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合集下载

概念和概念外延的意思是啥

概念和概念外延的意思是啥

概念和概念外延的意思是啥
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它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个别事物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的思维产物。

概念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概念的外延(extension)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具体个体的集合。

它是指所有被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或成员所构成的范围。

例如,概念"狗"的外延就是所有狗的集合。

概念的外延可以是无限大或有限大小,取决于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数量。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与概念的内涵(intension)相互关联。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共同属性和特征,而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实际个体。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即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外延的范围。

例如,概念"人"的内涵包括拥有人类特征的一系列属性和特征,而外延则指的是所有属于人类的个体。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哲学中对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外延概念外延概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个体的集合。

它是指概念所指代的具体事物的范围。

比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所有的具体动物,包括人类、猫、狗、鸟等等。

外延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归类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定义的。

外延概念主要通过具体个体来进行理解和判断。

根据外延概念,我们可以判断某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个概念范畴。

比如,如果一个动物具有呼吸、消化、生长等共同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属于“动物”的概念范畴。

外延概念的特点是范围广泛,包容性强。

一个外延概念可以包含很多具体个体,并且可能包含一些边界模糊的情况。

外延概念的划分也是根据人们对事物共同特征的认识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的。

因此,外延概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2. 内涵概念内涵概念是指一个概念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和属性。

它是指概念所能表达的思想或概念的本质或重要特征。

比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了有机体、具有生命活动、能自主行动等等。

内涵概念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理解和定义的。

内涵概念主要通过对概念内部特征的分析和归纳来进行理解和判断。

根据内涵概念,我们可以判断某个事物是否符合概念的本质特征。

比如,如果一个动物具有自主行动能力、有机体结构,并具有生命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它符合“动物”的内涵要求。

内涵概念的特点是具体而明确,能够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

一个内涵概念的范围相对较窄,因为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具体形式。

内涵概念的划分是通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

3.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外延概念是通过内涵概念对事物进行划分和归类的基础。

内涵概念具有明确和确定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总结

概念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总结

概念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总结概念的基本特征包括:1.概念的抽象性: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抽象概括,它不依赖于具体的个体和情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共同属性的抽象理解。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并不指代具体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对各种动物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的抽象归纳。

2.概念的普遍性: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的概括,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在认知过程中,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理解和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世界。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共同属性和特征,是概念的本质和特性;而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代的一类具体事物的范围和广度。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有机体、自然生长、有感情等属性,而外延包括了狗、猫、鸟等各种具体的动物。

4.概念的层次性: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和组织结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包容和包含。

例如,从“动物”概念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哺乳动物”、“鸟类”等更加具体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包含和分化关系。

5.概念的认知功能: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对世界进行快速的归纳和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同时,概念还可以成为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基本工具,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6.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新的概念不断产生和传播,旧的概念也在不断被修正和更新。

总之,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抽象理解和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内涵和外延、层次性、认知功能和发展演变的特点。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进行思维和交流。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哲学上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认识论和语义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外延概念是指概念所涵盖的具体个体、事物或成员的集合,而内涵概念则是指概念所包含的普遍属性、特征或本质。

一、外延概念外延概念关注的是一个概念所指向的具体个体、事物或成员所构成的集合。

它是通过列举或描述具体的事物来界定概念的范围,即概念的成员。

外延是指概念所能覆盖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个数。

概念的外延是可以被明确描述或衡量的,它包括一个确定的概念边界。

外延概念的判断可以通过判断所选体是否符合概念界定的范围。

举个例子,以“动物”为例,它的外延概念是指具体的动物个体,如狗、猫、鸟等。

如果我们列举出所有的动物,那么这个列举的范围就是“动物”的外延。

外延概念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概念范围的大小,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要大于“狗”这个概念的外延。

二、内涵概念内涵概念关注的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普遍属性、特征或本质。

它是通过描述概念的内在含义、特点、本质等来阐述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内部所包含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概念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

概念的内涵往往由主观意义、情感体验以及经验知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

以“动物”为例,它的内涵概念是指动物的一些普遍属性,如具有生命、能自主移动、有感知能力等等。

这些属性是概念所固有的本质,不因个体的差异而改变。

内涵概念的判断不仅仅是通过外部事物的边界,还需要考虑概念所具有的普遍属性。

三、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结构。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延和内涵相互依赖: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是通过内涵来界定的,而概念的内涵则通过外延来具体实现。

2. 外延和内涵的相对性:外延和内涵是相对的概念。

在一定范围内,外延增加时,内涵往往会减少;而当外延减少时,内涵往往会增加。

基本概念 概念的内涵外延

基本概念 概念的内涵外延

基本概念概念的内涵外延基本概念是指某个学科或领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

它们是理解和学习该学科或领域的基石,是进一步探究和研究更深层次概念的基础。

基本概念有着明确且普遍的定义,它们代表了学科或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和思维模式。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即其定义的核心要素。

内涵可以通过列举概念的特征、特点或定义来描述,它们是概念共有的基本属性。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包括:有机体、能自主运动、有呼吸等。

而“科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包括:通过观察、实验和解释来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涵盖的具体事物或现象的范围。

外延可以通过列举概念所包括的个体或具体例子来描述,它们是概念所能涵盖的具体实例。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包括:狗、猫、鸟、鱼等各种动物。

而“科学”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或领域。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涵决定了概念的范围和特点,外延则反映了概念的广度和具体性。

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它所包括的外延范围就越广泛。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它包括了多种动物的共同属性,因此它所涵盖的外延也非常广泛。

相反地,概念的内涵较为狭窄,它所涵盖的外延范围就较为有限。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可以获得对该概念的认知,了解其核心属性和基本特征。

通过掌握概念的外延,可以清楚地了解该概念所涵盖的具体范围和实例,拓宽对概念的认知广度。

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框架和体系,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基本概念是学科或领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着学科或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思维模式。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辅相成,内涵决定了概念的范围和特点,外延反映了概念的广度和具体性。

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框架和深入理解学科的本质。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内涵和外延是哲学上的重要概念,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本质和范围。

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中,内涵和外延通常被视为概念分析的核心理论,对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内涵内涵指的是概念内部的特征、属性或定义。

它对应于概念所固有的本质或核心特征,是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范围。

内涵通常是抽象的、概念性的,是从一个概念所涵盖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来的总体特征。

换言之,内涵描述了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质,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

外延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实体或对象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外部特征或外部表现。

外延是与内涵相对应的,它描述的是一个概念所适用的具体事物或实体,是该概念的外在特性。

外延是概念所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是概念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在逻辑和哲学上,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理解:1.内涵决定外延: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外延,即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该概念所适用的具体范围。

例如,椭圆的内涵是一组特定的几何属性,其外延是符合这些几何属性的所有椭圆形状。

2.外延反映内涵:概念的外延可以反映其内涵所包含的特征。

通过观察概念所适用的具体对象或实体,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例如,通过观察一群具有翅膀的生物,我们可以推断出“鸟类”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有翅膀这一特征。

3.内涵和外延并非一一对应: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外延,反之亦然。

例如,动物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机、能够自主运动和具有生命等特征,其外延涵盖了所有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不同种类。

综上所述,内涵和外延是描述概念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概念的完整语义结构。

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通俗举例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通俗举例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通俗举例
内涵和外延是哲学上的两个重要概念,通俗理解下,内涵是指一个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和概念,而外延则是指这个词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或对象。

举个例子,以“狗”这个词为例,其内涵包括“哺乳动物”、“有四条腿”、“有尾巴”、“能够抓老鼠”等等,而具体的狗的种类则包括哈士奇、金毛、拉布拉多等。

又如以“水果”为例,其内涵包括“能够食用”、“有甜味”、“含有维生素”等等,具体的水果则包括苹果、香蕉、西瓜等等。

可以看出,一个词语的内涵是它所包含的意义和概念,而外延则是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或对象。

通常情况下,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外延则会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大或缩小。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现象,它一开始就和语言中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不依附于语言的赤裸裸的概念在各类科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概念又不等同于语言,语言在不同的组合中所表达的概念就大相径庭。

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

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

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

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

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

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

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

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

"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

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要定义的概念。

有些定义你一眼就能看出它犯的这种错误,如上面的生物学的例子;有些定义则要绕一圈你才能看出它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猛一看这个定义好象也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疑问,什么是有理性的动物呢?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把后一句话带到前一句中就成了:人是有人的......活动的动物,"是"的后面的部分还是间接地包含了"是"的前面的部分。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句话不错,但它不能作为人的定义。

三是"是"的后面不能包含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用比喻。

做老年人的定义时,就不能说老年人是夕阳。

我有一次和一位据说是《第五项修炼》译者的真传弟子,讨论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他说学习型组织可不是说组织里的人都好学了组织就成了学习型组织,我就问那么什么才是学习型组织呢?他就跟我急了,说你不修炼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后来我翻阅了《第五项修炼》,通篇还真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确切定义,我也就不怪他了;看来学习型组织要定义为须经过修炼才能得来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概念、模糊定义。

常有些人以社会科学本来就不精确为借口,凭空创造许多不着边际的模糊概念,又要你下功夫去修炼,千万不要听这套。

四是"是"的后面不能是"是"的前后的并列概念、反概念,这项规则实际上是规则三的一种特例。

因为这样的话"是"的后面就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

这项规则也可以说是规则二的一种特例,因为你要接着问"是"的后面又是什么,他只能又拿"是"的前面来解释"是"的后面。

例如,不能将偶数定义为非奇数,也不能将奇数定义为非偶数。

不能将好人定义为非坏人,也不能将坏人定义为非好人。

不能将无机物定义为非有机物,但可以将无机物定义为不含碳的化合物,因为碳和无机物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并列概念。

第三个概念是划分。

"分析"的最初字面意义就是划分、分开、分解。

现在有些人常将"分析"理解为整个抽象思维过程,为避免混乱,我们就用划分来代表"分析"的原始意义。

我们前面说过,概念就是人们用思维将一个一个完整的事物分开、剖开,再将多个具有相同性的"某部分"进行归纳而形成的,或者是将分开的部分用概念(已形成的)代替后再"综合"成完整事物而形成的。

显然,概念的正确与否、准确与否和这种"划分"是密切相关的。

怎样划分,按什么标准划分才能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呢?(分析或划分是为了归纳和综合)首先是你将对哪些完整事物进行划分呢?是一群像牛一样的动物?还是一群像人一样的动物?确定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就确定了我们已经定义过的概念的外延。

一个概念的形成总是先从概念的外延的确定开始的,只不过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有些情况下形象思维和记忆默默地替我们做了这些工作。

定义是为了确定概念的内涵,划分(分析)事物是为了确定概念的外延。

划分可以是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划分或分解,也可以是对一些已形成的概念的划分或分解,前者是为了归纳,后者是为了演绎。

为了做到划分得正确和准确,有四个规则不可忽视。

规则1,每次划分后的各个部分应当互不相容,互不交叉,不能出现有些事物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另一个部分。

例如,划分或分析一头牛,头、腰、腿等就是互不相容和互不交叉的。

如果你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划分就不对了:你把头和腰看做一个部分,起个名字比如叫"跑",你又把腰和腿看做一个部分,起个名字比如叫"走",这样的划分就为以后的归纳、综合、演绎带来了障碍,使抽象思维无法进行下去。

"跑"和"走"综合起来后就形成了两个腰的某种动物,这种划分方法只能用于神话或鬼怪传说的思维中。

再如对某个已形成的概念的划分:你把小学生和中学生划成了一个部分,起个名字比如叫"红学生",你又把中学生和大学生划为为另一部分,起个名字比如叫"蓝学生",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合在一起叫"黄学生",把除此以外的其它学生叫"绿学生",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就不是我们已确定的"学生"的概念,因为"红学生"和"蓝学生"交叉了。

规则2,划分后的各个部分的总和和应当等于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的全部外延。

如果你违反了规则1,你就根本无法无法满足规则2的要求。

但是你仅仅满足了规则1还不够,你还要满足不能多划,也不能少划的要求。

例如上面说的牛,你要是把骑在牛身上的猴子划进去,你就是多划了,各个部分的外延之和就会大于牛的外延;如果你把牛腿忘了算进去,你就是少划了,各个部分的外延之和就会小于牛的外延。

再如上面的对概念学生的划分,你把幼儿园小朋友也算进去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生的概念,你把中专生遗漏了,你也得不到我们通常理解的学生概念。

规则3,每一次划分标准应该统一和一贯。

对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划分尤其要注意这条规则。

当你对人进行划分时,当你是按年龄标准进行划分时,在划分完之前不要再把标准换成性别等等,你只能等按年龄划分完之后,再对划分的各部分再按性别进行划分。

抽象思维还不能接受对一个概念同时按两个以上的标准进行划分(我们以后讲科学具象思维方法时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规则4,对已形成的概念的划分。

要始终准确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不能对内涵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划分,并且在划分的过程中内涵不能变。

例如你的学生概念是由法律规定的入学、学习和毕业条件的内涵时,你可以进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的划分。

但是划分时你的学生概念不清楚你就无法划分,幼儿园算不算呢?你确定不了。

另外,在划分的过程中,你的被划分的概念不能变,例如,如果又变成学习知识的人都是学生,你以前的划分就无效了。

第四个概念是集合。

外延的全部整体叫做一个集合,组成一个集合的那些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有些集合只有有限个,有些集合则有无穷个。

集合是又一种描述概念外延的方式,前面的一些关于概念的外延的一些规则和规定,同样适用于关于集合及其元素的规定,尽管描述的语言有所区别。

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同的事物,同一个事物不能算做一个集合的不同元素。

我们引入集合和集合的元素的概念,是因为它能更简洁地描述和比较各个不同概念的外延,而不用罗嗦地说一大堆。

如果一个元素 a 是一个特定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a属于A,记做a∈A;如果a不属于A,记做a∈/A。

对于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来说,我们可以把全部元素在{}里一一列出来。

并用逗号一一分开。

如果这有限个元素列出来也较长,你可以在倒数第二个元素的位置用"..."代替你想省略的一些元素。

例如集合{a1,a2,...,an},如果是无穷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a1,a2,......}。

一个集合可以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学生的集合可以是以班为元素来组成的,而一个班又可以以这个班的全体学生为元素来组成。

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集合就等同于这个元素。

例如,某中学的校长这个集合只有李先生一个元素,某中学的校长这个概念不等于李先生这个概念,但某中学的校长这个概念的外延等于李先生,也就是某中学的校长这个集合等于李先生,因为我们把集合定义为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个事物可以是多个不同概念的外延。

但这个事物不完全等同于任何一个概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详细出处参考:/viewthread.php?tid=1076919&page=5&fromuid=19817老先生“不辞劳苦”,通过百度把贴吧里的解释形式逻辑的帖子摘了一大把,也实在是辛苦之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