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基于中国1978_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 —
基于 中国 1 7 ~2 0 年 间的数据分析 8 08 9
叶祥 松 i , 胡 剑峰 z
(. 东商 学 院 经 济 贸易 与统计 学 院 院长 、教授 、博 士 生导 师 ,广东 广 州 5 02) 1广 1 30 (. 东 商学院 经 济 贸 易与统 计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广 东 广 州 5 0 2) 2广 1 30
【 摘 要】 储蓄 率在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是影 响经济增 长率的重要 变量, 大量 实证研究也证 实了这一
点。基 于 中国 17 ~2 0 间的数据 , 用 G agr 9 8 0 8年 采 r e 因果检验 来分析储 蓄率和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 系, n 分析结果显示 : 经济增 长率是
储蓄率的 G agr 因, rne 原 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因此 ,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 的重 点应 当放在启动 消费上 , 适度改
善 投 资 结 构 , 强 对 可 贷 资金 的 引 导 和规 范 , 证 储 蓄 向投 资 转 化 渠 道 的 畅 通 。 加 保 【 键 词 】 储 蓄 率 ; 经济 增 长 率 ;Gr gr因果 关 系 关 a e n
【 中图分类号】 F 6 . 01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6 2 1 )5 0 6 — 4 6 3 8 1 (0 0 0 — 0 1 0
An Ana y i n h l i n h p Be we n t v n s Rat n t o o i l ss o t e Reato s i t e he Sa i g e a d he Ec n m c Gr wt o h
高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高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作者:高学鹏王小慈许滢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总储蓄也逐年增长,特别是居民储蓄患剧上升,国内储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及GDP三者几乎显示出相似的增长态势。
关键词:高储蓄;经济增长;投资;储蓄率;居民储蓄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49-00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经济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
对此,可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国内储蓄尤其是居民储蓄的急剧增加又是支撑投资大规模扩张的基础,即储蓄、投资增长是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也可能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储蓄增长,而储蓄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化为投资,进而带动投资增长,即经济增长是促使储蓄、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可以是投资增长刺激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带动了储蓄增长,进而转化为投资增长,即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及储蓄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因此,我国的高储蓄率与高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并非坏事,在理论上,西方学者通过索洛模型证明: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条件下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平衡增长路径”,储蓄对经济增长速度不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西方的储蓄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纵观我国近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应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而且不论是居民存款储蓄的规模还是居民存款储蓄的增长率都应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在90年代以后才会明显;而经济增长对居民存款储蓄的影响可能显著体现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形成上述判断的依据如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令全世界叹为观止。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可以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
储蓄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评估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
本文将探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一些思考。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居民储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储蓄率高意味着人们更多地将闲置资金投入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这样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储蓄率低则意味着更多资金被消费掉了,对经济的增长造成一定的阻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当人们储蓄的资金被金融机构运用到投资项目中时,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创新和研发。
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储蓄率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当储蓄率高的国家中居民储蓄增加时,银行系统可以得到更多的存款,这样金融市场将更加稳定。
这将促使银行业更积极地开展贷款业务,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这种良性循环将会促进经济活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储蓄率的国家都能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有时候,高储蓄率可能意味着居民担忧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困境。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减少,使经济陷入困境。
因此,高储蓄率并不总是对经济增长有益的。
此外,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外部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一些国家可能因为人口结构问题导致储蓄率上升,但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可能无法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资金用于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对有关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进行 全面回顾和分析,总结前人研究 成果和不足之处。
案例研究 选取中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国家, 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验 证模型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模型构建
基于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人 口老龄化和储蓄率两个变量,构 建一个扩展模型,用以探究三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
04
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业 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
VS
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 成本上升,制约经济增长。同时,人口老 龄化也会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挤占公共财 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 有不确定性
高储蓄率能够提供更多的投资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但过高的储蓄率也可能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 经济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存在 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储蓄率 和经济增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具 体国情进行分析。
政策建议
鼓励生育和移民
通过鼓励生育和适当放宽移民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缓 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面板数 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 应模型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 分析和检验。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收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宏观数据,包括人口老龄化率、储蓄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样本期为1990-2019年 。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计算,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缩减和 标准化处理,以增强数据可比性和分析效果。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摘要】高储蓄率一直被认为是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国际经济发展的放缓。
本文从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入手,从理论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然后结合我国高储蓄率的现实,分别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主体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的结论。
最后简要提出政策建议,即只有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储蓄率;节俭的悖论;扩大内需在《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一书中,高储蓄率、高投资率被归结为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
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每个人增加储蓄意欲,社会上所有公司的总收益会减少,这个减少导致经济发展放缓,继而使得薪金增幅减少,甚至出现下跌。
最后整个经济的总储蓄会因为较低的收入和较弱的经济而不会增加甚至会下降。
实际上,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长期讨论的问题。
凯恩斯的观点存在其局限性。
他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但现实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
另外,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
其实,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
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此时,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
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
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
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充满争议的问题。
M2/GDP指标最早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200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产出总值的关系。
关键词:GDP;M2;ADF;检验;D-W检验;LS回归1文献回顾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首先,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
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My=PY中,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P上,而对真实产量Y不会产生效应。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始终而且永远是货币现象。
”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
其次,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 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M—利率—投资—真实产量Y的作用机制。
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利率r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而不是价格P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卢卡斯(Lucas,1972)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美,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化和总价格变化的混淆。
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被公众预期到的情形下,货币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存量变化才会有真实效应。
罗纳德·麦金农(1993)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过程中,M2/GDP会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给出上升的极限。
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李扬(2001)的观点是M2/GDP比率相对降低和资本化率相对上升可作现代化金融制度的一个标志。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联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联储蓄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储蓄收入的比例。
它直接反映了个人和家庭的储蓄习惯和国家的经济状况。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
下面将从储蓄率对个人经济增长、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储蓄率对个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人储蓄可以用于投资、教育、创业等方面,从而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
一个人的储蓄率越高,意味着他能够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投资和创业,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来实现财富的增长。
相反,如果个人储蓄率低,个人消费过高,就会导致个人债务增加、财富减少,从而对个人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储蓄率对国家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投资和发展。
这些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例如,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
通过鼓励个人储蓄和提高国家储蓄率,中国政府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储蓄率也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其成为全球的资金供应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贷款,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储蓄率也会影响全球的金融稳定。
如果全球储蓄率提高,将会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综上所述,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个人储蓄率的高低对个人的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的储蓄率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全球储蓄率则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因此,政府和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积极培养良好的储蓄习惯,为个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们为了未来预期的消费而暂时不消费当前的收入或资金。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
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储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投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储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2.储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储蓄可以用于研发、教育、培训等方面,这些投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3.储蓄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储蓄可以转化为外汇储备、实物资产等,这些资产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经济增长对储蓄的影响1.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和储蓄意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也会更加稳定,因此更愿意进行储蓄。
2.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从而增加人们的储蓄能力。
3.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投资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些投资需要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其他因素对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影响除了储蓄和经济增长本身外,还有其他因素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环境等都会对储蓄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1.人口结构对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例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而储蓄意愿上升。
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15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丁洁作者简介:丁洁(1998-),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学生,经济学本科,合肥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学专业。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与贸易系安徽宣城242000)摘要:为探究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通过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储蓄;经济增长;平稳性检验;因果检验一、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居民人民币存款储蓄余额从1978年的21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643768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增长了近225倍,那么二者的关系如何?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向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但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的源泉,而资本的增加又依赖于储蓄。
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则认为,储蓄的提高意味着消费不足,进而抑制经济增长。
在此之后的很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利用Eviews 软件对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储蓄进行趋势图分析,二者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这初步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为克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双对数模型来进行研究。
设立以下回归关系模型:LNS t =b 0+b 1LNGDP t +u t 。
其中S 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GDP 为国内生产总值;u 是随机干扰项;b 0、b 1为待估参数。
GDP 和S 分别从《2018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中的1990到2017年共28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一)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必须以平稳的数据变量为基础,为探究变量是否平稳,采用ADF 法对ln S 和ln GDP 进行平稳性检验。
浅析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高储蓄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早化解高储蓄率可能带来的风险。
标签:高储蓄率经济发展金融危机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
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靠,而国内的储蓄又是支撑高投资的重要基础;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总储蓄率也一直在攀升。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左右;90年代末上升到40%以上;2006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年年底,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达到51.4%。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情形下,我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问题也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9年,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放出惊人之语,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
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高储蓄率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到2008年升至51.3%,17年上升了14.6个百分点。
从1992年至2008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平均为41.7%,比美国同期的平均国民储蓄率高出26.1个百分点。
此外,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不断上升,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缓慢下降。
中美储蓄率差距在2001年以后急剧扩大,平均每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到2008年差距扩大到39.3个百分点,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远高于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
储蓄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储蓄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储蓄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之一,其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储蓄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机制。
一、储蓄与投资储蓄被认为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中的储蓄理论,当个人、家庭或企业把资金存入银行或投资于各种资产时,这些储蓄资金可以被用于企业投资活动,促进企业扩张和产能提升。
储蓄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资源用于投资,进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消费与储蓄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储蓄增加可以减少消费支出,使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支持经济增长。
然而,过度储蓄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活动的减少,对于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储蓄与消费之间需要实现合理的平衡,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储蓄率是衡量经济社会储蓄行为的指标,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例如,中国近年来高储蓄率的特点,为国家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储蓄率的大小及其合理分配和利用程度。
四、金融市场的角色金融市场在储蓄理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金融市场通过资金的融通和配置,实现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金融市场,储户可以将资金存入银行,形成储蓄;而企业和借款人则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和创业。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全与储蓄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密切相关。
五、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储蓄理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储蓄行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合理的财政政策可以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储蓄和投资,提高储蓄率和投资效率,为经济增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六、储蓄理论的局限性尽管储蓄理论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过度储蓄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储蓄率成为经济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储蓄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
它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储蓄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首先,储蓄率对宏观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高储蓄率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积累,可用于投资和生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储蓄率较高,这使得中国能够积累大量资金,并以此为基础,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相反,低储蓄率会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限制经济增长。
一些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低下,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其次,储蓄率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和家庭的储蓄率决定着他们的投资能力和财务安全。
一个储蓄率较高的个体或家庭,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提升自身的经济状况。
而低储蓄率意味着个人或家庭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无法应对,给财务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储蓄率,有助于促进个体和家庭的经济增长,提升他们的福祉。
然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正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高储蓄率可能导致不合理的资金配置和资源浪费。
例如,一些国家的居民倾向于将大部分储蓄放在银行存款中,而不是通过投资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资金闲置,限制了资本流动和创新,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潜力。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合理引导和利用储蓄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除了宏观层面的影响外,储蓄率也对个人和家庭的投资选择产生着影响。
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意味着个人和家庭具有更多的储蓄资金,他们会更倾向于进行投资,并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如买房、买车等。
相反,储蓄率低的国家,个人和家庭的信心较低,很难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方式。
因此,储蓄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也会对个体投资和消费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_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_李俭富

1引言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几乎都在30%以上,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上完成的,这在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非常特殊。
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经历了从1949年到60年代中期前的年轻型转变为从60年代中期八十年代末的成年型转变;到199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向老年型转变。
劳动力供给开始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甚至在中国某些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结构因素如何影响储蓄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政策涵义。
因此,有必要利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对储蓄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2文献回顾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高度的关注一个问题。
Leff (1969)利用1964年74个国家截面资料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
Ram (1982)利用1977年128个国家截面数据进一步研究,也得出基本相似的结论。
Modigliani (1986)认为,在人口稳态增长条件下,一个国家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完全无关,而取决于人均收入增长率和人口年龄结构。
Kelly 和Schmid (1996)通过对20世纪60至80年代89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储蓄率与幼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在80年代负相关,在60年代和70年代没有显著关系。
Higgins 和Williamson (1996)对1952-1992年16个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的1.本研究得到2008年四川省统计科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俭富,1975年生,四川隆昌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与应用统计。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储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储蓄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个人储蓄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实践中往往呈现出正向关系,即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首先,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较高时,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使得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推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储蓄率的提高可以改善金融环境。
储蓄率的提高会导致银行的存款增加,进而使得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贷款,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的进行。
较高的储蓄率也意味着较少的资金依赖于外部渠道,减少了对外资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国家经济的脆弱性。
这些因素一起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稳定,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此外,储蓄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储蓄率的提高,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多地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进行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然而,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在实际情况中,储蓄率的提高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税收政策等。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因此,无论是提高储蓄率还是实现经济增长,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总结起来,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的进行,改善金融环境,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储蓄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储蓄率是指经济主体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储蓄率非常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储蓄率有所下降。
这篇文章将探讨我国储蓄率的变迁以及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储蓄率非常高。
1978年的我国储蓄率就已经达到了36.5%。
正是这样的高储蓄率,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流动资金被投入到了经济领域,企业也更容易融资。
在那个时代,从银行贷款到筹措必要的资金都十分容易。
当时大多数人都具备生产、发展的意愿,不愿意过分消费,以保障生存和未来。
此外,参加集体计划经济的中国人大多没有面临市场供求关系和贸易的金融杠杆的经验,所以比较安全地只是将收入储蓄下来。
然而,到了199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逐渐市场化,储蓄率开始下降。
此时的储蓄率为32.7%。
由于开放和改革的引导,大量商品和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甚至有些商品只能在国外购买。
因此,人们的消费欲望也逐渐增加,而储蓄则相应地较少。
与此同时,继续保持高储蓄率的意愿和动力逐渐降低,或者说,投资回报排挤了储蓄需求。
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储蓄率越高,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储蓄率的高企,资本积累很快,所以经济增长也特别快。
那时候,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尤其是间接融资的增长。
1997年,中国以14.7%的年经济增长率处于亚洲四小龙之首,甚至高于日本和韩国。
如此高的储蓄率,一方面是因为过分的官方控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不得不自己储蓄养老和子女教育费用等风险设施不够与提供不足的市场。
然而,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制的。
目前,中国的储蓄率仍然很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了。
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

03
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利率的定义与种类
利率定义
利率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支付的利息与贷款本金之比。它是衡量资金使用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 参考。
利率种类
利率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等。
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02
反之,低储蓄率可能导致经济增 长放缓,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和 生产能力扩张,限制了经济增长 潜力。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中国储蓄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处于 高位,但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主要是 由于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以及 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居民储蓄意愿下降, 因为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保障体 系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为了应对未 来可能的支出,倾向于减少储蓄。
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 长关系的统计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 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 储蓄率、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
证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 长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储蓄率、 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与经济增 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样本有限 模型假设局限性 未考虑政策因素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数据样本有限,可 能无法完全揭示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
。
研究中采用了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但模型假设可能存在局限性 ,无法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研究中未考虑政策因素对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 影响,未来可进一步探讨。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财经研究- 9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刘 欣摘 要:本文采用了1992到2012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消费总额、劳动就业人数等数据,来研究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所采用的数据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为检验经济增长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假设下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储蓄增长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储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储蓄率 经济长率引言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持续了多年的较快发展,GDP 从1978年3645.2亿元变为2012年516282.1亿人民币,但是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增长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中国正在加大力气刺激有效需求,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如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两部门的假设下采用1992到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额和劳动就业人数等数据实证检验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索洛模型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并成为此后大部分研究增长问题的基础框架。
索洛模型适用于研究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经济增长会稳定、加速或静止等问题十分有用。
对于经济社会中储蓄率与GDP 增长率的研究,国内外经济学家在对此有广泛的研究。
stren 等使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数据,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即使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检验到较高的储蓄率 与较高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并且给出了提高储蓄增长率将会促进资本存量迅速扩张的动态过程。
但是他检验的基本前提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本上,这时较高的投资率将会促进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Kaldor 在1956年就开始研究储蓄与经济增长直接的联系,他侧重于研究各种具体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总体的储蓄行为涉及较少;Jappelli 和 Pagano 在1994年提出高储蓄率直接导致高增长率,普通最小二乘法对简单定量估计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有效,深入研究则比较麻烦;Mankiw,Romer和Weil(1992)在对多个国家的实际产出(1985年的产出)、私人和政府部门总投资占实际GDP 的份额(1960—1985年间的平均值)及同期平均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投资率与每个工人的实际产出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性。
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同时,储蓄率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何作用?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中国的储蓄率储蓄率指的是国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储蓄率高的国家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投资基础雄厚、外债水平相对较低等等。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很高,目前为47%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一季度数据,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21.25万亿元,居民储蓄达到9.16万亿元,占GDP的43.1%。
二、储蓄率高的原因储蓄率高的原因,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勤俭节约,注重储蓄。
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为了应对风险,将较多的资金储存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再者,近年来,金融领域经常出现骗局和风险事件,也使得人们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不断降低,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账户里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中国的经济基础还不是非常坚实,国内需要大量的投资,民间储蓄资金被用于投资企业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三、储蓄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储蓄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过盘活储蓄资金,国家得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本计划,解决了资金的不足问题,助推了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储蓄率高也促进了投资,拥有更多的资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提高了国家的整体信誉度。
此外,储蓄率高还意味着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缓解了对国际市场外汇的需求。
然而,储蓄率高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如果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将会被抑制,动力不足,可能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过分依赖储蓄也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危机和产业的非正常繁荣而引起乱象。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久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储蓄率指的是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储蓄的比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投资和金融市场。
首先,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来体现。
当储蓄率高时,人们通常会将更多的资金储蓄起来。
这些储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投资或个人购买房产等。
在这种情况下,高储蓄率可以带动投资增加,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投资的增加将刺激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
所以,储蓄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储蓄率对经济增长还有一个影响途径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可用的资本量增加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励创业和创新。
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和增加就业。
因此,较高的储蓄率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
除了储蓄率对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储蓄率。
例如,税收政策可以鼓励储蓄,尤其是在储蓄被视为对未来的投资时。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可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决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然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
经济增长本身也可以影响储蓄率。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进而促使他们增加储蓄。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消费的增加。
当人们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时,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将其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
因此,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总之,储蓄率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影响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储蓄率可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并且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4-15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人均GDP 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
经济高增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众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社会发展成本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要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效率的问题。
本文对中国社会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相关理论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变量,它们的变化及均衡关系是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们的长期研究表明: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是正相关的,例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与他们的高储蓄率有密切关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一些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将比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经济落后的国家将逐步缩小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标准索罗模型的转移动态过程中,一个初始资本存量较低的国家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高储蓄率与资本的高边际产出率相结合将产生暂时性的高增长。
而在罗默(1986)等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人力资本累积、干中学等原因,资本的边际收益不会递减,从而提高储蓄率会产生永久性的经济高增长。
罗斯托(1960)的“起飞”理论也认为,一国要想顺利实现经济“起飞”,投资率或储蓄率达到10%以上是先决的、基本的条件。
由于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故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行一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叶祥松1,胡剑峰2(1.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320)(2.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320)[摘要]储蓄率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变量,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 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储蓄率的Granger 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
[关键词]储蓄率;经济增长率;Granger 因果关系[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0)05-0061-04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YE Xiang-song HU Jian-fengAbstract: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ies,savings rat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It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affects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T 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savings growth,but the impact of savings rat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rate.T hus,China ’s macro-control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consumption,improving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moderately,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s of loanable funds,and guaranteeing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channels of savings to investment is easy and smooth.Key words:savings rate;economic growth rate;granger causality61··创新·2010年第5期些旨在提高本国储蓄率的经济政策,借此来努力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
这些经济政策基本的作用机制是:较高的储蓄率会增加可信贷资金总量,进而导致投资增加,较高的投资率再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效果。
如果这些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实行并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将表明现实经济中存在从储蓄率、投资率到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影响关系,说明储蓄率、投资率能够正向影响到经济增长率。
实际收入增长率对于储蓄率的反向影响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增长到储蓄的作用机制一般反映在高增长提高了处于储蓄状态个体的积累能力,从而更多地储蓄,如果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则有利于资本积累。
而从增长到投资的作用机制则一般通过经济产出对投资的加速效应来实现。
对于在现实经济中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在实证分析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Kaldor (1956)很早就研究了不同的储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许多后续的研究也证实了它们的相关性;J appelli 和Pagano(1994)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发现高储蓄率导致高增长率;Krieckhaus(2002)对32个国家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储蓄率导致了高投资率因而导致经济高增长;而M odigliani和Cao(2004)、Caroll、Overland和W eil(2000)等则从实证角度得出了高增长导致高储蓄的结论。
在国内,刘金全、郭整风(2002)、胡雅琴(2006)和汪伟(2008)基于中国的数据运用VAR模型研究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关系不成立;李扬、殷剑峰(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经济增长对储蓄率的传导路径。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无疑对经济高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2006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已连续三年超过50%(2006~2008年分别为50.1%、51%和51.4%),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推进,储蓄率与投资率将逐步下降,因此中国维持这么高的储蓄率并不现实。
另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单纯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成分已经显著降低,并且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也显著减弱,因此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将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储蓄率的Granger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最后,本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框架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其中Y代表实际实现的经济总产出,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代表实际投入的资本,L代表实际投入的劳动力数量,β1和β2则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们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虽然从总量来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较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同时人口也在快速增长,而且两者增长的速度并不一样,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体现其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
所以本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y)代表经济增长。
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存量的大小,初始资本存量低的经济体亦可以通过创造高储蓄率来快速增大资本存量,故本文用储蓄率(s)来代表资本,并假定储蓄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
由于在经济中投入的劳动力的数据比较难以得到,故本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p)来近似替代劳动力增长率。
另外,本文假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不变。
对(1)式两边取对数,并引入时间项,整理之后的基本模型为其中c为常数项。
关于储蓄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或经过对其计算、整理而得。
三、实证检验(一)数据描述图1给出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储蓄增加值的时间路径,图2给出了储蓄率和名义GDP增长率的变化路径。
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出增长率和储蓄率Y=AKβ1Lβ2(1)y t=c+β1s t+β2p t(2)62··图1名义GDP和储蓄增量的时间路径图2名义GDP增长率和储蓄率的时间路径(二)协整检验在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之前,我们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非平稳过程之间相关的伪回归问题,为此,需要首先确定和序列的单整阶数。
运用Eviews5软件很方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和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初步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伪回归可能。
由于和序列单整的阶相同,都是一阶单整,故可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建立y 关于s 的协整回归方程,得到:y t =-0.670+0.216s t +0.080p tt=(-0.075)(1.278)(0.332)R 2=0.104DW=1.054再判断回归的残差是否平稳,结果显示,残差的T 统计量为-4.30,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65,意味着两变量是协整的,故可以认为y t 和s t 序列是平稳的,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储蓄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对其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