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阶层的典型代表_苏秦形象评析_芦卿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士阶层的典型代表

苏秦形象评析

芦卿忠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争城夺地的战争频繁发生,社会极为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各诸侯国内部国力的消长和国与国之间利益关系的演变,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其外交战略,以便巧妙地利用这种变化着的形势稳固和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谋取 七国之尊 的位置, 并天下,凌万乘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地势形便 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国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更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七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势下,诸侯间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谋士(纵横家或策士)这种特殊的知识阶层便应运而生,一大批期望通过劝说国君采纳自己的施政谋略,进而实现政治主张,达到功成名就目的的谋士们(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便穿梭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或主张 连横 ,即秦齐联横以各个击破他国;或主张 合纵 ,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以共同抗击秦国。许多谋士不辞辛苦,纵横捭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功成名就。苏秦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个。 苏秦始将连横 一文中的苏秦形象,既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谋士这一特殊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又因其坚毅、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是个性鲜明的 这一个 ,对后世知识分子阶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首先,苏秦这一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虽然诸侯国动荡纷争的时势为谋士们实现宏图大略创造了客观条件,但由于谋士们大多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要真正实现其宏图大略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苏秦也不例外。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在东方的齐国拜师求学,跟随鬼谷子先生习艺,在外游历许多年。可是他走了好多地方,人家却不肯用他。他先去请求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表示自己一定全心为朝廷效力,并且在楚军经东西二周借道去进攻韩国和魏国时巧妙地献上一计,请周王派人替楚军加宽道路,结果暴露了楚国的军事企图,造成威胁各国利益的局面,引起了楚与齐、秦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促使西周在军事上对抗,从而保护了二周的安全。周王本想要留用他,可是周王身边的那些大臣都嫌他出身贫寒,瞧不起他。苏秦只好离开周王的朝廷。后来,苏秦到了秦国,那时秦孝公早已去世,商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贵族车裂了。秦、齐两个 超级大国 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秦齐两国都需要凭借他国力量而暂时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形势下,苏秦抓住时机劝说秦王采纳 连横 的主张,可惜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 ,连续十多次修书劝说秦王而终未说服,只好 去秦而归 。秦王拒绝采纳他的主张,不肯任用他的原因十分简单: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此后,他又在外游说两年多,去了好多地方,衣服穿得破旧不堪,仍没有一处肯任用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家人的种种表现,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进了家门,妻子仍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不愿和他说话,甚至连侍妾都暗自讥笑他。但苏秦毕竟是一个有抱负的谋士,面对家人羞辱的窘迫,他只怨自己没用,不能使秦国接受他 连横 的主张,于是下定决心发奋苦读,想通过努力学习,钻研兵书,丰富学识,增强本领,重新寻求施展谋略的途径。为此,他日夜攻读,甚至 头悬梁,锥刺骨 ,经过一年多时间,不仅通读了姜太公的兵书,而且读了一些医农经济、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同时,对各国的山川、河流和物产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着意揣摩天下大势,忽然一日豁然开朗,想出了 合纵之策 。这是苏秦取得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他身处逆境仍锲而不舍,潜心研读兵书、历史、地理以求被任用的顽强奋斗过程是战国时代谋士们锐意进取精神的集中反映,在古代和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苏秦形象既表现了谋士们审时度势、随机

67

1999 2 甘肃理论学刊

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在苏秦这一人物身上表现出对时势的洞悉和灵活机智的劝说技巧。他凭借自己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各国国情的洞悉熟知,在游说中从各国山川地形的险隘情况、兵马物产的贮备状况出发,分析各国国势的优劣强弱,帮助国君正确分析本国的综合国力,掌握国与国之间形势的变化,看清由于秦国日益强盛对各国统治构成的威胁局势,从而使六国国君能接受他 合纵以抗西秦 的战略主张。进而又提出联合抗秦的具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的 统一战线 。

值得注意的是,苏秦的政治主张一开始是 连横 ,即说服秦国采取联齐策略,以便各个击破其余五国。在这一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研读兵书,分析各国地形国力,又形成了联合东方六国以抗击西秦的政治主张。这种前后矛盾的政治主张从表面上看是苏秦个人主张的转变,实际上是六国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选择。在 战国七雄 刚刚形成之时,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国力明显强于东方六国,国势日渐强大的秦国每时每刻都在企图吞并东方六国,而函谷关以东的六国中可与秦国相抗衡的只有国势相对较强且距秦国最远的齐国。从齐国利益来讲,通过连横战略与秦国结成联盟,可以仗秦国之势,使其他五国不敢轻易进攻本国。而从秦国来讲,也可以通过齐国使其他五国受到牵制,便于一一击破。因此两国都有 连横 的形势与意图,只可惜秦王一意孤行而失去 连横 的时机。嗣后,东方六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实力及在七雄中所处的位置,越来越感到联合抗秦以免受其侵扰的必要性,从而使苏秦的 合纵 之说具备了客观条件与实施的可能性。做为一名洞悉时势的纵横家,苏秦当然要选择最能实现自己主张的谋略。因此,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政治主张表现在一个谋士的身上并先后付诸实施就是合乎情理的。按照这种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谋士策略,苏秦先后说服了燕文侯、赵王、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王,六国南北联合,将力量并集在一起抵抗秦国。自然,苏秦便成了这个 合纵 盟约的领导人,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挂六国相印而位极人臣,权倾一时。六国之间的南北军事联盟确实增强了抵御力量,秦国看到这种形势,有15年之久不敢窥视函谷关。应该说,面对强秦东侵的形势,苏秦极力主张并实施联合抗秦的策略不失为明智过人之举。

最后,苏秦在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正是战国时代政治局势演变、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动折射。苏秦在失意穷困潦倒之时,连自己最亲的父母、妻子、嫂嫂、妹妹等都十分鄙视他,别人对他的冷遇和下视也便可想而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他掌六国相印,身名显赫之时,这些人物的趋炎附势。有一次,苏秦回到北方的赵国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骑满载累累的军粮什物及贵重物品。诸侯们各自都派来送行的使者,人数之多、阵势之大,简直让人怀疑是帝王出行!路过家乡时,他的兄弟、妻子、嫂嫂都侧着眼,不敢抬头正视,弯腰伏地,很恭敬地服侍他进食。苏秦笑着问嫂嫂: 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对我这样恭敬呢? 他的嫂嫂急忙伏到地上象蛇一样以脸贴地,匍匐到他面前向他请罪。这些生动真实的刻画正是封建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形象反映。透过这些前后对比极为强烈的人物处境与形态刻画,就不难使我们想象到战国时代众多谋士们如何在功名利禄的吸引下苦心孤诣、殚尽竭虑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见机而动、上下求索,极尽游说之能事。

虽然苏秦的政治主张几经磨难,费尽周折终于实现,功名显赫一时,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随着六国之间的政治利益的改变而发生逆转。苏秦想在六国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据史料记载,他奉燕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复仇。秦昭王约齐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和越国李兑一起约五国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了部分魏国和赵国的土地。齐国便乘机攻取宋国。后来燕国大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在诸侯国之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而六国各有其主、各怀政治目标的情况下, 合纵 虽然能缓解各国一时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六国与秦国之间以及六国之间此消彼长、日益剧烈的政治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苏秦这一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便是历史的必然。

总之,对苏秦这一谋士形象的评析应该从战国时代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辩证地唯物地分析研究。既要看到他在政治谋略上审时度势、善于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智慧以及奋发有为、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影响等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他为追求功名富贵等个人目的而朝秦暮楚、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功利主义倾向等消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研究苏秦这一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物,对其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获得某种教育和启示,发掘其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铁路分局党委;

责任编辑:康继尧)

68

甘肃理论学刊 199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