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2019.3一、文学常识1、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和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称他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代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2、本文的体裁是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本文是一篇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
3、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二、解释加点字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2、无从致.书以观(得到)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4、弗之怠.(懈怠,放松)5、走.送之(跑)6、不敢稍逾.约(超过)7、既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二十岁) 8、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9、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先达..(有道德学问的长辈)11、执经叩问..(请教) 12、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13、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4、未尝稍将辞色..(言辞和脸色)15、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 16、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17、礼愈至.(周到) 18、俟.其欣悦(等待)19、卒.获有所闻(最终)20、负箧曳屣....(背)(书箱)(拖)(鞋子)21、穷冬(隆冬。
穷,极。
) 22、四肢.僵劲(同“肢”,肢体)23、媵人..持汤沃..灌(侍婢)(热水)(浇)24、以衾..拥覆(用)(被子)25、寓逆旅...主人(寄居)(旅店) 26.日再食(每天)(两次)(供养,给…吃)27、皆被.绮绣(通披,穿) 28、腰.白玉之环(动词,在腰间佩戴)29、右备容臭.(香袋。
臭,香气。
) 30、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31、緼.袍敝.衣(乱麻)(破) 32、略无慕艳..意(羡慕)33、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 34、不若.人也(比得上)35、勤且艰若.此(像)36、耄老(年老。
指八九十岁。
)37、预君子之列(参与)38、缀.公卿之后(跟随)39、县官(指朝廷)40、岁.有裘葛之遗.wèi(每年)(给予,赠送)41、冻馁.之患(饥饿)42、假诸人(向别人借。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
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侍】侍侯。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倾耳】侧着耳朵。
倾,侧斜。
【请】请教。
【或】有时。
【斥咄(d uō)】训斥,呵责。
【色】表情。
【恭】恭顺。
【至】周到。
【复】回复,回答。
【俟(sì)】等待。
【欣悦】高兴。
【卒】终于。
【获】收获。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小箱子。
曳,拖,拉。
屣,鞋子。
【穷冬】隆冬,深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僵劲(jìng)】僵硬。
【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围裹。
【覆】盖。
【寓】寄居。
【逆旅】旅店。
逆,迎。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光彩照耀。
【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慕,羡慕。
艳,欣羡。
【奉】供养。
【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点总结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一、重点词语: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以:来4、手自笔录手:亲手笔:用笔5、走送之走:跑6、不敢稍逾约逾:超过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以:把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向执:拿9、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0、或遇其叱咄或:有时11、礼愈至至:周到12、俟其欣悦俟:等待13、当余之从师也之:助词,不译14、媵人持汤活灌媵人:服侍的人汤:热水15、主人日再食日:每天再:两次16、腰白玉之环腰:做动词,腰佩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穿破旧的衣服18、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19、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若:比得上;如20、盖余之勤且坚若此盖:大概若:像二、虚词的用法以:1、介词,把,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介词,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3、连词,表修饰关系,来——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4、连词,表原因,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之:1、代词——录毕,走送之;弗之怠。
2、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3、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无鲜肥滋味之享。
三、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四.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五.古今词义走送之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
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
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与译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译文:我年幼时就特别爱好学习。
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送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写完后,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原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到了成年之后,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也不曾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表情更为恭敬,礼数更为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总结一、文学常识1、背景:《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2、文体: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序”是一种文体。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3、作者,字景濂,号潜溪,文学家。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4、本文选自5、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二、字词小结1、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_____,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手自笔录。
(____,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_______)戴朱缨宝饰之帽。
(_____,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________)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2、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_____,今义为剩下)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______;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______;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走送之。
(走,古义为_____,今义为走)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末,今义为贫穷,穷尽)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_________,今义为趋势)日再食(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右备容臭(臭:古义为___________,今义为臭气)3、一词多义以:1.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__________2.以书假余; ________3.以衾拥覆__________4.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之: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2.走送之______________3.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4.无鲜肥滋味之享____________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_,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故: 1.故余虽愚(_________,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道;1.益慕圣贤之道(__________,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至;1.色愈恭,礼愈至(________,形容词)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动词)质;1.援疑质理(______,动词)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色:1.未尝稍降辞色(________)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______)若:1、烨然若神人(______)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书: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与朱元思书()从: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当余之从师也()其:1、俟其欣悦();2、门人弟子填其室()4、通假字①支:通_____,________②被:通_____,_________5、特殊句式⑪省略句: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要点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嗜(shì)学:喜爱学习。
俟(sì):等待屣(xǐ):鞋子。
衾(qīn):被子。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文中指香气。
裘葛(gé)之遗(wè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
②词性活用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③通假字四支僵劲(“支”通“肢”)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⑤古今异义穷冬烈风(穷:深;今常指贫乏财物或尽、完,达到极点)日再食(再:两次;今指又一次)2.句式解析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
“之”代笔录的事。
“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撰长书以(之)为贽(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
)岂他人之过哉(岂……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3.难句解析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③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
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
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
以,凭借。
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
故,特意。
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内容主旨】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1.《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写作动因:本文写作的背景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东阳中丞马生被招为吏部文选主事,作者受到鼓舞,创作了这篇送别文章。
4.对东阳美景的描写:接下来,李时中以东阳美景来反衬当下的社会风气,通过对山川、河泽和名胜古迹的描绘,凸显了东阳繁华的景象和人文的底蕴。
5.对士人的嘱托:最后,李时中通过对士人的嘱托,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期望。
他鼓励士人要有远大理想和高尚品质,勤学修德,以济时艰。
6.文章的结构:《送东阳马生序》分为三个部分:马生形象的描写,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对东阳美景和士人的嘱托。
整篇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7.文章的文学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鸠形鸟篇的散文。
全文以送别为主题,整篇文章情感豪放,文笔犀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8.文章的影响:《送东阳马生序》表达了明代文人的理想和愿景,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被后人广泛传播,成为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
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文体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成书过程与宗旨等。
赠序则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本文属于赠序。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2、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3)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向)(4)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菜汤)3、一词多义(1)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达)(2)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忧患)(3)质:援疑质理(询问)非天质之卑(资质)(4)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以衾拥覆(用)俯身倾耳以请(来)4、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2)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3)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重点句子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知识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知识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解题:序:文体名。
这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东阳,地名。
2、作者: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无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
每,常常。
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归还。
4、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
5、弗怠之:不懈怠抄书的事。
6、录毕,走送之:抄完书后,跑着送还。
7、不敢稍逾约:稍,稍微。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以是,因此。
多,大多数。
假,借。
9、余因得遍观群书:我于是能够看到很多书。
得,能够。
10、既加冠(guān):加冠以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11、益慕圣贤之道: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往。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3、尝趋百里外:曾经跑到百里之外。
趋,快走或小跑。
1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拿着。
15、先达德隆望尊:前辈道德声望高。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塞。
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
17、未尝稍降辞色: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在旁边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20、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21、色愈恭,礼愈至: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22、不敢出一言以复: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余幼时即嗜学嗜:特别爱好无从致书以观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同意复词。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录毕,走送之走:跑。
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已经道:学问、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交流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奔向。
执:拿着叩问:求教。
叩,请教。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支:通“肢”四肢的意思汤:热水。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再:两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腰白玉之环腰:用作动词,腰佩右备容臭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若神人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缀:这里意为“跟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凡所宜有之书宜:应当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流辈甚称其贤贤:贤能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余朝京师朝:朝见撰长书以为贽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色:脸色夷:平易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谓:说是可谓善学者矣是:这谓:称作谓余勉乡人以学者谓:说【重要句子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中考语文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文学常识1.序:序是一种文体形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
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2.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3.赠序:赠序,即临别赠言,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三、文题解读《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四、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二)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4.主人日再食。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考点精讲【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我小时就特别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考点】〔嗜学〕特别爱好学习,主要指读书,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译为“爱好读书”。
嗜:读作shì,特别爱好。
可以组词:嗜好、嗜读、嗜酒、嗜玩。
〔无从〕没有办法。
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意思是: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做某件事)。
如无从考查,无从入手。
〔以〕“无从致书以观”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作“来”,也就是说,“致书”的目的是“观”。
“计日以还”的“以”也是连词,表示修饰,可不译,也就是说,“计日”是作为状语修饰“还”的,说明“还书”是“计算着日期”的,也就是“按期”。
〔笔录〕用笔录,就是用笔抄写。
“笔”是词的活用,属于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笔”。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就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考点】〔弗之怠〕这是一个文言特殊句式,即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个句子有着特殊之处,那就是倒装,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因此,古人说的“弗之怠”,我们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理解为“弗怠之”,译为“不放松抄录书”。
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抄录书这件事,“之”被放到了动词“怠”的前面了,因为这是一个否定句,否定词是“弗”。
由此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个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动词前面。
比如,古人常说的“未之有”“不己知”“不余欺”等,都是宾语前置,译为:“没有这回事”“不了解自己”“不欺骗我”。
成语“时不我待”保留了文言句式,意思是“时不待我”。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
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yè 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緼(yùn)袍敝(bì)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eì),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文体: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重点字词1、嗜(shì)学:爱好学习。
2、致:得到。
3、假借:借。
4、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5、走:跑。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以是:因此。
8、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9、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10、尝:曾经。
11、趋:快步走。
12、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
13、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4、填:充塞,挤满。
15、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16、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7、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8、叱咄(chì duō):训斥,呵责。
19、至:周到。
20、俟(sì):等待。
21、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2、穷冬:隆冬,深冬。
23、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4、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5、支:同“肢”。
26、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
27、汤:热水。
28、沃灌:浇洗。
29、衾(qīn):被子。
30、寓逆旅:住在旅店。
逆旅,旅店。
31、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
被,同“披”。
32、朱缨:红色的帽带。
33、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3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归纳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他“当今文章第一”。
2、“序”古代文体,分“书序”和“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二、解释词语:嗜:特别爱好致:得到假借:借走:跑。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书,弗,不,之,指代抄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顷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叱咄:训斥,呵责。
至:周到。
俟:等待。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
书馆。
支:同“肢”,肢体。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缨:帽带。
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容臭:香袋。
臭:气味。
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三、理解默写:1、以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2、表现作者还书时坚守信约,讲究诚信精神的句子: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请教时态度虔诚的语句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顷耳以请。
4、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披绮绣。
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思路框图借书难从师难旅途难生活苦
写作手法
对比是本文最突出的写法。
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的对比;老师严厉与自己谦逊的对比;富家子弟的豪华与自己贫寒的对比。
对比手法运用好处:鲜明且有说服力,更能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读书精神和虔诚求学的可贵。
人物
形象
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形象:一个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博览群书,尊重老师,善思好问,谦逊请教,虔诚求学,不畏艰难,生活简朴,以苦为乐,专心向学,精神富足的学子。
写作目的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勤奋,努力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宋濂,字景濂。
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出处:《宋学士全集》3.序:唐宋时期,文人送别时,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内容多为劝勉、誉扬之词。
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赠序。
二、背诵部分文段,默写生字嗜怠逾叱咄俟箧曳屣皲媵衾缨煜缊廪馁谒贽三、重点字词解释1.嗜:特别爱好。
2.致:求得。
3.假借:借。
4.弗之怠:不放松抄写。
怠:懒惰、松懈。
5.走:跑,赶快去。
6. 逾约:超过预定的期限。
7.遍:多。
8. 硕师:学识渊博的老师。
硕,大。
9.慕:仰慕。
10. 患,担心,忧虑。
11.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12.尝,曾经。
13.趋:奔向。
14.谒:拜见。
15.沃灌,浇洗。
16. 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7.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
18.德隆望尊:德高望重。
道德高,名声大。
19.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降:平和20.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1.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22.(礼愈)至:周到。
23.俟(其欣悦):等待。
24.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25.穷冬:严冬。
26.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僵劲:僵硬。
28.以衾(拥覆):衾,被子。
29.(至)舍:客舍30.寓逆旅主人:住在旅店主人那里。
逆旅,客舍。
31.日再食:每天吃两顿饭。
32.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挂着。
33.容臭:香袋。
34.煜然:光亮照人的样子35.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36.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心。
慕艳:羡慕。
3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8.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
39.遗:赠与,送给。
40.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1、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
11、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
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四方学习称他为“太史公”。
二、题目解说送东阳马生序“东阳”,地名,今属浙江。
“马生”,姓马的后辈,指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
“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序”,文体名。
意思是: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三、划分节奏1.余/幼时即嗜学。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通假字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3.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同“辩”,辩驳)二、一词多义(一)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2.当余之从师也(介词,跟随)(二)至1.礼愈至(形容词,周到)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达)(三)若1.烨然若神人(好像)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比得上)(四)书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2.与朱元思书(信)(五)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六)故1.故余虽愚(连词,所以)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故意)(七)道1.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八)质1.援疑质理(动词,询问)2.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九)其1.俟其欣悦(代词,他)2.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他的)(十)以1.以衾拥覆(用)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3.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表修饰)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十一)足1.以中有足乐者(足够)2.足肤皲裂而不知(脚)(十二)之1.弗之怠(代词,指抄书)2.走送之(代词,指书)3.益慕圣贤之道(的)4.盖余之勤且艰若(的,求学时的)5.当余之从师也(取独)6.无鲜肥滋味之享(的)7.不必若余之手录(取独)三、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2.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手、亲手;用笔)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n-v,穿破旧的衣服)四、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2.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学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5.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臭味)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8.尝趋百里外(古义:疾走,跑;今义:趋势)9.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五、特殊句式1、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弗怠之”)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每于藏书之家假借”)重点问题:一、作者如何写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①求书之难②求师之难③求学之难④生活之难二、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坚守信约、博览群书、谦虚有礼、刻苦好学、意志坚定、吃苦耐劳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
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原文:余幼时即嗜(sh i)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ye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ci )。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 idu o),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 i)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 e)曳屣(y e x 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 o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 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 in)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p i)绮(q i)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 0),烨(y e)然若神人;余则緼(ytn)袍敝(b i)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 d)葛之遗(we i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e)余。
撰长书以为贽(zh 1),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
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 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
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
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
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
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三、基础知识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2、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古义:我;今义:剩下。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跟“真”相对。
)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今义:表趋向。
)右备容臭.(古义:气味;今义:臭气。
)3、一词多义和:久而乃和(暖和)言和而色夷(谦和)以:俯身倾耳以请(来)人多以书假余(把)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走送之(代“假借于藏书之家”的书)当余之从师也(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5、倒装句1 、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应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后置,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四、课文分析:㈠、课文结构梳理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第三段:描写马生等在太学中求学的情形。
第一层:写马生等在优越环境中学习的情形。
第二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㈡、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㈢、对课文的理解:1、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并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第二、三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___________________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 __________________ 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⑵.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⑶.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⑷.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㈣、迁移拓展。
1、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_________________ 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
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3、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________________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