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德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中贯彻德育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文明礼仪教育。对此,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课教师,我认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是依靠大型活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懂礼节、讲礼节,必须要从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出发,因为课堂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
教改在不断深入,新课程下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引下的小学思想语文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小学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现在我就以人教版小学思想语文第五册《讲礼节》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的。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以往的思想语文课教学设计,总是以一个富有激情的事例、故事或导语来导入新课,接着学习课文故事,从课文中挖掘观点,然后以转化导行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最后是课后小结。这样设计教学思路,使得教材成为教学的唯一标准,容易出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现象,即学生与课堂所学是“两张皮”。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备课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即知识水平实际、生活环境实际,打乱了原来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转化导行、课堂小结的
陈旧教学模式,调整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适合他们发展和社会要求的语文教育。
《讲礼节》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在就餐、集会、介绍、交谈等不同的场合遵守相关的礼节。所以,我设计课程从自我介绍开始,教师在介绍的过程当中,将介绍的礼节贯穿其中,自我介绍的内容以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主要成绩以及理想等为主,语言简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有时或有些方面是很神秘的,学生很愿意去解读,但又没有机会或怕老师不允许。所以,安排教师自我介绍切入,在课的开始就,就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安排几个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把自己最熟悉的人介绍给大家,这时候学生非常踊跃。然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从中评选出介绍的最好的即介绍时最讲礼貌的,以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明确了介绍的礼节。接着安排同学们评选出来的做得好的同学到前面领奖,我亲自给他们颁奖,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将自己颁奖的动作做慢些,祝福的话说的声音大些,让其他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领奖学生礼貌的动作,听到他礼貌的答语。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他们(她)在领奖时是怎么做的?这样,很自然的就把领奖和颁奖的礼节情景化了。紧接着,设计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经常遇到的就餐、交谈、观看演出、集会等场合的礼节。
伴随我国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未来他们的接触范围会日益广阔,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所以,课中我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待客及与外国友人交往的基本礼节。另外,整
节教学活动中,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礼节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生活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自然而然在教学过程中就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礼仪知识,知道了应该怎样讲礼仪。
二、使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让学习在孩子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是我思想语文教学的宗旨。
在本课教学中,讲集会这个场合的礼节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我校师生周一参加升旗仪式的录像场面。雄壮有力的国歌,徐徐上升的国旗,全校师生统一着装,整齐的队列,标准的队礼,学生亲自参加的集会,如此壮观的再现眼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自然就说出了参加这种集会和类似活动应该遵循的相关礼节。
在讲到处理与外国人交往的礼节时,我结合学校英语特色实际,利用外教优势,提前录制了本校学生与外国人交往的场面。录像中同学们大方、热情、得体的表现,赢得了课堂上同学们的赞誉,我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与外教交往的生活实际,以及搜集资料补充了一些与外国友人交往的必要的礼节,拓宽了学生的礼仪知识面。
谈到少数民族待客礼节时,我利用搜集到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这三个具有代表性、学生又熟悉的少数民族待客礼节录像资料,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相关礼节。然后又请学生在全班面前以他们喜欢的形式,展示了他们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相关知识。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身心愉悦地、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相关场合的礼仪知识,懂得在不同的场合要遵循不同的礼节,显著提高教育效果。
三、抓住德育工作契机,增强语文课实效
1、针对今年的德育工作“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结合社会及学生实际,我在《讲礼节》一课结束后,紧接着上了一节活动课,作为延伸。重点解决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课上,师生以礼仪为主线,通过小品、游戏、编唱童谣、儿歌的形式,从正反两面进行了表现。这些节目的内容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教师也参与演出。这样的节目、形式,学生喜欢,并能踊跃发表建议或意见。孩子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巩固了礼仪知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激发了学生愿意做讲礼仪的好学生的情感。
2、去年我校被评为市级文明礼仪示范校,我校在全校范围评选了文明礼仪先进班集体和文明礼仪之星。我抓住这一亮点,课中,在学生懂得了相应场合的礼节,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失时机地将课堂所讲的礼仪知识与学校德育工作衔接起来。课堂上,让同学们
说说为什么推选他们(她们)做文明礼仪之星?请被评为文明礼仪之星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今后的打算,并在课堂上倡议“讲礼仪手拉手”活动,即文明礼仪之星与其他学生手拉手,结成队,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文明礼仪之星的行列。这样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使学校礼仪教育更有实效性。达到人人讲礼仪,处处有礼仪的效果。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全方位德育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可以减少和避免课上知识与课下行为脱节的现象。让我们在德育课程的领域里,在实践中做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探索,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不断增强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