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学校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多维的事业,涉及到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社会服务、环境适应等多个方面。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仅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与学校的整体战略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内涵与外延的准确把握,能够为学校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找到定位,并确立长期的发展目标。
内涵的界定主要是指学校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
内涵本质上反映了学校发展的深度,是对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理解和总结。
在当今社会,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内涵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育理念不仅关乎教育目标,还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结合自身特色,制定明确的教育哲学。
这种教育哲学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实践中,成功的学校往往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理念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的重要体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整体声誉。
学校应注重教师的招聘、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
这种内涵的强化能够为学校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的又一重要方面。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取。
现代学校应重视课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鼓励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
同时,学校还应关注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在内涵构建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同样不可忽视。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和制度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造力,使学校文化成为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字词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字词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一、引言语文学习中,字词是基本的学习单位,掌握字词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字词的定义、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入手,探讨其辨析方法与实际应用。
二、字词的定义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字。
字是语言的符号,词是具有意义的单位,两者结合形成字词。
字词的定义是理解字词内涵与外延的基础。
三、字词的内涵与外延1. 内涵字词的内涵指的是字词所表达的意义,包括其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树”这个字词的本义是指植物界中的一类多年生木本植物,引申义可以是指家族、家谱等。
掌握字词的内涵有助于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2. 外延字词的外延指的是字词所包含的范围或指代的事物。
例如,“动物”这个词的外延包括狗、猫、鸟等各种生物。
了解字词的外延有助于扩展词汇量和丰富表达。
四、内涵与外延的辨析方法1. 通过上下文推测在阅读理解中,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字词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理解上下文的语境,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
2. 借助词典工具词典是学习字词内涵与外延的重要工具。
通过查阅词典,可以了解字词的定义、词义辨析、例句用法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字词的内涵与外延。
3. 多角度思考对于一些具有歧义的字词,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来辨析其内涵与外延。
例如,“鸡”这个字词,可以指代动物,也可以指代食物。
通过思考不同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字词的意义。
五、内涵与外延的实际应用1. 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字词的内涵与外延是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查阅词典等方法,准确把握字词的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作文表达掌握字词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丰富作文的表达。
学生可以运用多义词、引申义等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作文的质量。
3. 口语交流在口语交流中,准确运用字词的内涵与外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丰富词汇量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包含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发明、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本文将从文化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化内涵1.精神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精神信仰,这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孔孟之道等。
这些信仰为中国人塑造了一种精神特质,鼓励人们秉持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推崇中庸之道。
这种信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人民精神上的支柱,不同于西方强调的实证主义的思想。
2.文学艺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和艺术大量涉及到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载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许多精华之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音乐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和人文气息。
3.科技发明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科技发明在西方都是不为人所知的,这其中包括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其中造纸术被公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发明之一。
4.道德伦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道德伦理,其中涉及到人的情感、意志、意识和劳作,这些道德伦理不仅包括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更包括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尊老爱幼、以礼待人、慈悲为怀、爱国热情这些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文化外延1.传统习俗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独具魅力,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双节棍这些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还有红娘传统、赛龙舟、拜年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节日。
2.中医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中医养生以防治和康复为主,它寓意着“治未病”、“保护生命”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养生的理念,使用中药调理身体,以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
3.风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被公认为是西方“地理学”的对应物。
风水是一种使用山水和地理环境的原理以调和“阴”和“阳”之间的关系。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地两种不同地发展取向和发展目标.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地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地延伸为主导地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地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或者是相互独立地发展方式,高校地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和奠定基础,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地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针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两者地区别研究比较系统地有靳启颖()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比较研究》,从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特点入手,主要从发展方式、实施时间、构成要素和发展地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做了相对比较全面地比较.刘占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地思考》则是从两者内部联系地角度出发,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协调发展道路,提出了两者地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必然选择等观点.此外,邬大光()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卢连大、瞿振元等人()则坚持高校地内涵式发展选择,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地途径.总之,目前针对内涵式发展或外延式发展地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对两者地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为我们以后地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与对比研究,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对比提出了一些新地观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区别:,内涵不同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地容量,是办学水平等软实力地提升,属于体制内扩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外延式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地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地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是办学硬件地提升和规模地扩张,属于体制外地扩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发展阶段与发展过程地不同内涵式发展:年代末期,我国确立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改革思路.外延式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争论未决,我国是在九五教育规划中才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等问题有了相对明确地量化指标.外延式发展相对短暂,是一种短期地、阶段性地、僵硬地急速扩张过程.例如:学校规模地扩建,硬件设备地添置等,有明确地目标,且相对容易实现,且实现周期较短.而内涵式发展则相对漫长,是一个长期地、持续地、动态地积累与创新过程.目标相对模糊,实现难度较大,且实现周期较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构成要素地不同[]外延式发展地构成要素是以学校发展规模和速度为核心地,旨在反映学校人、财、物在量上地增长变化地各项数据,这些要素是可以被量化地有形资产,可以直接地观察和测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涵式发展地构成要素则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旨在反映学校整体水平地各个指标,这些要素是不可直接量化地无形资产,于无形之中形成又于无形之中影响和推动学校地发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发展侧重点不同外延式发展主要围绕量来展开,是学校发展地数量表征,强调外在资源地补充、供给地扩大与配置地增加;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地蜕变,追求质地层次与水平,强调院校内在资源地挖掘整合优化和配置,追求实现各种资源尤其是隐性资源向各类资产资本地转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发展方式地不同外延式发展中各类教育元素进行单向联系,院校用人单位之间鲜有互动,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博弈地最终结果是单向地人力资源地输出和流动[];内涵式发展则是以学校自我发展为主体,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核心不同外延式发展地核心是办学体制地突破,即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地创新;内涵式发展地核心主要是教学质量地提升,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地发展选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联系,内涵式发展以外延式发展为基础,是外延式发展地最终要求.内涵式发展是在外延式发展地基础上建立起来地,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地提升需要人、财、物等要素地支撑,同时,高校发展地根本是实现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等地提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两者需协调发展.教育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地协调发展,对于高校本身和国民经济地发展都有着很重要地意义.没有内涵发展,教育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地需求,也难以实现高校自身地可持续发展.没有外延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得不到应有地扩展,大众化地目标无从实现,同样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地需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高校不同地发展阶段互为基础和目标.为适应社会经济地发展需求,高校也是在不断发展地.在高校发展地初始阶段,为了立足生存,必须以内涵式发展体现其自身价值而得以生存;内涵式地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又会因吸引更多地生源、教师资源、资金资源等多种要素地集中,从而促进学校规模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等地不断需求,进而在一定阶段又出现了外延式地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高校就是在不断地相互促进和发展中思考其最佳定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刘占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地思考.[].辽宁科技学院[]靳启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比较研究[].高等职教,年第期[]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求是.[]翟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实现途径[].中国高等教育,[]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思考[].现代教育科学,年第期[]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城市群内涵、外延辨析——新城市群建设
念 , 属 于 区域 城 镇 体 系 的范 畴 。 仍
我 国学 者 最 早 将 Meaooi 翻 译 glp l s
密 切社 会 经济 联 系 , 一 条 或多 条 从 这 种 意 义 考 虑 . 市 群 的 紧 密 成城 市连 绵 带 . 因城 市 群 的用 法 沿 城 后 交 通 走 廊 分 布 的 巨型 城 乡 一 体 化 性 、 系统 性 、 态 性 特 征 近 乎 于 区 动 但 地 区 。 市 连绵 区 的形成需 要 5个 域 性 的城 市体 系 . 在 初 级 阶段 , 都 比较 普遍 . 翻译 成城 市群 。其实 故 城 市 连 绵 带 和 城 市 群 还 是 有 细 微
是 达 . 乡之 间有 紧密 的经济联 系。 有 序 与无 序 分 布状 态 . 其 分 布地 通勤 圈 。所 谓 城市 群 , 指 被 高速 城 但 可见 . 都市 连 绵 区 和城 市 群 虽然 均 区经济 发展 水平 均较 高 城市 群最 交 通 轴 缩 短 了时 空距 离 的 大 城 市 是 特 殊 的 区 域 城 镇 体 系 概 念 和 区 初 的组 合 是 在 生 产 力 水 平 不 高 的 空 间 。今 天 , 大城 市群 的基 本 概念
区 为基 础 . 心是 众 多 都 市 区在 空 市 体 系 . 核 习惯 上 也有 将 未 经 改造 建 市空 间 . 这个 城 市空 间里存 在 着 在 间 上 的 毗邻 和 相 互 之 间 的 有 机 联 设 的城市 群称 为城 市体 系 的说 法 。
系 : 者 则 以城 镇 为 基 础 , 心 是 后 核 功 能上 的网络 连接 。由于都 市 区强 调 的是 城 乡之 间的 紧密联 系 . 是 工业化、 城镇 化 发展 到 一 定 阶段 的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师德师风的内涵与外延解析
师德师风的内涵与外延解析近年来,师德师风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塑造优秀的学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师德师风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师德师风的定义师德师风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水平。
它不仅仅包括教育工作者个体的道德行为,更涉及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及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素养。
师德师风旨在引导教育工作者正确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术导向。
二、师德师风的内涵1. 道德伦理的内涵师德师风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伦理。
这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宽容爱心等品质。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倡导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学术水平的内涵师德师风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高水平的学术知识和教学能力。
他们应不断自我学习,追求学识更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只有具备扎实的学术水平,教育工作者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三、师德师风的外延1.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责任。
他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关心。
2. 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中严谨治学,坚持“以德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同时,校园管理方面也需要规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良好的教育氛围。
3. 教育机构的支持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措施来促进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建设。
同时,要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为了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1. 学术能力和知识结构。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自身学习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掌握教学技能。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和发展目标。
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的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的延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或者是相互独立的发展方式,高校的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和奠定基础,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针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两者的区别研究比较系统的有靳启颖(2011)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从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特点入手,主要从发展方式、实施时间、构成要素和发展的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做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比较。
刘占文(2005)《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思考》则是从两者内部联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发展道路,提出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观点。
此外,邬大光(2003)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卢连大、瞿振元等人(2013)则坚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选择,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总之,目前针对内涵式发展或外延式发展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对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与对比研究,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区别:1,内涵不同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是办学水平等软实力的提升,属于体制内扩张。
外延式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
是办学硬件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属于体制外的扩张。
人力资源开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人力资源开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技能提升等措施,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本文界定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其实践意义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内涵、外延、实践、发展趋势正文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包含员工培训、教育、技能提升、绩效管理、继承传统和激励等方面。
从人员角度来看,它包含人员素质提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旨在发挥员工的最大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从企业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开发包含招聘、选择、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形成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外延人力资源开发的外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层面来说。
宏观层面:指企业、国家、地区等上层组织对劳动力资源的整体战略性开发。
在这个层面,人力资源开发包括整体的人才储备、各行各业的职业规划、人才管理等,采用战略性、系统性的方法管理和发展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观层面: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技能提升等方面的管理。
在这个层面,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内部的职业发展、专业技能提升、学习机会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和发展。
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员工晋升和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意义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员工自信心,激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管理工作。
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技能提升等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正逐步发生改变。
下面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1.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普遍。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理解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理解词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基本的表达工具,通过词语我们能够准确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词语的意义并不止于表面,它们还包含着内涵和外延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我们理解词意时的重要性。
一、内涵的理解内涵指的是一个词语所固有的含义和概念。
它是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普遍概念或特定概念的总和。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动物这个词上。
动物这个词的内涵可以包括所有的有生命的、能够感知和运动的生命体。
这个内涵表示了词语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内涵的理解是我们理解词义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使用一个词语时,我们并不仅仅是在使用它的字面意义,我们还需要考虑其内涵所涵盖的范围。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她是个好人”时,我们并不仅仅是形容这个女性具有良好的品德,而是暗示她的善良、真诚、宽容等一系列积极特质。
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词语的内涵来传递更加深入和具体的意义。
二、外延的理解与内涵相对应的是外延。
外延指的是一个词语所包含的具体个体或事物的范围。
它是词语所涉及的所有实例或例子的集合。
继续以上面动物这个词为例,动物的外延可以包括猫、狗、鸟、鱼等各种具体的动物个体。
外延与内涵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内涵决定了一个词语所包含的外延范围。
另一方面,外延可以通过对具体个体的细分和分类来更加精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换句话说,通过观察具体个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在词语理解中,内涵与外延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同时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一个词语的含义。
内涵提供了一个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和属性,而外延则为这个概念提供了具体的例子和实例。
两者相结合,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此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对于我们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逻辑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内涵和外延的转换来进行分类和推理。
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类别和范畴,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思考过程。
人教版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人教版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分析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材则是教育的核心载体。
人教版教材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教材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意义。
一、内涵分析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人教版教材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的教材都有明确的学科内容和学习目标,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思维方法的培养人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题目和案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语文教材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数学教材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3.价值观的塑造人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通过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材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外延分析1.教材与教学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教材与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以及学科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本、在线作业等方式进行学习,拓展了教材的外延,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2.教材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人教版教材注重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
”内涵”与”外延”的区别是什么?
”内涵”与”外延”的区别是什么?一、内涵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内涵,是指一个名词所包含的意义、指代的范围以及所体现的本质属性。
它是事物的内在本质,是概念的核心和要点。
内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多层次性:内涵通常具有多个维度,涵盖着事物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2. 内聚性: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其最本源的特征,不受外部影响的干扰。
3. 深层含义:内涵所包含的含义往往超过了表面的字面意思,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二、外延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外延,是指一个名词所指代的具体事物的范围和数量。
它是名词所覆盖的具体对象或个体。
外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表层性:外延主要涉及事物的外在表面,所指代的是具体的个体或对象。
2. 扩展性:外延的范围可以随着时间、空间和条件的改变而扩大或收窄。
3. 相对性:外延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语境而确定,可能存在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三、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内涵和外延在词语使用和概念分析中具有密切关联。
它们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互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1. 内涵决定外延:一个名词的内涵决定了它的外延范围,内涵越丰富,外延范围越广。
2. 外延反映内涵:一个名词的外延范围反映了它内涵的内容和特点,外延是内涵的具体体现。
3. 内涵和外延相互作用:内涵和外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一个名词的使用和理解。
四、具体例子解析下面以"动物"、"猫科动物"和"狮子"三个名词为例,来说明内涵与外延的区别:1. 动物的内涵是:有机体的一大类,具有生命、呼吸等共同属性。
动物的外延是:包括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
2. 猫科动物的内涵是:属于哺乳类动物,肢体结构较特殊,具有独特的走路方式。
猫科动物的外延是:包括猫、豹、虎、狮等各种猫科动物。
3. 狮子的内涵是:猫科动物中的一种,特征是体型大、威猛、社群性强等。
狮子的外延是:指代具体的狮子,其在非洲和亚洲广泛分布。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 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外延,内涵,金融]浅析金融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浅析金融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外延是指所指事物的数量、范围等。
因此,金融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它的数量及范围。
一、对金融创新概念的不同表述1.金融机构的观点。
《近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界定,被认为是最权威定义。
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的金融工具;二是证券化、表外业务重要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三种金融创新的趋势,这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的。
其认为任何的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不同特性的组成。
这些特性主要又包括价格收益的风险、国家的风险、流通性、可交易性、等。
每一个金融创新工具都是把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性进行捆绑,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的特性进行解绑,再与新特性进行捆绑的过程。
例如,作为创新的票据发行便利,实际就是中期信用短期化,或者说用短期信用方式实行中期信用,同时它又分散风险,使原来由一家承担的风险。
美国纽约Barlnos Educational Series Inc.出版的《银行辞典》认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这个过程就是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由信用的创新、风险转移的创新、流动性增加型的创新以及股权创造的创新这四个基本类型组成。
2.专家学者的观点。
熊比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创新。
创新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并且运用到生产活动当中去。
后来的学者将熊彼特的创新进一步归纳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这里的组织创新可以看成初期的狭义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资源创新和金融组织创新。
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又对金融创新做出新的定义。
1950年,希克斯和尼汉斯共同提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他们将货币的需求与交易成本相联系,试图寻找能够定义金融创新的结论,从而得出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应不同需求而生,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改善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的联系,因此,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解析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解析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规范,更是企业对外的展示,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与外延。
一、企业文化内涵解析1.哲学思想企业文化是企业智慧、文化的思想体现。
如三星集团的“挑战自我,创造新价值”的经营理念,是三星在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强劲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2.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规范。
如阿里巴巴的“诚信、团结、友善”的价值观念,是阿里巴巴内部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
3.文化传承企业文化是企业人文遗产的传承。
如李宁的“创意源自生活,创意归于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出李宁文化的人性化、情感化、普及化的特点。
二、企业文化外延解析1.品牌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文化的体现。
如可口可乐的“统一”, 快乐,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文化思想,代表了可口可乐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文化形象。
2.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如华为的“以人为本,用心服务”这一文化理念,代表着华为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诺和态度。
3.员工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文化的体现。
如一汽集团的“技术创新,追求卓越”,旨在激励员工创新创造,让员工成为一汽集团的优秀品牌代表。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规范,更是企业对内外的展示。
通过哲学思想、文化传承、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以品牌文化、社会责任、员工文化等多个维度向外延伸,实现内部价值的传达和对外价值的传递。
一切好的企业文化都应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得到实践和践行,进而不断实现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概念内涵外延体系辨析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概念内涵外延体系辨析1. 传统教育的概念内涵1.1 传统教育的定义1.1 传统教育的定义传统教育是指一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教科书和课堂讲解,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和考试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传统教育注重纪律和秩序,强调学生的听从和服从。
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固定,评价方式单一。
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进步,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现代教育的兴起,正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反思和改进。
1.2 传统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1.2 传统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被视为最重要的任务,学生被要求背诵和记忆大量的信息。
同时,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秩序和服从性,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遵守规则等。
这种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核心是传承和维护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成功被定义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如高分和通过考试等。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此外,传统教育还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传统教育追求的是稳定和秩序,通过传递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总结起来,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传承和维护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
学生的成功被定义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和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升。
传统教育注重纪律、秩序和服从性,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
1.3 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1.3 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知识传授:传统教育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
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解析
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解析引言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理论的内涵(connotation)和外延(extension)是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以探讨理论的本质及其作用。
理论的内涵解析理论的内涵指的是理论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观点。
它是理论的核心要素,体现了理论研究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理论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抽象性理论的内涵通常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概括。
它将丰富的现象和实践经验进行抽象化处理,提取出普遍适用的规律性描述,从而使得理论能够适用于不同领域和实践场景。
2. 逻辑性理论的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推理关系。
它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推理规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逻辑性使得理论的内涵具有严密性和一致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稳定的理论基础。
3. 开放性理论的内涵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内涵也会不断扩展和更新。
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可以为理论的内涵积累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精炼和完善。
理论的外延分析解析理论的外延是指理论所适用的范围和对象。
它是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表现,反映了理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理论的外延分析解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领域范围理论的外延决定了它适用于哪些具体领域和对象。
不同理论具有不同的领域范围,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问题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主要涉及社会关系、权力结构等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则更多关注自然规律和物质世界的本质。
2. 方法手段理论的外延也决定了适用于该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不同理论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是实验、观察、推理等。
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3. 实践指导理论的外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为实际问题提供理性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探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探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文学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本文将探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多种艺术手法,传递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迷茫,深刻探讨了人性的悲剧和复仇的伦理问题。
这些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得以展现,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的外延是指作品所涉及的背景、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描写不同的时代、地域、社会背景,文学作品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冷嘲热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这种外延的延伸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才能展现出作品的完整性和独特之处。
内涵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外延则是作品的血肉,提供了背景和环境,使得作品有了具体的时代和空间感。
只有内涵和外延完美结合,文学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真正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发。
另外,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也是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参与到作品所虚构的世界中,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发生情感共鸣。
通过文学作品的内涵,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作品的外延,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种阅读体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学的审美追求,也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之处。
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传递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育常规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教育常规的内涵与外延分析教育常规是一种规范性的概念,涵盖教育活动中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标准和实践。
其内涵与外延既包括教育过程中的制度性规定,又包含日常教学行为和习惯的积累。
理解教育常规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内涵上看,教育常规强调了教育活动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结构性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应有序衔接,如课程设计、教案编写、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
这些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常规的重要部分。
教育者需要明白,不同的教学环节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它们共同支撑着整个教育体系的运作。
系统性则反映在教育常规的整体性。
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几个独立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体系、学习方式等多个因素,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采取差异化策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这正体现了教育常规在整合各种教育元素时的重要性。
从外延来看,教育常规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层面,包括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文化层面。
在制度层面,教育常规体现在学校管理规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官方文件中。
这些制度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础框架,为教师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例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倡导素质教育,引导教师从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行为层面的教育常规包含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行为、习惯及互动模式。
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反馈等都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反映了教师职业素养与责任感。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听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主动参与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教育常规的一部分。
这种行为上的习惯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文化层面的教育常规则更加深入,它关乎教育理念、价值观和学校文化。
这种层面的规范体现在学校对待教育公平、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态度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
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以概念为例简述内涵与外延间的反比关系: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
人们可以感知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表面现象。
例如,人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的鸟,反映它们的大小、外形、羽毛颜色等特点。
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就能够进一步把握各种不同的鸟所共有的属性,即鸟的本质特征: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鸟的概念。
概念从整体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感觉知觉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
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但概念并不等同于词。
概念构成词的意义,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
鸟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种各样的鸟。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鸟的概念内涵包含鸟有羽毛和鸟是动物。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
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随之得到确定,反之亦然。
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反的关系。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内涵就会减少;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多,其外延就会减少。
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
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
因此,可以用增加或减少概念内涵的办法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
真正地掌握一个概念既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外延,也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否则就会发生不合理地扩大概念或不合理地缩小概念这类错误。
如果将“会飞”的属性加进鸟这一概念的内涵,就会将不会飞的鸭鹅排除出鸟的外延。
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对掌握概念,特别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确定一对象是否属于某概念的外延,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该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制约的。
在一个概念中,当它的内涵扩大时,则它的外延就缩小;当它的内涵缩小时,则它的外延就扩大。
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涵有三条:(1)它是一个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3)夹直角的两边相等。
如果当它的内涵去掉一个“夹直角的两边相等”,那么它的外延就扩大了,把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包括进来了;如果它的内涵再去掉“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把一般的三角形也包括进来了。
反之,当它的内涵扩大时,它的外延就缩小。
又如,矩形的概念,它的外延并不包括全部平行四边形,只包括平行四边形的一部分,因此,矩形的外延就比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小。
如果把矩形的内涵“有一个角是直角”去掉,那么它的外延就扩大了,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也包括进来了。
致谢: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您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表示崇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