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中策士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战国策》纵横捭阖的策士形象
学生:陈俊生学号: *********** 系别: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时间: 2011 年 9 月 10 日
指导教师:刘敏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年月日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战国策>纵横捭阖的策士形象》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2015 年月日
论《战国策》纵横捭阖的策士形象
摘要:战国时代是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的时代,也是礼乐崩溃,策士崛起的时代。
时代的风云变换让这些战国策士也不甘平庸,他们奔走献策、游说论辩、行机谋权变之事,纵横捭阖,从而出奇策,献奇计、左右时局、运存为亡,谱写一部部战国史事。
战国策士的形象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天下志士、谋士,义士,奸险之人,纵横之士。
从这五个类型里详细描述各色鲜明的策士形象。
通过对策士形象的研究,从而辩证的评价战国策士的是非功过。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形象;纵横家;策士评价
O n personage image of “Tactician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bstrac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the princes hegemony, seven independent era, is also a music collapse, counselor rise time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let the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lso unwilling to mediocrity, they run and suggestions, lobbying argument, for expedients contingency things, be perpendicular and horizontal, so that policy, offering dollars, about the situation, memory for the dead, a department of the Warring States history writ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Warring States" on the content of the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image is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the world of Chester, adviser, righteous, an ugly man, political strategists. From these five types in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various distinctive strategist imag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st image, thus the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ialectical evaluation is wrong or right.
Key words:“Tacticians of the Warring States”;The strategist image;Strategists;Counselor evaluation
一、引言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往的研究偏重其史学上的价值。
大多数从成书、版本、校勘、注释这些传统的视角着眼,对《战国策》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会充分挖掘战国策的史学价值。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人们对《战国策》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其一,探讨《战国策》中策士的言语以及辩说艺术。
章廷泗在《〈战国策〉的辨说艺术》中充分的论述士人的辩论技巧,这些从欣赏和借鉴辩论艺术的角度做出新的研究,已然成为研究《战国策》的重要手段。
其二,主要从《战国策》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探讨。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主要从人物形象、理论思想、经
世处世等方面深入探讨《战国策》“离经叛道”的思想主张。
其三,对《战国策》中出现的新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士”阶层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如谢东贵在《〈战国策〉策士形象新论》中主要分析“士”的崛起和“士”所具有的特点,这类研究也很有意义。
可以说对于《战国策》的研究在新的时期,确实有了新的变化,不在只关注《战国策》的史学价值,而是从史学和文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也摆脱了单一研究《战国策》的桎梏,而是对比其他书籍进行比较研究。
这些都是研究《战国策》的新变化。
而战国这个特殊时期,确实是“士”阶级崛起的时期。
当时,诸侯各国都要在“诸侯力政,争相并”的残酷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于是出现对能人、策士的空前需求,“养士”“用士”成为诸侯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策士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抓住机遇、扶摇直上,想君王之所想,谋君王之所谋。
可以说战国时期策士的崛起其实是当权者和士人共同的需求:诸侯需要谋臣为之建言献策,谋士需要借助诸侯来完成心中的理想。
正是如此,形成了战国这个以君王策士为音,以互相征伐为琴,编导了一幕幕可悲可喜、可惊可叹的历史交响曲。
二、关于策士的不同类型
对于这些战国策士应该如何划分,前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荀子·尧问》把战国士人按照道德追求分为两类:“仰碌之士”和“正身之士。
罗家坤也将《战国策》策士分成两类:一是“为一己之利,以自身荣辱得失为主的小人”,一是“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亡为安逸,运亡为存”的能士。
[1]可以看出很多人把《战国策》中的策士分为两大类。
然而把一部《战国策》接近六百多人物这样划分未免有些笼统,而且像苏秦,张仪这样的人其实很难单纯以“小人”做出定义。
所以也有人将《战国策》的策士更为细致的划分为三、四甚至五类。
杨艳香认为:“从出身,有农、工、商、兵、或由原来的公卿下落的策士;从职业上,有武士,辩士,谋士,隐士,商士,鸡鸣狗盗之徒”,[2]然而如此分类就显得比较琐碎,不够科学。
易思平将战国策士分为四类:“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的说士;,为诸侯释忧解患,为国家排忧解难的谋士;有侠义精神、勇猛果断、视死如归的勇士;“以济危救国为天下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士。
[4]这样的划分虽有重合,但不笼统,较为合适。
在总结前人划分类型后,可以看出对于《战国策》策士的划分要能够表现策士们不同个性,既不能笼统概括,也不能太过于细致,据此我们把策士分为五类:(1)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
这类策士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不畏强权,有着高尚的品格和不凡的品性。
他们“以济危救国,为天下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5]的道义为人生准则。
鲁仲连是“天下之士”的典型代表,《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了其义解秦围的事件。
《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中记载,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秦国,损失士卒四十万,国力衰退无力与秦抗衡。
魏将辛垣衍劝平原君尊秦为帝,这样可以避免继续和秦国交战,但是鲁仲连听说后坚决反对。
毅然决然说:“彼将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6]鲁仲连不满秦国的恃强凌弱的做法,对于秦国的好战,他毫不屈服。
在他看来如果尊秦为帝,就是向邪恶低头,但是在这类天下之士的眼里只有正义,所以鲁仲连毫不犹豫,坚决抗秦。
在与辛垣衍辩论中,鲁仲连简明扼要的揭露了秦国虎狼之国的本质,秦国若攻占了赵国,魏国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仅魏国会受到威胁,而且将军也可能再也得不到大王的恩宠了。
鲁仲连以魏国利益和辛垣衍自身的利益,晓之以情,服之以理,动之以利说出了问题所在。
最后辛垣衍非常敬佩的
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7]鲁仲连的辩说使得魏将辛垣衍无话可说,同时也使赵国面对强秦无所畏惧。
当一个国家的士气被调动起来而无所畏惧的时刻,即使如虎狼之国的秦国也只得撤兵而去,这正是像鲁仲连这样的能人才能办到的事,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就是高尚的品格,无畏强权的心境,是这种力量感染了众人,改变了局势。
鲁仲连以高超的辩说艺术说服了辛垣衍,逼退了秦军,让危如累卵的赵国重现生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然而当平原君要封鲁仲连并受之以千金报答他时,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断然拒绝了封赏,可以看出鲁仲连永远坚持在正义的一方而且不求回报。
鲁仲连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义、反对侵略的“义”,正是他区别与战国众多策士的本质表现。
而他救民于水火,又断然拒绝高官厚禄,宁愿两袖清风的高尚行为,获得了众人的尊敬,也让他成为了“天下之士”。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鲁仲连:“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
[8]且对他“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的品质和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深表敬佩。
这就是以鲁仲连所代表的“天下之士”,能言善辩、正义无私、达济天下。
(2)心怀壮志而追名逐利的谋士
《战国策》关于谋士的记载,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政治上他们崇尚计谋,强调审时度势,追求功名利禄。
他们运筹帷握、建言献策、游说奔走,他们让劝说说辞成为艺术。
在那个礼乐崩溃的时代,谋士们或攀附君王实现心中抱负,或运用智谋追求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奇怪。
苏秦便正是这类谋士。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以“连横”之策:“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貊、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并以“以大王之贤”[9]从土地,兵士,国力加以劝说,说辞不可谓不无理,但秦在那个特殊时期却没有采纳苏秦的意见,然而苏秦虽失意却没自暴自弃。
史书上记载苏秦勤奋好学,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为了追求功名,悬梁刺股,在“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之际,苏秦转而来到赵国,利用此时秦国和赵国的矛盾,以“合纵之术”连山东六国以抗秦说于赵肃侯,赵王非常高兴,史载:“封苏秦为武安君,受相印”。
“连横”与“合纵”为完全相反的两个策略,苏秦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这一方面反映出苏秦对当时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苏秦对自己内心的理想有着比常人更加强烈的渴望。
这类谋士的共同特点是实现心中抱负和追求功名利禄,如苏秦,他们要的是君王的器重,但却不拘泥于一处,不合离,合则就,这也让这些谋士饱受历代学者的非议,一方面如苏秦、张仪之辈确实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为常人不能为,一方面由于谋士特点也让他们落得朝秦暮楚,过于功利的骂名。
太史公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而又曰:“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10]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苏秦这类谋士玩弄权术给予了批评,同时又赞同他们的才智和努力。
所以苏秦之类尽管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却也只能是谋士之称。
(3)舍身忘我而壮志激昂的“义勇之士”
《战国策》中也有着以“义勇”而著称的策士,他们也有着高尚的品格,不同于谋士,天下之士图谋天下,而是游离在统治集团之外,不受权势拘束的人物。
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重义轻生、知恩图报、勇不可挡、感情激烈,最有代表性的是荆轲和聂政。
《战国策》描述荆轲是知恩图报,无畏生死的刺客形象。
《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可以看出荆轲是位信守承诺、慷慨赴难、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勇士。
秦势吞六国,兵临城下,燕太子丹惶恐,请求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自知此去定难返回,然而却毅然决然而去。
文中描写燕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充分表现荆轲作为勇士的价值。
文中以浓厚的笔墨描述秦军之强,势不可挡,六国闻风丧胆,这时荆轲的出现宛如救世主,突显了荆轲的伟大。
《战国策》有描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1]文章用这极具渲染力的语言描写荆轲与之友分离时慷慨悲歌、怒发冲冠的悲壮场面,表现荆轲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品格。
当面呈匕首给秦王,令十二岁杀人的秦武阳也临阵怯场“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面向秦王谢罪,表现荆轲机智沉着的良好心理素质。
最终还是失败,被杀。
荆轲在死亡面前没有畏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出什么是“道义”。
正是这种知恩图报,杀身成仁,勇于牺牲的“义”,让这些侠士刺客不同于其他策士。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12]赞扬像荆轲这样的豪侠。
他们没有险深的城府,没有诡秘的诈谋,他们只懂得将心比心,用心来维护他们的“义”——“侠义”。
左思《咏荆轲》也称颂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一反常态把“贱者”视若为千钧,表现对荆轲的赞美之情。
最后更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荆轲虽然已成为历史,可是他的“侠义”和“勇气”为世人所称道。
(4)为求富贵而排除异己奸险之人
《战国策》策士中不乏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为求富贵通常不择手段,陷害忠良。
这类策士唯利是图,国家在他们眼里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他们的品格低下,只会巧言厉色,没有什么真本事。
郭开和韩仓便是这类策士的代表。
郭开是战国时期晋阳人,赵国幽穆王赵迁的宠臣。
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到秦王政时期,统一六国成为了他唯一的任务。
秦王政18年,秦将王翦奉命攻赵,由于当时赵王任用司马尚、李牧为将,秦军无法撕开裂缝,无功而返。
于是秦用反间计,贿赂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和韩仓。
郭开被贿赂后立马向赵王谗言李牧手握兵权准备谋反,最终害死了李牧。
从中可以看出这类策士视财如命,为了金钱可以出卖国家。
其实战国晚期赵国的灭亡,韩开可以说是导火索,李牧并不是他唯一陷害的人。
战国名将廉颇也受其谗言,以至于“廉颇老矣”。
当赵王希望廉颇来统兵拒敌时,郭开却谗言廉颇老了,连饭吃不下了,致使赵国大败。
最可耻的是当秦国间谍问他赵国灭亡了他自己怎么办后,他居然说国家的存亡是全国人的事,而他和廉颇的事是自己的事,他不能容忍廉颇,这与蔺相如与廉颇相传的佳话相对比,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韩开的价值观里个人利益是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可以说国家对他来说国不是国,家不是家。
最终赵国灭亡,韩开在逃亡的路上被强盗所杀。
这类策士可悲、可恨更加的可怜。
郭开在这里扮演的是实实在在的小人,为一己之利而背叛国家,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与鲁仲连为天下排忧解难形成鲜明对比,他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谋士的智谋,没有侠士的勇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奸险、狡诈。
这些策士也许有的是因为身处其位,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谗言王上,但在权力的争斗中最终还是迷失了自我成为了“小人”。
(5)合纵连横而奔波诸国的纵横之士
《战国策》作为文学著作其中折射了民本思想,士人精神与纵横思想。
其中策士的纵横思想最终发展成纵横一家,流传后世。
纵横家有两大标志:一是尚智力,耍计谋;二是善雄辩,有口才,加上他们都积极用世,与时俱进,所以影响了整整一个时
代。
纵横策士就是奔走于各国之间以“合纵连横”为主要思想的外交策士。
“合纵”即山东六国南北合成一条直线,结成联盟,齐抗强秦,后来演变成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以秦为中心,联合山东各国,东西连成横线,以攻它国,目的是分化瓦解山东六国,并吞天下,统一中国,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以一强联合众弱以攻众弱。
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统治者放松了对民众的思想统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儒家的怀柔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战国的纷争让这些统治者们发现现实主义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而纵横家所表现出来的实用主义在当时的背景下,成效很是明显,纵横捭阖,奔走游说往往能带给诸侯们所期望的利益,于是,纵横家应运而生。
张仪、苏秦、公孙衍可以说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奔走游说、或挑拨离间,或联合结盟,他们的眼里是整个天下。
一方面纵横家利用诸侯国君,在实现诸侯利益的同时也完成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需要依附于诸侯,为诸侯出谋划策,解难排危。
可以说诸侯和纵横策士是相互影响的,诸侯没有纵横策士,很难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利益,而纵横策士如果没有诸侯的赏识,只能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中记载张仪先以“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
”恐吓魏王,显示魏之弱小,秦之强大,让魏王心中惧怕。
接着以“合纵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说明合纵之艰难。
最后表明与秦连横,韩必不敢动,那么楚也只能自保,这样魏国就没有了忧患来说明连横之利远大于合纵。
以至于魏王曰:“寡人愚蠢,前计失之。
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13]表明对秦的忠诚。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纵横策士大多有着对各国间政治形势的深刻认识,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对于军事地理有较深的认识,所以他们才能奔走于诸侯各国,巧言善辩,纵横捭阖。
纵横策士之所以成为一家是因为纵横家是一个实践很强的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有自己的总结,形成别具一格的长短纵横之术,也就是他们在外交、政治、军事等活动表现出的谋略权术。
这些权谋之术造就了纵横策士,也塑造了历史。
可以说这个时代成就了纵横策士,而纵横策士也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三、对《战国策》策士的评价
历史上对于《战国策》策士评价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是以《战国策》为载体从纵横家思想、学说、言语、行事影响来对战国策士进行评价,而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人格、道德评价和政治作用上。
西汉刘向说:“皆高才秀士,度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
[14]刘向从战国策士政治、言语、学说中赞扬策士为出奇谋的智者,为高才秀士;但一方面也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认为有些策士的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崇道德,隆礼仪”相悖。
刘向从政治成就,言语行动,道德评价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褒贬相间、较为客观。
另一种观点是北宋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反驳刘向,曾巩认为战国策士所出计谋是权宜之计,他们一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诱导君王征战,只向诸侯说征伐只善,而不说征伐之害,认为策士都是唯利之徒。
宋代由于理学的发展,使儒家学说得到质的飞跃,儒家注重的人格、道德便成了评价战国策士最重要的方面。
此后,历代研究《战国策》者,对《战国策》策士都是深恶痛绝,很少有颂扬之说。
儒家的思想致使人们认为《战国策》是“君子之禁邪说”,而策士们也都被看成”倾危之士”——过于功利、朝秦暮楚。
马克思·费舍曾说过,评论家“并不因赞颂和责备而受指责,也不因既不赞颂又不责备而受称赞。
但是,如果先行的价值判断令他神魂颠倒而违反证据,他就应受到指责;如果他极力想证实在考察证据前就已形成的判断,同时并不因此而不公正地选择或处理证据,那他应受称赞。
”[15]对于战国策士也应该基于理性的认知,万万不可先入为主,应该结合其时代背景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张仪、苏秦便是融赞扬与批判为一身,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张仪是最为后人鄙视的《战国策》策士,很多学者用奸诈,小人等词语来形容他。
主要是因为张仪在排挤策士方面确实有点手段,比如他逼走陈轸,谗言樗里疾,以商于八百里地欺骗楚王亲秦断齐,在儒家眼中这些做法无疑不是君子所为。
但根据《战国策》所载,可以看出仍为美言颂赞张仪。
张仪虽嫉贤妒能,却也忠于秦国。
张仪奋斗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秦国,为秦破纵连横,不遗余力。
战国的背景和策士的身份,让像张仪这类策士无时无刻不身处于危难之中,在战国复杂的背景下策士们为求生存很难都如鲁仲连之类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我们也不能太过于以现今的标准评判。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战国策士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必然成为历史让世人评论,至于功过是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顺战国之势而为之,却无化兵革,临教化之能。
三、结论
《战国策》不仅是史学上的巨著,在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战国策》中描绘了个性鲜明的策士形象: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鲁仲连,心怀壮志而追名逐利的苏秦,舍身忘我而壮志激昂的荆轲,为求富贵而排除异己奸险之人郭开,合纵连横而奔波诸国的纵横之士张仪、公孙衍。
这些策士宛如活化石一般至今仍被世人所记住,带我们回到二千多年前金戈铁马,奔走游说,战乱风起的大变革时期。
参考文献:
[1]罗家坤. 两类策士,两种策术一一读《战国策》[J].大中学刊,1997,(4):3-5.
[2]杨绝香. 从春秋到战国,论战国时代“士”的概念及其转变一一以《战国策》为例[J] . 黑龙江史志,2008,(18):1-5.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0.
[4]易思平.《战国策》十人种种[J] .文苑漫步,2002,(2).1-6.
[5]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32.
[6]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02.
[7]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09.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79.
[9]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1-143.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77.
[11]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37.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38.
[13]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95.
[14]张彦修.纵横家书——《战国策》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12.
[15]徐远和.东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47 .
[16]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朱墨青.《战国策》[M].沈阳:万卷出版社公司,2009.9.
[18]谢东贵.《战国策》策士形象新论[J], 中国文学研究 1994,(l).
[19]郑杰文.中国古代纵横家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0]周琳.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D],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论文选,2004.
[21]王佩娟.神采各异的历史人物画卷——《战国策》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成就[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2).
[22]王洪波.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J].辽宁大学学报,2000,(2).
[23]李琳.论《战国策》中“士”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第29卷第6期.
[24]刘向.校《战国策》书录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