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合集下载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简介山体公路是指建设在山区的公路,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建设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来确保山体公路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方面,包括设计、施工和维护等,以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选址和设计首先,在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到山地地形、坡度和环境因素。

一般情况下,要选取地势平缓、有水源、容易开采等因素考虑的较好的地方建设。

其次,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公路的道路宽度、坡度、转弯半径和里程等。

具体内容如下:道路宽度山体公路的道路宽度要考虑到盘山公路的特点,即“小道路、大交通”。

一般来说,单行车道的标准宽度不应低于3.5米,而双向车道应该宽6米以上。

坡度山体公路的坡度要考虑到车辆和货物堆积在山体公路上的情况。

一般来说,山体公路的坡度不应超过10度,这也能够保证车辆在上坡时能够保持正常速度,下坡时能够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转弯半径设计山体公路时需要考虑到转弯半径,具体的大小取决于山地地形的不同。

对于较陡的山地地形,转弯半径应适当加大,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通过。

里程在山体公路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里程问题。

由于山体公路建设复杂,里程控制也相对更难。

因此,在设计山体公路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里程标志,以确保策划方案的可行性。

施工和维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策划方案进行建设。

在山体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原料采集和加工山体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料支持,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全面调研。

然后,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并进行现场送到建设工地上。

环境保护山体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挖山填海等景观破坏的方式,并保留一些自然的风景资源,打造一些公路风景线,以提高公路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安全施工山体公路施工的过程是危险的,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周密的安全计划,包括安全措施和危险源的控制。

建设工地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维护是山体公路保持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调研山地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气候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地质灾害的风险,以及在不同季节对道路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了山地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实施方案。

其次,针对山地道路的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山地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对当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尽量减少对他们出行的影响,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另外,在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好当地的植被和动物资源,实现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山地地区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的影响。

综上所述,山地道路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为山地地区的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户外休闲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山区野外旅游资源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健康、环保的需求,建设山上步道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提供更良好的步道体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厘清一些问题,制定一系列修建方案。

修建目标•提供更良好的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不增加环境负担。

•充分考虑步道使用者的安全和舒适性。

设计方案1.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方便游客使用,步道设施应当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建设。

按照步道难度分级,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松软、泥泞、悬崖峭壁等地形复杂的步道,可以考虑采用如下设施:•铁索、扶手、护栏等防护设施。

•人行桥、吊桥、索道等横跨沟壑的通行设施。

•步道灯光、标识牌等辅助设施。

同时,步道的正确规划和适当的标识也能提高游客的安全度和探险乐趣。

2. 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高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一旦破坏很难复原。

施工过程应当严格控制,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地方应当及时进行修复。

采用如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选用环保的施工材料。

•统一运输、存放施工垃圾。

•精细化施工,减少破坏土地表面植被的次数和破坏面积。

3. 持续维护为确保步道能够长时间的运行,必须进行持续的维护和检修。

对于步道设施的损坏、变形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如台风、地震等天灾应采取紧急措施,保障游客的安全。

经费来源步道的修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为了保障施工质量,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经费来源应该多种多样,以保障步道的稳健建设。

简单列举如下:•地方政府预算。

•旅游局拨款。

•捐赠、赞助等集资方式。

•游客使用步道的收费。

结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们决定放弃城市的繁忙生活,走进自然,走向山区,这也促进了山上步道愈加完善。

品质的步道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体验,也提高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

(2)适应技术标准多样: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景区建设也告别了过去粗旷型发展模式,相应提档升级,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服务设施;因此,景区道路根据其区;平面设计;竖向设计;路面结构设计
1 引言
当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世纪后,人民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参与外出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的旅游业长期的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的一致共识。中国西部地处山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旅游交通面临着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道路等级、质量差的难题,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山地景区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对促进西部旅游业平稳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山地景区道路设计特点
(1)建设条件:山地景区,通常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山脉相连,高低起伏,坡大沟深,山崖陡峭。伴随着大小水系分布着大小河流及山间谷地。山区河流具有河床纵坡大、流量小、流速快,形成山区地形山高谷深垂直切割的显著特点,道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诸多鬼斧神工般靓丽的景色。因而,设计过程中克服高差大、地势险峻的不利条件,是山地景区道路的首要设计特点。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得、以健身为目得得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得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得出入口不能就是唯一得(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得区域,如:科普游览区与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就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得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得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她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就是步道系统得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得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得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得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得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得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与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项目背景山上步道是一种开放的休闲场所,经常供附近居民或游客来此散步、锻炼和欣赏美景。

山上步道通常是一种人工开挖的路线,要求通过后维护费用较低,同时要求美化景色,维护生态环境。

项目目的根据区域的规划和需求,设计和修建一个适合人们活动和娱乐的山上步道。

通过步道的建设,促进居民和游客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设计方案步道设施步道设施包括手扶栏杆、座椅、垃圾桶、路标等基本设施。

手扶栏杆应在每个曲折的角度处设置,以便行人可以方便地行走。

座椅以每100米数量为标准布置。

垃圾桶应布置在每个合适的角落以便保持步道环境的卫生。

路标应指向步道的终点,同时包含步道的名称、长度和相关信息。

标识设计标识设计将反映该区域的文化和历史。

可以通过设施安装雕刻或其他适合的表现形式来呈现。

例如,在景观设计方面,可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一起协调,提高其自然美观度。

山体稳定步道规划必须考虑山体的稳定,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在规划步道的时候,应该分析土壤状况、地形特点和地基稳定条件,探测土层、石层和地下水条件,并根据这些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建造。

在设计步道的时候,需要减少对山体的损伤,防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是步道规划的重要方面,应该尽量坚持山体自然状态,不对自然进行过多的破坏。

在维护步道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对于步道的垃圾处理和废物处理,应该采取专业的方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建造和维护建造步道的施工应符合当地国家和地方的土地规划、环保法规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步道的基础建设应该符合工程要求、满足安全、美观等功能需求。

步道规划和修建应该具备可持续性,其中应考虑包括设施、设备和基本材料的选择和生产过程等环节。

维护步道的日常维护应该针对季节性和应急维护等不同情况和需求。

在步道维护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维护。

对于造成较大损害的,则需要及时准备资金和时间调整和维护。

结论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在保证人们活动的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是步道规划的目标。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
景区道路建设标准是指在景区内,为方便游客出行和保障游客安
全而建设的道路标准。

根据相关规定,景区道路主要包括景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步行道路。

景区主要道路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宽敞,平坦,能够容纳大型
客车和游客的人流量。

主要道路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和标线,并标明
每个景点距离、方向和路程。

为了保证游客安全,主要道路应当实现
全时段照明和交通信号控制。

次要道路一般连接景区内的各个景点,便于游客参观。

次要道路
应当宽度适中,平坦顺畅,缓坡弯道,以确保游客舒适安全地行走。

次要道路应当设置标志和标线,并标明通往的景点名称、距离和方向。

步行道路是一种景点内的小道,这些小道通常在山林或山体上,
必须贴合地形设计,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步行道路的坡度以20度以内
为宜,地面要保持干燥不滑。

同时,步行道路应当设置标志和标线,
并在关键位置设置护栏和引导设施。

总之,景区道路建设标准应当以游客的舒适和安全为出发点,建
设符合规范,合理布局,交通便捷的道路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安全
设计和完备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效果,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景区道路 管理制度

景区道路 管理制度

景区道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景区道路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舒适,提高景区运营水平,制定本道路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景区内的道路管理工作,包括公路、步道、环岛道路和停车场等。

第三条景区道路管理应遵循“安全、舒适、便捷、有序”的原则,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第四条景区道路管理工作由景区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五条景区道路管理应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有效合作,共同维护道路秩序和环境卫生。

第二章道路规划与建设第六条景区道路规划应符合景区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结构合理、交通便捷,保障游客出行需求。

第七条景区道路建设应符合国家道路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风景道路、绿色环保道路、景观包含道路等建设。

第八条景区道路建设应合理采用环保材料,注重景观效果,同时保障道路安全和耐久。

第九条景区新建道路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建设,确保道路建设质量。

第三章道路维护与保养第十条景区道路维护与保养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道路损坏、设施损坏等问题,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第十一条景区道路保洁应定期清理垃圾、落叶等杂物,保持道路整洁和环境清爽。

第十二条景区道路绿化应合理规划,多种植物绿化,美化道路景观,提升游客体验。

第十三条景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应规范设置,清晰可见,提醒游客注意交通安全和道路规则。

第四章交通管理与监督第十四条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交通法规,加强交通巡逻,及时处理交通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景区道路交通引导应指示游客高效出行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

第十六条景区道路交通意外应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做好相关救援准备,确保游客安全。

第十七条景区道路交通设施应完善,包括交通信号灯、路灯、警示标志等,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第五章措施与奖惩第十八条景区道路安全意识教育应常态化开展,提高游客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规范。

第十九条景区道路管理奖励机制应完善,对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14页word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14页word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篇一: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方案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5、挡土墙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1、梯形沟2、矩形沟(最常用)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四、场地防排洪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5.3 竖向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最新-山地景点道路设计 精品

最新-山地景点道路设计 精品

山地景点道路设计1引言当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世纪后,人民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参与外出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

我国的旅游业长期的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的一致共识。

中国西部地处山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旅游交通面临着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道路等级、质量差的难题,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探讨山地景区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对促进西部旅游业平稳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地景区道路设计特点1建设条件山地景区,通常地处祟山峻岭之中,山脉相连,高低起伏,坡大沟深,山崖陡峭。

伴随着大小水系分布着大小河流及山问谷地。

山区河流具有河床纵坡大、流量小、流速快,形成山区地形山高谷深垂直切割的显著特点,道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诸多鬼斧神工般靓丽的景色。

因而,设计过程中克服高差大、地势险峻的不利条件,是山地景区道路的首要设计特点。

2适应技术标准多样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景区建设也告别了过去粗旷型发展模式,相应提档升级,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服务设施;因此,景区道路根据其区位、功能的不同,适应技术标准总体分为公路技术标准和城市道路技术标准两种。

对连接各景点组团间的道路,主要具备交通功能,宜采用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对各景点组团内部道路,市政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强且人流集中,宜采用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

3与景相融的特点旅游景区多属于自然保护区域,其森林植被茂密,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迹诸多。

景区道路设计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控制因素之一一,尽可能避免或尽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风景、植被、古迹的破坏,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背景山区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在许多山区,很多美丽景点都处于相对偏远的位置。

为了便于游客欣赏这些景点,修建步道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但是,山上步道的修建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山区生态和促进旅游业的双重效果。

思路在山上修建步道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择步道线路和位置2.保护环境3.考虑安全因素步道线路和位置的选择选取合适的步道线路和位置,是修建成功的关键。

对于山区来说,原始的自然景观是最大的资产,而游客通常会走一些安全便利的路线,所以应选择能够突出自然景观的路线。

此外,在选择线路时,还需要考虑到建设成本和游客通行的便利度。

保护环境步道修建需要开辟道路和平台,往往需要和自然景观发生一定的冲突。

为了保护环境,修建步道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保留原树和石头等自然景观,谨慎开辟道路和平台•选用环保材料,如石材、木材等,让步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安全因素考虑多数人往往对山上的步道充满兴趣和好奇,但是在步道安全保证上则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处于自然环境之下,但步道修建时也必须做到严格按照安全规范,确保游客的安全。

•对修建的步道进行周围环境的清理,确保步道周围的地面平整、无危险物品•防范山崩和滑坡,采用工程防护措施保证安全•在重要位置设置防护护栏,以保护不慎滑落及小孩撞到等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山上步道的修建,为了保护环境和保证安全,应当遵循上述准则。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安全规范和经济实际等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建设出优美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步道。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细的施工管理,步道将成为游客欣赏山区美景的良好空间。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就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与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就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她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就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与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

山地道路坡度规范山地道路坡度规范篇一: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方案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5、挡土墙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1、梯形沟2、矩形沟(最常用)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四、场地防排洪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5.3 竖向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山地旅游绿道的规划选线、引导设施、交通连接设施、解说服务设施、户外游憩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要求,以及服务、安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在贵州山地乡村、城市、河流等绿道开展的非机动车旅游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26356 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6737 休闲绿道服务规范LB/T 035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36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规划与选线4.1 山地旅游绿道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安全、便利、美观、连续、实用的基本原则。

4.2 山地旅游绿道选线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落石、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

4.3 山地旅游绿道选线应考虑与贵州山地自然风貌和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绿道主题,突出特色,先规划,后建设。

4.4 山地旅游绿道设计按照GB 50763要求执行,体现无障碍旅游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行动受限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5 服务设施要求5.1 标识系统5.1.1 绿道全线应设置便于识别和理解的标识,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应符合GB/T 10001的要求。

5.1.2 绿道标识系统应与旅游、交通等公共标识系统做好衔接,易于发现辨认。

5.1.3 应设计突出山地旅游特色和文化元素的绿道徽标,符合主题,风格统一。

5.1.4 绿道出入口和节点应设置全景导览图和景区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另外,山区本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

对于曲线内侧、或废方较多路段,应尽可能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

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2、山地景区道路平面设计
1) 道路的宽度。

单行车道要大于3.5m,双行车道要在6.0~6.5m之间,单人行道按0.8~1m,三人游步道可以2~2.5m。

2) 转弯半径,曲线加宽:考虑到景区内存在消防需求,通常转弯半径要在15m以上,以利消防车通行。

同时,对单车道必须严格设置车道加宽,双车道在急弯处可采取单车道通行的方式而不加宽。

3) 山地景区道路:平曲线不可整齐划一,连续弯不应过多,道路交叉口不应距离在20m以内,分岔角度不可太小。

3、山地景区道路竖向设计
1) 在保证路基稳定条件下,尽可能运用原有地形减少工程量,景区内外道路要有良好衔接,以便于排水。

2) 应有3%~8%的纵坡,1.5%~2.0 的横坡。

3) 舒适的游览坡道值要小于7%,约1:15;短距离的步行坡道,坡度可陡点,容许在10%左右,即1:10;景区道路在山坡时,坡度应大于6%,应顺着等高线铺设盘山路,山地自行车道坡度小于8% ,汽车要小于12%;无障碍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1:15之内。

路面需进行防滑细部设计,较长坡道需设横坡,以便雨水不致沿着纵坡流泻。

4) 人行坡度陡于10%时,应设计台阶。

台阶之踏面高度,应在8~15cm之间,长的台阶可取10~12cm为宜;台阶之踏面宽度宜取28cm,台阶的级数应在8~l1级,不可超过均级,否则需进行分级,中间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应大于1m。

实践证明,台阶的尺寸应以15cmX35cm、12cmX30cm为宜。

道路超高设置需考虑车速低的因素,不可超过2%。

4、山地景区道路结构设计
1) 面层是路面的顶层。

它直接承担人流、车辆的荷载和气候作用的影响。

所以必须坚固、平稳、耐磨,少尘土,方便清扫,应优选沥青混凝土路面。

2) 基层在路基上。

它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同时把荷载传给路基。

应具有相当强度,通常用水稳碎(砾)石、灰土及矿物废渣筑成。

3)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

它为道路提供了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若土基的稳定性不好,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

考虑到景区道路行驶车辆主要为小车的特点,路基压实度以不小于90%为宜。

4) 景区道路材料要实用。

目前,新型材料种类较多,应优先选用接近自然、施工方便、可以修整的材料。

如青石板、条板、豆石子、卵石及各种装饰石料的下脚料,都适合作为山地景区道路材料。

5、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与平原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而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侧重于与山地原有形态地有机融合,侧重于对道路两侧山地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侧重于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与山势地形、路边地貌、临街构筑物和建筑环境特征的有机结合。

它是在山地城市总体景观统帅下的道路景观系统,它要求环境景观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山地特征,成为山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1 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
山地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多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树种,并尽力采用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塑造道路景观系统。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日常养护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持当地生物的生态特征,维护生态平衡。

如局部地区植物资源匮乏,则尽可能的采用双行或多行行道树的配置方式,或将乔木、灌木、花、草及藤本植物
综合配置的种植模式,尽量增加物种的丰富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效果更佳的片林种植,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植物群落。

其次要尊重山地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特征,山地景区道路的景观系统一般的道路景观更注重对道路安全的保护效果和结合山地地形特点形成的步移景移的观景效果。

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基本道路交通功能、对山体或坡地的保护功能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山地景区道路成为串联各景点的纽带,并成为观赏风景景观的最佳场所,从而充分展现山城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2 重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道路景观作为山地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遵重景区本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尊重当地人的人文情感要求。

因此在设计山地景区道路景观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道路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的关系。

当道路景观与一些具有人文和历史特点的建筑和景观发生联系时,应该以突出该人文历史景观为设计原则,此外路边环境小品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植物的构成和生长特点等等都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在树种选择上,同样应该因地制宜、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这样不但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和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而且还能进一步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环境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