是△ABC中线,△CD=BD,△在△ADC和△MDB中DC DBADC MDBDA DM=⎧⎪∠=∠⎨⎪=⎩△△ADC△△MDB,△BM=AC,△CAD=△M,△AE=EF,△△CAD=△AFE,△△AFE =△BFD ,△△BFD =△CAD =△M ,△BF =BM =AC ,即AC =BF.【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11.(1)B ;(2)2<AD <10;【初步运用】BF =5;【灵活运用】BE 2+CF 2=EF 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初步运用 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证明△ADC △△MD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灵活运用 延长ED 到点G ,使DG =ED ,连结GF ,GC ,证明△DBE △△DCG ,得到BE =CG ,根据勾股定理解答.【详解】解:(1)在△ADC 和△EDB 中,BD=CD BDE=CDA ED=AD ⎧⎪∠∠⎨⎪⎩, △△ADC△△EDB (SAS ),故选B ;(2)△△ADC△△EDB ,△EB=AC=8,在△ABE 中,AB ﹣BE <AE <AB+BE ,△2<AD <10,故答案为2<AD <10;【初步运用】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AE =EF .EF =3,△AC =5,△AD 是△ABC 中线,△CD =BD ,△在△ADC 和△MDB 中,BD=CD BDM=CDA DM=DA ⎧⎪∠∠⎨⎪⎩, △△ADC △△MDB ,△BM =AC ,△CAD =△M ,△AE =EF ,△△CAD =△AFE ,△△AFE =△BFD ,△△BFD =△CAD =△M ,△BF =BM =AC ,即BF =5;【灵活运用】线段BE 、CF 、EF 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E 2+CF 2=EF 2.证明:如图3,延长ED 到点G ,使DG =ED ,连结GF ,GC ,△ED △DF ,△EF =GF ,△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DE 和△CDG 中, ED=GD BDE=CDG BD=CD ⎧⎪∠∠⎨⎪⎩,△△BDE△△CDG(SAS),△BE=CG,△△A=90°,△△B+△ACB=90°,△△BDE△△CDG,EF=GF,△BE=CG,△B=△GCD,△△GCD+△ACB=90°,即△GCF=90°,△Rt△CFG中,CF2+GC2=GF2,△BE2+CF2=EF2.【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2.(1)45°;(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C=∠ACB=6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NBC=60°,进一步求出∠ABN=12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N的度数;(2)先证△NBG≌△AEG,得到AG=NG,AE=BN,再证△ABN≌△ACF,即可推出AF =2AG.【详解】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C∥BN,∴∠NBC=∠ACB=60°,∴∠ABN=∠ABC+∠NBC=120°,∴在△ABN中,∠N=180°﹣∠ABN﹣∠BAN=180°﹣120°﹣15°=45°;(2)∵AC∥BN,∴∠N=∠GAE,∠NBG=∠AEG,又∵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G=EG,∴△NBG≌△AEG(AAS),∴AG=NG,AE=BN,∵AE=CF,∴BN=CF,∵∠ACB=60°,∴∠ACF=180°﹣∠ACB=120°,∴∠ABN=∠ACF,又∵AB=AC,∴△ABN≌△ACF(SAS),∴AF=AN,AN,∵AG=NG=12∴AF=2AG.【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3.(1)△.B;△. 1<AD<9;(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AB−BE<AE<AB+BE,结合BE=AC可确定AE的取值范围,易得AD的取值范围;(2)首先延长AD至M,使DM=AD,先证明△ABD△△MCD,进而得出MC=AB,△B =△MCD,即可得出△ACM=△ACE,再证明△ACM△△ACE,即可证明结论.【详解】解:(1)△.在△ADC和△EDB中,BD CDBDE CDA DE AD⎧⎪∠∠⎨⎪⎩===,△△ADC△△EDB(SAS),故选B;△.△△ADC△△EDB,△BE=AC,△AB−BE<AE<AB+BE,△AB− AC<AE<AB+AC,即2<AE<18,△1<AD<9,故答案为1<AD<9;(2)延长AD至M,使DM=AD,△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BD和△MCD中,BD CDADB MDC AD DM⎧⎪∠∠⎨⎪⎩===,△△ABD△△MCD(SAS),△MC=AB,△B=△MCD,△AB=CE,△CM=CE,△△BAC=△BCA,△△B+△BAC=△ACB+△MCD,即△ACE=△ACM,在△ACE和△ACM中,AC ACACE ACM CM CE⎧⎪∠∠⎨⎪⎩===,△△ACM△△ACE(SAS),△AE=AM,△AM=2AD,△AE=2A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利用倍长中线得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4.(1)45°;(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C=△ACB=6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NBC=60°,进一步求出△ABN=12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N的度数;(2)先证△NBG△△AEG,得到AG=NG,AE=BN,再证△ABN△△ACF,即可推出AF=2AG.【详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C△BN,△△NBC=△ACB=60°,△△ABN=△ABC+△NBC=120°,△在△ABN中,△N=180°-△ABN-△BAN=180°-120°-15°=45°;(2)△AC△BN,△△N=△GAE,△NBG=△AEG,又△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G=EG,△△NBG△△AEG(AAS),△AG=NG,AE=BN,△AE=CF,△BN=CF,△△ACB=60°,△△ACF=180°-△ACB=120°,△△ABN=△ACF,又△AB=AC,△△ABN△△ACF(SAS),△AF=AN,△AG=NG=12AN,△AF=2AG.【点睛】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5.(1)证明见解析;(2)DE=3.【解析】【分析】(1)过点P作PF△BC交AC于点F;证出△APF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P=PF=AF=CQ,由AAS证明△PDF△△QD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过P作PF△BC交AC于F.同(1)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对应边相等FD=CD,证出AE+CD=DE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1所示,点P作PF△BC交AC于点F.△△ABC是等边三角形,△△APF也是等边三角形,AP=PF=AF=CQ.△PF△BC,△△PFD=△DCQ.在△PDF和△QDC中,PDF QDCDFP QCDPF QC∠∠∠∠=⎧⎪=⎨⎪=⎩,△△PDF△△QDC(AAS),△PD=DQ;(2)如图2所示,过P作PF△BC交AC于F.△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F.△PE△AC,△AE=EF.△AP=PF,AP=CQ,△PF=CQ.在△PFD和△QCD中,PDF QDCDFP QCDPF QC∠∠∠∠=⎧⎪=⎨⎪=⎩,△△PFD△△QCD(AAS),△FD=CD.△AE=EF,△EF+FD=AE+CD,△AE+CD=DE 1 2=AC.△AC=6,△DE=3.【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6.()1见解析;()21<AD<7;()3AE=6.【解析】【分析】(1)延长AD到点E,使DE=AD,根据SAS定理证明△ADC△△EDB;(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3)延长AD交EC的延长线于F,证明△ABD△△F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详解】()1延长AD到点E,使DE AD=,在ADC和EDB中,AD ED(=已作),ADC EDB(∠∠=对顶角相等),CD BD(=中点定义),ADC∴△()EDB SAS,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SAS ;()2ADC △EDB ,BE AC 6∴==,86AE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F ,AB BC ⊥,EF BC ⊥,ABD FCD ∠∠∴=,在ABD 和FCD 中,ABD FCD BD CDADB FDC ∠=∠⎧⎪=⎨⎪∠=∠⎩, ABD ∴△FCD , CF AB 2∴==,AD DF =,ADE 90∠=,AE EF ∴=,EF CE CF CE AB 426=+=+=+=,AE 6∴=.【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关键是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17.见解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方法一:如图1中,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先证明△BFE△△CGE,得BF=CG,再证明△ABF△△DCG即可.方法二如图2中,: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先证明CF=CD,再证明△ABE△△FCE即可.证明:方法一:如图1中,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在△BFE和△CGE中,,△△BFE△△CGE .△BF=CG.在△ABF和△DCG中,,△△ABF△△DCG.△AB=CD.方法二如图2中,: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ABE=△D,△△F=△D.△CF=CD.在△ABE和△FCE中,,△△ABE△△FCE.△AB=CF.△AB=CD.18.(1)详见解析(2)ED=2【解析】【分析】(1)过P作PF△BQ,可得△AP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P=PF,再证△DCQ△△DFP,即可得PD=DQ;(2)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EF,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FD =CD,然后求出2DE=AC,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1)证明:如图,过点P作PF△BC,则△DPF=△Q,△△ABC为等边三角形,△△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又△AP=CQ,△PF=CQ,在△DPF和△DQC中,DPF QPDF QDCPF CQ∠=∠⎧⎪∠=∠⎨⎪=⎩,△△DPF△△DQC(AAS),△DP=DQ;(2)△△P AF为等边三角形,PE△AC,可得AE=EF,由(1)知,△DPF△△DQC△FD=CD,△AC=AE+EF+FD+CD,△AC=2EF+2FD=2(EF+FD)=2ED,△AC=BC=4,△2ED=4,△ED=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19.【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方法一: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又△△BEF=△CEG,BE=CE,△△BFE△△CGE.△BF=CG.在△ABF和△DCG中,△△F=△DGC=90°,△BAE=△CDE,BF=CG,△△ABF△△DCG.△AB=CD.方法二: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ABE=△D,△△F=△D.△CF=CD.△△F=△BAE,△AEB=△FEC,BE=CE,△△ABE△△FCE.△AB=CF.△AB=CD.方法三:延长DE至点F,使EF=DE,又△BE=CE,△BEF=△CED,△△BEF△△CED.△BF=CD,△D=△F.又△△BAE=△D,△△BAE=△F.△AB=BF.△AB=CD.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阅读理解.。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专训: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专训: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

专训一: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名师点金: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与此相关的几何证明题的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类型有:证明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线段的和差关系、倍分关系、不等关系等.证明数量关系题型1证明线段相等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 上的点,且AE=AF,求证:DE=DF.(第1题)题型2证明角相等2.如图,在△ABC中,AB=AC,∠BAC=90°,D为AC的中点,AE⊥BD 于F交BC于E.求证:∠ADB=∠CDE.(第2题)证明位置关系3.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边BC,AB,AC上,且BD=CF,BE=CD,点G是EF的中点,求证:DG⊥EF.(第3题)4.如图,在△ABC中,AB=AC,AD,BE是△ABC的高,AD,BE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第4题)5.如图,在△ABC中,∠ABC=2∠C,AD平分∠BAC.求证:AB+BD=AC.(第5题)6.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意一点,且AB>AC,求证:AB-AC>PB-PC.(第6题)专训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常用方法名师点金:在进行几何题的证明或计算时,需要在图形中添加一些辅助线,辅助线能使题目中的条件比较集中,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些量之间的关系,使数学问题得以较轻松地解决.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构造法、平移法、旋转法、翻折法、加倍折半法和截长补短法,目的都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基本图形法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为BC的中点,CE⊥AD于点E,其延长线交AB于点F,连接DF.求证:∠ADC=∠BDF.(第1题)翻折法2.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第2题)旋转法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 +DF=EF,求∠EAF的度数.(第3题)平移法4.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点P,BQ平分∠ABC交AC于点Q,且AP与BQ相交于点O.求证:AB+BP=BQ+AQ.(第4题)加倍折半法5.如图,在△ABC中,∠BAC=120°,AD⊥BC于D,且AB+BD=DC,求∠C的度数.(第5题)截长补短法6.如图所示,AB∥CD,BE、CE分别为∠ABC、∠BCD的平分线,点E 在AD上.求证:BC=AB+CD.(第6题)专训三: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名师点金: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等腰三角形中,往往会遇到条件或结论不唯一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分类讨论.通过正确地分类讨论,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严密的解答.其解题策略为:先分类,再画图,后计算.当顶角和底角不确定时,分类讨论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A.40°B.100°C.40°或70°D.40°或100°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D⊥BC于D,且AD=12BC,则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的度数为()A.45°B.75°C.45°或75°D.65°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64°,则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当底和腰不确定时,分类讨论4.(2015·荆门)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8或10B.8C.10D.6或125.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9,则其周长为________.6.若实数x,y满足|x-5|+(10-y)2=0,则以x,y的值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分类讨论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由腰的垂直平分线引起的分类讨论8.在三角形ABC中,AB=AC,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40°,求∠B的度数.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9.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5 cm,一腰上的中线BD把其分为周长差为3 cm的两部分.求腰长.点的位置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B=2BC,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第10题)A.7个B.6个C.5个D.4个11.如图,已知△ABC中,BC>AB>AC,∠ACB=40°,如果D,E是直线AB上的两点,且AD=AC,BE=BC,求∠DCE的度数.(第11题)专训四:三角形中常见的热门考点名师点金:本章主要学习了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等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考点较多,也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互逆命题、基本事实、互逆定理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无限小数是无理数B.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和1C.对顶角相等D.等边三角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下列命题及其逆命题是互逆定理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若两个角都是直角,则它们相等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若a=b,则|a|=|b|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如图所示,AB∥EF∥CD,∠ABC=90°,AB=DC,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A.3对B.2对C.1对D.0对(第3题)(第4题)4.如图,在△ABC中,AC=5,F是高AD和BE的交点,AD=BD,则BF的长是()A.7 B.6 C.5 D.45.(2015·杭州)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AD平分∠BAC,点M,N分别在AB,AC边上,AM=2MB,AN=2NC,求证:DM=DN.(第5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6.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DE⊥AB,DF⊥AC,E,F分别为垂足,则下列四个结论:(1)∠DEF=∠DFE;(2)AE=AF;(3)DA平分∠EDF;(4)AD垂直平分EF.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第6题)(第7题)(第8题)7.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60°,BC=6,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在C′处,连接BC′,则BC′的长为________.8.如图所示,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MN∥BC,分别交AB,AC于点M,N.若AB=6 cm,AC=9 cm,则△AMN 的周长为________.9.(中考·淄博)如图,AD∥BC,BD平分∠ABC.求证:AB=AD.(第9题)尺规作图10.如图,已知线段a,h,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且BC=a,BC边上的高AD=h.张红的作法如下:(1)作线段BC=a;(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相交于点D;(3)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h;(4)连接AB,AC.△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上述作法的四个步骤中,你认为有错误的一步是()(第10题)A.(1) B.(2) C.(3) D.(4)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11.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C 于点D ,交AB 于点E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BD 平分∠ABCB .△BCD 的周长等于AB +BCC .AD =BD =BCD .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第11题)(第12题)12.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BA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ADC =130°,那么∠CAB 的大小是( )A .80°B .50°C .40°D .20°13.如图,已知C 是∠MAN 的平分线上一点,CE ⊥AB 于 E ,点B ,D 分别在AM ,AN 上,且AE =12(AD +AB).问:∠1和∠2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第13题)思想方法a .分类讨论思想1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则这个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__.15.(2014·安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 ,b ,且a ,b 满足2a -3b +5+(2a +3b -13)2=0,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 .7或8B .6或10C .6或7D .7或10b .方程思想16.如图,在△ABC 中,AB =AC ,BC =BD ,AD =DE =EB ,求∠A 的度数.(第16题)c .转化思想17.如图,已知在△ABC 中,∠ABC =3∠C ,AD 是∠BAC 的平分线,BE ⊥AD于E ,求证:BE =12(AC -AB).(第17题)答案专训一1.证明:连接AD.∵AB =AC ,D 是BC 的中点,∴∠EAD =∠FAD.在△AED 和△AFD 中,⎩⎨⎧AE =AF ,∠EAD =∠FAD ,AD =AD ,∴△AED ≌△AFD(S .A .S .).∴DE =DF.2.证明:过点C 作CG ⊥AC 交AE 的延长线于G ,则CG ∥AB ,∴∠BAF =∠G .又∵AF ⊥BD ,AC ⊥CG ,∴∠BAF +∠ABF =90°,∠CAG +∠G =90°.∴∠ABF =∠CAG .在△ABD 和△CAG 中,⎩⎨⎧∠ABF =∠CAG ,AB =AC ,∠BAD =∠ACG =90°,∴△ABD ≌△CAG(A .S .A .).∴AD =CG ,∠ADB =∠G .又∵D 为AC 的中点,∴AD =CD ,∴CD =CG .∵AB =AC ,∴∠ABC =∠ACB.又∵AB ∥CG ,∴∠ABC =∠GCE.∴∠ACB =∠GCE.又∵CE =CE ,∴△CDE ≌△CGE(S .A .S .).∴∠G =∠CDE.∴∠ADB =∠CDE.(第3题)3.证明:如图,连接ED ,FD.∵AB =AC ,∴∠B =∠C.在△BDE 和△CFD 中,⎩⎨⎧BD =CF ,∠B =∠C ,BE =CD ,∴△BDE ≌△CFD(S .A .S .).∴DE =DF.又∵点G 是EF 的中点,∴DG ⊥EF.4.证明:∵AD ,BE 是△ABC 的高,∴∠ADB =∠AEB =90°,又∵∠BHD =∠AHE ,∴∠EBC =∠EAH.在△BCE 和△AHE 中,⎩⎨⎧∠EBC =∠EAH ,BE =AE ,∠BEC =∠AEH =90°,∴△BCE ≌△AHE(A .S .A .).∴AH =BC.又∵AB =AC ,AD ⊥BC ,∴BC =2BD ,∴AH =2BD.5.证明:如图,延长CB 至E ,使BE =BA ,则∠BAE =∠E.∵∠ABC =2∠C =2∠E ,∴∠E =∠C ,∴AE =AC.∵AD 平分∠BAC ,∴∠BAD =∠DAC.∵∠BAE =∠E ,∠E =∠C ,∴∠BAE =∠C.又∵∠EAD =∠BAE +∠BAD ,∠EDA =∠C +∠DAC ,∴∠EAD =∠EDA.∴AE =DE.∴AC =DE =BE +BD =AB +BD.(第5题)(第6题)6.证明:如图,在AB 上截取AE ,使AE =AC ,连接PE.∵AD 是∠BAC 的平分线,∴∠BAD =∠CAD.在△AEP 和△ACP 中,⎩⎨⎧AE =AC ,∠BAD =∠CAD ,AP =AP ,∴△AEP ≌△ACP(S .A .S .),∴PE =PC.在△PBE 中,BE >PB -PE ,∴AB -AC >PB -PC.专训二1.证明:如图,过点B 作BG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ACB =90°,∴∠2+∠ACF =90°.∵CE ⊥AD ,∴∠AEC =90°,∴∠1+∠ACF =180°-∠AEC =180°-90°=90°.∴∠1=∠2.在△ACD 和△CBG 中,⎩⎨⎧∠1=∠2,AC =CB ,∠ACD =∠CBG =90°,∴△ACD ≌△CBG(A .S .A .).∴∠ADC =∠G ,CD =BG .∵点D 为BC 的中点,∴CD =BD.∴BD =BG .又∵∠DBG =90°,∠DBF =45°,∴∠GBF =∠DBG -∠DBF =90°-45°=45°.∴∠DBF =∠GBF.在△BDF 和△BGF 中,⎩⎨⎧BD =BG ,∠DBF =∠GBF ,BF =BF ,∴△BDF ≌△BGF(S .A .S .).∴∠BDF =∠G .∴∠ADC =∠BDF.点拨:本题运用了构造基本图形法,通过作辅助线构造△CBG 、△BGF 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第2题)2.证明:如图,延长AD 交BC 于点F.(相当于将AB 边向下翻折,与BC 边重合,A 点落在F 点处,折痕为BE)∵BE 平分∠ABC ,∴∠ABE =∠CBE.∵BD ⊥AD ,∴∠ADB =∠BDF =90°.在△ABD 和△FBD 中,⎩⎨⎧∠ABD =∠FBD ,BD =BD ,∠ADB =∠FDB =90°,∴△ABD ≌△FBD(A .S .A .).∴∠2=∠DFB.又∵∠DFB =∠1+∠C ,∴∠2=∠1+∠C.(第3题)3.解:如图,延长CB 到点H ,使得BH =DF ,连接AH.∵∠ABE =90°,∠D =90°,∴∠ABH =∠D =90°.在△ABH 和△ADF 中,⎩⎨⎧AB =AD ,∠ABH =∠D =90°,BH =DF ,∴△ABH ≌△ADF.∴AH =AF ,∠BAH =∠DAF.∴∠BAH +∠BAF =∠DAF +∠BAF ,即∠HAF =∠BAD =90°.∵BE +DF =EF ,∴BE +BH =EF ,即HE =EF.在△AEH 和△AEF 中,⎩⎨⎧AH =AF ,AE =AE ,EH =EF ,∴△AEH ≌△AEF.∴∠EAH =∠EAF.∴∠EAF =12∠HAF =45°.点拨:图中所作辅助线,相当于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使AD 边与AB 边重合,得到△ABH.4.证明:过点O 作OD ∥BC 交AB 于点D ,∴∠ADO =∠ABC.∵∠BAC =60°,∠C =40°,∴∠ABC =80°.∴∠ADO =80°.∵BQ 平分∠ABC ,∴∠QBC =40°.∴∠AQB =∠C +∠QBC =80°.∴∠ADO =∠AQB.易知∠DAO =∠QAO ,OA =OA ,∴△ADO ≌△AQO.∴OD =OQ ,AD =AQ.∵OD ∥BP ,∴∠PBO =∠DOB ,又∵∠PBO =∠DBO ,∴∠DBO =∠DOB.∴BD =OD.∴BD =OQ.∵∠BAC =60°,∠ABC =80°,BQ 平分∠ABC ,AP 平分∠BAC ,∴∠BAP =30°,∠ABQ =40°,∴∠BOP =70°.∵∠BAP =30°,∠ABC =80°,∴∠APB =70°.∴∠BOP =∠APB ,∴BO =BP.∴AB +BP =AD +DB +BP =AQ +OQ +BO =BQ +AQ.5.解:在DC 上截取DE =BD ,连接AE ,∵AD ⊥BC ,BD =DE ,∴AD 是线段BE 的垂直平分线,∴AB =AE ,∠B =∠AEB.∵AB +BD =CD ,DE =BD ,∴AB +DE =CD.而CD =DE +EC ,∴AB =EC ,∴AE =EC.故设∠EAC =∠C =x ,∵∠AEB 为△AEC 的外角,∴∠AEB =∠EAC +∠C =2x ,∴∠B =2x ,∠BAE =180°-2x -2x =180°-4x.∵∠BAC =120°,∴∠BAE +∠EAC =120°,即180°-4x +x =120°,解得x =20°,则∠C =20°.6.证法一:用截长法,如图①所示,在BC 上截取BF =AB ,连接EF.(第6题)因为BE 平分∠ABC ,CE 平分∠BCD ,所以∠ABE =∠FBE ,∠FCE =∠DCE.在△ABE 和△FBE 中,因为⎩⎨⎧AB =FB ,∠ABE =∠FBE ,BE =BE ,所以△ABE ≌△FBE.所以∠A =∠EFB.因为AB ∥CD ,所以∠A +∠D =180°.因为∠BFE +∠EFC =180°,所以∠EFC =∠D.在△EFC 和△EDC 中,因为⎩⎨⎧∠FCE =∠DCE ,∠EFC =∠D ,EC =EC ,所以△EFC ≌△EDC.所以FC =DC.所以BC =BF +FC =AB +CD.证法二:用补短法,如图②所示,延长BE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G .因为AB ∥CD ,所以∠ABE =∠G .因为BE 平分∠ABC ,所以∠ABE =∠CBE.所以∠CBE =∠G .因为CE 平分∠BCD ,所以∠BCE =∠GCE.在△BEC 和△GEC 中,因为⎩⎨⎧∠CBE =∠G ,∠BCE =∠GCE ,CE =CE ,所以△BEC ≌△GEC.所以BC =GC ,BE =GE.在△ABE 和△DGE 中,因为⎩⎨⎧∠ABE =∠G ,∠AEB =∠DEG ,BE =GE ,所以△ABE ≌△DGE.所以AB =DG .所以BC =CG =GD +DC =AB +CD.专训三1.D 2.C 3.32°4.C 5.23或25 6.257.解: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BD ⊥AC 于D.(1)当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时,高一定在△ABC 的内部,如图①,∵∠DBC =25°,∴∠C =90°-∠DBC =90°-25°=65°,∴∠ABC =∠C =65°,∠A =180°-2×65°=50°.(第7题)(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5°时,如图②,高在△ABC 的内部时,∵∠ABD =25°,∴∠A =90°-∠ABD =65°,∴∠C =∠ABC =(180°-∠A)÷2=57.5°;如图③,高在△ABC 的外部时,∵∠ABD =25°,∴∠BAD =90°-∠ABD =90°-25°=65°,∴∠BAC =180°-65°=115°,∴∠ABC =∠C =(180°-115°)÷2=32.5°,故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为:65°,65°,50°或65°,57.5°,57.5°或115°,32.5°,32.5°.点拨:由于题目中的“另一边”没有指明是“腰”还是“底边”,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还要结合图形,分高在三角形内还是在三角形外.8.解:此题分两种情况:(1)如图①,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AC边交于点D,∠ADE=40°,则∠A=50°,∵AB=AC,∴∠B=(180°-50°)÷2=65°.(2)如图②,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D,∠ADE=40°,则∠DAE=50°,∴∠BAC=130°.∵AB=AC,∴∠B=(180°-130°)÷2=25°.故∠B的大小为65°或25°.(第8题)9.解:∵BD为AC边上的中线,∴AD=CD.(1)当(AB+AD)-(BC+CD)=3 cm时,则AB-BC=3 cm,∵BC=5 cm,∴AB=8 cm;(2)当(BC+CD)-(AB+AD)=3 cm时,则BC-AB=3 cm,∵BC=5 cm,∴AB=2 cm;但是当AB=2 cm时,三边长为2 cm,2 cm,5 cm,而2+2<5,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故舍去,故腰长为8 cm.10.B11.解:(1)当点D,E在点A的同侧,且都在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①,(第11题)∵BE=BC,∴∠BEC=(180°-∠ABC)÷2,∵AD=AC,∴∠ADC=(180°-∠DAC)÷2=∠BAC÷2,∵∠DCE=∠BEC-∠ADC,∴∠DCE=(180°-∠ABC)÷2-∠BAC÷2=(180°-∠ABC-∠BAC)÷2=∠ACB÷2=40°÷2=20°.(2)当点D,E在点A的同侧,且点D在D′的位置,点E在E′的位置时,如图②,与(1)类似地可以求得∠D′CE′=∠ACB÷2=20°.(3)当点D,E在点A的两侧,且点E在E′的位置时,如图③,∵BE′=BC,∴∠BE′C=(180°-∠CBE′)÷2=∠ABC÷2,∵AD=AC,∴∠ADC=(180°-∠DAC)÷2=∠BAC÷2,又∵∠DCE′=180°-(∠BE′C+∠ADC),∴∠DCE′=180°-(∠ABC+∠BAC)÷2=180°-(180°-∠ACB)÷2=90°+∠ACB÷2=90°+40°÷2=110°.(4)当点D,E在点A的两侧,且点D在D′的位置时,如图④,∵AD′=AC,∴∠AD′C=(180°-∠BAC)÷2,∵BE=BC,∴∠BEC=(180°-∠ABC)÷2,∴∠D′CE=180°-(∠D′EC+∠ED′C)=180°-(∠BEC+∠AD′C)=180°-[(180°-∠ABC)÷2+(180°-∠BAC)÷2]=(∠BAC+∠ABC)÷2=(180°-∠ACB)÷2=(180°-40°)÷2=70°.综上所述,∠DCE的度数为20°或110°或70°.专训四1.C 2.C 3.A 4.C5.证明:∵AM=2MB,AN=2NC,∴AM=23AB,AN=23AC.又∵AB=AC,∴AM=AN.∵AD平分∠BAC,∴∠MAD=∠NAD.又∵AD=AD,∴△AMD≌△AND(S.A.S.).∴DM=DN.6.D7.38.15 cm9.证明:∵AD∥BC,∴∠DBC=∠ADB.又∵BD平分∠ABC,∴∠ABD=∠DBC,∴∠ABD=∠ADB,∴AB=AD.10.C11.D12.D(第13题)13.解:∠1与∠2互补.理由:作CF ⊥AN 于F(如图),∵AC 平分∠MAN ,∴∠3=∠4,又∵CE ⊥AM ,CF ⊥AN ,∴CF =CE ,∠CFA =∠CEA =90°,∴Rt △ACF ≌Rt △ACE ,∴AF =AE.∵AE =12(AD +AB)=12(AF -DF +AE +BE)=AE +12(BE -DF),∴BE -DF =0,∴BE =DF ,又CE =CF ,∠CEB =∠CFD ,∴△DFC ≌△BEC(S .A .S .),∴∠5=∠2,∵∠1+∠5=180°,∴∠1+∠2=180°.即∠1与∠2互补.14.70°或40° 点拨:本题运用了分类讨论思想,将已知条件外角等于110°分为底角处的外角和顶角处的外角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题时要防止漏解.15.A 点拨:∵2a -3b +5+(2a +3b -13)2=0,∴⎩⎨⎧2a -3b +5=0,2a +3b -13=0,解得⎩⎨⎧a =2,b =3.当a 为底边长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3,3,则周长为8;当b 为底边长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2,3,则周长为7.综上所述,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7或8.16.解:设∠ABD 的度数为x.∵AD =DE =EB ,∴∠A =∠AED =2∠ABD =2x.∵BC =BD ,∴∠C =∠BDC =∠ABD +∠A =3x.∵AB =AC ,∴∠ABC =∠C =3x.∴∠A +∠C +∠ABC =8x =180°.∴x =22.5°.∴∠A =2x =45°.17.证明:如图,延长BE 交AC 于F.∵AD 是∠BAC 的平分线,∴∠BAE =∠FAE.(第17题)在△ABE 和△AFE 中,⎩⎨⎧∠BAE =∠FAE ,AE =AE ,∠AEB =∠AEF =90°,∴△ABE ≌△AFE(A .S .A .).∴∠ABF=∠AFB,BE=FE,AB=AF.∴BE=12BF.∠ABC=∠ABF+∠FBC=∠AFB+∠FBC=∠C+∠FBC+∠FBC=∠C+2∠FBC,又∵∠ABC=3∠C,∴3∠C=∠C+2∠FBC.∴∠C=∠FBC.∴BF=CF.∴BE=12CF.∵CF=AC-AF=AC-AB,∴BE=12(AC-AB).点拨:本题运用了转化思想,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将AC与AB的差转化为AC与AF的差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门.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2021年广东省中考数学总复习:圆的综合题

2021年广东省中考数学总复习:圆的综合题
第6题图
题型十二 圆的综合题
证明:如解图,过点O作OF⊥AB于点F. ∵∠AOE=∠BAE,∠AOE=∠BOC, ∴∠BAE=∠BOC. ∵AE⊥BE,∠C=90°, ∴∠ABO=∠CBO. ∴OB平分∠ABC. ∵OF⊥AB,OC⊥BC, ∴OF=OC. ∴OF是⊙O的半径. ∵OF⊥AB,∴AB是⊙O的切线.
题型十二 圆的综合题
针对演练
类型一 与全等结合
1. (2019遵义)如图,AB是⊙O的直径,弦AC与BD交于点E,且AC=BD,连接AD,
BC.
(1)求证:△ADB≌△BCA;
(2)若OD⊥AC,AB=4,求弦AC的长;
(3)在(2)的条件下,延长AB至点P,使BP=2,
连接PC.求证:PC是⊙O的切线.
( 2 2+x)2-x2=42,解得x= 2 ,∴⊙O的半径为 2 .
题型十二 圆的综合题
2. 如图,以AB为直径作⊙O,过点A作⊙O的切线AC,连接BC,交⊙O于点D,点E
3
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若AB=6,cosB= 5 ,求DE的长.
第2题图
题型十二 圆的综合题
解:如解图,连接AD,
∵AB是⊙O的直径,
5
第2题解图
题型十二 圆的综合题
类型二 证线段相等[2019.24(1),2017、2014.24(2)]
满分技法 在圆中证明线段相等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若所证两线段不平行. (1)利用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来证明; (2)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来证明; (3)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4)利用同圆半径,直径相等来证明; (5)利用等弧所对的弦相等进行证明. 2. 若所证两线段平行,则可以考虑特殊四边形对边相等来证明.

中考数学求线段长五大类常考必会的方法

中考数学求线段长五大类常考必会的方法

中考数学求线段长五大类常考必会的方法常用求线段的方法:1.勾股定理2.等面积法3.构造相似4.作辅助圆5.三角函数在初中,求线段的方法基本就是利用上述五类方法,具体怎么用,我们用一道题来说明。

如图,三条平行线之间有个等边三角形,若l和2l的间距是1,2l和3l的间1距是2,求ABC的边长.方法一:勾股定理作垂线如下图,设三角形边长为x,则可以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D,EC,CF12-=x AD ,42-=x EC ,92-=x CF然而AD=EC+CF ,因此解下面这个方程就可以了12-x 42-=x 92-=x这是一个无理方程,同学们不妨提前掌握其解法,毕竟上了高中后解无理方程是家常便饭,上述方程只需要平方两次即可。

记得用换元法,令2x y =941-+-=-y y y()()994241-+--+-=-y y y y y()()y y y -=--12942()()()212944y y y -=--14424144524222+-=+-y y y y 02832=-y y0,32821==y y (舍) 3212328==x总结:用勾股定理求线段是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以至于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它,既然大家都能想到的,说明辅助线或许很容易构造,但难题一定是计算量很大,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计算能力,包括常见的思想方法比如换元法。

方法二:等面积法以下做法由运河中学张祖珩提供如下图所示,作BE ⊥AC ,AH ⊥2l ,CF ⊥2l ,取AC 与2l 的交点D由FC=2AH 可知DC=2AD 我们不妨设x AC 3=,则x AD 2=,x CD 2=,x AE 23=,x ED 21=,x BE 233= x DE BE BD 722=+=将线段都表示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等面积法了DBC ABD ABC S S S ∆∆∆+=CF BD AH BD BE AC ⋅+⋅=⋅212121 ()21721233321+⋅=⋅⋅x x x9212=x 32123==x AC 总结:当一个三角形出现两个高线,可以用面积公式表示两次面积并令其相等;或者三角形被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我们也可以通过用割补法表示出面积的等式;这就是等面积法。

中考数学数线段长度题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数线段长度题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数线段长度题答题技巧中考数学数线段长度题答题技巧介绍在中考数学中,数线段长度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提高我们的解题效率。

技巧一:利用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我们解决尺规作图或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重要工具。

对于给定的两个坐标点A(x1, y1)和B(x2, y2),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AB的长度。

勾股定理的公式如下:AB = √((x2 - x1)^2 + (y2 - y1)^2)技巧二:利用坐标点间的距离公式如果题目给出的点的坐标已知,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坐标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线段的长度。

距离公式如下:AB = √((x2 - x1)^2 +(y2 - y1)^2)技巧三:利用图形特性当题目给出的是一些特殊的图形,我们可以利用图形的特性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例如,如果题目给出的是一个正方形或者矩形,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正方形或矩形的边长作为线段的长度。

技巧四:利用比例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未知线段的长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段之间的比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比例来计算未知线段的长度。

技巧五: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如果题目给出的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来求解未知线段的长度。

正弦定理的公式如下: a/sinA = b/sinB = c/sinC余弦定理的公式如下: c^2 = a^2 + b^2 - 2ab * cosC总结在中考数学中,数线段长度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坐标点间的距离公式、图形特性、比例关系以及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来提高解题效率。

掌握这些技巧,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解决数线段长度题,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考数学数线段长度题答题技巧(续)技巧六:利用平行线性质当题目中出现平行线时,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切割的线段成比例。

初中几何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摘要:平面几何证明是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证明线段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时期,学生对于几何证明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本文在介绍证明线段相等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并结合实例分别讨论了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何种方法最为合适,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解决证明线段相等的这类问题。

关键词:平面几何;线段相等;分类思想Abstract: The plane geometr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students,and that line segments equal plane geometry proof problem often encountered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pecific image thinking period, the geometric proof of the problem students often do not know how to sta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ed basic knowledge of that segment is equal the last, sums up the common methods that line segment equal, and examples are discussed in what circumstances should use what kind of method is most appropriate, help students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that is equal to the line.Key words: plane geometry; reasoning proof; line segment几何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的学科。

中考总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中考总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中考总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在中考数学的复习中,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它们不仅在几何题目中经常出现,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复习一下这两个重要的三角形类型。

一、等腰三角形(一)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另一边称为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二)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 = AC,那么∠B =∠C。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若 AD 是等腰三角形 ABC 的顶角平分线,则 AD 也是底边 BC 上的中线和高;反之亦然。

(三)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四)常见题型1、计算角度: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顶角或底角的度数。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70°,则顶角为 180° 70°× 2 =40°。

2、证明线段相等:通过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出两条线段相等。

3、求边长: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

二、直角三角形(一)定义有一个角为 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边。

(二)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a、b,斜边为 c,则 a²+ b²=c²。

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C = 90°,D 是斜边 AB 的中点,则 CD = 1/2 AB 。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汇编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汇编

AMNEFP几何证明题分类汇编一、证明两线段相等1.如图3,在梯形ABCD 中,AD BC ∥,EA AD ⊥,M 是AE 上一点,BAE MCE =∠∠,45MBE =∠.〔1〕求证:BE ME =.〔2〕假设7AB =,求MC 的长.2、〔8分〕如图11,一张矩形纸片ABCD ,其中AD=8cm ,AB=6cm ,先沿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C ′的位置,BC ′交AD 于点G. 〔1〕求证:AG=C ′G ;〔2〕如图12,再折叠一次,使点D 与点A 重合,的折痕EN ,EN 角AD 于M ,求EM 的长.2、类题演练3如图,分别以Rt △ABC 的直角边AC 及斜边AB 向外作等边△ACD 、等边△ABE .∠BAC =30º,EF ⊥AB ,垂足为F ,连结DF . 〔1〕试说明AC =EF ;〔2〕求证:四边形ADFE 是平行四边形.4如图,在△ABC 中,点P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直线MN ∥BC ,设MN 交∠BCA 的平分线于点E ,交∠BCA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 (1)求证:PE =PF ;(2)*当点P 在边AC 上运动时,四边形BCFE 可能是菱形吗?说明理由;(3)*假设在AC 边上存在点P ,使四边形AECF 是正方形,且 AP BC =32.求此时∠A 的大小.图3A BCDMEA B CD E F第20题图二、证明两角相等、三角形相似及全等1、〔9分〕AB 是⊙O 的直径,点E 是半圆上一动点〔点E 与点A 、B 都不重合〕,点C 是BE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D ⊥AB ,垂足为D ,CD 与AE 交于点H ,点H 与点A 不重合。

〔1〕〔5分〕求证:△AHD ∽△CBD〔2〕〔4分〕连HB ,假设CD=AB=2,求HD+HO 的值。

2、〔此题8分〕如图9,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E ⊥BF ,BE=BF ,EF 与BC 交于点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线段相等的一些常见方法
证明线段相等,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几何后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常见入门题,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本文以一道题为例,介绍证明线段相等的常见方法.
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105ACB BAD ∠=∠=︒,45ABC ABD ∠=∠=︒,求证:CD AB =方法1如图2,过点C 作CE AB ⊥于点E ,再过点A 作AF CD ⊥于点F .
则可证ACE ACF
∆≅∆于是有CE CF AF AE ==,.
45ABC ABD ∠=∠=︒
CE CF AF AE
∴==,得AB CD
=方法2如图3,过C 点作AB 的平行线交AD 于M 点,则由条件,易得
30ACM BAC DCM ∠=∠=∠=︒,
75AMC CAM ∠=∠=︒
AC CM
∴=ABC CDM ∴∆≅∆,于是有AB CD
=方法3如图4,过点A 作CD 的垂线交BC 的延长线于E 点.
10545ACB ABC ∠=︒∠=︒
,30BAC ∴∠=︒
10545BAD ADC ∠=︒∠=︒
,7560DAC ACD ∴∠=︒∠=︒
,30CAE ∴∠=︒
75AEC ACE AE AC
∴∠=∠=︒=,故由ABE CDA ∆≅∆,得AB CD
=
方法4如图5,过A 作AE DC ⊥于点E ,并延长到点N ,使AN AB =,连CN ,则有ABC ANC
∆≅∆45N D ∴∠=∠=︒
DE AE EN EC
∴==,DC AN AB
∴==方法5如图6,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并延长到点G ,使CG CD =,连AG ,则有ADC AGC
∆≅∆45G D ∴∠=∠=︒
AH HG GH BH
∴==,DC CG AB
∴==实际上,方法4和方法5都是利用了对称的思想,分别以AC 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方法6如图7,过C 点作DC 的垂线交DA 的延长线于P 点.则有
PAC BCA
∆≅∆得AB CP CD
==
方法7如图8,过A 点作AB 的垂线交BC 的延长线于Q 点,则有
QAC DCA ∆≅∆,得AB CQ CD
==方法8如图9,以AB BC 、为邻边构造ABCE ,连DE .
由45ADC AEC ∠=∠=︒,可知A E D C 、、、四点共圆(当然也可通过三角形相似解决),得
75DEC DAC ∠=∠=︒
30ADE ACE ∠=∠=︒
75DEC EDC ∴∠=∠=︒
DC EC AB
∴==方法9如图10,以AD DC 、为邻边构造ADCR ,连BR ;类似方法8得解.
方法10如图11,分别过D C 、点作AD AC 、的垂线交于E 点.易知A D E C 、、、四点共圆,DC 平分ADE ∠,
EC AC
∴=EDC CBA CD AB
∴∆≅∆=,
方法11
如图12,分别过A B 、点作AC BC 、的垂线交于E 点;类似方法10得解.方法12如图13,分别作ADC ∆和ABC ∆的外接圆⊙1O ,和⊙2O .
45ABC ADC ∠=∠=︒ 2sin sin AC AC r D B ∴==∠∠,(r 为外接圆半径)∴⊙1O ,和⊙2O 为等圆,故CD AB
=反思
1、本题纯以角度为条件,由条件可以求出所有角的度数,由此联想到寻找特殊角度,构造含特殊角度的直角三角形,所以首先想到方法1.
2、构造全等是我们解决证明线段相等的常见手段.当把相关线段放在三角形中发现不全等时,用“一定、二看、三构造”的策略构造全等形,方法2和方法3就呼之而出.
3、全等变换在初中阶段不常用,但用之有效.本例中方法
4、方法
5、方法
6、方法7都用了轴对称;方法8和方法9都用到了中心对称的思想;方法10和方法11既有轴对称又有中心对称的思想.
4、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构造辅助圆,结合利用正弦定理.
5、巧妙利用45度的特殊角,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转移线段建立联系.如方法6和方法7.
6、实际上解决本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通过中间比证明线段相等.利用“双A形”结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证明线段相等等.本例中,用到的方法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同学们要注意方法的提炼、总结、归类,由此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