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分区救治成效
抢救分级标准
抢救分级标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抢救分级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所需医疗资源进行划分。
在我国,抢救分为大、中、小三级。
以下是对各级别抢救的简要描述:大抢救:指涉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或意外事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大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01.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呼吸心跳停止、严重出血、严重创伤等;02.需要多学科联合抢救,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等;03.救治过程中可能涉及重大医疗决策,如心肺复苏、血管造影、急诊手术等;04.救治场所通常为急诊科、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
中抢救:指病情较为稳定,但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治疗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中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01.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存在潜在风险,如轻度创伤、发热、轻微出血等;02.需要单一科室进行救治,如内外科、儿科、妇产科等;03.救治过程中可能涉及一些医疗技术操作,如穿刺、插管、换药等;04.救治场所通常为普通病房、急诊科或专科门诊。
小抢救:指病情较轻,但仍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小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01.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存在轻微症状,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02.需要单一科室进行诊治,如内科、外科、儿科等;03.救治过程中通常不涉及复杂医疗技术操作;04.救治场所通常为普通门诊、急诊科或病房。
需要注意的是,抢救分级标准可能因地区、医院和科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病情和自身经验进行判断,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分级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学科及其医务人员。
各级医疗机构需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范要求,开展严谨、高效的诊疗活动,以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均需参照本指导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医疗法规和诊疗规范。
各级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急诊救治技能,遵循救治原则,确保为广大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急诊医疗服务。
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赖建章,罗燕贞,闻泳欣 (广东省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内二科,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目的 分析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70例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入院危险性积分、不良情绪、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出院时间、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出血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BRS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7 d后,研究组BR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有利于缩短患者出院时间、止血时间,减少患者出血次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止血成功率,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满意度;入院危险性积分;不良情绪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可由十二指肠、胰、胆管、食管、胃病变引起[1]。
疾病发作初期,患者常伴有间歇性少量出血,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容易导致严重贫血、重要器官出现严重并发症以及失血性休克症状[2]。
在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可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安排其在适当的时间到不同区域就诊,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护理,从而对其治疗产生积极影响[3]。
本研究旨在分析分级分区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各种疾病也逐渐增多。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使命。
在急诊科,合理的分诊和病情评估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从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及分诊要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划分1. 急诊病人的病情等级可分为五级,即红、橙、黄、绿、蓝五个等级。
具体划分如下:(1)红色等级:指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抢救的病人,如心肺骤停、严重外伤出血等;(2)橙色等级:指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处理的病人,如中度外伤、严重心脏病等;(3)黄色等级:指患者病情较重,需要尽快处理的病人,如发热、中度呼吸困难等;(4)绿色等级:指患者病情一般,可适当等待处理的病人,如轻微外伤、发热等;(5)蓝色等级:指患者病情稳定,可以普通门诊就诊的病人,如感冒、轻微扭伤等。
2. 划分病情等级的依据:(1)病情危急程度:主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稳定性等因素;(2)病情紧急程度: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的急缓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等因素。
二、急诊病人的分诊要求1. 对红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救;(2)要求医护人员尽快对其进行评估和处理;(3)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设备和药品,保障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对橙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立即安排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和处理;(2)要求安排好患者的住院手续,待条件允许时尽快转入重症监护室;(3)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设备和药品,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对黄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安排医生优先处理,尽快进行评估和处理;(2)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检查和治疗项目,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要求安排患者的住院手续,待病情稳定后视情况安排住院观察或出院治疗。
4. 对绿色病人的要求:(1)要求急诊科安排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和处理;(2)要求医院安排好相关检查和治疗项目,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要求安排患者的住院手续,视情况安排住院观察或出院治疗。
四区四级分诊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四区四级分诊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7-03-20T17:03:52.3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王腾藤[导读] 营造了良好的就医氛围,缓解了就诊的矛盾,避免患者产生不满的心理,提高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确保了患者安全。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宁 272000摘要:目的探讨四区四级分诊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依据国家卫计委《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和美国急诊严重程度评分系统(ESI),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院的急诊患者四区四级分诊标准。
对2015年7-12月份就诊的所有急诊患者实施四区四级分诊管理。
回顾性比较2014年7-12月份投诉事件和言语冲突事件的发生数量、患者满意度、医护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采取四区四级管理模式后,投诉事件和言语冲突事件的发生数量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医护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
结论对急诊患者实施四区四级管理模式,能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以及医疗空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缩短急危重病人的救治时间,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急诊科;管理;应用;评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诊病人逐年增加,急诊科的“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就诊的急诊患者只有20%为真正意义上的急诊,80%的为非急诊病人【1】。
因此快速有效的判断疾病的类别和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是急诊科首要的任务。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预检分诊工作已成为改善急诊拥挤现象的核心,逐渐成为急救医疗的重要环节【2】。
为了使急诊患者得到统一化、标准化的救治,根据国家卫计委要求和美国急诊严重程度评分系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四区四级分级标准和就诊流程。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红区濒危患者(医生护士立即接诊),橙区危重患者(护士立即接诊,医生10分钟内接诊),黄区急症患者(医护人员30分钟内接诊)和绿区非急症患者(医护人员两小时内接诊),从而使各类病人得到合理的救治,现报告如下。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XXXX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本规定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以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预检分诊级别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60 mmHg;SpO2 <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人工评定指标:心博/ 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或70~80 mmHg;SpO2 :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 需要被约束。
急诊分区救治概念
急诊分区救治概念
急诊分区救治是一种高效、有序的急诊医疗服务管理模式,旨在提高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
在急诊分区救治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救治需要,将急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救治需求。
一、建立分诊系统
分诊系统是急诊分区救治的基础,旨在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类和优先处理。
分诊系统通常由专业护士或医生组成,他们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症状,将患者分为不同级别,并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救治。
二、设立抢救室
抢救室是急诊分区救治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主要负责救治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
抢救室应配备先进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以及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三、设立观察区
观察区主要负责接待病情较轻、暂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
在观察区,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初步处理,如输液、止痛药等。
观察区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分流患者,减轻抢救室的压力。
四、设立治疗区
治疗区主要负责接受经过初步处理后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治疗区应配备各种治疗设备和方法,如手术室、介入室、药物治疗等,以便对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疗。
五、设立手术室
手术室是急诊分区救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紧急手术治疗。
手术室应配备完善的手术设备和药品,以及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护士。
手术室的位置应靠近抢救室和治疗区,以便及时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
急诊就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原则知识讲解
患者分级标准
• 依据急救轻重缓急设置红黄绿区,分别对应Ⅰ级Ⅱ级危重患 者、Ⅲ、Ⅳ级患者。对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衰、 急性心衰、急性颅脑损伤、多发伤等疾病开有绿色通道,对 有效提高本地区危重症患者治愈率、生存率,进一步改善医 院住院条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急诊患者严格按照“三区四级”进行诊疗,抢救室按照患者的病情级 别进行区域划分: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区域后,预检分诊护士主动迎接 ,根据预检分诊制度结合患者的主诉、症状、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疾 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治疗或处理的优先次序,同时快速分类引导至 相应的诊区就诊。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分为“三区四级”, 三区为红、黄、绿就诊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4级。红区为抢 救区,为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抢救治疗的场所。1级、2级患者病 情危重,分诊护士接诊后将患者优先安置在抢救室,抢救室护理人员 严格根据护士的能级进行分区管理。所有送入红区的患者无需挂号, 即刻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实行先抢救治疗后交费,真正体现“急患者 所急”。对于3级、4级患者分别进入黄区。“分级、分区诊疗”能确 保急诊工作的高效安全。
急诊室分区分级管理
优化布局和处理流程
• 急诊室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 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分区诊疗,确保急诊 工作的高效安全及急诊资源的合理利用。
• 急诊室运用“红黄绿”三色进行标识,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 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就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与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与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与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与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与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种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急诊情况,提高急救效率,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五个级别,分别是,急救、危急、急、急重、一般。
其中,急救级别表示患者病情非常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危急级别表示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治疗;急级别表示患者病情较为紧急,需要尽快进行治疗;急重级别表示患者病情严重,需要紧急治疗;一般级别表示患者病情一般,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这些级别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的。
其次,我们来谈谈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意义。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急救工作效率、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分级,能够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对于病患来说,急诊病情分级标准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应用。
在实际急救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急诊病情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急救和治疗。
同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应该了解急诊病情分级标准,以便在遇到急诊情况时能够及时就医,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工作。
总之,急诊病情分级标准对于提高急救工作效率、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都应该了解和遵守急诊病情分级标准,以便更好地应对急诊情况,保护病患的生命安全。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 ,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 -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分级分诊标准
急诊分级分诊标准
急诊分级分诊标准是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进行分诊的标准。
通常,急诊分级分诊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情的紧迫性和危害性。
2. 病情的严重程度,如生命体征异常、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3. 病情的持续时间,如急性发作或长期慢性疾病。
4. 患者的年龄和病史,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病的患者等。
基于以上因素,通常将急诊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红色等级:病情非常紧急、危及生命的患者,需要紧急治疗。
2. 橙色等级:病情较为紧急、需要迅速治疗的患者。
3. 黄色等级:病情较为严重,但不会危及生命的患者。
4. 绿色等级:病情较轻或可以耐受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
通过急诊分级分诊标准的实施,可以优先处理病情危急的患者,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救治,同时也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急诊服务质量。
急诊分级分诊救治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张文佳
急诊分级分诊救治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张文佳发布时间:2023-07-14T07:10:21.83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作者:张文佳[导读]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急诊救治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模式救治,观察组接受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
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056000【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急诊救治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模式救治,观察组接受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
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效果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其发病后6h内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超过6h后再治疗效果较差。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科分级标准三区四级
急诊科分级标准三区四级
急诊科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它是医院的门面,也是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
急诊科的分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急诊科,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分级标准分为三区四级,分别是一级急诊科、二级急诊科、三级急诊科和特级急诊科。
一级急诊科是指能够处理常见急诊病例的科室,如发热、呼吸道感染、轻度创伤等。
一级急诊科需要具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能够进行基本的急救处理和诊断。
二级急诊科是指能够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急诊病例的科室,如心绞痛、中度创伤、急性胰腺炎等。
二级急诊科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急救处理和诊断。
三级急诊科是指能够处理大多数急诊病例的科室,如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创伤、中毒等。
三级急诊科需要具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能够进行高难度的急救处理和诊断。
特级急诊科是指能够处理各种急诊病例的科室,如大规模灾难、重大传染病等。
特级急诊科需要具备最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能够进行最高难度的急救处理和诊断。
急诊科分级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急诊科,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急诊科分级标准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就诊科室,避免因就诊科室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因此,急诊科分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和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急诊运⾏效率。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进⾏阐述,以提⾼我国急诊分诊⽔平,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下⾯主要介绍该专家共识中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预检分诊级别本标准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即进⾏积极⼲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即刻治疗则危及⽣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治疗可对预后产⽣重⼤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预,病情可能进展⾄威胁⽣命或产⽣⼗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的⽣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即进⾏积极⼲预☑客观评估指标:⼼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压降低,较平素⾎压低30~60 mmHg;SpO2 <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糖<3.33 mmol/L;⾎钾>7.0 mmol/L☑⼈⼯评定指标:⼼博/ 呼吸停⽌或节律不稳定;⽓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为异常,正在进⾏的⾃伤或他伤⾏为,需⽴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童/婴⼉;⼩⼉惊厥等☑响应程序:⽴即进⾏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复苏区☑标识颜⾊:红⾊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治疗则危及⽣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治疗可对预后产⽣重⼤影响,⽐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或70~80 mmHg;SpO2 :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急性⼼肌梗死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急性⼼肌梗死☑⼈⼯评定指标:⽓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肌炎/ ⼼包炎、⼼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严重的局部创伤-⼤的⾻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为异常(暴⼒或攻击),直接威胁⾃⾝或他⼈, 需要被约束☑响应程序:⽴即监护⽣命体征,10min 内得到救治,安排患者进⼊抢救区☑标识颜⾊:橙⾊Ⅲ级☑患者特征: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预,病情可进展⾄威胁⽣命或产⽣⼗分不利的结局☑客观评估指标:⼼率:100~150 次/min 或50~55 次/min;收缩压180~200mmH g 或80 ~ 90mmHg;SpO2 :90%~94%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评定指标:急性哮喘,但⾎压、脉搏稳定;嗜睡(可唤醒,⽆刺激情况下转⼊睡眠);间断癫痫发作;中等程度的⾮⼼源性胸痛;中等程度或年龄>65 岁⽆⾼危因素的腹痛;任何原因出现的中重度疼痛,需要⽌疼(4~6 分);任何原因导致的中度失⾎;头外伤;中等程度外伤,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持续呕吐/脱⽔;精神⾏为异常:有⾃残风险/急性精神错乱或思维混乱/焦虑/抑郁/潜在的攻击性;稳定的新⽣⼉☑响应程序:优先诊治,安排患者在优先诊疗区候诊,30min 内接诊;若候诊时间⼤于30 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黄⾊Ⅳ级☑患者特征:亚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严重性,如患者⼀定时间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以及症状将会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客观评估指标:⽣命体征平稳☑⼈⼯评定指标:吸⼊异物,⽆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呕吐或腹泻,⽆脱⽔;中等程度疼痛,有⼀些危险特征;⽆肋⾻疼痛或呼吸困难的胸部损伤;⾮特异性轻度腹痛;轻微出⾎;轻微头部损伤,⽆意识丧失;⼩的肢体创伤,⽣命体征正常,轻中度疼痛;关节热胀,轻度肿痛;精神⾏为异常,但对⾃⾝或他⼈⽆直接威胁☑响应程序:顺序就诊,60 min 内得到接诊;若候诊时间⼤于60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绿⾊Ⅳ级☑患者特征:⾮急症☑级别描述:慢性或⾮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段时间再进⾏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的影响☑客观评估指标:⽣命体征平稳☑⼈⼯评定指标:病情稳定,症状轻微;低危病史且⽬前⽆症状或症状轻微;⽆危险特征的微疼痛;微⼩伤⼝-不需要缝合的⼩的擦伤、裂伤;熟悉的有慢性症状患者;轻微的精神⾏为异常;稳定恢复期或⽆症状患者复诊/仅开药;仅开具医疗证明☑响应程序:顺序就诊,除⾮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2~4 h);若候诊时间⼤于4 h,可再次评估☑标识颜⾊:绿⾊以上内容摘⾃: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声明:本⽂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商业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