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教育观

《蒙古秘史》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教育观
《蒙古秘史》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教育观

香莲

(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蒙古秘史》一书不仅是记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历史文献,更是教育事件研究的结晶。通过对它的研究能揭示13世纪蒙古高原的独特游牧生活教育方式、古老教育方式的奥妙和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蒙古秘史》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对本书教育方面研究的薄弱点;然后举例《蒙古秘史》中体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事件,分析古代蒙古族游牧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教育观,论述13世纪蒙古族人们重视团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古秘史》;蒙古族游牧文化;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08-02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秘史》是他们独特的自然生活环境下酿造的文化结晶。学术界对于《蒙古秘史》的研究方法非常多,但从教育事件解释早期游牧教育文化的比较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760周年纪念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不仅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印迹,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这一评价是198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执委会第131次会议上就纪念《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的决议中作出的。

《蒙古秘史》是13世纪时以畏吾儿体蒙古文书写的记载蒙古族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料,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察安》。明洪武十五年始(1382),译成汉文,改名为《元朝秘史》。今其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文早已佚失,流传下来的只有明代以汉字音写蒙古语的《元朝秘史》。国内学者研究《蒙古秘史》已有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蒙古秘史》研究始于明朝——明朝翰林院编修,对畏吾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进行了汉字音译,并附录了汉译(分为旁译和总译)部分。民国时期,1927年王国维在《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一文中考证了《元朝秘史》中的主因亦儿坚就是金朝后期的札军。陈彬和在其选注的《元朝秘史》新序中对《蒙古秘史》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作了探讨。亦邻真的《蒙古秘史》畏吾儿体蒙古文还原本就《蒙古秘史》的书名和作者、成书年代、汉译年代以及版本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是从历史学角度对《蒙古秘史》进行的研究。巴雅尔对于《蒙古秘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给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蒙古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专著有甄金的《蒙古秘史学概论》,它是国内唯一一本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有关《蒙古秘史》文献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方龄贵在《记所见阮惟和〈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一文中,考证了上海复旦大学善本书目中所见的《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为阮惟和书。他在《我和蒙元史研究》中讲到对《蒙古秘史》的研究时,也提到了当时对此抄本的考证情况。

总之,国内学者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取得了硕果,但大多局限于对《蒙古秘史》语言、历史、文献、习俗、道德、军事、作者、成书年代、汉译等问题的研究,从游牧文化教育的角度研究《蒙古秘史》者并不多见。

蒙古族教育观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蒙古秘史》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13世纪游牧文化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游牧经济为主、居无定处的蒙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条例。

《蒙古秘史》中所记史事蕴含着13世纪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如有“阿阑豁阿”教育孩子们的故事,“斡阔伦哈屯”教育铁木真的故事,成吉思汗教育四个儿子的事件,“安巴亥罕”留给后代的遗言等等。这些充满教育色彩的故事已被记录在《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水晶珠》、《恒河支流》等历史文献中,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教育着蒙古族人民。下

面以《蒙古秘史》中记载的教育故事为例,分析13世纪蒙古族人民的教育观。

《蒙古秘史》中记载“阿阑豁阿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丈夫朶奔蔑兒干死后,妻子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父亲朶奔蔑兒干在世时候生的两个孩子背着母亲说:‘咱们家就有马阿里黑伯牙儿歹,所以他们三个的父亲肯定是他。’这话被母亲听见之后,聪明的阿阑豁阿没有立即发脾气教训孩子们,只用简单又深刻的方式教育了五个孩子。“春间一日,母亲阿阑豁阿煮着羊肉,将五个孩子叫来前列坐着并给每人一根箭叫他们折断,结果他们都很容易折断了。再给他们每人五根箭一起折折,五人轮着折,结果一个都没能折断。”阿阑豁阿对孩子们说:“你们不知道,每夜有黄色人从天窗门进来抚摸我肚皮。他的光明透入肚里……这般看来,肯定是天的儿子,不可比做凡人,久后他作帝王,那时就你们知道此事。”还教训孩子们,“你们五个儿子都是我肚皮里生的。如果像五根箭般各自一个,任谁都容易折断。如果你们便如这五箭杆子一样束在一处,他人怎么能折断呢?”①

此故事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五个儿子团结在一起。阿阑豁阿母亲为了解除先夫两个儿子对后生三个儿子出生之事的怀疑,并要说服他们,当“天子”解释,这是本故事的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夫死还生三个儿子,这事没法用别的说法解释,只有举出超有可信度的例子才能说服对方。在古代蒙古族游牧生活中天是第一位崇拜对象,所以聪明的阿阑豁阿母亲明智地选择好了对象,给孩子们没留下再为这事猜疑或争论的余地。阿阑豁阿母亲最清楚她在丈夫死后还生三个孩子的事,不过她为了儿子们的团结,勇敢地选择了“苍天”来说服教育孩子们,这是古代蒙古社会的普遍道理——只有团结才能胜利。

另一个也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关于教育团结方面的事情,但选择的对象正相反,一个选择了“天”,一个却是否定了“天意”,不过他们都是为了达到加强“团结”的目的。本故事内容是:“帖卜腾格里找帖木真说:‘长生天的圣旨神来告诉,一次叫帖木真管百姓,一次叫哈撒儿管百姓。若不将哈撒儿去了,事未可知。太祖听了这话,就那夜去拿哈撒儿。有古出等人将这缘故对太祖母亲诃额侖说。诃额侖用白骆驼施驾车,连夜起行,日出时到哈撒尔处,正见哈撒儿衣袖拴住,去了冠带……。母亲下车,将哈撒儿解了,盛怒盘坐(训了帖木真)……太祖见母亲怒息了,却说‘怕也怕了……’”②

“腾格里”蒙语的意思是“天”,帖卜腾格里是当初最有名的巫神,社会作用是将苍天的意义传达给人间。他说这些中心意思是“哈撒儿将抢帖木真的封建领导位置”——这也是苍天的意思。诃额侖母亲听到儿子帖木真要处理哈撒儿,她连夜赶到现场,亲手解开捆绑哈撒儿的绳子,并训斥了成吉思汗。这时候帖木真是要选择苍天转达给他的意思相信帖卜腾格里的话,还是接受母亲的批评?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代表“天意”,一方是亲生母亲的意见。虽然当初蒙古族人们当中天是第一位,但帖木真最后为了团结,接受了母亲的批评,没服从把苍天的意义传达给人间的帖卜腾格里的话。

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的团结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团结这个概念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家庭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历史发展情况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他们各时代的教育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通过对《蒙古秘史》记载事件的分析,研究他们教育性质特点的内容及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论蒙古族家庭教育

.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学生:连溪 学号:MZ13084 年级:硕士一年级 院系单位: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 课程名称: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摘要 蒙古族家庭是对民族成员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蒙古族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教育容和方式、方法。影响着个体的文化认同、认知模式、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多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奠定个体发展的文化根基。本文论述了蒙古族家庭的特点和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本也给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家庭教育容;家庭教育意义 一、蒙古族家庭简介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这种生活共同体的组成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最早记载的蒙古族家庭是父系家庭,由一定围的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小家庭由婚姻关系的缔结形成了最初的家庭成员——夫妻,后来又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后,在父母的蒙古包旁另建新包,共同游牧。 蒙古族的家务,男子和妇女分别承担。放牧,蒙古包的拆迁及搭建,制造工具等都由男子负担。他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外,也从事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手工业,如鞣制皮革,照管羊,挤羊奶等。牧区的妇女负担的家务则比男人繁重,有人说蒙古族女子:“女子所在,则朝夕榨乳,制造奶酪,汲水,拾兽粪而干之,制衣制靴,无不任之。乘马疾驰于原野,不亚于男子。其业务之勤奋,性格之活泼,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804626.html,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作者:曾嘉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 一、民间传统游戏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的现状 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方便”“美观”成为教育实施者在选择体育游戏操作材料的一大主流。能用钱解决的,绝不浪费时间去亲手制作,因为买来现成的操作材料一般都颜色鲜艳,美观、上档次。说到上档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追上时代步伐,而民间传统游戏的操作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取于生活,在外观上有停滞不前的尴尬状况,为了迎合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环境的现代化追求,很多新兴的体育游戏项目和操作材料应运而生,传统的东西就渐渐被取代了,在目前的幼儿园体育项目中已经很少见到传统的元素在里面,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二、民间传统游戏如何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传统游戏已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的意识不强 不清晰丢失的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人都在门外看着结果,并总结为这一趋向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孩子的意识以及习惯都是靠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老师的引导,现在教学中传统的影子越来越少,很大程度是教师们没有要传承的意识。想要把民间传统游戏融合在现在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对教师的培训了,教师知道怎么玩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掌握并喜欢。 (二)新兴道具的冲击 玩具厂家的竞争,让其在生产中不断开发新型玩具,以“大”和“多”给幼儿视觉冲击,比如,大型的滑梯组合和色彩鲜艳的海洋球池等等,在幼儿园中,所有孩子都喜欢去大型滑滑梯玩,够大、够高、够刺激,而幼儿教师也喜欢组织幼儿到滑滑梯区域,因为不用过多的组织、口令、以及规则的说明,孩子也可以很开心;把孩子带进海洋球池中,孩子可以在海洋球中玩上一上午。但是这些器械、这些操作道具,对《指南》中明确提到的幼儿动作发展中的目标 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和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3项幼儿需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新兴道具的使用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即教育,所以不能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我们的主体是幼儿,目标是为幼儿发展得更好,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思考怎样才能提供很好的环境给幼儿学习和锻炼,如果民间传统游戏能继续在现代体育游戏中出现,就能做到很好的融合。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二是让教师喜欢上玩民间传统游戏。三是发觉传统游戏的多种玩法。

《蒙古秘史》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教育观

香莲 (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蒙古秘史》一书不仅是记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历史文献,更是教育事件研究的结晶。通过对它的研究能揭示13世纪蒙古高原的独特游牧生活教育方式、古老教育方式的奥妙和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蒙古秘史》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对本书教育方面研究的薄弱点;然后举例《蒙古秘史》中体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事件,分析古代蒙古族游牧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教育观,论述13世纪蒙古族人们重视团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古秘史》;蒙古族游牧文化;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08-02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秘史》是他们独特的自然生活环境下酿造的文化结晶。学术界对于《蒙古秘史》的研究方法非常多,但从教育事件解释早期游牧教育文化的比较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760周年纪念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不仅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印迹,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这一评价是198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执委会第131次会议上就纪念《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的决议中作出的。 《蒙古秘史》是13世纪时以畏吾儿体蒙古文书写的记载蒙古族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料,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察安》。明洪武十五年始(1382),译成汉文,改名为《元朝秘史》。今其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文早已佚失,流传下来的只有明代以汉字音写蒙古语的《元朝秘史》。国内学者研究《蒙古秘史》已有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蒙古秘史》研究始于明朝——明朝翰林院编修,对畏吾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进行了汉字音译,并附录了汉译(分为旁译和总译)部分。民国时期,1927年王国维在《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一文中考证了《元朝秘史》中的主因亦儿坚就是金朝后期的札军。陈彬和在其选注的《元朝秘史》新序中对《蒙古秘史》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作了探讨。亦邻真的《蒙古秘史》畏吾儿体蒙古文还原本就《蒙古秘史》的书名和作者、成书年代、汉译年代以及版本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是从历史学角度对《蒙古秘史》进行的研究。巴雅尔对于《蒙古秘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给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蒙古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专著有甄金的《蒙古秘史学概论》,它是国内唯一一本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有关《蒙古秘史》文献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方龄贵在《记所见阮惟和〈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一文中,考证了上海复旦大学善本书目中所见的《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为阮惟和书。他在《我和蒙元史研究》中讲到对《蒙古秘史》的研究时,也提到了当时对此抄本的考证情况。 总之,国内学者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取得了硕果,但大多局限于对《蒙古秘史》语言、历史、文献、习俗、道德、军事、作者、成书年代、汉译等问题的研究,从游牧文化教育的角度研究《蒙古秘史》者并不多见。 蒙古族教育观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蒙古秘史》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13世纪游牧文化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游牧经济为主、居无定处的蒙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条例。 《蒙古秘史》中所记史事蕴含着13世纪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如有“阿阑豁阿”教育孩子们的故事,“斡阔伦哈屯”教育铁木真的故事,成吉思汗教育四个儿子的事件,“安巴亥罕”留给后代的遗言等等。这些充满教育色彩的故事已被记录在《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水晶珠》、《恒河支流》等历史文献中,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教育着蒙古族人民。下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特征 ⒈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 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 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 “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 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 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 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 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 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 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 高生命的质量。 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 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 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 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 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 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 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 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 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 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 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的定义比较宽泛,而且在“教育游戏”和“非教育游戏”之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界线。某些游戏虽然不是专门为教育目的而设计,但是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也可以纳入教育游戏的范畴。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种,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从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教育游戏也有多种类似表述方式,如:娱教技术(Edutainment)、数字化游戏学习(Digital Gam-Based Leaning)、E2游戏化教学(E-game Teaching)等。 ———教育游戏是“将生命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一套工 具和方法论”(祝智庭,2005); 是“通过设计、开发、管理合适的技术情景和资源,以促使学习者的生活体验与自身发展相融合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张琪等,2006)。 ———教育游戏是“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尚俊杰等,2005);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字化媒介……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田爱奎,2007)。 除面向学科的教育,教育游戏在特殊教育领域、高级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发展、情感价值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潜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社会已步入实现人、教育、生活全方位整合的“后教育时代”。教育游戏就是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是尊重人的发展自然规律的。教育游戏中所创设的游戏情景、资源中内含的超越、平等精神以及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不仅有利于革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双方作为真实个体投入到教育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对话,各自敞开自我、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吸引,从而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一场“游戏”。 教育是严肃游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电脑专家利用游戏相关技术开发教育软件,让人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教育游戏还可以应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例如各种驾驶技术培训、团队合作培训、服务生培训、技术工人操作培训,甚至连各种家电产品的说明书都可以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 …

蒙古族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作用与利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乌兰陶勒盖镇幼儿园阿拉腾宝力格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的草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们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爱。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既然游戏如此重要,那么幼儿园教师就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积极促进和引导孩子游戏。因此,我作为蒙古族幼儿园的教育者,在传承蒙古族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挖掘。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课程资源方面,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草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儿童的需求,深受儿童喜爱。它具有以下特点:

(1)、蒙古族传统游戏目标的一致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走进幼儿园的目标与《纲要》里强调的对幼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蒙古族传统游戏能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自身的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这实际上是为幼儿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使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品质。 (2)、蒙古族传统游戏内容的丰富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内容及其丰富,迄今为止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知识型游戏(比如捉鸟、采集植物、随意追逐、挖跳兔、捉虫子)、智力型游戏(如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语言类游戏(如:“说九九”、“谐谑词”、“猜谜语”、“绕口令”、“顺口溜”、“对口令”)。 2、蒙古族传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蒙古族传统游戏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使之不仅为过去和今天的蒙古族发展服务,更要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发展服务。蒙古族传统游戏在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当代儿童身心发展、保持人的个性化、人类的创造性方面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具有特殊作用。蒙古族传统游戏文化的传承作用具体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的等级性 自夏代以来 教育开始分化并呈现出等级差别。这种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教育 设施的等级性、学校的等级性、生员的招收与待遇的等级性。 二、教育的多样性 一 教学制度多样 宋朝的地方官学制度实行学田制、分斋教学制度包括传授儒家经义的经义斋和 培养管理人才和有专长技术的人才的治事斋 开了主修、副修的先声。元朝实行升斋等第法 宋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 根据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积分法则是累计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朝太学 通过注重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元朝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明朝的国子监教学制度实行历事制度——中国古代教学实习制度 并继承发展元朝的积分法。 二 教学形式方法多样与灵活 汉朝随着人数的增多 教师从个别教学到集体上课 以章句之学为教学形式。 自纸张发明后 太学生除听博士说经以外 有充裕的课外时间 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而自主学习 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太学生在太学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向校外的大师求教。私学的书馆则注重个别教育以口授和背诵为教育方法 经馆则以次相传授 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 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至魏晋 教学方法以形不以言。南朝教师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学生可以自由听讲 除学官讲授外 还允许学生开讲。到了唐朝 在高级私学 学生可以长期从师听讲或采取短期游学形式 访师请益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 也可以采取书信往来的函授形式。 (三 学校多样 中央学校、地方学校、特殊性质的学校包括贵族学校和宫廷学校、专门学校、 政府中在职人员的夜校、少数民族的学校、外国语学校、书院包括 1、讲求理 学为主的书院2、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3、学习“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4、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三、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 注重道德教育 夏代注重人伦道德教育。商代与西周注重礼乐教育。汉朝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诗、赋、画为主。私学后期以学习儒学基础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魏国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两晋时期儒学经典占据主导地位。唐宋中央教学内容都以儒学为主 地方也包含经学或儒学的教育内容。元明 地方设儒学系统。清朝在中央官学设四书五经 地方也以学习《五经》等人文学科。 四、教育的学术性 1 教育思潮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后推崇儒学 儒学进而宗派化 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形成师法、家法 师法演变为家法学术在稳定中发展。魏时期 玄学教育思潮兴起 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两晋私学占主导 内容广博涉及五经、百家之言、文史。南朝教学内容受玄学影响 文化学术发展的专门学校相继设立。 2 学校 宋朝的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明朝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充分发挥教师学术专长的原则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一、应用型本科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二、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五大基本要素: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一)价值取向要体现行业性 1、教育价值观: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质量价值取向定位于充分体现区域基础上的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教学过程注重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 (二)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 1、准确定位: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类型、层次、专业、特色和优势)(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学校的总体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如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能够将好的想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导人”。法学院所要培养的是“勤勉的、富有想象力的、受人尊敬的能够为公众和委托人服务的,能够引领律师职业不断发展,能够为国家和世界解决问题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 (三)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 1、主要体现 (1)具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和可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论英国中学语言教学的游戏精神

论英国中学语言教学的游戏精神 【摘要】英国语言教学包括英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愿,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愉悦尝试,快乐体验的精神,是一种激发想象,实现创造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合作性、体验性及创造性的特点。英国中学语言教学张扬游戏精神:合作互动,师生互通;快乐体验,学习无限;想象创造,体现个性。我们的英语教学可借鉴游戏精神:敢于创新,鼓励“游戏”之举;有效训练,培养“游戏”之能;多种尝试,激发“游戏”之趣。 【关键词】语言教学游戏精神英语教学 1. 英国中学课程基本特点 中学课程分成两个等级:GCSE—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级普通教育证书课程)和A-Level:Advanced level (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课程)。7-9年级是中级普通教育,相当于我们的初中。10-11年级为高级普通教育,类似于中国的高一高二。12-13年级被称为Sixth Form。1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而13年级则相当于大学预科。11年级结束时学生需参加GCSE考试,相当于我们的毕业会考。这种考试内容较浅,而且每一门课的成绩都有从A到G共7个等级,因此,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考试不及格。取得GCSE证书者可以被认为达到了社会招工的最低文化标准。12年级结束后参加A-Level考试,为上大学做准备。 GCSE课程科目很多,分为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以及一些短期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 基础课程包括技术、历史、地理、音乐、艺术、体育、外语(非英语类语言课程)。 学校还在不同年级开设健康教育、宗教、政治、企业策划、设计、食品烹饪、戏剧、升学指导及心理辅导等课程。学生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一般是根据将来就业或学习大学专业的需要来选择科目。 语言课程:英语是必修科目,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门语言课,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中文,但选修尚未列入GCSE课程。 2. 游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就其一般涵义而言,游戏是一种自由的让人愉快的活动。

论蒙古族的游戏教育

论蒙古族民间游戏的教育性 连溪 摘要 游戏是体育和智育的一种形式。有些游戏是在各民族社会婚、丧、节、祭祀等活动中进行的。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们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爱。本文就蒙古族的游戏教育的内容和作用进行探讨,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游戏教育。 关键词:蒙古族;游戏;教育作用 一、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涵及分类 蒙古族民间游戏是与娱乐有密切关系的活动。这种传统游戏娱乐活动是在蒙古族氏族社会时的游牧、围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我们可以将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涵界定为形成于蒙古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与该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相适应的独特内容与形式,并在蒙古族儿童中广为流传的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综合性娱乐活动。这一内涵的界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蒙古族民间游戏是儿童自觉自愿组织并开展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无论何种游戏,只要是被称之为游戏,其本质一定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任何外在附加的功利性、盈利性等目的都会破坏活动的游戏性;其次,蒙古族民间游戏是松散的综合性娱乐活动。就是说,蒙古族民间游戏不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外在目的的活动,它不同于学校或幼儿园等教育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自由性和综合性;再次,它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传统并与之相适应,并能够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娱乐活动。[1] 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容极其丰富,沿用了民间游戏的一般分类方法,可以将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分为益智游戏、文字游戏、运动类游戏、歌舞表演类游戏、生活游戏、童谣以及野趣七大方面。 ①益智游戏:将智力活动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游戏形式,主要有拼图类和棋艺类。如:蒙古象棋、狼吃羊、“宝嘎”、“帕日吉”、“吉日格”(鹿连儿)、大六牌(股牌)、“连环锁”。 ②文字游戏:蒙古族语言文字韵律美,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常以谜语等形式体现,许多谜面很为幼儿喜爱。这些游戏趣味横生,足以启发人的智慧,陶冶心灵。不仅成人用以消遣,还与孩子共同游戏,以此愉悦儿童,训练儿童。如:“说九九”、“谐谑词”、“猜谜语”等。 ③运动类游戏:以体育、娱乐为主的活动,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如:

论游戏精神引领下对中班幼儿友爱精神的培养

论游戏精神引领下对中班幼儿友爱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4:54.01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王凉凉 [导读] 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幼儿认识领域的特点,不愿关心别人、不会关心别人。 石狮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王凉凉 362700 摘要: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幼儿认识领域的特点,不愿关心别人、不会关心别人。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本文就游戏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友爱精神的培养发表拙见。 关键词:游戏精神、中班、友爱教育、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能够取长补短。而游戏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手段,也是获得自我社会意识和表达个体兴趣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们充分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和照顾。但他们在感受成人的忙碌与辛苦、在接受被爱的同时却往往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馈社会以爱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自己的同伴朋友,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培养幼儿的友爱精神,主要是要求幼儿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团结人、同情人、信任人、容忍人、原谅人等,教师如何做到? (一)运用情境、文学作品增强幼儿互助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童年的通行语言,幼儿游戏的本身即是目的,也是他们实现其他目的手段。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生活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接触的同伴也多了起来,大多数幼儿会有些不适应。根据幼儿年龄小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差、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讲故事、念儿歌、创设游戏情景等方式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如创设情境游戏“放学回家后,他发现忘记带家门钥匙了”、“他是盲人,有人扶他过马路”等,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生动形象的扮演游戏中,帮助幼儿明辨对和错,激发幼儿学会喜爱、尊重、关心和爱护同伴,养成与同伴分享等互助意识和行为方式。文学作品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无形的。教师应注意收集以关怀同伴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如:故事“萝卜回来了”,传达给幼儿一个分享的理念;故事“孔融让梨”告诉幼儿对兄弟姐妹、好朋友都应该谦让;“三只蝴蝶”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愿分离,为了大家在一起而拒绝三次避雨机会。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在离园前等时间段讲给幼儿听,或者把此类通俗易懂的阅读材料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让他们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长此以往,在幼儿的心中便会留下自己也要像小红花、蝴蝶、小猴子、孔融学习,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好孩子,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需要教会幼儿一些相互帮助的常识,有目的地向幼儿讲解、传授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及其所需注意的事项。 (二)榜样示范,播撒爱护伙伴的种子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而应在成人的直接影响下慢慢形成。幼儿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示范和模仿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教师间的团结、和谐、互助、友爱,对幼儿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幼儿只是用单纯的模仿来关心人的时候,成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知道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是正确的。有些幼儿把心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时,会说:“我妈妈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说“老师喜欢我这样”。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成人必须对体贴、关心、爱同伴的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许,注意在幼儿中寻找和树立关心、爱护同伴的榜样形象,在幼儿心中播下“关心、爱护伙伴是光荣的事情”的理念。幼儿在充满爱意、信任、和谐的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慢慢地长大,一定会逐步养成关心、爱护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注重把握日常生活的教育机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善于同情体贴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奠定幼儿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一些良好行为,会使良好行为变成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但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实现。为了使幼儿在训练中得到愉悦的体验,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训练游戏。如开展“爱的抱抱”小游戏,让班级的幼儿互相寻找需要爱的宝贝,展开爱的拥抱,并说说感受等。又如在“播报心情”小游戏中,通过同伴的互相提问、播报心情等活动,让幼儿懂得注意他人的情绪,会用有礼貌的方式关心体贴他人。 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如在吃饭、睡觉时要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值日生要有责任心,对有困难的小伙伴要富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等。教师对于幼儿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教育幼儿同伴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关心同伴的乐趣。对于孤僻的幼儿,首先要帮助其消除和其他热痛的疏远感,注意多多关心和爱护,使之真正加入到孩子们中间去,消除孤僻的心理障碍。 (四)家庭、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 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幼儿接受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但现实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儿童在幼儿园做完游戏后要自己动手收拾玩具,而在家里往往是家长代劳;在幼儿园教师会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会教育孩子要“自我保护”等。这样的不统一,往往会让幼儿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现象,甚至会出现人格上的两面倾向。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只是单一的教育,只有两者达成一致,才能使幼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一贯性。教师应该力求让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明白:做父母的,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而且要关心所有那些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孩子们。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对于其社会性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珍视游戏的价值,注重生活教育的作用,发挥幼儿的群体资源的“模仿”功效,保持家园的同步教育,幼儿友爱之花将在幼儿园的广阔天空中美丽绽放。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 研 究 生 学 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学生姓名: 连 溪 学 号: MZ13084 年 级: 硕士一年级 院系单位: 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学 课程名称: 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摘要 蒙古族家庭是对民族成员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蒙古族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影响着个体的文化认同、认知模式、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多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奠定个体发展的文化根基。本文论述了蒙古族家庭的特点和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内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范本也给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意义 一、蒙古族家庭简介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这种生活共同体的组成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最早记载的蒙古族家庭是父系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小家庭由婚姻关系的缔结形成了最初的家庭成员——夫妻,后来又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后,在父母的蒙古包旁另建新包,共同游牧。 蒙古族的家务,男子和妇女分别承担。放牧,蒙古包的拆迁及搭建,制造工具等都由男子负担。他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外,也从事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手工业,如鞣制皮革,照管羊,挤羊奶等。牧区的妇女负担的家务则比男人繁重,有人说蒙古族女子:“女子所在,则朝夕榨乳,制造奶酪,汲水,拾兽粪而干之,制衣制靴,无不任之。乘马疾驰于原野,不亚于男子。其业务之勤奋,性格之活泼,有独立生活之资格。此为蒙古女子之特色,较甚于汉女子百倍也。”以上就是对蒙古族家庭构成及男女分工的简介,下面我们来谈谈蒙古族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的观念。 二、蒙古族家庭教育观念 (一)胎儿的发育 蒙古人注重让孕妇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让孕妇焦虑或生气,认为这样对于孕妇腹中的孩子的发育是不利的。蒙古人非常注意为孕妇创造良好、舒心的环境,不让孕妇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现代科学证明,孕妇的心理状态与所处环境会影响腹中孩子的遗传素质。因此可得出结论,孕妇的心态与所处环境对腹中孩子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从出生开始 蒙古族主张,应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蒙古族为了让孩子掌握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模板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人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游戏精神”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精神”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1-08T10:24:27.5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8期作者:罗琼华[导读]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观义初级中学622150 在新课程背景下,亟须改变师生生命活力丧失的局面,使学生乐学而善学,使教师乐教而善教。人有好乐的天性。“游戏精神”的张扬,是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那么,什么是“游戏精神”呢?我认为,就语文教育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 一、“游戏精神”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急功近利是语文教育的大敌,要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无目的”。即把语文教学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摆脱“载道”的沉重枷锁,超越“应试”的功利目的,以超教育的姿态进行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当作一种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活动。 2.要把语文教育视为一种“游戏”,而不是一种“劳动。如果看作“一种游戏”,那么语文教育就是“愉快的”;否则,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是“被逼迫负担的”。 3.把语文教育视为文本、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游戏”,并在这场特殊的“游戏”中彼此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又彼此遵守“游戏规则”。 4.要把语文教育当作一种充满魅力的灵魂探险和精神漫游,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收获审美的愉悦快乐。 5.“游戏”所具有的想象性、幻想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征十分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因此,语文教育应重在感受、体验、想象、创造,而不应该是说教、灌输、复制、粘贴。 6.把语文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使他们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游戏”。而不要以教师对文本的解释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不要把抽象的分析和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 二、如何张扬“游戏精神” 1.适当运用游戏形式。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学生是“游戏者”,在语文教育这个“游戏”中,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也是有能力加入并完成“游戏”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不包办,不灌输,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游戏”的主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 3.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语文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而可以在更广阔的的范围实施。青岛的王泽钊把学生带到崂山水库风景区上课,上海的黄玉峰与学生一起作语文旅游,都给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一般学校和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以至社区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还是可以做到的。 4.自主阅读。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的、被迫的、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从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又提高其语文素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生命需要,因而学生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5.自由表达。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自由表达,就要去除各种束缚,打破种种条条框框,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尤其要放飞学生以创造为主而以再造为辅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经常运用一些带有游戏色彩的设想式命题,给学生提供精神“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6.自由创新。解读文本不是对原意的寻找,而是要去发现和创造新意。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应该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也最能表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注重感受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个人反应、独特的自我感受,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为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教师不妨言有不尽、引而不发。要指导学生从揣摩、品味原文语言入手,进入作品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思,进行审美体验。 8.鼓励想象幻想。语文教育要引领学生遨游幻想的天地,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终身受益。相反,“扼杀儿童的幻想就是使他们成为现状的奴隶,成为拴在地上的动物,以致不能创造天堂”(罗素)。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而要让出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联想和想象。 9.平等对话,合作互动。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是“游戏者”,所以不应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而必须把自己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综上所述,张扬“游戏精神”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游戏精神”的光辉照耀下,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是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