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外延和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22 09:55:00 ]阅读:1作者:王长见编辑:studa090420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

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课堂程序的引导和控制上,还要求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对一些历史概念,教师要抓住其本质特征,深入浅出地点出其内涵,如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教师要抓住其反传统,强调个性这一特征。对历史概念外延的讲解,教师要善于采用对比的方法,既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共性特征,又要理解其区别,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概念既有质的相同,即区域集团化本质上是全球化的表现,又有量的差别,即区域集团化是局域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全球化。

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本质上体现了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交集和并集。历史新课改强调模块教学并不意味着人为地割断历史的联系,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恰恰恰相反,这种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教师能够取代的。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