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转变.doc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主体:新课改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倡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育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目标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
3. 课程设置:新课改倡导跨学科综合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项目、探究和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知识。
4. 教学方法:新课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5. 评价方式:新课改强调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评价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新课改中教学评价观念转变浅析
新课改中教学评价观念转变浅析新课改是从教育思想乃至教育制度的一场深刻变革,转变教学评价观念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是前提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反馈教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才能使其有效地为新课改服务。
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在于整体素质,一个人的教养则是个人多方面形象的总和。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评价制度,用可以计量的方式来进行测评,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智育获得的那部分知识规格化,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学生并划分优劣,这种片面的做法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很多实例证明,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之后的人生中不一定都是成功者,而相反的,学生时代往往不突出的学生,之后成为了发明家、科学家、文学家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单一的考试成绩根本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却掩盖了学生的具体差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发表文章说,要增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最需要的是会动手的人。
但是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人,尽管他们很能动脑筋,也很会做实验,却不善于应付考试,假如光凭考试取人,这种人才就很可能被埋没。
因此,只有改革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评价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保证。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尽管目前教师评价的标准是德、能、绩、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教学成绩一锤定音,这是非常不全面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
在教师评价上,可以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具体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考评。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基本功应该包括综合基本功、专业基本功两大方面。
综合基本功分为五个小项:写画说的基本功、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功、使用教材的基本功、备课和写教案的基本功、课堂讲授的基本功。
专业基本功按照教师专业不同分别设置:语文教师:读、讲、写、画;数学教师:算、导、画、做;美术教师:书、画、工艺;音乐教师:弹琴、唱歌、跳舞、观赏;体育教师:走路、跑步、跳高、投掷、技巧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幼儿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幼儿教师的角色在幼教中变
得更加关键。
幼儿教师是指具有专业幼教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幼儿的关爱、照顾和
教育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幼儿教师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第一点,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构建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幼儿的各个
方面,而情感教育是其核心,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和自
主性,这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点,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观念。
幼儿教师在新课改下也要符合新的幼教教学理念,注重幼儿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好奇心和好学精神。
同时,在专业素养方面,
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保持专业素养上的全面提高,并
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最大化的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
第三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观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兴趣
和需求的引导,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教育方法方面不断创新,使幼儿
教育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满足幼儿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发掘和
培养幼儿的优势,构建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幼儿的学
习能力和兴趣,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浅析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析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作者:李金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5期摘要:在新课改有序展开的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前提转变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政治教学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
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
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
新课改下教学观念的八个转变
新课改下教学观念的八个转变
主讲人:王昌超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努力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观念上实现八个转变。
1、教学中心的转变。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方法的转变。
由注重教学设计转向注重学法指导,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师生关系的转变。
由教师专制型转向民主型,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交流方式的转变。
由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扩展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互动,让多种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组织形式的转变。
由教师指导下的全班集体学习,转变为个自学、小组互学、全班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教师一人转教师与学生全体,使每个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充分开发课堂的人力资源。
6、评价体系的转变。
由教师单方面评价转向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由单纯的结果评价转为态度、习惯、方法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用多把尺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目标的转变。
由单纯的认知型转向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并重型。
8、教育重心的转变。
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用意识,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初二英语组全体教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们初一英语组这次的课研题目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带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
新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只有观念的变化才能带动其它变化,才能完成新课改目标。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学校观——学校是教育改革中心、教育研究中心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因此,过去的“官本”、“国本”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这就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教师的赋权感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强化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一旦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基础教育便有了振兴之日。
同时,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索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索将成为新型学校的重要特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
二.教室观——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室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室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
因此,教室的设置安排应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活动的展开,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课程观——课程是经验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是经验的观念得以在实践中形成和确立。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师理念的转变
7 60 陕 西 甘泉县 高级 中学 王德刚 吴小妮 1 10
【 摘 要】 在教 学过程 中, 要真正 实现课 改 目标,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 以新 的教 学理念顺应新 的教 学改革。 【 关键词 】 课程改革 教师理念 角色 素质 转 变
、
新 课 程 与 原 有 课 程 有 很 大 的不 同 , 这种差异将对教师构成严峻的挑战 , 提 出了更高层 次的要求 , 并促使教师在 教 学 控 制 上进 行 根 本 性 的 变 革 。 1 教 师 作 为 知 识 的 传授 者 . 在新 课 程 中 要 改 变 过 去 片 面 强 调 知识 传 授 的 方式 , 成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的 形 学 习态 度 。 2 .教 师应 成 为 学 生 学 习 的促 进 者 首 先 , 师 是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教 者, 教师要 指导学生掌握 良好的学习方 法 , 导学 生 确 立 合 理 的 学 习 目标 , 引 对 学 生 学 习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时 指 出 , 要 并 求尽快改正 , 习 目标 不 断提高 , 学 学 使 生得到合理而又快速 的发展 。其次 , 教 师 是 学 生 人 生 的 引 路 人 。 对 学 生 在 人 生 规 化 上 进 行 适 当的 指 导 , 求 学 生 树 要 立 远 大 理 想 , 自 己 培 养 成 为 热 爱 祖 把 国 、 求 真 理 、 于 创 新 、 面 发 展 的 追 勇 全 人, 在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 的广 阔舞 台 上 , 分 发 挥 自己 的 聪 明 才 智 , 现 充 展 自己 的 人生 价值 。 三 、 学 以 学 生 发 展 为 本 位 教 新 的教 学 改 革 , 当 以学 生 发 展 为 应 本位 , 时刻关注学生作为大写 的人 的需 求, 关注作 为一 个 “ 完整 的人 ” 应该 和 谐发展 的知 识与 技能 、 程 与方法 、 过 情
新时代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新时代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熊小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推进,它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倡导的教育了理念,摒弃以前的陈旧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实际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
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教师直观主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
由于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因此的教学观念应该转变。
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曾经也是在使用陈旧的教育方式。
课堂上总是不停的给学生讲,让学生在书上抄满笔记,把课文内容讲得仔仔细细,课下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年年月月致力于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应付各种考试,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学生学得很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创造性的题,学生都答得不好,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做,直接空着。
当时我以为是学生不够努力,或者是学生偷懒。
自从在网上学习了新课改后,我明白了自己当时是“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
我意识到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是一味的死板的说教。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作出了明确要求:要从单纯的知识教育传授向知识探析转变,多提问题;由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实现课堂学习主体转化,由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向结果、过程并重的转变;树立学习情感意识,由传统的唯师独尊向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注重差异化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在学习了新课改的理念后,我也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一、在教学过程中,摆正教师自身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关键是学生的学。
在上语文课中,我更多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当学习课文时,总是不断的质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同桌间互相探讨,最后让大家各抒己见,学生们因此参与感更强了,个个十分活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打破了之前沉寂的课堂,学生们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了。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观念转变论文
小议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制定,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为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观念高中化学改变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制定,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为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必须以新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分析、扬弃、改造,从传统的教学走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下面就谈谈我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有关了解和认识。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变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两个模块,选修课程六个模块。
新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容量要比以前大得多。
其次是价值取向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明确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更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需要,强调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三是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时空观和教育目标观的的改变。
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
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视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程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角色与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对教师观的影响,并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对传统的功利性教育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的一项教育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张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给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一种传授者的角色,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念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然而,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和多元的特点。
未来,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
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
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必然的。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教师观念的转变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2.1 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国教育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2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
其中,课程标准改革是核心,通过重新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科结构,实现课程的转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3.1 传统教师观与新课程教师观的对比传统教师观念主要着重于知识传授和教育管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标准化。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
传统教师观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注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教学资源的准备。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2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2.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01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改教材的能力。
(四)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和社区生活教育化。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02教师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此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新课改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阶段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创新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创新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
因此,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新课改给整个教学注入活力,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要顺利实现课程改革,致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和教学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实行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和创新化,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长足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智能、精神素质,让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苦燥无味的“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出色的完成新课标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任务。
素质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使教育钻进了死胡同。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实际生活,面向未来社会,要求教师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有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要求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主动吸纳新思想,并不断把新思想转化为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行为,扎扎实实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创造火花,创设教学新思路。
同时,要以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甚至是过失、错误而过多的责怪和歧视、惩罚,应该以科学的教学观应对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及精英培养的陈腐观念及做法,关注每个学生,不仅要让他们都能学好、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激励他们好学、会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新课改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革 理念 。 现时期 内教师 的教育观 念必须 发生相应 的转 变 。 次 ] 这 新 课改 的具体 要求 主要 有以下 几个 方面 :
11 在 课 程 功 能 方 面 .
1 在课 程管 理方 面 . 5
要 “ 变 课 程 管 理 过 于 集 中 的 状 况 . 行 国 家 、 方 、 校 改 实 地 学 三 级 课 程 管 理 , 强 课 程 对 地 方 、 校 及 学 生 的 适 应 性 ” 实 现 增 学 。
现 学 习结果 与学 习过程 的统 一 。
O 引 言
教师 的教育 观念 , 是教 师在教 育教 学 中形成 的对相 关教育 现象 ,特别 是对 自己的教学 能力和 所教 学生 的主体性 认识 。 它
来 自教 师 教 学 的个 人 经 历 和 经 验 ,是 教 师 行 为 背 后 的 价 值 预 因果 假定 , 是教 师在 其教 育实践 中信奉 和遵 循的 准则 , 其具
体 内容包 括教 师 观 、 生观 、 学 观 、 价观 等 。 课改 致 力于 学 教 评 新
重 构教 师的教 育 观念 , 新 教师 不合 时宜 的 i 革 日观念 , 进 教师 促
课程管 理权 限 的均衡化 是 当前世 界各 国课程 管理发 展的趋 势 。
我 国长期 以来一 直实行 由国家统 一归 E管理 , 有强烈 的 中央 l 带
集 权 色彩 。 国课 程 管理发 展 的趋 势 将是 实 现 国家 、 我 地方 和 学
收 稿 日 期 :0 0 0 — 4 2 1— 2 2
要“ 改变 课程 过 于注 重知 识传 授 的倾 向 , 调形 成 积极 主 强 动 的学 习态 度 ,使 获得 基 础知 识与 基本 技 能 的过程 同时成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转变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
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刚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
但是,我发现自从小学读了两年后,好奇心逐渐减弱。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二: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态度误区。
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发现他们接受语言的快慢程度,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
吃不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师在有些知识点讲过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没有掌握。
有些教师就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训练。
于是在教师的责怪声中,在枯燥的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
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能力。
而且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去因材施教。
我认为关键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
而没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更大;学生的喜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听说法,就是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说,很少看书本;有的喜欢阅读法,就是一直盯着书本看,很少看老师或黑板。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喜欢英语。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多听、多练、多参与。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
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学生语音、语调不正确,主要是由于听的不够、模仿不当造成的。
教师应训练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发音,正确地模仿。
目前各个学校都已设置了语音室,配置了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教师教、学生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与语言场景。
但是,上学期,这些设备使用较少,听力操练的不够多,因此,造成期末考试中,听力这一大题失分较多。
读是学习英语的第二步。
让学生听了之后要开口读出来是很困难的,学生往往胆子小或怕难为情,不敢在课堂上大声的读出来。
因此,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胆子大一点,大声读出来,这也是提高英语的办法之一。
我还认为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野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境画面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第一册第22课学习What are these / those ?这一句型,我利用电脑课件,找了许多有关水果及交通工具的图片,有单数的,有复数的,让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在比较的过程中,区别“What is this /that ?”和“What are these / those ?”的不同点及不同的用法。
然后让学生反复不断的操练,掌握这两个句型的用法。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组长发问,其他同学回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知识,轻松地掌握了这一课的对话。
诸如此类运用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似乎没有“苦”,学生却能很好地掌握对话内容,因此,以后要多用多媒体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点缀、深化英语知识的“神”采,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原汁原味的英语境界中,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们学起来有滋有味,轻松自如。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
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刚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
但是,我发现自从小学读了两年后,好奇心逐渐减弱。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二: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态度误区。
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发现他们接受语言的快慢程度,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
吃不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师在有些知识点讲过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没有掌握。
有些教师就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训练。
于是在教师的责怪声中,在枯燥的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
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能力。
而且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去因材施教。
我认为关键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
而没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更大;学生的喜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听说法,就是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说,很少看书本;有的喜欢阅读法,就是一直盯着书本看,很少看老师或黑板。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喜欢英语。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多听、多练、多参与。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
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学生语音、语调不正确,主要是由于听的不够、模仿不当造成的。
教师应训练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发音,正确地模仿。
目前各个学校都已设置了语音室,配置了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教师教、学生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与语言场景。
但是,上学期,这些设备使用较少,听力操练的不够多,因此,造成期末考试中,听力这一大题失分较多。
读是学习英语的第二步。
让学生听了之后要开口读出来是很困难的,学生往往胆子小或怕难为情,不敢在课堂上大声的读出来。
因此,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胆子大一点,大声读出来,这也是提高英语的办法之一。
我还认为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野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境画面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第一册第22课学习What are these / those ?这一句型,我利用电脑课件,找了许多有关水果及交通工具的图片,有单数的,有复数的,让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在比较的过程中,区别“What is this /that ?”和“What are these / those ?”的不同点及不同的用法。
然后让学生反复不断的操练,掌握这两个句型的用法。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组长发问,其他同学回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知识,轻松地掌握了这一课的对话。
诸如此类运用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似乎没有“苦”,学生却能很好地掌握对话内容,因此,以后要多用多媒体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点缀、深化英语知识的“神”采,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原汁原味的英语境界中,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们学起来有滋有味,轻松自如。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
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刚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
但是,我发现自从小学读了两年后,好奇心逐渐减弱。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二: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态度误区。
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发现他们接受语言的快慢程度,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
吃不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师在有些知识点讲过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没有掌握。
有些教师就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训练。
于是在教师的责怪声中,在枯燥的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
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能力。
而且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去因材施教。
我认为关键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
而没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更大;学生的喜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听说法,就是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说,很少看书本;有的喜欢阅读法,就是一直盯着书本看,很少看老师或黑板。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喜欢英语。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多听、多练、多参与。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
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学生语音、语调不正确,主要是由于听的不够、模仿不当造成的。
教师应训练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发音,正确地模仿。
目前各个学校都已设置了语音室,配置了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教师教、学生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与语言场景。
但是,上学期,这些设备使用较少,听力操练的不够多,因此,造成期末考试中,听力这一大题失分较多。
读是学习英语的第二步。
让学生听了之后要开口读出来是很困难的,学生往往胆子小或怕难为情,不敢在课堂上大声的读出来。
因此,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胆子大一点,大声读出来,这也是提高英语的办法之一。
我还认为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野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境画面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第一册第22课学习What are these / those ?这一句型,我利用电脑课件,找了许多有关水果及交通工具的图片,有单数的,有复数的,让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在比较的过程中,区别“What is this /that ?”和“What are these / those ?”的不同点及不同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