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4期

Aug .2006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Vol 123 NO.4

《战国策》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3

吴洪生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战国策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

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关键词]战国策;后世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6)04-0096-04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其内容庞杂、叙写方式特殊。后人对此书认识不同,褒奖不一。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经籍类的“六艺”之中。《隋书·经籍志》认为此书“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因而将其归入“杂

史”类。《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郑樵注曰:“古今

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说,二曰杂家,三曰小

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类者,足相紊

乱。”由此可知,杂史迹近小说笔记,是和严肃的正

史不能相提并论的。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

此书“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即认为

它是反映一家之言的子书。对于此书的思想倾向

的评价,莫衷一是,总体来说是毁多于誉。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此书虽然“不可以临国教化”,然而其所记“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说此书“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清代陆陇其编著了《战国策去毒》,抨击此书“足以坏人心术”。可是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赞扬褒奖它的文学成就。陆陇其也不得不承认此书“文章之奇,足以悦人耳目。”王觉在《题战国策》中称赞它“辩丽横肆,亦文词之最。”吴曾祺在《战国策补注叙附例言》中认为“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它的浓厚文学意味在先秦众多的著作中极具有代表性,后世的辞赋、论说文等无不大受其影响。其中许多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小说亦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当中许

多人或者不满于当时的世态,或者为了所事之主而

攻讦他国之人和事,许多内容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表

露出他们的冷嘲热讽,如《战国策·齐策四·齐人

见田骈》:“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

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

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

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

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作者对道貌岸然的田骈的辛辣嘲讽可谓绝妙,虚伪透顶的世态于此可窥

一斑。又如《

战国策·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

6

93

[收稿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吴洪生(1979-),男,安徽巢湖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作者自己并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秦宣太后寡廉鲜耻的形象如在目前,讽刺得不漏痕迹,手法的高明不禁让人叹服。鲍彪在《战国策》注本里说:“宣太后之言污鄙甚矣!以爱魏丑夫欲使为殉观之,则此言不以为耻,可知秦母后之恶,有自来矣!”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也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还有,苏秦的自刺其股,朝秦暮楚,其志不过在于金玉卿相,归夸于妇嫂,纯属一个利禄之徒。作者在讽刺苏秦的同时,也将其妇嫂的势利嘴脸暴露无遗。作者有意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据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妇嫂的身上,以其亲属的前倨而后恭,来揭露世态的炎凉,讽刺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范雎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秦策三·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也是讽刺“六国犹连鸡,群士如斗狗”(鲍彪补注),作者将那些六国合纵之士的面具撕得稀烂,露出了他们贪婪的嘴脸。犹如群狗,投之以一骨,则轻起相牙。唐雎不过设一宴于武安,散不过几千金,六国之士相斗而散纵,可见合纵之士聚亦为财,散亦为财。这样的例子在《战国策》中有许多。讽刺就必然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虚构,因而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就使得《战国策》的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这对以后的谴责小说和讽刺小说有一定的启发。

二、侠肝义胆对侠义小说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时,风起云涌,干戈不息,烽火连天,周室道衰,礼法隳坏。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板荡之世,诸侯纷起争权交兵,一些有野心、有远见的诸侯都纷纷礼贤下士,渴求人才,这种政治形势使“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战国策》描摹了许多士人的豪情壮举。当时的“士”除了包括儒士而外,还有凭借口才、善于审时度势而奔走各国游说的策士,还有一种就是侠士。侠士中基本成分包括刺客与游侠,这两种人是中国之侠的主要成分。除了这两类外,还有其他成分的侠士,那就是“卿相之侠”、“义侠”与“盗”。关于“卿相之侠”,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及季札与战国四公子,季札好结交天下贤士,一诺千金,豪气冲天,四公子都礼贤下士,乐于结纳各式人才。孟尝君田文家中供养食容三千多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他“好士之末”(《齐策四·鲁仲连谓孟尝》)。在这些食客中就有“义侠”与“盗”,冯谖可以称得上所谓的“义侠”,他为田文“市义”之后,薛地渐成了各类人物的集聚之地,这也为田文“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打下了基础。《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太史公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其他在《战国策》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的侠士还有鲁仲连,唐雎,田光,樊无期,荆轲,高渐离,曹沫,孟贲,专诸,聂政,要离等,他们或是布衣,或是大臣,有文有武,但都是刚直不阿、有胆有识的奇男子、伟丈夫。后世的人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舍身求义的英雄豪迈气概。不难发现,后代的侠义小说有很多都从《战国策》中这些描绘侠义之士的篇章中汲取精神上的养分。

三、虚构夸饰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虽然是部史学著作,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遵守史学的求真求实原则,而是带有很多虚构夸饰的成分。刘勰曾批评一些史传作者“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1]从而造成了历史的混乱。《战国策》的作者们“莫顾实理”之处很多,经常运用夸张手法,甚至是虚拟的写法,并且较多运用细节描写艺术。对于史学著作来说,这些并不可取,但从传奇文学的创作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谈到文学创作时认为,文学创作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像的世界[2]。没有虚构和想像,就构建不成文学的辉煌殿堂。《战国策》中的许多记叙偏离史实,甚至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晁公武于《郡斋读书志》中就说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杨宽认为《战国策》是根据社会上流传的“权变”故事编纂而成的,“其中有些编者着重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就比较能够注重历史的真实情况。如果编辑起来只是用作练习游说的脚本的,就不免夸张扩大,甚至假托虚构。涉及到历史事实方面,有的出于传闻不同,记载有出入,有的就随意虚构,根本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譬如苏秦、张仪游说各国合纵连横的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