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7课《秋声赋》练习.
秋声赋练习答案知识点整理
《秋声赋》备课人:陈丽娟复备人:查潇霄审核人:戚二祥基础练习1. 填空。
(1)欧阳修,字永叔,号___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家,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很注意提拔奖掖后进,“三苏”(即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巩皆出其门下,是“_____________”中的重要作家。
其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非凡,具有平实自然、婉转流畅的艺术风格。
著有《______________》并编写了两部史书:《__________》(与宋祁合著)、《新五代史》。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以四字、六字的句子相间成文,故世称“__________”。
在发展过程中骈文形成了自己的文体特色:一是四六对偶,二是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衔枚.疾走( )(2)乃其一气之余烈( )(3)有动于中.( )(4)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3.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盖夫秋之.为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百忧感.其心感.时花溅泪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劝君莫惜.金缕衣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6.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37《秋声赋》随堂练习
第7课秋声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铮.铮(cōnɡ 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答案 C解析A项“悚”读sǒnɡ。
B项“霏”读fēi。
D项“湃”读p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就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答案 C解析但:只。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 、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答案 D解析 D 项为定语后置句。
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就是( )A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就是指“银河”。
B 、“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就是主管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C 、“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与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 、“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 答案 C解析 “南方”改为“西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就是( )A 、⎩⎨⎧ 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B 、⎩⎨⎧ 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C 、⎩⎨⎧ 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 D 、⎩⎨⎧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 C解析 C 项不能/没有人。
《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那么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以下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悚然(sǒnɡ) 萧飒(fēnɡ)淅沥(xī lì)B.栗冽(lìn liè) 吹拂(fú) 肃杀(sù)C.杀戮(lù) 戕贼(qiānɡ) 黟然(mò)D.飘泊(bó) 丘墟(xū) 渥然(wò)2.以下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那么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以下加点词语。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秋声赋 学案 (4)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秋声赋 学案 一、语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将要 B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敛:收,聚 C .草拂.之而色变 拂:掠过,拂拭 D .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悚然而.听之木遭之而.叶脱 B.⎩⎪⎨⎪⎧其.触于物也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 盖夫秋之.为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又兵象也,于.行用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 .黟然黑者为星星.. D .凄凄切切,呼号愤发..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 .如波涛夜.惊 B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5.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此秋声也B .是谓天地之义气C .夫秋,刑官也D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二、文本阅读阅读《秋声赋》全文,回答6~12题。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 .烟霏云敛.敛:收,聚C .物过盛而杀. 杀:杀死D .必摇.其精摇:摇落,损耗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叶脱 物既老而.悲伤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又如赴敌之.兵如助余之.叹息8.“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修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 ① ;(限8字) ② ;(限13字) ③。
(限10字)(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秋声赋》练习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萧飒淅沥B.栗冽吹拂肃杀C.杀戮戕贼黟然D.飘泊丘墟渥然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常以身翼蔽沛公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6.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子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
你怎么看?7.对于《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8.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9.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练习
秋声赋练习《秋声赋》同步训练一、知识点训练(一) 古今异义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天高日晶..而听之 B.其容清明C.凄凄切切,呼号奋.发.D.物既老而悲伤..(二)通假字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意萧条,山川寂寥B.佳木葱茏而可悦C.物过盛而当杀D.忽奔腾而砰湃(三)实词含义3.下面句中加点的“疾”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小毛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憎恶)C.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机会)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4.下列加点的“兵”字,解释错误的一项为()A.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B.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士兵)C.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士兵)D.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军队)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飞散。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果实(四)虚词用法6.下列各句中加点“于”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乃设九宾礼于.庭D.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7.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夷则为.七月之律A.常以肃杀而为.心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8.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例:木遭之而.叶脱A.酌贪泉而.觉爽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蟹六跪而.二螯 D.而.母立于兹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初淅沥以.萧飒②奈何以非金石之质(五) 词类活用10. 下列句子不属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常以身翼蔽沛公B.百忧感其心C. 丰草绿缛而争茂D. 欧阳子方夜读书11.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万事劳其形B.星月皎洁,明河在天C.盖夫秋之为状也D.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六)特殊句式12.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胡为乎来哉13.下列句子与例句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夫秋,刑官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七)文言文翻译14.下列句子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句是()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7秋 声 赋 Word版含答案
7秋声赋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首诗的可贵,在于推翻悲秋的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懂得“秋士见阴则悲”,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
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机。
“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改革,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有很深的影响。
2.探寻背景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夷陵;39岁时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
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
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忧郁愤闷之情,就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作者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声赋原文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秋声赋学案含答案
第7课秋声赋目标定位1.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创作及写这篇赋时的背景。
2.鉴赏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赋体手法和对比映衬的手法。
3.品味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的特质。
4.理解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幼年丧父,母亲教他读书,家境较为贫困。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从此在地方和中央做官。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改革,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2.背景探寻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夷陵;39岁时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
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之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作者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3.文学常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汉代,盛于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代。
讲究文辞的优美,形式的工整,多为“四六”句,又称“四六文”,也称“骈体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悚.然而听之()②萧飒.()③淅沥..()④烟霏.云敛.() ⑤佳木葱茏..()..() ⑥砰湃⑦慄冽..() ⑧砭.人肌骨() ⑨寂寥.()⑩呼号.愤发() ⑪丰草绿缛.() ⑫戕.贼()⑬黟.然黑者() ⑭渥.然() ⑮戮.也()⑯铮.铮答案①sǒnɡ②sà③xī lì④fēi liǎn⑤cōnɡ lónɡ⑥pēnɡ pài⑦lì liè⑧biān⑨liáo⑩háo⑪rù⑫qiānɡ⑬yī⑭wò⑮lù⑯cōnɡ zhēnɡ2.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澎湃”形容波涛冲击声3.一词多义①而⎩⎪⎪⎪⎨⎪⎪⎪⎧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胡为而.来哉 丰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 物既老而.悲伤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欲与草木而.争荣垂头而.睡②其⎩⎨⎧其.触于物也 其.色惨淡 百忧感其.心 忧其.智之所不能③也⎩⎨⎧其触于物也. 此何声也.此秋声也.④但⎩⎨⎧但.闻人马之行声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⑤之⎩⎪⎨⎪⎧汝出视之. 盖夫秋之.为状也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念谁为之.戕贼 如助余之.叹息⑥以⎩⎨⎧初淅沥以.萧飒 常以.肃杀而为心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⑦为⎩⎪⎪⎪⎨⎪⎪⎪⎧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故其为.声也 于时为.阴 夷则为.七月之律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念谁为.之戕贼 常以肃杀而为.心 人为.动物⑧于⎩⎨⎧其触于.物也 于.时为阴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有动于.中⑨金⎩⎨⎧金.铁皆鸣 于行为金.⑩然⎩⎨⎧悚然.而听之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答案 ①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②代词,“它”,指秋声/代词,“它的”,指秋/代词,“人的”/代词,“自己的” ③句中助词,表停顿/疑问语气词,“呢”/句末助词,表判断 ④都是副词,“只”“不过” ⑤代词,“它”,指秋声/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人们”/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介词,“把”/介词,“用”⑦介词,“为了”/动词,“表现”/动词,“发出”/动词,“是”/动词,“是”/动词,“成为、变成”/动词,“使”/动词,“当做、作为”/动词,“是”⑧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在”⑨名词,金属,引申为武器/五行之一⑩都是词尾,助词,表示状态,“……的样子”4.古今异义①铮铮,金铁..皆鸣古义:今义:②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古义:今义:③其色惨淡..古义:今义:④其容清明..古义:今义:⑤丰草绿缛.古义:今义:⑥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古义:今义:⑦是.谓天地之义气..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兵器。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7秋声赋实战演练(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 铮.铮(cōnɡ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解析:选C。
A.悚(sǒnɡ);B.霏(fēi);D.湃(p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解析:选C。
但:只。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解析:选D。
定语后置句。
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
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执掌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解析:选C。
应为“为西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B.是谓天气之.义气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者D.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解析:选C。
不能/没有谁。
A.都是连词,表修饰;B.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介词,给、替。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导语:欧阳修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课后练习】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高中语文语文版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秋声赋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积累关于秋天的古代诗句并作简要赏析————————————————————————————————————————————————————————————————————————————————————————————————补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唐】刘禹锡)二、预习内容1、走进作者(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
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之一。
《秋声赋》巩固练习 答案
《秋声赋》巩固练习一、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晚年又号,谥号,是朝代家、家,是之一。
他的作品有史书、,散文,我们学过的课文有。
2.本文是一篇以为主题的骈体散文,以细腻优美的文笔,将无形的描摹得形色宛然,并从中引发出的感悟。
3.本文的结构很精巧。
由于文章假托的形式写景、状物、抒情,所以首尾都有童子的言语或行为。
在童子朴拙幼稚、天真无忧的(手法)下,“我”的深思悲切更显得更为突出。
二、选择1.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C.夫秋,刑官也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悚然而.听之物既老而.悲伤B.初淅沥以.萧飒常以.肃杀而为心C.百忧感其.心忧其.智之所不能D.其触于.物也有动于.中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3.解析:A项,第一个为代词,代秋声;第二个为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表判断;第二个是句末语气助词。
D项,第一个是动词,作为;第二个相当于判断词,是。
C项,两个“其”4.下列句子前后两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草拂之而色变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胡为乎来哉异乎三子者之撰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石之铿然有声者D.夫秋,刑官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D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C.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黟然黑者为星星解析:选D。
“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
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C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7课《秋声赋》练习.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铮.铮(cōnɡzhēnɡ)萧飒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 )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
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执掌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B.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D.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初”“忽”写出声音的变化,后又连设三喻,以风雨声、波涛声、人马声状摹秋声,生动形象。
B.第二段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秋之为状”,既清爽可爱,又冷峭可畏。
2020语文版语文选修37秋声赋随堂练习
第7课秋声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铮.铮(cōnɡ 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答案 C解析A项“悚”读sǒnɡ。
B项“霏”读fēi。
D项“湃”读p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答案 C解析但:只。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答案 D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
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
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主管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答案 C解析 “南方”改为“西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B.⎩⎨⎧ 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C.⎩⎨⎧ 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 D.⎩⎨⎧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 C解析 C 项不能/没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 铮.铮(cōnɡ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 )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
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执掌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B.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D.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初”“忽”写出声音的变化,后又连设三喻,以风雨声、波涛声、人马声状摹秋声,生动形象。
B.第二段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秋之为状”,既清爽可爱,又冷峭可畏。
第三段“夫秋”以下,将自然与人事联系起来,说明盛衰生死虽属常理,但毕竟令人悲伤,流露出哀怨之情。
C.第四段转而为抒情。
草木无情无欲,尚且飘零;人有“百忧”“万事”,更易衰老。
“而况”以下又进一层说,极言忧劳之有害。
D.第五段写童子难识作者滔滔宏论,而“虫声唧唧”似解其意。
结语饶有余韵。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B.烟霏.云敛霏:弥漫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密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慄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欧阳子方夜.读书B.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C.春.生秋实D.如波涛夜.惊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自欢喜台拾级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毗卢顶。
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
庵寺皆精绝,莳.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时牡丹正开,院院红馥,沾薰游裾。
寺僧争设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
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则之、黄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毗卢顶之右,有陡泉、望海峰。
左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
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
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
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
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
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
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跌坐少顷。
僧供黄芽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
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引。
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
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
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至此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
度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
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
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
层叠虚豁,宛然飞阁。
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
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
烛.之不见顶。
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
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
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
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
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不得,则令诵佛号。
篝火垂尽,惆怅而返。
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砚山。
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为过昆山灵壁也。
(选自明袁宗道《袁宗道集》,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凡.九折,尽三百余级 凡:总共 B .莳.花种竹 莳:栽种 C .一物攀萝疾走.走:行走 D .烛.之不见顶 烛:用烛火照着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讯之.僧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留钱而.去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度此则.堆琼积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是一篇游记,重点写了两处景色,其一写从欢喜台登毗卢顶,其二写云水洞。
B .文章描写云水洞奇观时,刻画细致真切;文中穿插着描写了僧人的生活情景.更显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
C .毗卢顶上的寺庙精美众多,寺僧多将新摘下的山肴野菜直接煮食。
当然,这里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是寺僧不懂得饮茶,二是晚上要睡冰冷的石床。
D .文章中穿插记述了遇苦行僧、洞中僧敲石头以及童仆惶惑大叫等情节.使这篇游记更加生动有趣。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观代汉语。
(10分)(1)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穴甚狭,若瓮口。
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8分)15.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使文段前后内容连贯,句式、修辞方法相同。
(4分)给生命一个微笑,无论你是伫立在成功的顶峰,还是________,无论你是在为爱而陶醉,还是________。
给生命一个微笑,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把痛苦锤炼成绚丽的诗行;微笑着的人________,只不过________。
给生命一个微笑,我们便拥有了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丽和洒脱。
五、随堂练笔(40分)17.请以“花鸟市场见闻”为题,运用绘声绘色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知能优化演练1.C 2.C 3.D 4.C 5.C 6.B7.D8.C9.B10.(1)这是秋天的声音,它是怎样发出来的?(2)秋天衰败零落的原因,是秋风的余威(造成的)啊。
11.【解析】选C。
“走”应翻译为“跑”。
12.【解析】选B。
A.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B.副词,才;C.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D.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13.【解析】选C。
原文并没有说寺僧不懂得饮茶,且睡石床的是黑脸僧。
14.(1)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引导其他人前去。
(得分点:遂、褫、导)(2)他说话不是很清楚,只是给我指了指他的住处。
(得分点:语、了了、但)(3)有一个洞穴非常狭窄,像坛子口。
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人,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能够进得去。
(得分点:狭、若、虽、羸)【参考译文】从欢喜台沿台阶向上,总共经过九折,三百多级台阶,才登上毗卢顶。
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各种色彩交错缤纷,嵌入岩石中间。
庵寺都精美绝伦,栽种着各种花卉及竹子,好像江南人家的别墅。
此时正值牡丹盛开,寺院又红又香,沾染熏香了游人的衣服。
寺僧争着摆设供案,山肴野菜,新摘下的就直接煮食,吃起来芳香脆美。
唯独不能饮茶,冲泡黄苓芽代替,味道也很好。
夜晚住在寺院方丈室,共睡一床的还有王则之、黄昭素。
昭素鼾声如雷,我一夜不能入睡。
毗卢顶的右边有陡泉、望海峰,左边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很高,一个老僧人说山峰后有一个云水洞,十分奇异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