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生物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2.5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题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本节内容是是第二章重点内容之一,还是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结构框架核酸的种类核酸的结构和功能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核酸的种类;熟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及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网络相关知识所以根椐本章节的理论与实践容易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利用导学案下由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的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了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设置学科自习:学生主动预习及自主完成学案•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作用,教师点拨作用•课后反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以知识回顾的形式导入新课(二)教师总结导学案的完成情况1.集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出2.对不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学生,直接给小组量化减分3.对优秀的导学案进行展示(三)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小组讨论1.讨论时间3—5分钟2.讨论内容为各小组课前得到的任务和小组内导学案错的题3.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讨论(五)小组展示1.展示环节:(1)展示前规范用语:我是“第几小组成员”,我展示的是“导学案上哪个部分的第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看黑板(或大屏幕),然后开始讲解。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确立依据:核酸在整个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及其
他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确立依据: DNA和RNA是生物体重要的遗传物
质,为个体性状表现提供重要依据。
4、教材的处理
• (1)有效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并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 习的兴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观 察能力,又能让他们认识到生物知识应 用的广泛性。
附课本“问题探讨”,并利用 PPT展示相关图片
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1、2、3问题提出自 己的想法,最后设下疑问: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让 我们学习完这一节后试着自己寻找一下答案吧。引入 课题
2、新课教学
•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 完成对核酸的种类 、核酸的 分布、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这 三个内容的学习。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 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 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1、导入新课: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 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 听到看到有关DNA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因 此,对于“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 用可能略有所知。这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 所以在这个环境我会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进行表 达和交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共享他们对遗 传物质——核酸的认识。
• (2)对课本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 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 力。
二、说学生
• 总的来说,高一学生面临“初高中知 识及学法的转折”,学生整体上呈现 “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因 此,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及 个性,同时要求因材施教。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遗传信息的携带
者—核酸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站在分子的高度叙述了组成细胞的分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细胞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章在本书中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首先简要概括了核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核酸的种类DNA 和RNA 两种,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等三部分内容。
它是建立在前面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基础上来探究的,也为今后学生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一版块奠定了基础。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内容贯穿了高中生物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学习遗传与分化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3个部分内容:核酸的种类、核酸的分布、与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在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和生物遗传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说出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知道核苷酸的组成部分及种类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3)、通过描述DNA与RNA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教学难点:核酸的结构,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说教法1、通过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通过实验,主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科学性。
三、说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四、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1、导入新课: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并利用PPT 展示相关图片引出“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材分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2)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DNA和R 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临时装片的制作都不熟练,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2.学案导学:见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血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显微镜、生理盐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消毒牙签、酒精灯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说课稿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5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说课稿【教材分析】核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概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也是构建生物学大概念——细胞是生物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次位概念之一。
生命观念: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科学思维:DNA与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在五碳糖与含氮碱基上具有差异。
科学探究:碳元素是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并有单体组成多聚体。
社会责任:普及生物学与遗传学相关知识,预防诈骗,通过对核酸的了解,认识到人类的遗传物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以肽链为基本骨架。
教学难点: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质在维持物种延续中起的作用。
【教学策略】问题串式教学法为什么要检测核酸?核酸包括哪几类?DNA和RNA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的什么部位?非细胞结构生物的核酸种类和分布?遗传物质是什么?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共同结构是什么?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那组成DNA和RNA的所有核苷酸都是同样的结构吗?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核酸是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那核苷酸是如何相连接的?核酸的多样性体现在哪里?【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背景资料1: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
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检测核酸?背景资料2:提供DNA指纹图谱,判断罪犯可能是谁?引出核酸的概念及其功能——携带遗传信息2.新课讲授(1)核酸的种类及分布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核酸种类和分布知识点。
(2)观察分析,学习核苷酸结构分析两种核酸的分子结构;总结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及分类;比较两种核苷酸的异同。
(3)对比记忆,强化理解通过区分理解不同核苷酸的组成(五碳糖、含氮碱基),辨别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
(4)表格小结不同生物体中核酸、遗传物质、碱基和核苷酸种类的分析(5)建构模型,学习结构通过DNA和RNA模型理解其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说课稿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一线教师纯手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内容抽象,难点较多,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中化合物的基础上教学,为后面继续学习DNA的复制以及转录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学好这节课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核酸是遗传信息携带者地位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能力目标: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教学重难点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把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二、教法和学法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课又涉及到相关的化学反应,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动手书写尤为重要。
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具体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
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具体来说我准备引导学生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来学习本课。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2.3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DNA 和R 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 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分析DNA 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核酸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3)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
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DNA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世界各国在罪犯确认、血亲鉴定、确定遇难者身份等方面广泛使用这种技术。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1、DNA是什么,为什么能用于确定一个人的身份?2、你还了解哪些DNA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核酸的种类及概念(展示课件4)(展示课件4)阐述核酸的种类: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质,简称RNA。
这两种核酸就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核酸与生物的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有重要的关系。
2.生物体核酸种类病毒----DNA或RNA细胞生物:原核生物(DNA和RNA)真核生物(DNA和RNA)(展示课件5)3.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
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
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
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
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
有利于突破难点。
)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 、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试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三、加工、整合信息, 构建知识体系。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 和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 和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四、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
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
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
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板书 1、生物体内的核酸及分布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