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生水平的重要数据。

储蓄率越高,家庭经济越健康,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那么,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为33.9%,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中国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俭朴持家,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理念贯穿在很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居民通过过度的储蓄,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传承和保值的习惯。

(二)政策因素中国的国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储蓄存款利率高于消费信贷利率,这就促使了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

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的形成。

(三)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收入增加,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随之降低。

同时,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则倾向于享受财富保值,将更多的收入放在储蓄中。

(四)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另外一个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促进了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三、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负面因素(一)影响消费水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居民长期过度储蓄,那么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进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制约投资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制约投资,这是因为储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但有一部分储蓄资金只是闲置,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投融资难的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大量的钱存进银行,而是选择消费、投资,或者将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

这种趋势导致了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本文将探讨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以及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

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指家庭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下降了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3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不到30%。

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可以支配的收入也变得更多了。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多地消费,而不是把钱存进银行。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投资选择,比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

这些投资渠道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投资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而降低家庭储蓄率。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许多中国人认为房地产是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投资,所以愿意把钱存进房产,而不是存进银行。

二、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和机会。

这种趋势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在城市中独自生活,而不是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家庭支出,而不是依赖父母或祖父母的支持。

这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储蓄,而是更多地依赖消费。

此外,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在以前的年代里,中国的消费观念是“一分钱一分货”。

此外,中国社会也有一种“攀比心理”,很多人喜欢向他人炫耀自己的享受和财富。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了许多人的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需要,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就让人们更愿意消费,而不是储蓄。

最后,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之一。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有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影响,下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首先,影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家庭开支的压力逐渐加大,无论是购房、教育,还是养老、医疗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也加剧了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2. 政策调控——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等,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也让一部分人对储蓄并不那么依赖。

3. 购买力提升——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小的增长幅度,也将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放缓,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渐提高,购买力不断提升,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品,而非储蓄。

4. 金融环境变化——中国2019年开始实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2017年相继引入的债券通和债券交易平台等金融工具,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储蓄利率,而提高了消费信贷的吸引力。

二、储蓄率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储蓄率下降不仅会影响中国自己的经济,而且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储蓄的支撑,但如果储蓄率下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足,间接导致的房地产和股市市场下跌,以及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

2.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储蓄率下降可能导致的资本外流,可能使一些国际市场出现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链接程度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储蓄率变化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 对全球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并且也是最大的出口地之一。

如果中国消费者减少储蓄需要,那么对全球产业链的动态将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储蓄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居民储蓄率则是反映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与中国的储蓄文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住房、教育等需求相对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等微观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体系发展等宏观因素。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1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加之通货膨胀的压力,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利率水平上升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而当利率下降时,居民则更愿意进行消费,从而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1.2 政府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升高,进而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例如减税政策可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

1.3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更为乐观,因此更愿意进行消费,储蓄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储蓄率较高。

二、微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的增长通常会带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2.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人口较多、年龄较大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家庭结构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

2.3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而消费观念较为开放的家庭则更愿意进行消费,因此消费观念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是指居民家庭储蓄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变化,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储蓄政策。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因素一: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首要因素。

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

从2001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2%,相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从20.3%提高到35.4%。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利好消息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影响因素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加居民的储蓄动机和渠道选择,同时降低风险,让居民更加愿意储蓄。

例如,金融市场工具越多样化与丰富化,居民的储蓄便不仅仅局限于存款,而能够涵盖基金、股票与债券等投资方式。

因此,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率也就越高。

影响因素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储蓄的认识不同,储蓄率就会不同。

例如,通常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身以诚、立业以信、立家以和”,把金钱视为家庭的本钱以及未来孩子的幸福保障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促使居民储蓄。

而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追求享乐主义,会转化为消费导向的生活方式,缺乏对未来利益的考虑,从而减少其储蓄率。

影响因素四: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例如,国家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居民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减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居民储蓄。

而货币政策则直接影响储蓄收益率。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开始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充足,储蓄的压力也逐渐减小。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个人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中。

随着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加,人们降低了对于储蓄的需求。

三、家庭结构变化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开、年轻人独立生活等因素也使得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这样一来家庭开支的增加,部分家庭为了满足消费需要,不得不削减储蓄。

四、利率水平下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率水平的下降。

不难发现,每个人储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但是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投资更加受到青睐。

在面对储蓄率下降的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虽然国民储蓄率降低并不代表全民不重视储蓄,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特定群体的储蓄行为,例如加强对老年人、农民等人群的补贴。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对储蓄的意识,也能够对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二、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避免一些金融领域不良现象的发生。

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三、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在利率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调整利率水平。

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人群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降低对某些金融工具的利用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储蓄的趋势。

四、推动消费升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消费升级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844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844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家庭储蓄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笔者将从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家庭储蓄率的下降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此外,金融工具的丰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但是,除了以上因素外,中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很多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着很多限制,如无法购买房屋,无法享受同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这就导致了这部分人的储蓄率要高于城市居民。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影响因素除了原因外,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

消费结构的改变可以间接地影响家庭储蓄率。

例如,消费结构的转向购买住房、汽车等物质资产,会使储蓄率下降;而转向购买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则不会对储蓄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收入水平则可以直接影响家庭储蓄率。

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储蓄率也就越高。

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家庭储蓄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减少了储蓄。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家庭储蓄率的下降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储蓄率下降将会导致国内资金不足,这会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储蓄率的下降也会导致贷款利率的上升,借贷成本上升,对企业和个人都意味着资金成本的增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但是,储蓄率下降也可以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的投资可以促进生产和创新,产生创造性的资本。

这种资本往往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储蓄率的下降也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

然而,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是有其原因和影响的。

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首先,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波动较大,一些传统的就业行业变得不再可靠,无法保证人们的收入。

而一些新兴行业的尝试会引发一些短暂性挣扎,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感到不确定和担忧,因而储蓄意愿下降。

此外,随着社会福利的逐步建立,人们对未来老龄化问题的担忧减轻,因为与此前不同的是,他们相信有一系统的福利来应对未来的变化。

另外,中国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国年轻人逐渐将关注点从实用性储蓄转向了更注重品质、体验的消费,较高的消费支出导致储蓄率下降。

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房价高估导致资产不确定性变大,人们一方面会增加资产投资的收益,但是同时不会过多地依赖房产作为储蓄和资产之一。

二、储蓄率下降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储蓄率的下降对经济会有相应的影响。

其一,储蓄率下降会影响国内产业升级。

中国的经济体系相对比较集中,企业不断发展,但在国内的市场竞争当中,较少的家庭储蓄需要产业升级来推动。

如投资于新产业、技术创新等,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和在全球的声誉。

其二,储蓄率下降对未来个人财务规划带来影响。

随着中国年轻人越来越注重社交和外部体验,他们越来越开始忽略长远的财务规划,而更多地关注短期收益的表面。

以理财为例,很多人因为默认理财能取代储蓄,而开始对理财更加欣赏。

但是同时,对理财产品的认知水平普遍不够,容易出现无法确定的高风险或意外的损失。

人们需要更多的实用建议,关注风险和财务规划的重要性。

三、应对储蓄率下降的方法如何应对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这一趋势呢?一方面,国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人们的储蓄,而不是仅仅提高消费支出。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这一现象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

本文将分析几个影响中国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并讨论其背后的原因。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由于社会福利待遇有限,许多居民面临着财务困难的风险。

这种风险激励人们储蓄更多的钱,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支付不可预料的支出。

此外,由于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人们也需要储蓄更多的钱来应对未来的养老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的家庭储蓄倾向。

在中国,家庭负担着许多社会责任,比如帮助子女完成教育、支持老年父母的生活等等。

这种情况意味着很多家庭需要储蓄更多的钱来应对这些需求。

此外,由于中国的家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们更愿意将钱储存在银行中,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过去几十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银行对新兴企业的贷款往往过于谨慎,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过度倾斜。

此外,由于财富分配不均,很多人缺乏对风险多元化的理解,他们选择将储蓄存放在银行中,而不是通过投资来实现高额回报。

第四个因素是中国的税收政策。

中国的税收政策对储蓄率也有影响。

由于中国的税收政策对高收入家庭征收更高的税率,这些家庭往往需要缩减开支,以便节省税款。

结果,他们储蓄更多的钱,而不是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

一些因素是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例如缺乏社会保障、家庭储蓄倾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税收政策。

另一些因素则是由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例如节约和自给自足的习惯。

以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趋势的背后。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作为高储蓄率国家之一,我国储蓄率的高位固守,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因素1.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观念,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节约。

传统的家庭家长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以便在将来的生活中不至于一贫如洗。

同时,中国的文化信仰中,预防未雨绸缪的思想流淌在人们心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储蓄的传统思想。

2.消费观念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消费者倾向于在购买时注重性价比,尽可能精打细算,也因此崇尚买菜、做饭、在家聚会这样的传统活动,减少外出消费。

在节俭的同时,这种消费观念也促进了储蓄率的上升。

3.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时间并不久,大多数老年人仍然需要靠自己的子女支持生活,因此,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储蓄自然成为社会习惯和必经之途。

二、中国储蓄率的影响1.带来了贸易顺差高储蓄率意味着个人消费能力的下降,企业进而转向外部市场,以满足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实现的高回报需求。

中国企业大量出口成功,带来了贸易顺差的多利。

2.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于中国国内的投资空间十分有限,大量的储蓄资金不能被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因此,它们被投资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如降低全球利率及债务成本等。

3.影响国内经济的结构问题中国储蓄率的提高也同样带来了结构问题。

由于储蓄率过高,内部消费动力不足,致使出口依赖过度,形成过度出口的制约。

同时,消费不足也意味着减少对劳动力和资源的需求,容易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4.反映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过高的储蓄率是经济发展成熟度不足的反映。

因为发达经济体,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储蓄速度会放缓,向消费转移。

因此,过高的储蓄率表明了中国的消费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欠缺。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与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储蓄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分析中国储蓄率的变化,探讨其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具体到数字,2019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4.03%,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然而,近年来中国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了制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储蓄率为45.7%,而2018年中国储蓄率为45.3%,虽然与2017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整体水平仍然较高。

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水平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他们可以更多地消费,而不是全部储蓄。

2. 金融市场开放: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投资渠道得到了扩展,人们可以将储蓄转移到其他领域进行投资。

3.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更多地将储蓄用于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从而减少了储蓄。

以上三点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储蓄率的下降。

二、储蓄率变化的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社会经济和政策息息相关。

在储蓄率下降或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影响也会有所改变。

1. 金融市场: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涌入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受到巨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会使储蓄资金更多地流向股票、债券等市场,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2. 地方发展: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得人们向农村、小城镇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政策调整:高储蓄率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府需要适时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促进消费和投资。

4. 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储蓄率下降也将推动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减轻养老压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储蓄率未来会继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推动储蓄率的下降。

近年来,政府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3949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949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引言在中国,储蓄一直被视为家庭稳定和安全的象征。

长期以来,低储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笔者将分析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和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有效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家庭储蓄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比例达到32.2%,较2017年上涨1.1个百分点。

同时,数据还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下降到29.92%。

那么,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呢?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因素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涉及到很多因素。

下面我们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讨这些因素。

财富不均导致的家庭储蓄率降低中国的财富不均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最新世界财富报告揭示,中国富裕阶层占有了国家财富的70%以上。

这种财富不均现象可能导致相对较穷的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储蓄,从而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家庭储蓄率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观念也从过去的“节衣缩食”转向了“衣食无忧”。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更愿意通过消费来享受生活,使得他们储蓄的比例下降。

过度消费导致的家庭储蓄率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人也跟随着高消费的风潮过度消费。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储蓄,从而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

税收政策的影响税收政策可能对家庭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税收减免和补贴对于家庭储蓄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调控来实现。

如何有效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为了有效地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财富分配更公平中国现行的财富税制比较简单,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减少财富差距。

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人们的储蓄率与其理财意识密不可分。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财技能和意识,鼓励更多人储蓄。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稳定和个人家庭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宏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政策因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稳增长”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居民储蓄以支持国家的投资和建设。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金融政策,例如适时地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储蓄意愿也相应增强。

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

而一旦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人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应下降。

二、微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收入水平个人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微观因素之一。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储蓄率往往也越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以储蓄。

相反,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不能够有足够的余钱进行储蓄,因此其储蓄率相对较低。

2.消费观念个人家庭的消费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其储蓄率。

在传统的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实现“节约致富”,把更多的钱财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直接导致个人家庭的储蓄率的变化。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较大影响。

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储蓄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储蓄率是指经济主体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储蓄率非常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储蓄率有所下降。

这篇文章将探讨我国储蓄率的变迁以及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储蓄率的变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储蓄率非常高。

1978年的我国储蓄率就已经达到了36.5%。

正是这样的高储蓄率,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流动资金被投入到了经济领域,企业也更容易融资。

在那个时代,从银行贷款到筹措必要的资金都十分容易。

当时大多数人都具备生产、发展的意愿,不愿意过分消费,以保障生存和未来。

此外,参加集体计划经济的中国人大多没有面临市场供求关系和贸易的金融杠杆的经验,所以比较安全地只是将收入储蓄下来。

然而,到了199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逐渐市场化,储蓄率开始下降。

此时的储蓄率为32.7%。

由于开放和改革的引导,大量商品和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甚至有些商品只能在国外购买。

因此,人们的消费欲望也逐渐增加,而储蓄则相应地较少。

与此同时,继续保持高储蓄率的意愿和动力逐渐降低,或者说,投资回报排挤了储蓄需求。

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储蓄率越高,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储蓄率的高企,资本积累很快,所以经济增长也特别快。

那时候,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尤其是间接融资的增长。

1997年,中国以14.7%的年经济增长率处于亚洲四小龙之首,甚至高于日本和韩国。

如此高的储蓄率,一方面是因为过分的官方控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不得不自己储蓄养老和子女教育费用等风险设施不够与提供不足的市场。

然而,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制的。

目前,中国的储蓄率仍然很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了。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储蓄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这种特殊的储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政策基础以及民众储蓄观念等多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高储蓄率的现象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高储蓄率意味着民众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会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深入探讨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更加精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字】1.2 研究意义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探究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现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和演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政策推动、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深入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还可以为我国探索建立健全的储蓄文化和提升居民的理财意识提供借鉴。

了解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储蓄,并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文化对储蓄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储蓄被视为一种美德,家庭成员普遍具有节俭理念,习惯性地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

这种节俭文化不仅在家庭层面存在,也贯穿于整个社会。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对高储蓄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居民消费受到严格控制,社会福利体系并不健全,居民为了应对风险和未来需要,更倾向于将资金储蓄起来,而不是进行消费。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相关理论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家庭财富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医疗保健制度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业、家庭状况等。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实证分析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1.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可以有更多的储蓄选择,因此储蓄率会相对较高。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提高,储蓄率相应提高。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从而减少储蓄需求。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居民储蓄率越低。

4.教育水平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居民储蓄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居民收入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等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教育水平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趋势,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储蓄率进入快速持续的上涨阶段。

按照变化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的波动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缓慢上升期(1978—1994)这一时期是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增长经历轻型化过程,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于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大,全社会储蓄率增长缓慢,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型走势。

(二)持续回落期(1995—2000)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和“稳健”,全社会储蓄率呈现持续小幅滑落态势,由1995年的41.9%滑落至2000年的37.7%。

(三)快速上扬期(2001—2010)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阶段,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股改和上市,可以看成是我国基本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储蓄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扬态势,由2001年的38.6%上升至2010年的52.6%。

二、影响储蓄率变动的因素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储蓄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收入、理性预期、人口结构、福利体系,经济制度变迁等。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一)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4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3948 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3948 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 储蓄率的定义与影响储蓄率指家庭、企业或整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储蓄资金的比例。

储蓄率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高储蓄率能够促进货币的流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而低储蓄率则会导致资本匮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导致经济停滞甚至萎缩。

2. 储蓄率的变化与原因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我国的储蓄率从46.9%降至37.8%。

这样大幅度的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国内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创新发展,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成本上升: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人们的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造成人们减少储蓄的意愿。

2.购房负担增加:房价在近年来不断上涨,人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购买房产,因此储蓄率逐渐下降。

3.金融市道变化:像股市、房市等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储蓄率,金融市道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的投资选择。

3. 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1.储蓄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相应较快,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灵活,也更有针对性。

2.储蓄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们的投资和消费,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3.高储蓄率有助于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

通过政策调控来促使人民投资于国势所需的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了房产等金融投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4. 如何提高储蓄率提高人们的储蓄率,促进中长期财富积累,是实现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鼓励投资理财。

金融机构要通过普及理财知识和投资技巧等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的理财投资能力。

2.借用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度,减轻民众负担。

3.稳定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心态紧张,难以保持储蓄的长期性。

因此,建设稳定的经济环境尤为重要。

5. 结论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提高人们的储蓄率,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张宏亮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7期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趋势,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储蓄率进入快速持续的上涨阶段。

按照变化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的波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缓慢上升期(1978—1994)
这一时期是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增长经历轻型化过程,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于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大,全社会储蓄率增长缓慢,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型走势。

(二)持续回落期(1995—2000)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和“稳健”,全社会储蓄率呈现持续小幅滑落态势,由1995年的41.9%滑落至2000年的37.7%。

(三)快速上扬期(2001—2010)
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阶段,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股改和上市,可以看成是我国基本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储蓄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扬态势,由2001年的38.6%上升至2010年的52.6%。

二、影响储蓄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储蓄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收入、理性预期、人口结构、福利体系,经济制度变迁等。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但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本文以1995年作为两个阶段划分的界限。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个人收入增长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密切关系。

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以及个人收入的增加,往往呈现高储蓄和高投资并存的格局。

图像显示(见图1)GDP增长与储蓄率变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储蓄率也随之快速上升。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DP和储蓄率之间呈现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4。

(三)人口结构变动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抚养比的上升将会减少私人储蓄,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

我国学者张学辉(2006)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总抚养比的上升与储蓄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1995—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少儿抚养比呈现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总扶养比与少儿扶养比走势一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时期的储蓄率则呈现上升趋势。

(四)存款利率水平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其作用在于它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导市场主体做出增加或减少存款的决策。

从理论上分析,存款利率提高会促进各项存款的增加。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1995年之前随着利率的提高,储蓄率上升,而1995年之后随着利率的下降储蓄率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1978—1995年储蓄率和利率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而1996—2010年储蓄率和利率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13。

(五)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对于储蓄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跨时期消费的选择上。

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期,由于我国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尚未形成,居民当期的储蓄意愿减弱,消费倾向上升。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储蓄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上述理论分析一致。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根据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从4个方面选定如下指标:
(二)模型构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

在接下来的建模中,本文将着重分析表中各变量对储蓄率的影响。

2.储蓄率变化的静态均衡分析
(1)通过Ganger两步法建立储蓄率影响因素模型:
CXLt=0.72GDPRt+1.16CKLTt+6.25LFBt-0.15CPIt-8.51YEARt-0.27SFBt+μt
t统计量:4.62 5.68 9.55 -1.71 -6.63 -4.22
R2:0.97 D-W统计量:1.77
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除CPI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对于储蓄率均有明显影响,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很高。

对模型的残差项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残差项是平稳序列,也表明上述模型反映的是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模型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以及存款利率对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即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存款利率的提高都会推动储蓄率的提高;②经济体制的变迁对于降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确立后,对于消费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儿扶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二是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口老龄化激励增加储蓄, 并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进一步推高储蓄率;④物价水平与储蓄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但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分阶段的储蓄率影响因素模型。

由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本节中分两个阶段分析影响我国储蓄率的因素。

为了便于比较,在这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相同的变量,主要研究存款利率和经济增长在不同阶段对于储蓄率的影响。

阶段一(1978年-1995年)的模型:
模型1: CXLt=26.48+0.34GDPRt+0.93CKLVt+[ar(1)=0.57]
t统计量:8.98 2.33 3.42
阶段二(1996年-2010年)的模型:
模型2: CXLt=28.42+1.75GDPRt-0.45CKLVt+μt
t统计量:4.69 2.96 -1.21
分阶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是推动储蓄率增长的关键因素,1995年之后对储蓄率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②存款利率对于储蓄率的作用趋于弱化,1995年之前存款利率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995年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数量关系。

3.储蓄率变化原因的动态分析
为了动态反映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将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建立的VAR(2)模型如下:
模型的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动态变化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的经济增长对于当期储蓄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二是前期物价与当期储蓄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前期物价走高会导致当期的储蓄率下降;三是前期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于当期的储蓄率的提高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

脉冲响应图像显示,在第1个脉冲图中给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后,储蓄率在接下来的6期内持续增大,并在第6期达到峰值后增长开始减弱;在第3个脉冲图中,给CPI一个正冲击后,储蓄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在7期达到峰值;在第3个脉冲图中,给老年抚养比一个正冲击,储蓄率在后面的4期内持续上升,并在第4期达到峰值后增长开始减弱。

四、研究结论
(一)长期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存款利率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一是经济增长是持续推动储蓄率走高的主要因素,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增强;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于储蓄率变化存在双重影响,其一是少儿抚养比下降推高储蓄率,其二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并没有抑制储蓄率的增长;三是存款利率与储蓄率的关系趋于弱化,在1995年之前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995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四是经济制度变迁对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储蓄率有明显下降。

(二)储蓄率短期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的经济增长对于当期储蓄率仍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二是前期物价走高会导致当期的储蓄率下降,即前期物价的走高会形成高的物价预期而推动本期消费的增加,而对当期储蓄会产生制约作用;三是当期老年抚养比提高具有推高后期储蓄率的作用,在短期内会推高储蓄率;四储蓄率自身变化也具有很强的惯性,上期储蓄率对当期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