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原文及翻译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3f6eb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
先来看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乘船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国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
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彩变幻,结成了奇妙的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行舟。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诗人李白离开家乡,一路上欣赏着美景,心中既有对新旅程的期待,又有对故乡的不舍。
当他看到那壮阔的山水时,心中感慨万千。
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译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仿佛能看到诗人满怀憧憬地踏上旅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眼前是不是出现了那连绵的山峦慢慢消失,广阔的原野展现在眼前,江水滔滔奔涌的画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多美的景象啊!想象一下,在宁静的夜晚,水中的月亮像一面镜子,天上的云彩变幻出像海楼一样的形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就好像故乡的水也舍不得诗人离开,一路陪伴着他。
比如说,当我们读到“山随平野尽”,是不是能感觉到那种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的惊喜?“江入大荒流”,是不是能感受到江水的汹涌和豪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咱们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也能欣赏到古代诗歌的美妙。
以后咱们读诗的时候,要多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希望大家能从这首诗中收获快乐和知识,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畅游!。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81258a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2.png)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诗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
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
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2023年《渡荆门送别》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渡荆门送别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2023年《渡荆门送别》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渡荆门送别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9a9ff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6.png)
2023年《渡荆门送别》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渡荆门送别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解释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消失慢慢逝尽,长江流进了宽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解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⑴远:远自。
⑴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⑴平野:平坦宽阔的原野。
⑴江:长江。
大荒:宽阔无际的田野。
⑴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犹如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⑴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漂亮景象。
⑴仍:依旧。
怜:怜爱。
一本作“连”。
家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家乡。
⑴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这首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详细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依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渡荆门送别》鉴赏这首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ec89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5.png)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88bd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d.png)
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诗⼈李⽩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五⾔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注解: 1、荆门:⼭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指长江,李⽩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对峙,地势险要,⾃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阔的原野。
⑸江:⼤河。
⼤荒:⼴阔⽆的原野。
⑹⽉下飞天镜:明⽉映⼊江⽔,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层,发⽣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在空中或地⾯的奇异幻景。
这⾥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形容江上云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本作“连”。
故乡⽔: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
因诗⼈从⼩⽣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喻⾏程之远。
韵译: ⾃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次旅游。
崇⼭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了莽原也缓缓⽽流。
⽉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故乡之⽔, ⾏程万⾥继续漂送我的⾏⾈。
⼆: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中⽉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故乡的江⽔,它不舍万⾥地送我乘⾈漂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9324565f7ec4afe05a1df25.png)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扩展李白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2e81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c.png)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原文: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渡荆门送别》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渡荆门送别》翻译、背景、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2fcf5b252d380eb63946d32.png)
《渡荆门送别》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在荆门的长江舟中所作。
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然开阔,诗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33a22f45f0e7cd18525360b.png)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诗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
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
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a1a4c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c.png)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ade7b47fd5360cba1adbd7.png)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55f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1.png)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原文及翻译渡荆门送别原文及
翻译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
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送别》原文,《送别》原文翻译,
《送别》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查字典语文网。
一、《送别》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二、《送别》原文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三、《送别》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
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
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
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
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
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