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九章社会救助●第十章社会保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香港:●——(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社会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文/郑功成引言:从历史进程増进对社会保障的再认识社会保障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 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 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柱和国家现代化的标配,对国计民生 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面向2035年,社会保障将承担着更加 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改革的核 心使命必定要从渐进探索的“破旧”全面转换到快速理性 的“立新”上来,从因循旧的数量增长标准转换到遵循新 的质量提升标准来评估发展进展。

为此.社会保障研究也 不能再延续以往那种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泛滥的狭隘 取向,更不能以利己主义的个人得失算计将社会保障融入 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大格局之中,而是需要寻求中 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建制、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源头在商周文化巨变时期,社会 保障实践活动更是早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政府主导的救 灾济贫等保障措施历代柔性传承,形成了国家负责与家国 一体、秉承等级差序与中庸之道、与社会安定和政权兴亡 密切关联、维护家庭保障的特殊地位、依靠传统文化柔性 传承的本土特征。

然而,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几乎只有工具 性价值。

凡救灾济贫措施得力,即能避免因灾生乱;救灾 济贫措施不济,则易出现饥荒致乱。

历次大的农民起义均 以大灾荒为背景、以抢米抢粮为前奏、以社会大动荡甚至 朝代更迭为结果,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上社会保障的重要 性,汉唐盛世、秦隋短命与元明灭亡等背后部隐含着这 一历史公理。

在国际上,西方早期盛行的是宗教慈善。

1601年英国 颁行《济贫法》后,政府开始介入并提供有限救济,为成 就“日不落帝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于1883—1889年 首创社会保险制度,这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它用强制共享、增进劳工福利的方式,改进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血腥治理模式,极大地缓和了尖锐对抗的劳资矛盾,为德国迅速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制订)课程编号:英文名: Social Security Theory课程类别: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前置课: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管理学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主讲教师:林治芬、曹信邦、陆解芬、秦建国选定教材: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课程概述:《社会保障理论前沿》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类别选修课。

本课程上篇主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等。

教学目的:通过《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前沿理论,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新理论动态。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前沿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部分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由于《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课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教师课堂讲解、提供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意运用国际上社会保障实践上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有关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探究、剖析,从中找出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课程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经济支持制度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等一些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社会保障与财政的关系,难点是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基础。

教学内容:一、社会保障制度简史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二、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分析1.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本质特征2.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分析3.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财政制度1.从社会保障制度角度看公共支出理论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财政制度3.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转移支付制度4.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中国的公共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6.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思考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有哪些?2.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生活?3.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的关系如何?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演变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思想。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基础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基础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基础条件的再探索王洪春一、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在当今世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归纳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原因,以便更好的研究社会保障理论,推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福利国家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直接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正是在这二者的影响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飞速的发展。

据考查,福利国家的思想萌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参见下文),但是,英文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一词,出现的较晚,并且是来源于德文的Wohlfahrasstaat。

这一词是德国右翼批评家用来形容1920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魏玛共和国的,是作为贬义词使用的。

此后,该词最早是牛津大学教授齐默恩(Zimmern)经济学家乔治·舒斯特爵士(Sir George Schuster)译成英文,他还特意说明:“我用‘福利’国家一词,是淡化‘强权’国家独裁者的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表明他们自己也要为其人民创造福利”。

再往后,福利国家的思想又被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市的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 Temple)所利用,并因他在1941年出版的《公民与教民》(Citizen and Churchman,也有人翻译为《公民与教徒》)一书使用“福利国家”而得到普及。

他依据welfare 和warfare 在字形和读音的相似之处,巧妙而生动地提出,应该由welfare state (福利国家)来代替纳粹德国式的warfare state(战争国家)。

这位大主教说:德国是一个warfare state,我们要用welfare state代替warfare state。

(Bob Holman Saturday,June 30, 2001)不过,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国内许多学者在谈到福利国家论和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贡献时,往往不加区别的把这二者混为一团,实际上,福利国家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有共同点,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理论贡献也有所侧重。

社会保障权宪法地位的理论思考

社会保障权宪法地位的理论思考

2013年6月海峡法学Jun.2013第2期(总第56期)Cross-strait Legal Science No.2(Sum No.56)社会保障权宪法地位的理论思考宋艳慧摘要:社会保障权是公民普遍享有的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或遇到其他社会风险引致生存危机时要求国家予以帮助的权利,以及享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的权利。

其是自然权利现代演绎的重要呈现,不仅属个人权利,也是一种带有请求权性质的社会权利,属于主观公权利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权与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自由权和社会权密切相关,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基本权利;主观公权利;社会权;请求权中图分类号:D922.1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57(2013)02-0058-08社会保障权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享有的获得物质帮助或者其他服务的权利。

社会保障权作为在近现代法治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权利束,其性质如何进行确认,其与宪法中的其他传统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研究社会保障权的逻辑起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厘清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地位,为社会保障权的具体权项研究打好基础。

一、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是产生于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权利。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国际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中予以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能够保证个人及其家庭身心健康的生活标准,其中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医疗、必要的社会服务,以及在失业、生病、残疾、丧偶、老年或其他个人无法控制的影响生计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著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用多个条文对社会保障权问题进行了规定。

其第9条规定:“本盟约缔约国确认人人享有社【收稿日期】2013-03-28【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保障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Z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大学教学中,开设关于社会保障的概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时,需要根据学生对社会保障的基本认识和需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如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对于不同群体的保障作用。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实施和管理,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以考虑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案例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3.跨学科的案例教学。

社会保障概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等。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跨学科的案例,引导学生跨学科地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首先,社会保障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比如,美国总统约翰逊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消除贫困,而不是仅仅减少贫困。

”社会保障的实施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

其次,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基础,而社会保障正是这个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社会保障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稳定。

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没有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将会出现不公平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社会保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反方辩手观点:社会保障的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保障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没有免费的午餐。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需要依靠税收等方式,这将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可能导致财政赤字。

其次,社会保障可能会减弱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保障能力。

如果公民能够依靠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自我保障意识,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再者,社会保障的实施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滥用和浪费,从而减少社会的效率和活力。

因此,社会保障的实施需要慎重考虑,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在实施社会保障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防止社会福利的滥用和浪费。

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整个社会带来福祉。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学派社会保障思想(2)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以 扩大政府支出,以建立人为的补充需求。增加 福利开支就是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手段。
国家把经济干预和调节范围不仅扩大到再生产 的许多领域,而且扩大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例如,中国的“建档立卡”制度为贫困家庭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实现了精准扶贫。

其次,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当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保护时,他们会更加团结和支持国家的政策,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最后,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国家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地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说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初衷,即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反方观点: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对国家
的财政压力巨大。

首先,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社会
保险费用,这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其次,社会保
障的支出需要占用国家的财政预算,可能会影响其他重要领域的投入,如教育、医疗等。

最后,社会保障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公共资源
的浪费和滥用,一些不需要社会保障的人也可能会获取相关的福利。

经典案例,希腊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但由于
长期的社会保障支出过大,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家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既有利也有弊。

在建立
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社会保障
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社会保障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一种保障措施,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

首先,社会保障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保障弱势
群体的基本权益。

比如,通过提供医疗保障和失业救济金,可以帮
助贫困家庭和失业者渡过难关,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

同时,社会
保障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减少社会矛盾。

比如,如果没有
养老金制度,老年人可能会面临生活困难,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社会保障是国家责任的体现,有利于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名人名句,马克思曾说过,“从每个人能力所能及的,向每个
人按需分配”,这正是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

反方观点:
社会保障虽然可以帮助一部分弱势群体,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比如,养老金制度的推行可能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国
家的财政支出。

其次,社会保障可能会减弱个体的责任意识,导致
依赖心理增加。

比如,一些人可能会选择不努力工作,依靠社会救
济金生活,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社会保障应该在保障弱势
群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负面影响。

经典案例,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总结:
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来看,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
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又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
我们需要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保障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寻求一种平衡的解决方案。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社会保障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制度和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目标和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和特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社会保障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 前导式教学: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相关文章,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跟进掌握内容。

2.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然后以相关案例为例进行深入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原则。

3. 小组讨论:在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和讨论一些社会保障案例。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思考和分析社会保障问题,增强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和调研: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障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了解社会保障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5. 案例分析:除了讲解和讨论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社会保障案例,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情况和实践问题。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剖析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保障对象、基金来源、责任主体、价值取向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为基础,我国当前需要明确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1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背景1.1 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社会保障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思想正是产生于产业革命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

产业革命发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纺织业,然后又扩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及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

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产业革命。

在产业革命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劳工问题和其他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

在机器生产环境里,劳动强度增加,工伤事故不断,失业威胁增多,疾病治疗和老年生计等问题使雇佣劳动者忧心忡忡。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新的社会压力和社会需求。

于是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维持社会稳定。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时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使失业率和贫困率增加。

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救济贫民、抚恤伤残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求拐杖……当资本开始感到并且意识到自身成为发展的限制时,它就在这样一些武器中寻找避难所。

而一旦资本感到自己已强大起来,它就抛开这种拐杖,按它自己的规律运动”。

社会保障3理论思考

社会保障3理论思考

五、贝佛里奇报告
• 1942年的贝佛里奇报告的意义: • 一是该报告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 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之中,是当代福 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 二是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 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 理论转变成现实。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 基本原则: • 普遍性原则 • 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 充分就业原则 • 费用共担原则
• 他指出,“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 福利,才可能称之为经济福利。”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 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 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U
Q
• 后来,庇古沿此思想又将福利经济学归纳 为两个命题:“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 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大;第二, 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 大”。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 背景:大萧条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有效需求
就业量
P
SS’
P’
A
DD’
Q’
Q
• • • •
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灵活偏好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 在中所占比例。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 • A.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 B.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 本结构: • “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 的是在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 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致 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 • • •
社会保障应采取三种方式: 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 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 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Social Security Introduction Syllabus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总学时(学分):48(3学分),其中讲授44学时,自修4学时。

面向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过上有保障的、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追求。

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体说来产生于十九世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保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课程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入手,探讨社会福利思想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尽可能从理论与实例上阐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险等概念,并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有基本的框架理解。

前续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后续课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自学学时4学时,共3学分,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概论》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状况。

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障所涉及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险中基本的四种险种;了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几点理论思考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几点理论思考

大 家
督 、 事 前 预防 与 事 中控 制 ; 轻 在监 督 方 式 上 凸显运 动式 的突击 与 直接 检查 , 淡 化 对 被监 督 对 象 有 效 财 经 信 息 的实 质性 掌控 . 乏对社 会 保 障基金 委 托代 缺 理 格局 的 深度 监控 ;在 责任 追究 上 , 以 对 单位 的 经济处 罚 为主 , 直 接责 任 人 对 的行 政 责 任 、 事 责 任 追 究较 少 ; 非 刑 在 正 式约 束 方 面 , 治 意 识 浓 厚 , 力 制 人 权
约与权 利保 障 的法 治观 念相对 薄 弱 。 这
经办 者又 是监 管者 , 种 集运 动员 与裁 这
判员 身份 于一 体 的安 排 , 大降 低 了社 大
会保 障基 金监 管 的有效 性 。 三是 全 国统

社 会 保 障 号码 制 度 的缺 失使 社 会 保
“ 水池 ” 蓄 与后备 “ 供血 库” 根 据 人力 资 , 源 与 社 会 保 障 部 的 统 计 数 据 ,截 止
方面 , 作为 社会保 障法律 体 系最 为 核
建立 统一 的社 会保 障号 码制 度 。 社会 保 障 制 度建 立 的 出发 点 与 归宿 点 是 捍 卫 公 民个体 的平 等 权利 与 尊严 . 尤其 是社

等 问题 , 长的委 托代 理链 会弱 化社 会 冗 保 障基金 管理 的公 共 导向 。 社会 保 障委
托 人 的 初 始 目标 是 以 保 安 全 、 成 本 获 低 取 高 收 益 。 代 理 人 则 期 望 实 现 佣 金 与 而
步 明晰社会 保 障权 属关 系 。 三是适 时
利润最 大化 , 最终 日标 的对 冲减损 了公 共 资金 管理 的正 向激 励 . 由 于缺乏 对 而 代 理人 败德 行 为的 实质性 约束 , 如对 证

社会保障学导论

社会保障学导论
实施主体依据途径保障客体对象直接目标根本目的2社会保障的产生产生的条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家庭功能的弱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的存在?救济机构的建立关于社会保障产生的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应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产生标志
导 论
一、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
社会保障学是以社会保障行为过程中的 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制约这些关系产生 和发展的各种规律为研究对象。(社会保障 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2、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是社会保障学研究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通过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的考察,分析和阐明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动因、历史条件和历史过 程。 ⑵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的行为目标及其层次性, 探讨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内容和层次,明确各构成部 分的主要职责、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
.罗宾逊:
承认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的不平等,并且认为这种不平等已成 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她提出“收入均等化”的理论,并 支持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来维持正常劳动条件和工资增长 。 主张: 为调节不合理分配,在收入方面实行高额累进税; 对高收入者的遗产采取高税率,税率可高达几乎没收遗产; 对低收入者给予适当帮助; 把国民经济军事化转为民用产品生产; 政府出资办教育,培训失业人群,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 以适应重新就业的需要; 加强国外进口管制,增加国内投资和就业的渠道和机会。
案例
欧文的实验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之一欧文,早期在苏格 兰办工厂,1800年29岁的他担任新拉纳克纱厂经 理。在管理该厂时,便开始了改善劳工福利状况 并建立相应福利制度的改革试验,并由此而成为 欧洲最有名望的慈善家之一。在他管理的工厂内, 工人不仅劳动时间大为缩短,而且能够享受到较 好的福利待遇。然而,他的实验不久就失败了。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由于它简明、扼要、 表达确切,后被国际劳工组织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 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给社会保障下的定义 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 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 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
• 优点在于:(1)体现了社会公平。(2)使居民能享受很 高的福利水平。(3)能够有效地降低失业率,在一定程 度上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 缺陷在于:(1)容易使劳动者产生懒惰情绪。(2)由于 企业承担保险费过重,导致企业产品成本加大,降低了企 业生产销售的积极性。(3)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2.2007年我国民政部提出,中国将推进社会福利模式由“补 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3.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 指导意见中提到: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 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
• 政治性功能 • 经济性功能 • 社会性功能
一、政治性功能:发挥减震器作用
五、多重原则
• 所谓“多重”,就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这些层次既 包括政府法定的,也包括企业和个人层次的,更包括 众多民间性质的。
• 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1.分散风险负担 2.拓展资金来源 3.满足社会需求 4.利用民间资源
思考判断:以下语句体现了哪些原则?
1.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 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福利性社会保障是指在“普遍性”原则下,强调“收入均 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 为公民进行的是“从摇蓝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提供保 障。社会保险按照统一标准交费,统一标准支付,保障水 平足以维持正常生活。保险基金主要由国家税收解决,社 会保障业务由国家设立机构统一管理。这种类型以瑞典、 英国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三要素的构成与组合不同。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下,社会 公平主要是以权利和赏罚来定义的;而在纯粹的集体主义 中,社会公平主要是以必需品来定义的。
11
3、天赋平等观
源于基督教教义的天赋平等观认
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因此,
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每
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平与效率的一些典型观点
(1)效率优先论
市场机制不会自动缩短贫富之间的距离, 达到平等主义者所追求的结果平等,这一任 务往往是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实施再分 配来完成的。因此,要求分配上的平等,就
等于赋予国家强行从那些在市场中处于优势
的人的手中拿去一部分财产的权力,这是对 人的自由权利的干涉。
平均主义+低效率 贫富加剧+低效率

总之,我们目前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上,任务不是公平与效率二者相互替代, 而是二者同时提高。微观领域效率优先, 宏观领域公平优先,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 一点。
39
40
(2)社会保障与公平和效率
• 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成本
大于收益二者矛盾,成本小于收益二
者互补。在初次分配中追求效率,在
19
• 例如,每一个人都享有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医疗服
务的平等权利,但事实上,老、弱、病、残者可
能得到了更多医疗服务,导致过程不平等和结果
不平等。
• 再如,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机会,结果也可能不
同。因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所得到的医疗服务
和医疗费用是有差别的。由于三种平等形式有时 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社会保障中,要尽可能对 这三种平等加以平衡。
1

危机——改革——重新思考社会保障理
论:探索社会保障深层次机理

社会保障其实是一种公共政策和社会工
作,注重实务和可操作性,但即使如此,也
离不开必要的理论指导。而且在开展社会保
障实务时,常会遇到公平和效率、权利和义 务、市场和政府相互关系问题,深刻认识和 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本身也就是理论问题。
2
公平与效率
能力的人也不能挨饥。
10
• 米勒认为,一个纯粹的一般概念的公平理论是不
成立的。
社会公平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政治和社会文 化相联系的观点,不同的社会公平观点导出了不同的社会 公平原则。因此,社会公平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 会类型,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类型下,才能得到具体化的社
会公平原则。在不同社会类型的社会公平原则中,社会公
9
2、米勒(Miller)的社会公平分析
• 米勒认为,社会公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权利、 赏罚和必需品。
(1)权利。每一个人都享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如自由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2)赏罚。即对个人行为的素质和能力的判断,如工作时 间长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 (3)必需品。必需品是个人生活的先决条件,即使无工作
42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
社会保障自身的运作效率— —X效率,我们从漏出量,即非 效率角度分析,包括四个方面: 行政管理成本、工作积极性、储
蓄与投资和社会信号。
43
1、行政管理成本
6
(一)何谓公平?
《管子.形势》:天公平而 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 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 《战国策.秦一》:商君治 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7
1.罗尔斯(Raws)的公平理论
罗尔斯的公平理论是迄今为 止西方社会上所有对公平价值观 念所作的解释中最令人满意的一
种。罗尔斯把他的公平(正义)观
概括为两个原则:
• 美国伦理学家德沃金:真正的平等应该是 资源的平等,造成人类经济不平等的主要 原因在于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而资源分 配上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不同的 家庭背景、天赋等因素,这是不正义的。
34
(3)、公平与效率并重论
公平与效率并重论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
时,强调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既不应该
用效率取代公平,也不应该以公平替代效
“非资源配置”效率课题最初阶段,莱宾斯
坦没有找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表示。
非资源配置使用未知数X来代替,把非资
源配置效率称为X效率。是指在既定的市场
条件下,经济单位内,因为成员努力或管理
水平提高,使现有资源能产生更多的产量或 效用而导致的一种效率。
24
2、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
• 资源配臵效率:生产性资金——消
市场与政府
权利与义务 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效益分析
3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
公平、效率、产权
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 进平等
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
4
• 误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不是解决贫富
两极分化,而是分散风险与扶贫救济。
• 存在的问题,在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多注重公
平,但是经过了70年的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思考
• 生产效率:包括动态的效率和技术的效率。动态 的效率取决于企业和经济系统生产和维持经济增 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发展新技术从而降低 成本,改善质量,或开发新的有市场前途的产品 来获得。而技术效率着重于企业寻找和使用那些 目前可能最好的,能够使产出本降低或质量提高 的技术能力。
23
• X效率:
(美,哈维莱宾斯坦,1966)在研究
31
• 哈耶克:反对国家对收入分配的任何形式的调节,
认为用国家的行政手段去实现“平等”,不仅是人
为地破坏了市场的自然秩序,损害了效率,而且最
终也实现不了平等。
• 弗里德曼:也主张市场优先、效率优先。认为自
由市场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生产和分配的问题,
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及以政府为主对收入分配 进行的调节,因为政府干预只能导致无效率、腐败 和危害个人自由。
入分配的不公平,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 • 为了克服市场带来的不公平,又不至于造成效率的大 幅度下降,就要求政府在微观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体 现效率原则的同时,介入经济生活,把工作的重点放 在宏观领域社会收入分配上,通过对社会收入再分配 的调节,克服市场带来的分配不公,体现公平原则。
38

审视一下中国的情况,我们发现公平 与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
市场主体区别对待。
15
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 起点公平,即从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角度理解的
规则公平。(制度公平)
• 过程公平,即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理解的
公平,或曰市场公平。(机会公平)
• 结果公平,即从价值分配的法则出发理解的公平。
(补偿公平)
16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公平不是一种纯经济学的概念,它含
社会保障的效率问题。
•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公平、效
率?)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
5
一、公平、效率、产权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不平等以来,人 们就为实现社会平等作出了不懈的 努力。今天,追求平等已经成为一 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发展目标, 享受平等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 的基本权利。
29
• 效率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公平表现出人的权利和对劳动成果占有的
基本平等,体现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 效率纯粹是基于客体和事实的客观性或事实性判
断,人们容易取得共识,鲜有分歧;而公平是一种价
值判断,是主体在与别的客体或群体进行比较后,
对自身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体会与评价,具有一 定的主观性或主观色彩。而且对同一现象是否公 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评价。
有伦理学的意义。它既包括一定的基于
各种物质关系的客观公正度,也包括着
人们对这种客观公正度的主观理解。它
是客观公正性和主观认同性的统一。
17
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 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也就是
说,公平与否本身包含着衡量
标准的选择而视。
18
在社会保障研究中, 对平等的考虑,需要对起 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 平等同时加以考虑。 因为三者有时是相互矛盾的,起 点平等不一定会保证过程平等,而过 程平等也不一定能够保证结果平等。
20
21
(二)何谓效率?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
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
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
大福利。“效率”即资源配置是社会成
员得到的总剩余量最大化的性质。总剩
余量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22
1、效率的具体形式:
• 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使用。
社保领域中关注公平,实现在一个有
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41
•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效率的促进作用,可以分
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间接促进作用:
(l)社会保障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生产积极性。 (3)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的供给和市场流 动。
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基金
率。在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根据具
体情况,有时强调公平,有时又强调效率。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阿瑟· 奥肯。
35
• 奥肯认为平等和效率都是重要的,在不同的领域
中,两种价值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和政治
权利领域中,“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 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 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 • 奥肯表示,面对平等和效率的冲突,应该寻求妥 协,而不应该明确地给他们排列次序。当遭遇平 等与效率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时,我们既可以选择
27
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 产权界定不清晰,基金管理中:挪用、 流失、浪费;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 存在‚共享区间‛,这使人们不能确定 其努力能换来多少成果,究竟有多少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