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
大家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
............,.不可不一
....,此理之
...,.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
..适变也
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访.之士大夫家访:拜访
B.此理之不易.者也易:改变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皆著而非.之非:批驳
【解析】访:访求,寻求。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疑其不可考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B.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盖法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
【解析】A项,者:……的方面/表判断。

B项,而:表并列/表修饰。

C项,乃:于是/表判断“是”。

D项,所以:都是“用来……”。

【答案】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B.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解析】“战国之游士则不然”显然不能断开,排除A、B项;“其设心注意”意思是“他们的居心用意”,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灭绝很久的情况下,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并不是勉当时国君之所难,而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

B.《战国策》的写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汉的兴起,记载的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

作者对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应该将它废弃。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刘向“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和孔孟“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的对比,孔孟之道与游士“邪说”的对比。

D.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只是“偷为一切之计”,他们尚诈、言战,有百弊而无一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

【解析】“有百弊而无一利”与文中“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不符合文意。

【答案】 D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统一。

(2)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不明白这一点。

【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第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
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

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

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

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

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处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没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
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

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

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

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二百四十五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

这本书高诱注释有二十一篇,有人说三十二篇,《崇文总录》只留有八篇,现在保存有十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