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成熟共35页文档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成熟
“文”是指由声音组成的乐曲。指出音乐创 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一致性。
18
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文艺纲领 的出现:《毛诗序》 一、《毛诗序》概说
汉人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均失 传,只有毛诗得以流传至今。《诗大序》是毛诗首篇 《关雎》题下的序,由于毛诗每篇都有小序,这篇大 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故又称《毛诗大序》或《 毛诗序》。
二、《淮南子》的文艺思想
1、《淮南子》概说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主持编 写的。据《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 三篇”,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 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 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高诱《淮 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近 代梁启超:“《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 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杂家。除道家思想外,还兼 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 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 9 向。”
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诗大序》在摘编前代儒家关于诗、乐的评论文字的 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诗的性质、文体特征、表现 手法和社会作用等,集中反映了汉儒的诗歌理论观。 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19
第三节
二、《毛诗序》的文论思想 1、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情志统一”,是《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 志”诗歌本质观并吸收了《乐记》对音乐本质 的论述所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它包括“志 之所之”和“吟咏情性”两方面。也就是说《 毛诗序》首次正式将“诗言志”的内涵扩大到 了“情”。 这段话揭示了诗的产生心理原因 ,指出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 2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中国浩繁如海的文学作品为源泉,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疏到细致、从浅显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文学自觉意识,起着总结前人、启迪后者、引导方向、开拓视野的作用。
两千多年以来,经过无数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四个极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耸立起了三座连绵起伏的文学理论高峰。
一、文学批评的萌芽初创期:先秦两汉文论(基本文学理论奠基阶段)先秦的文学批评理论包含于文艺、总体文化评述以及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中,没有从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中独立出来,处于混沌的状态。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著述,相关观点都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政治、哲学理论著述中。
这一时期,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养气说”,老子的“意象”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有关论述比较有代表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到了两汉时期,文学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经学进一步神学化,因为文学批评也随之陷入神秘化的境地。
除了王充等少数反神学迷信的思想家、文论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成果不够集中。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草创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学观点大多比较零碎,散乱,具有一定的片断性,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是人们对文学进行外围研究并试图深入文学内部研究的摸索期。
二、文学批评的蜕变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文论(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体系性和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开始从外围研究转变到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
魏晋六朝文论
2、创作论。更重视感性生命和个性化的“缘情”。
3、鉴赏论。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部诗歌品评专著《 诗品》,出现了第一篇鉴赏论专篇《文心雕龙·知 音》。一是鉴赏才性论,二是鉴赏方法论。
第二节
曹丕及其《典论·论文》
一、曹丕及其《典论·论》1、 曹丕(187-226),字子桓,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 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 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 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去世 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 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 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 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 “三曹”。文论著作有《与吴 质书》和《典论·论文》。
3、玄学与儒释道合流的文化趋势。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 玄学应运而兴起。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 想占据主导地位,也不排斥儒家。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 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 主。
二、魏晋六朝文论的主要特征
1、对创作主体情感的重视。
2、对创作个性的高度关注。
3、对文学创作本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 “陆机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 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说法。从《文赋 》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作《 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他给我们留 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 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 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 一篇名作。
二、《文赋》所蕴含的文论思想 概述:《文赋》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以艺术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在涉及到文学社会作用时持 儒家观点,论创作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指导。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 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 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 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 于此云。”(小序)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的形成,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成熟,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逐渐形成。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同时,孔子和《庄子》等先秦学者的思想也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观的引导。
《庄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于文学表达的非言语化、隐喻化也有所启示。
进入汉代,中国古代文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汉代的文论批评理论主要集中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
刘向的《新序》是汉代文论批评的典范之作,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具备“文名、风质、意义、行亲、事功”五者之德。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注重文章的形式美,也强调作品要贴近人民生活,有社会意义。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王卓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气势权短长”、“文体之文,皆有气象之变”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气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对文学表达的技巧和修辞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
杜甫的《舆情》和李白的《将进酒》等唐代作品,以及苏轼的《赤壁赋》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唐宋时期文人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文人自转、兴化、比兴、借物、跨界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四
汉末魏初,人物品评的风气很盛。 汉末魏初,人物品评的风气很盛。曹魏黄初年 刘邵作《人物志》 间,刘邵作《人物志》,专门讨论具有何种才 性的人, 流业篇》中特列“文章”一目。 性的人,在《流业篇》中特列“文章”一目。 许邵曾品评曹操: 治世之能臣, 许邵曾品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诸多人物品 评的故事。曹丕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评的故事。曹丕时代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 制度。 制度。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 为文学家立传乃是司马迁的一大创举。 迁。为文学家立传乃是司马迁的一大创举。 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作家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作家论”,继承了两汉 文论的理论传统, 才性”为中心品评作家, 文论的理论传统,以“才性”为中心品评作家, 主要特征有四: 主要特征有四:
(1)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较为 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 典型的如曹丕的“以其论文” 刘勰的“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典型的如曹丕的“以其论文”,刘勰的“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等。 (2)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 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 这种才能。曹丕的《典论·论文 论文》 刘勰《文心雕龙》 这种才能。曹丕的《典论 论文》,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 诗品》都系统地讨论了作家的才性。 《诗品》都系统地讨论了作家的才性。 (3)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先秦时期以“温柔敦厚”为诗教观, 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先秦时期以“温柔敦厚”为诗教观, 品评诗人的才性也以此为标准。对于屈原评价的不同: 品评诗人的才性也以此为标准。对于屈原评价的不同:司马迁在 史记》中认为,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中认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露才扬己,责数怀 推此志也,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班固: 露才扬己, 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虽非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颜之推: 自古文人, “虽非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颜之推:“自古文人,常陷轻 屈原露才扬己, 王逸: 膺忠贞之质, 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 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 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体论与文体
观念的演变的重要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汉书》《史记》为代表的“史书文体”;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搜神记》《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文体”;第三阶段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论语》《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文文体”。
其次,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文体观念的多元化,即不同文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文体观念的审美化,即文体的审美价值被认可;三是文体观念的科学化,即文体的科学性被认可。
最后,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
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与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与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与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魏六朝时期
诗言志就其原始意义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记载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种种事情, 这样诗就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是抒发怀抱,表达志向的功能。 在先秦,前一种功能比后一种功能更重。《毛诗 序》关于“诗言志”的论述,较之《尚书》的重 大发展是将“志”与“情”联系起来了。“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引进“情”来谈诗是《毛诗序》的一大贡 献,对于诗卸下沉重的政治负担,进入人们的审 美领域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的发展和成熟
——汉魏六朝时期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汉代的文学批评的特点: 第一,宗经,文学批评与经学相结合。汉 人崇尚经典,宗经征圣,回归经典,是汉 人的文化心态与不可动摇的基本准则。以 宗经为目标,而经学今古文之争,更有力 地促进了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主要表现 在: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这里透露出的意思有二: 一是音乐是三位一体的,且都本之于心; 二是音乐乃心“说”之的结果,亦即情在 起作用,并描述了音乐的各种形式是随着 感情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第三,尚“丽”。 表现在: 一是内容以大一统式的汪秽繁富为特色;二是在人 世间题材与神话、巫术思想资料交融中所表现出来 的神秘色彩与遒劲之力的统一;三是注重外在涂饰 的视觉之美;四是以气势恢弘为统帅在个体汇聚中 追求整体之美。 第四,活的文学批评,属于经学批评,理论批评无 多创建,以实际批评为多,重在作家作品评论。其 中又以《诗经》与《楚辞》为阐释与主要批评对象, 是诗经学与楚辞学的发轫期。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awm由于秦始皇建国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专制独裁的私天下,而秦朝的强盛、使用的不是‚儒家‛的‚王道‛治国理念,而是使用‚法家‛严刑峻法的‚霸道‛治国理念。
国家虽然强盛了,人民却苦极了;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是用‚儒家‛首先提高人民人文素质、规范人民言行的‚礼治‛,‚法家‛的严刑峻法虽然使人民暂时屈从于暴政,但‚法家‛的权谋手段却把大部分人民训练成了富有‚造反精神‛的‚刁民‛和‚豪民‛,和容易被鼓动的‚群氓‛——愚民和贱民。
“自己挖坑自己挑”,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祸根——陈涉、吴广的暴动,引发了全国民众的起义,最终颠覆了大秦帝国。
“楚汉相争”的结果是刘邦取得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大汉帝国。
汉朝初年,实施了减低税赋、奖励垦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去任意打破事物的自然规律,让社会经济和生产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发展。
汉朝的第一任宰相萧何是这样做的,他的继任者曹参也这样做,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生产和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继而出现“文景之治”。
后来,由于王莽簒夺政权后,不正当的施政措施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引发了‚绿林‛和‚赤眉‛的暴乱。
刘秀平定暴乱后建立了东汉帝国,但东汉帝国内部接连发生宦官和外戚争夺政权的斗争,黑暗的政治加剧了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也削弱了东汉帝国的统治基础,东汉末年,爆发了邪教教主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这样的全国性暴乱,暴乱又引发全国性的群雄并起的兼并战争,东汉帝国从此瓦解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帝国,西晋初年,经济暂时的繁荣,不久。
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人民群众又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杂居于黄河流域的匈奴等民族的统治者也乘机而起,灭了西晋形成‚五胡十六国‛混乱的割据局面。
晋元司马睿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史称“东晋”。
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2020/7/23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20/7/23
第一节 概述
•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 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
论的角度论证文学的起源,把文学看成是能够沟通天意 人心,体现自然之道的存在现象。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 文德论与传统诗教观接合在一起 。
2020/7/23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2.文体论 • 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 陆机所论文体增至十种,有“缘情绮靡”之说 • 文体论专著: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2020/7/23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追求的幻灭→强烈的艺术追求 • 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成为精神所寄以及人生价值
的实现方式 • 文学批评异常繁荣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23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汉魏六朝
二驳‚露才扬己‛ 《楚辞章句序》:‚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
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 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认为班固是‚亏其高明而损其 清洁者也‛。 ‚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 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 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 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 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 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毛诗大序
《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 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 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指出《离骚》继承《诗经》传统,兼风雅之长, 借男女之情抒发贤人失志之怨。
2)赞扬屈原与统治者的不合作,肯定其伟大人格。
3)指出《离骚》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
3、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 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圣才出品】
汉魏六朝时期概说一、汉魏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1.汉魏六朝在先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自觉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对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3.两汉时期,文学从学术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有了专业的文人队伍,同时也有了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获得重大发展,全面成熟,并进入了一个高潮,产生了《文心雕龙》这样“体大思精”的不朽巨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己的独特民族传统。
二、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1.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
2.汉代儒家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发展成为封建正统的文艺思想,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在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上进一步形成了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在对《楚辞》和汉赋的评价中,也都贯穿了以儒家经学为指导的思想。
4.西汉初年的道家文艺思想虽然在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潜流一直是存在的,并且对扬雄、王充等都有过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方面的特点1.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2.道家文艺思想经过汉代《淮南子》的发展,魏晋玄学的改造,以及与佛学的融合,在这一时期有比较大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
3.玄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结合,援儒入道,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并从言意、形神、虚实等方面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佛教与玄学的结合以及在南朝的繁荣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玄学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使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更加全面深入,文体分类和表现方法的研究日益具体细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范畴,形成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导论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意识、美学意识空前觉醒的时期,也是理论思维在发展、文学理论批评在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理论范畴,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体系和面貌。
六朝文学理论中很少见到两汉文学理论中的字眼、思想,六朝人用崭新的概念和词汇表现新的思想。
六朝是中国文化思想出现广阔飞跃的时期。
经学的崩溃是六朝文学的背景。
汉代以开始,武帝开始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在社会动乱、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完全崩溃,恢复到了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背景1、经学的崩溃促进了人的自觉。
两汉人的活动意志完全屈从经学,人的活动观念都要从经学寻找根据,治国以春秋断狱,用诗三百篇作为谏书,治水用禹贡,不是实际的调查研究,没有人的性格精神自由已经成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经学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高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动乱的状态之中,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王朝更迭频繁,政治险恶,变幻不定。
两汉经学随着汉帝国的崩溃而衰落。
在长期的战争、瘟疫和社会动乱之中,人的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离死别更是家常便饭。
气氛苦难而短暂的一生,人使其更有?人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价值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建安到晋宋,从中下层地主阶级到皇室贵族,都对生死存亡的问题表现出格度的重视。
对人生的感触和哀叹成为研修时代的典型情绪。
五言诗的许多作品反映出这种情绪。
从建安到南北朝,诗人作家们在各自的作品中不断地表达了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
和生存价值的重新发现。
于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到来了。
其中的最强音是建安诗人的人生哀伤与慷慨多气的融合。
这些观念最先被打破的人是曹操。
他发布求贤令:“负污辱之名,见笑之宪,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这术博得,悉举其所知,勿使遗漏。
”把人的价值观从经术转向能力、行为。
正始名士直一步发展了曹的观念,把名教扫荡一空。
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知籍“卑礼法而任自然”。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成熟35页PPT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汉魏六朝文学概述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
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
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
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
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
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
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
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
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与成熟
第一,突出了“怨刺”的观点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第二
,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的不合作;第三,对《楚辞》的艺术成
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以
道为主、儒道合流的倾向)
9
二、《淮南子》的文艺思想
1、《淮南子》概说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 写的。据《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 三篇”,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 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 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高诱《淮 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近 代梁启超:“《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 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大家好
1
第二讲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 文论的发展与成熟(1)
2
第一章 汉代文论
3
第一节 汉代文论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
汉王朝统一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大一统的 强盛的封建大帝国。这样的政权也需要选择和建立一 套与之想适应的思想文化系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 务。先秦儒学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的改造 ,成为了官方的统治学说、指导思想,也就成为用来 指导文艺、文学的方针政策。我国两千年的儒家正统 文学思想,就是在两汉时代正式确立的。汉初的道家 思想和汉代经学都是两汉文学批评产生的温床,并且 不同的历史阶段受不同的主潮思想的影响。因此,汉 代文论的发展进程大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8
第二节 西汉前期:道家文艺观
主导下的儒道兼综思想
一、西汉初期对屈原及《楚辞》的评论显示出一种道 家的人生处世态度。
淮南王刘安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与五经的分类、图书的分类以及人们对典章制度的认识密切相关。
五经中的“六辞”,“八体”,实为文体论之滥觞。
汉代的图书分类,促进了文体论的生成与发展。
蔡邕的《独断》,首论君臣之八体,开文体论之先河。
刘熙《释名》,解释了典艺中的多种文体,对文体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笔的划分,标志了文体理论走向成熟。
对诗,赋,骚的认识,构成了汉魏六朝文体论的重要内容。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有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象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等重要著作。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诗文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南朝梁代的诗文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的观点;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夫物有奇而不同,有同而不奇”,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对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如钟嵘、颜之推等人。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 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文学史发展分期表: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1.门阀士族的产生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过去“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古代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的柱子。
《玉篇·門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后来又叫棂星门。
与明清时期贵宦人家的功德牌坊功能相似。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76)诏),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以族举德,以位为贤”(《潜夫论·论荣篇》)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久而久之,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文苑王沈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卿,无仕进之路”(《二十二史札记》)的情况。
所以,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均在魏晋南北朝为世“冠冕”。
后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俱为江左“盛门”。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自北朝至隋唐,也是“衣冠”连绵不绝,累世富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